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亞彬:論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
中共黨的十八大,再次確認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再次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當做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實現共產主義,不僅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更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歷經90多年的艱苦奮斗和流血犧牲,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所最終要實現的目標理想。因此,進入一步探討什么是共產主義,怎樣建設共產主義的問題是當前中國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
一、什么是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描述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1卷37頁)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這樣的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身上;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不在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3卷333頁)
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描述的,顯然就是一種主動社會分工的表現。在這種主動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不存在資本主義舊分工的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現象;同時,那種人們被迫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種和行業(yè),被迫做一些不是出自于自己本性的事情的現象也不存在。人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yè)和工種,不再受到生存上的限制,沒有了任何不合理因素的影響和束縛!
顯然,共產主義實質就是這種主動社會分工的社會狀態(tài)。正是這種自主、自愿、主動的社會分工,使階級得以消除,使剝削和壓迫現象得以消失,使人和生產力獲得解放,實現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整個社會全面呈現出一種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局面。
這種主動的社會分工的實現當然是以充分合理、有效科學的物質財產的生產與分配為基礎的。當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物質財富以供其生存與發(fā)展,沒有財務上的壓力,有足夠安全感的時候,人們才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愛做的事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yè)、事業(yè)。
顯然,在資本主義社會,即使是資本家也做不到這一點。因為資本家也要面臨著事業(yè)上的競爭和壓力,如果在生產競爭中失敗,他們也可能會面臨一種滅頂之災,因此他們同樣沒有條件根據自己的本性和愛好來生活和做事。這些資本家們無論有多龐大的財富,但他們并不快樂,他們天天生活在爾虞我詐之中,既沒有安全感,也無法從事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在資本主義這種自由競爭的社會制度下,每個人都是不安全的,都有可能面臨著生存的問題。為了在財產競爭中實現自己的生存與發(fā)展,每個人都不得不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資本主義的這種問題顯然根源于其社會制度、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沒有公平合理的解決人們物質財富生產與分配問題,使社會上的人們被迫以金錢為決定,劃分出成功的資本家階層和失敗的無產者階層。于是人們以金錢為基礎和目標,展開了一種爭奪金錢的你死我活的競爭,而且必須是一種少數人成功,多數人失敗的競爭。金錢成為了一切的決定因素,金錢掌握著人的命運,控制者人的一切。于是,每一個人都莫明其妙的處于一種不自由的、被動的異化狀態(tài)之中。正如馬克思曾經指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是現在支配過去。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1卷266頁)。
二、資本主義不合理社會分工的根源與出路
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完全在于其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特性。在自由競爭的前提下,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財富和生產資料集中于少數個人的手中。這樣,大多數人們就會因為缺乏生產資料而無法正常、合理地進行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而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能夠生存。人們受到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束縛,無法進行屬于自己的、正常合理的生產與生活,就不得不屈從于自發(fā)的、不合理的社會分工,就不能有效合理的獲得私有財產,就必然導致一系列以金錢為表現的社會弊端。
在資本主義這種自發(fā)、被迫的分工合作與生產方式下,不同的人的私有財產實現方式顯然是不同的,結果也不相同。占有生產資料優(yōu)勢的人決定著生產分工的一切;缺乏生產資料的人不得不屈從于別人決定的生產分工,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能作為被雇傭者出現,在首先滿足雇主的私有財產的要求和前提下,由雇主決定其私有財產的實現程度和方式。
人只有在被迫的情況下,才會以對自己不利的、不平等的方式進行生產分工合作。自發(fā)生產分工下的雇傭勞動者當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雇傭勞動者當然知道雇傭生產方式是不利于自己的,但雇傭勞動者沒有辦法,他們沒有為生產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為了參加生產勞動,實現自己的生存,他們不得不接受資本家的雇傭。
自發(fā)的分工是被迫的,也就是異己的,是人受到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束縛的表現和產物。因此,人們要想擺脫舊的分工,實現主動的社會分工,更好生產勞動,更好獲取私有財產,可以主動地、沒有物質條件限制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必須擺脫這種生產資料的束縛。也就是說,必須由勞動者掌握和使用生產資料,而不是讓生產資料去限制和異化勞動者的勞動。
勞動者之所以受到生產資料的束縛,私有雇傭生產之所以產生,貧窮人們之所以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資本主義的自發(fā)分工之所以存在,無非就是因為勞動者缺乏足夠的生產資料。而正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勞動者缺乏足夠生產資料,導致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能參加社會生產,才能得以生存和發(fā)展。
顯然,擺脫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束縛,實現社會生產的主動分工,進而實現人的一種理想的自由與解放狀態(tài),必須建立龐大的公有生產資料,通過為需要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服務,讓其可以自由建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的方式來實現。當一個國家或社會,通過公有的生產資料為每個勞動者提供足夠的生產資料時,勞動者自然就可以自由建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人們自然就可以從事自己喜歡事業(yè),從而主動的社會分工得以實現,勞動者的私有財產得以最好實現,勞動者的經濟解放也得到實現。
因此,如何實現這龐大的公有生產資料,并使其有效為需要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服務,使勞動者無需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可以自由、自主建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公平合理的社會生產,就是實現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的根本和關鍵。顯然,這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全部目的和意義所在。脫離實現勞動者的自由與解放,脫離實現主動社會分工的目標和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三、怎樣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實現主動社會分工?
