盡管有不少的人才被發(fā)現(xiàn)、得以人盡其才不枉此生,然而我們完全有理由這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古今亦然。冒出來的人才不過是人才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人才在基層就被毀掉了。長期以來,庸人們總以為只有那些顯山露水當了官有了位的人,只有那些成了名家的人才是人才,這是大錯特錯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是金子就會發(fā)光”,而實際上并沒有這么簡單,我國的社會生活中還有諸多不讓人才發(fā)光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而人才能不能“發(fā)光”往往并不取決于人才自身,而在于給不給他們“發(fā)光”,不給你“發(fā)光”,即使你發(fā)出了“金燦燦的光芒”,他們也不承認,而且還要扭曲和貶低你“金子的本色”。
更多的人才被毀于基層,這并不排斥基層造就人才這一命題,只是說明基層造就的人才與基層毀滅的人才不成比例,被毀掉的人才遠遠超出造就出來的人才。人才毀于基層,也不排斥由基層選拔出來的人并不是人才這一命題,就是說基層的人才被壓抑了、埋沒了,而冒出來、上去的不過是庸才、奴才、蠢才。
基層的人才數(shù)量最大,這似乎與那種認為只有處在“高尖端”層次者才是人才的觀點相悖,其實那種觀點才是偏頗的。雖然人才有梯級分布的屬性,而基層人才不一定就是人才中的最下品,正是這種認識的誤區(qū)造成許多基層的人才郁郁不得志,那些并不高明地位卻高的人不愿意“不恥下問”,因為有把基層群眾當作“阿斗” 自己是“諸葛亮”的優(yōu)越感,所以其指導信息就不是建立在對流基礎(chǔ)上,尤其不是建立在與基層群眾的真知灼見的溝通基礎(chǔ)上,這樣基層的人才就必然不會被發(fā)現(xiàn)、而基層的人才的智慧就不容易引入到高一層決策的參考意見當中,結(jié)果是“三拍”——在重大問題上靠拍腦袋決策,在決策進行可行性論證時靠拍胸脯作保證,因決策失誤而造成重大損失后就拍屁股走人。以及“拍馬屁、拍肩膀、拍桌子。”的干部就多了起來。
人才毀于基層的成因與各路“伯樂”好顯擺,作風飄浮,眼睛最多只看到基層官相關(guān)。基層群眾普遍的體會是基層單位的上級領(lǐng)導常常被基層官員哄得團團轉(zhuǎn),基層官壞事做絕上級還認為他好得不得了,除了有腐敗共同體這種因素外,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主因就是沒有真正聯(lián)系基層群眾。“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沒有權(quán)位的基層百姓中的人才的話入不了官員的耳目,心甘情愿被那些既無德又無才的基層官牽著鼻子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哪有不錯之理。
人才毀于基層的關(guān)鍵是基層對人才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太多。雖然整體上說來基層人才的比例最大,但是基層的非人才比例更大,那些庸俗之輩,無能之流實力強大,他們只知道妒賢嫉能,生怕比己能力強水平高的同事憑本事上去,于是“木秀于林,風必嫉之”聯(lián)合起來打擊人才,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即靠基層領(lǐng)導的力量貶損人才、蹂躪人才,非要把基層人才弄得面目全非,一蹶不振不可,而這些基層官員由于官品差、德才皆差,心胸十分狹隘,毫無為國家選才納賢的心胸,對下屬中的人才尤其是對不肯為其私用的下屬人才也總是耿耿于懷、十分擔心,十分嫉恨,也需要借助群體的力量整飭人才。許多人才就是這樣被毀掉的。既然是人才,就必然有鮮明的個性,而這些屬于人才固有的個性卻不為俗眾和俗官所容,這也是人才受壓被排擠的一個關(guān)鍵。本來如果真正建立了人才流動的機制也還好辦,進行流動就是了,可是因為眾多的官員只想拿捏人、禁錮人,加之腐敗盛行,貪婪給人才流動造成的各種困局,所以人才流動并非易事。這樣我國大量的人才就被毀于基層了。
人才毀于基層還與選用人才的機制有關(guān)。企業(yè)、事業(yè)、公務(wù)員機關(guān)單位的人才管理彼此固化,以致形成鐵板樣的僵化管理,極難在三者之間轉(zhuǎn)換工作,而凡進必考又斷了許多人才進步之路,因所謂凡進必考設(shè)置的條件常常與人才本身的屬性不相關(guān),特別是過了三十五歲的大限連報考公務(wù)員的資格沒有了。再則,選拔機制是直屬逐層選拔,基層群眾中的人才選撥只由基層官員說了算。只要不合基層領(lǐng)導的意愿,基層群眾中的人才只能永遠處于底層群眾的行列,連進入基層單位的中層都不可能。這是這種機制,給基層官員壓抑、禁錮、埋沒人才制造了條件,選拔人才的機制讓基層人才毀于基層不僅可行而且必行。正如有的官員所言:“你有再大的本事,我不用你,你也是零,你還是永遠被我握在手心里!”道理就在于選用人的機制所然。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