顯然,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并不等于就實現了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是實現主動社會分工的手段和條件,只有主動社會分工才是目的。主動社會分工的關鍵在于勞動者可以擺脫生產資料的束縛,而能自由建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
勞動者建立和擁有自己的社會生產是需要原始生產資料投入的。沒有原始生產資料投入,就無法形成任何形式的社會生產。缺乏原始生產資料,正是一些勞動者被迫出賣自己勞動力,給別人打工以求生存,從而使得私有雇傭得以產生的根源所在。因此,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讓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以某種形式獲得一定的原始生產資料,就是讓勞動者擺脫生產資料束縛,自由建立自己社會生產的關鍵。
通過公有生產資料為勞動者提供一定數量的原始生產資料,有二種方式。一是把公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勞動者;二是以以借貸的方式,提供給需要原始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由于人口是不斷更新的,由于種種原因,社會總會出現一些新的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因此,把有限的公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給全部或部分勞動者是錯誤的。只有通過借貸的方式,即為有需要的勞動者提供“創(chuàng)業(yè)貸款”的方式,既可以讓勞動者解決原始生產資料的問題,也可以讓公有生產資料不致減少,反而越來越多,讓人民群眾的財富之源源源不斷,萬古長流。
國家可以設立像政策性銀行一樣的機構專門管理公有生產資料的保值和增殖事務,審核原始生產資料貸款的審核與發(fā)放,統計核算每一筆這種“創(chuàng)業(yè)貸款”的數額、時間、使用情況、歸還情況等等,并設立合適的跟蹤服務、償還機制,確保每一筆“創(chuàng)業(yè)貸款”的及時回收。
在理論上,勞動者一般是一無所有的,既沒有可供擔保的單位,也沒有可予抵押的私有財產。因此,這種創(chuàng)業(yè)貸款一般是無需抵押和擔保的,只有這樣才能公平、平等、合理、有效地為每個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創(chuàng)業(yè)的原始生產資料服務,盡顯真正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確保勞動者的自由與解放!
勞動者自己的社會生產,在進行生產與經營活動中,并不是百分百都可以永久成功的。在經營失敗后,勞動者完全可能會再次面臨貧困與無業(yè)狀態(tài)。因此,合理的公有生產資料服務機制,應該讓一個勞動者可以擁有多次獲得這種創(chuàng)業(yè)貸款的機會。當勞動者的生產經營失敗后,應該有再次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
顯然,在這種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服務機制下,所有勞動者都可以平等、公平、有效的獲得這種至關重要的原始生產資料服務,都可以建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人民不但會富裕起來,形成一種共同富裕的局面,社會也真正實現了主動的社會分工,人們可以自由建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可以充分享受自由創(chuàng)業(yè)的樂趣。勞動將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真正的樂趣。這時的社會必然就是一種真正共產主義的社會。
在這種主動社會分工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服務機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將體現出兩種形態(tài)。一是全民所有的公有生產資料;二是集體單獨占有和管理的公有生產資料。但這兩者并不矛盾和沖突,而是一種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全民所有的公有生產資料主要負責為勞動者個人創(chuàng)建自己新的社會生產以信譽創(chuàng)業(yè)貸款的方式,提供原始生產資料服務。這種創(chuàng)業(yè)貸款是要償還的,因此可以確保全民所有的公有生產資料的保值與增殖,可以建立一種良性循環(huán)的運行機制。當勞動者使用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建立了自己的社會生產,就要產生新的價值,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集體占有和管理形態(tài)的生產資料,這就形成集體生產資料公有制。顯然,全民所有的公有生產資料和集體所有的公有生產資料共同形成和完成整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過程,打造和形成一種健康完美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方式。
這種以全民所有的公有生產資料為基礎,以實現勞動者個人的私有財產為目標,以勞動者集體占有和管理自己社會生產為特點的社會生產方式,顯然就是馬克思在《所謂原始積累》中所指出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揚棄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二卷267頁)。
現實生產中,社會主義國家普遍以國有計劃經濟來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社會主義。這種國有計劃經濟方式,顯然沒有實現讓勞動者成為自己和自己勞動者的主人,從而實現勞動者的自由和解決的社會主義目標理想。在這種生產方式中,勞動者既沒有參見社會生產的自由,也沒有成為自己勞動的主人,更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勞動人民不得不為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操心,擔心失業(yè)和降職,為了實現更好的生活而需要去爭權奪利。有些人為了能有更好的收入而不惜去偷盜搶劫、坑蒙拐騙、營私舞弊、販毒賣淫等等。總之,這種國有計劃經濟并不是理想的,可以有效。科學的實現社會主義主動社會分工的生產方式。
四、實現主動社會分工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根本關鍵
在人類社會的客觀必然發(fā)展過程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分別只在于分工的主動性與被動性而已。資本主義的分工是被動分工,人們被迫在資本家與雇工之間進行選擇,從而產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分別,導致一系列階級分化、貧富差距、經濟危機等社會弊端;社會主義社會是主動分工,通過自然資源公有制與民主的社會權利中心(國家)為人民的生產提供原始的生產資料服務,從而擺脫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束縛,人人有足夠條件建立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不必再在雇主和雇工之間選擇,從而雇傭勞動消失,階級對立不再,共同富裕得以實現。
在實現了主動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人與人之間完全是自由和平等的,不只政治上自由平等,經濟上同樣自由平等。這種情況下所形成的社會生產必然是公平合理的,不可能有雇傭現象的出現。一個人能為自己勞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何必不情愿地去給別人勞動?所謂雇傭生產,所謂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完全是建立在勞動者失去了自由,不能自由從事由自己占有和管理的社會生產的結果和表現。共產主義實現主動的社會分工,是希望所有的人們都可以不受生產資料的束縛,而能更好地進行屬于自己的社會生產,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
在這種充分自由與平等的條件下,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現象不可能成為普遍現象,從而擁有龐大私有財產者將無法雇傭到合適的勞動者,從而無法建立自己的私有雇傭生產,社會自然就是消滅了雇傭現象,消滅了階級以及相應的階級剝削和壓迫現象。由此,社會就必然發(fā)展出一種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狀態(tài),這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的真正共產主義!
因此,正如我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一文中曾指出的:實際上,消滅剝削壓迫、消除階級分化、實現人和生產力的解放、實現共同富裕等等講的其實都是一件事:消滅雇傭生產關系,建立平等合作的聯合生產關系,使勞動者成為自己和自己勞動的主人。
毫無疑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使勞動者成為自己和自己勞動的主人就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就是消滅按資分配,實現按勞分配;就要把“一切自發(fā)產生的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 代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支配”;就要由勞動者掌握一切勞動資料,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可以實現人和生產力的解放,實現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 就可以消滅雇傭生產關系,消滅剝削和階級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就可以建立一個公平、合理、完善和人道的新社會,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因此,鄧小平曾經指出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之所以正確的原因和前提,也在于揭示出社會主義是“消滅雇傭生產關系,建立平等合作的聯合生產關系,使勞動者成為自己和自己勞動的主人”這一根本做法。這一做法的本質就是要實現一種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可以說,這一做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實現這一點就是實現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沒有實現這一點就不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
明確了社會主義的這一根本點,我們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們也明白了分辨“姓資姓社”問題的確切標準,從此也就不必在進行所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同時,卻要回避“姓資姓社”的問題了。那種借口不爭論、只發(fā)展,試圖以蒙混過關,復辟和恢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見不得人的做法也該休止了!
五、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
存在龐大的人類社會就必然存在龐大的人類生產,龐大的人類生產沒有生產上的分工與協作是不可想象的。共產主義主動的社會分工當然也不例外。共產主義否定舊的資本主義社會分工,不是要消滅所有分工,而是以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代替舊的社會分工,是以自愿的分工取代自發(fā)的、被迫的分工。主動的分工在于不同的人主動地與他人以相同的條件和平等的地位、方式進行合作,更好地獲取私有財產,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自發(fā)的分工在于不同的人被迫以不同的條件、不平等的地位、方式進行被迫的分工合作來獲取私有財產。自發(fā)的分工導致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對他人勞動的占有;自愿的分工則導致生產的自由聯合,導致一種公有制。
也就是說,進行社會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也必須以私有財產制度為基礎。共產主義要揚棄自發(fā)的分工,實現一種自愿的、主動的社會分工,并不是要消滅私有財產,而是要使人和社會生產擺脫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束縛,從而實現一種公平合理的私有財產的生產和獲取方式。只有以實現人們的私有財產為目標和基礎,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手段,把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實現人民的私有財產結合起來,才能最好的實現人民進行主動社會分工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目標。
任何的社會分工都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所說:“分工和私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fā)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駛著這種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一卷37頁)
顯然,分工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只不過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語下,私有財產就是私有制,是包括私有生產和生產資料的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共產主義顯然不是要消滅所有分工,而是要以主動的、自主的共產主義分工,取代被動的、自發(fā)的資本主義分工。因此,在私有財產上,馬克思主義不是要消滅所有私有財產,而只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是要消滅私有生產和生產資料。只不過,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產主義的私有財產不叫私有財產,而是叫“勞動卷”,或者是個人消費品。
在資本主義雇傭生產方式下,如果說分工是生產活動本身的話,那么私有制就是分工的結果,就是生產活動的結果。而在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的生產方式下,由于分工是自主、自愿的,沒有雇傭關系,因此分工或生產活動的結果就是集體所有制或公有制,以及集體所有制下的私有財產制;或者說是公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這才是馬克思在《所謂原始積累》中指出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揚棄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二卷267頁)的本意。
正由于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是以個人的私有財產為基礎和目標為決定的,因此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將有效地協調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使之不再沖突和矛盾。因此,正確的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或者一個社會的社會制度,只有建立在這種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才是公平正義、科學合理、和諧穩(wěn)定的。只有以這種共產主義的私有財產為基礎的主動社會分工,集體才成為一種真正的集體,人才能全面而自由地發(fā)展。
在《費爾巴哈》中,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也指出:“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消滅,而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并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集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fā)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由于這種集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支配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一卷82頁)。
顯然,馬克思、恩格斯這里所描述的這種真正的集體,也是要以私有財產為基礎,并以這種主動社會分工為前提的。在這種主動社會分工的前提下,私有財產實際上已變成一種個人在集體中的生存與發(fā)展方式。在這種生存與發(fā)展方式下,私有財產已失去那種相互傾軋的個性,已無法再依靠欺壓別人的方式獲得。在這種集體中,人們在使用私有財產,而私有財產則無法再奴役個人。正由于這種主動社會分工,“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
也只有在這種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人與人之間以私有財產即個人消費品為基礎進行主動社會分工的集體中,人的私心才能得以有效克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中所要求的人的思想極度文明,人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才有可能與合理性。如果當年的毛澤東設計發(fā)動的文化大革命是建立在這種主動的社會分工的社會生產基礎之上的,那就不會再以失敗而告終了,中國就真的可以實現共產主義了!
因此,實現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也要以勞動者個人的私有財產為基礎目標才會是科學合理的主動社會分工。分工是不同人之間的分工,是利益生產中的分工,只有在這種分工中堅持私有財產的原則和基礎,分工才有可能。人接受被動分工也好,進行自愿分工也好,都是為了獲取私有財產而產生和存在的。所以,解決好公有生產資料與私有財產之間的關系,探討一種通過公有生產資料更好實現人們私有財產的生產方式,就成為社會主義使人們擺脫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束縛,實現主動社會分工的關鍵之一。
在資本主義自發(fā)的社會分工方式下,私有財產的范圍和內涵被延伸擴大倒對他人勞動和財產的占有。在這種自發(fā)分工下,私有財產已不止是個人對消費品的占有,更包括對社會生產,從而是對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對他人勞動的占有。顯然,在這種自發(fā)的資本主義分工合作方式下,私有財產已異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因此,實現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是對私有財產的一種本性回歸。這種私有財產的本性回歸,實質就是人的本性回歸。從異化了的私有財產,回歸到正常的僅供消費用的私有財產,實質是人從異化了的人,回歸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這一點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因此,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我們通過分析,從外化勞動這一概念,即從外化的人、異化勞動、異化的生命、異化的人這一概念得出私有財產這一概念”;“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因此,隨著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年版42卷100-103頁)
當我們實現了這種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之后,異化的人、異化的勞動,從而異化了的私有財產都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人、真正集體中的人、自由聯合勞動、沒有了不合理內涵的私有財產。只不過在馬克思那里,這種共產主義的回歸了其原本屬性的私有財產不叫私有財產,而叫“勞動卷”,或個人消費品。
共產主義實現主動社會分工,實質是對私有財產的一種辯證的否定過程。這種辯證的否定不是沒收人們的私有財產,而是讓人們的私有財產合理合法化,是把資本主義私有財產中不合理的對生產和生產資料、自然資源的占有權清除掉,使之變?yōu)榧兇獾膶€人消費品的占有,從而使私有財產變得合理、人道、有效。這在解決了人民的生存與發(fā)展中的私有財產問題的同時,實現了主動的社會分工,實現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這種否定實際上也共產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是對舊的社會分工的否定。
因此,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們也要以私有財產為基礎和目標,進行主動的社會分工。每個人都要在社會生產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和作用,為社會提供有用的產品和服務,不勞動者不得食,從而正確合理的獲取私有財產,正確合理的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只不過這時的人們在選擇自己的勞動分工和事業(yè)角色時,沒有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其他一切不合理因素的束縛,而可以依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特長,自由選擇一切自己喜歡的行業(yè)和工作,在真正的集體中,通過集體實現自己最好的生存與發(fā)展。
事實上,物質財富是一種競爭性的稀缺資源,人與人之間要想好好相處,沒有私有財產制度是不行的。每個人都希望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以便自己能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沒有私有財產制度,人與人之間就會因為爭奪物質財富而產生紛爭,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辦法正常良好的相處。人類不應去消滅私有財產制度,而應該建立一種可以更好、更科學有效的實現人們私有財產的制度。正是人們爭取更多的私有財產的活動才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和不斷進步。
六,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必然是一種市場經濟
分工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因此,有分工就有交換,分工和交換是不可分的,而對交換的要求就是對自由市場的要求。而人類只要不是原始的,就必然存在分工;生產不同的產品只能由不同的人來進行;進行生產的人必須占有自己生產成果;不同的主體占有的勞動成果是為社會提供的勞動產品,只有通過市場的交換行為才能最終最好地完成生產的整個過程。因此,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下的經濟,也必然是一種市場經濟。
企業(yè)是社會分工的主要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自發(fā)分工下,大多數人們受到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束縛,不得不屈從于資產階級,在客觀上必然形成一種私有企業(yè)形式。在共產主義條件下,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人們擺脫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束縛,可以自由公平地以聯合、合作的方式進行社會生產,私有企業(yè)不會產生,客觀上只會形成一種所有權歸員工所有的員工所有制企業(yè),即真正的集體企業(yè)。共產主義的社會經濟,是一種以這種真正集體所有制企業(yè)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市場經濟。
這種真正集體的企業(yè)制度由于其生產的所有權歸集體勞動者自己所有。作為企業(yè)的所有者,企業(yè)勞動者集體都是現實的自然人,具有自己獨特的利益要求和主觀能動性,因此完全勝任市場經濟的原則要求。這種真正集體的企業(yè)制度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求,也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要求,是科學、有效、現實可行的。
顯然,即使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生產勞動也仍然要存在怎樣生產、為誰生產、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企業(yè)勞動者集體,依據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在自己的真正的集體中,在自己的企業(yè)中,自由、自主、主動地進行選擇和決定。各個勞動者集體生產出的產品不可能是包羅萬象,而只能是龐大生產體系中的一個細微的環(huán)節(jié),必然是特定的。而其所生產的產品,不是供自己使用的,而是要提交給社會的。
企業(yè)勞動者集體只有根據自由市場的交換方式,才能確定科學合理的企業(yè)生產;只有通過產品交換市場的作用,才能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應該生產些什么,其生產才能有效化,生產出的產品才能被證實是有效的、有價值的。
勞動者集體生產的產品只有通過自由市場的檢驗才能被證明其產品的確存在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確有價值,經過最終的市場交換,企業(yè)生產活動才能最終得以完成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切生產活動,都只有通過市場交換行為才能得以科學、有效地予以實現,并體現出其最終的社會價值。
在這種主動社會分工的生產方式下,社會必然存在大量的互相獨立存在,擁有各自獨立所有權的企業(yè)及相應勞動者集體。這些勞動者集體對自己企業(yè)擁有獨立的產權,形成不同的產權利益主體。這種在不同產權利益主體相互之間進行產品交換的市場行為,當然表現為一種商品交換的形態(tài),只不過這時的商品不再是私人的商品,而是勞動者的集體商品。勞動者本身也不再作為商品出現,而是作為交換的商品的主人出現。為了更好交換,貨幣是必須的,貨幣這一用于衡量商品價值的價值尺度也就成為客觀必然的需要和產物。
商品交換和貨幣是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的必要方式和途徑之一。勞動者集體通過其聯合企業(yè)進行的社會生產只有在市場經濟中,通過看不見的手的調節(jié)和檢驗,通過市場的作用和方式,才能最好地進行分工協作,最好的配置社會資源,最好地生產出人們所需要的產品。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也才被人們所需要,才能具有價值,進而才能有效滿足勞動者和消費者雙重的生產與生活需要。因此,社會主義經濟的主動社會分工仍然需要自由市場的存在。
社會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是由人民自主決定和產生的以人為本的勞動經濟,其商品、貨幣、市場、私有財產、生產資料等等都沒有了剝削與壓迫的內容和本性,沒有了對勞動力的買賣與雇傭,勞動力、公共權利、自然資源等都不會出現在自由交換市場上。
七,計劃經濟仍是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的特點和要求之一
在這種共產主義主動社會分工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經濟計劃都成為一種最迫切的需要。各個勞動者集體企業(yè)所從事只是龐大社會生產中的一個細微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行業(yè)之間、產業(yè)之間、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甚至在車間上都需要進行非常細密的合作。這種合作本身就代表一種協調和計劃,是另一種形式的聯合。只有在這種計劃協調的企業(yè)之間各種形式的密切合作之下,生產才能得以有效產生、存在和發(fā)展。
這一切計劃、協調、聯合上的客觀要求,都顯示出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具有一種計劃經濟的特征。只不過這種計劃經濟不是在過去那種國有或全民所有前提之下的,而是在勞動者集體所有及市場經濟前提下的,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是國家宏觀控制和協調與勞動者集體占有之間的統一有機體。這種計劃經濟不僅是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計劃,也是企業(yè)層面的自主聯合上的產業(yè)計劃。
這種市場經濟前提下的計劃經濟,具有過去傳統的那種國有計劃經濟所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因為,任何科學有效的計劃都需要數據。有些關于社會宏觀層面的數據,比如未來某種產業(yè)、行業(yè)等價格、產量的預測等等,都是很難準確估算與預測的。只有通過市場經濟的方式和作用,這些數據才能盡可能的做到科學、準確,計劃才能更為科學有效。
國有計劃經濟的生產方式并不符合社會主義關于主動社會分工的原理和原則要求,它不是以人們的生存與發(fā)展為基礎和目標的,排斥個人的自私自利,即對個人消費品的爭取;國有計劃經濟不是勞動者的自愿分工,沒有實現共產主義進行主動社會分工的要求和目標。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不應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決定每一個人的分工,而應由勞動者個人在擺脫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束縛下,自己決定自己生產活動的自主分工。
國有計劃經濟不是一種自發(fā)的分工,但也不是勞動者自愿的分工。國有計劃經濟因其分工形式決定,必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學的人為因素,這無法有效滿足社會生產龐大、細微而又變幻無常的生產分工與協作要求,甚至不如私有經濟的自發(fā)分工有效合理。只有由社會中無數的個人以自主自由的活動為基礎,通過個人之間以獲取各自私有財產為目標的自由自主的生產分工協作才能最好滿足這種社會生產無限發(fā)展變化的生產要求。
歷史地看,全民所有制經濟只是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為實現社會主義而進行的一種錯誤實踐。無產階級在實現社會主義社會過程中,“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yè)、全部工業(yè)、全部運輸業(yè)和整個交換都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國家手里家”,讓“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并“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總的計劃和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下來經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1卷第217-221頁)等等的措施和做法,其實都應服從于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這一根本的目的和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一卷229頁)。而一旦服從于共產主義的主動社會分工的要求,那么社會主義經濟就不應再是全民所有制經濟,而應是一種集體所有制的有計劃市場經濟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