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里的君子國
茅以軾的《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第一章:
“ 《鏡花緣》里的君子國
君子國里的人,個個都以自己吃虧讓人得利為樂事。小說的第十一回里描寫了君子國里的一名隸卒(在衙門里當差的小兵。作者有意以隸卒為例,因為隸卒有點特權,往往欺負百姓。)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這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講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買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并非‘言而無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里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小說中關于君子國的描寫,提供給我們兩點思考。
第一, 雙方讓利和爭利都會引起爭論。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爭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錯誤的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關心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里發生的事情,說明了以別人的利益作為自己行動的原則同樣會引起爭論,結果我們仍然得不到一個和諧的,協調的社會。
進一步的觀察還可以發現,在現實世界的商業往來中,雖然雙方都以牟利為目的,通過討價還價卻都可以達成協議,而無私的君子國里的討價還價則不可能。小說里不得不借助于兩個路過的老翁,用強制性的辦法來解決矛盾。這里包含著一個極深奧而且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具有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都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和諧的,而利他卻不可能達到一致意見,其結果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這確實大大地出乎人們的意料。由于君子國內不能實現人與人關系的均衡,從動態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成“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宜于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使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亡,被“小人”國代替。
從這一點來看,人是自利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由此,人類才有了最終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則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來。
第二,君子國里每個人的動機是什么?首先要問的是人們為什么要交易? 不論是原始的以貨易貨,或是現代社會的用貨幣換取商品,交換的動機都是改善自己的處境,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些,更舒適些。如果沒有這一點動機,人們為何不辭辛勞的參加交換呢?我們每個人所得到各種物質享受,從針頭線到冰箱彩電,都是通過交換才得到的。如果絕對避免交換,每個人就只能到農村去種糧種棉花,用土坯房子,向土地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了,當然這樣也可以勉強生存下來,我們的祖先曾經一這種方式生存了幾萬年。但他們絕對不可能享受任何現代文明所提供的最起碼的成果。
君子國里的人已經有了國家,又有了市場,這就說明了他們已經擯棄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選擇了通過交換來改善自己物質生活的道路。既然如此,他們又何以要在交換的時候拒絕考慮自己的利益呢/當然,如果交換一開始就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利益增進他人的利益,“君子”們的行為或許還可能發生。可是每一個參與過交換,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參加交換,另一方面在交換進行的過程中卻反對自己的利益,這種前后不一貫的動機是矛盾的。”
茅以軾以這篇文章作為第一章,顯然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網上看到很多人引用老茅這篇文章,有家庭主婦,有普通商人,有經濟學教授,有牛刀說的很有可能將來獲諾貝爾獎的王重福(《寫給中國人經濟學》),說明這篇文章是很有說服力的,如果你按照老茅的思路來走,你很容易就會被他說服。
但是,在你的心底一定有些疑惑在困擾著你!你的直覺會告訴你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對頭。
其實,如果你跳出他的思維方式,你就知道:他的前提已經錯誤了!因此,他是推導不出“人是自利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的結論的。
為什么我說他的前提是錯誤的呢?原因在于他把君子的思維搞錯了,這也是他自私自利的思維(經濟學家嘛!)嚴重僵化的一個表現,且看:
“老兄如此高貨,卻討這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講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買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并非‘言而無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這一段的對話反映的不是一個君子應當持有的思維,而是跟自私自利的理性人的思維一模一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一個社會把名聲看得很重時,人民追逐名,表現出來的行為就跟追逐利一個模式,但這并非我們歷史沿襲下來的“君子”的定義,什么是君子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即“通情達理”才是我們傳統的君子。君子國里買賣雙方的爭論都是攻擊對方“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是“失了‘忠恕之道’”失了“公允”,就是兩人都認為對方不公平,沒有公平交易。真正的君子的思維應當是一種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替別人思考的,整個交易過程應當如下:
當別人問價錢時,作為真正的君子的賣貨的人會想,“我不能沽名釣譽,又不能自私自利,那么我只能追求盡量公平,這個商品成本價值10元,我加一點利潤吧,賣給他11元吧!”
作為真正的君子的買貨的人知道這個價錢后,他想:“按照這個商品的質量,賣這個價錢很公平,不過我不能占他便宜!但也不能出高價錢博取名聲,不過還是出高點價看他接不接受”于是說:“你這商品的價錢應該不止11元吧,給你13元好嗎?”
這時賣貨人會說:“不用了,成本是10元,我再賺你1辛苦費元,這個價格很公平了!”
買貨人于是也覺得公平合理,于是11元成交!
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間的交易!互相通情達理,根本不會無休無止的糾纏下去的,老茅的思維其實根本不是一個君子所具有的思維,而是一個經過30多年西方經濟學的訓練,追求自利的自私的理性人的思維,由于他的“君子國”里名聲比金錢更值錢,所以那些偽“君子”們紛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那種自私自利的方式去追求名聲,于是才出現他的簡直胡鬧的君子國!
且慢,大家可能會說,你描述的交易場景太理想化了吧?根本不現實嘛!看官,你要是這么認為,你就錯了,我是農村出來的,我從小看到就這么交易的,農村每一個村里基本都是同一個姓,最多也就三個姓,大家祖祖輩輩子子孫孫都是要生活在一起的,互相都可以攀上點親戚關系,這種情況下不但同一村的人不敢占對方的便宜,就算相鄰幾個村互相認識的人都不敢占對方的便宜,否則一傳開來沒有人敢跟你打交道,這是占點小便宜而后果卻很嚴重的事(基本上你今天做一件壞事,三天后附近七八條村子都知道了)。所以,只要還明點事理的村民都不得不按公平公正的準則,也就是傳統的君子的行為方式行事。
由此可見,茅于軾把整個推理的前提(基礎)弄錯了(把自私自利的偽君子當成真正的君子來對待),按照形式邏輯的觀點,從一個錯誤的前提出發是推不出任何為真的結論的。如果讀文章,你發現這樣的邏輯錯誤,你可以把這樣的文章扔到垃圾桶了。
不過老茅的名氣太大了,如果他錯了,他就誤導了可能一代的精英。所以我們不得不對他得錯誤往深一點分析,以便大家避開類似的誤導。從我以上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茅于軾的《君子國》的交易例子在實質上恰恰是一個典型的“追求自利的自私的理性的經濟人”的交易例子,也就是老茅一通辛苦推導剛好把他的追求自利的自私的理性的經濟人構成交易體系是有效的經濟原理給推翻了!!!看官,你莫以為這是老茅偷雞不成蝕把米,做了糗事這么簡單,他所作的恰恰跟數學家納什所做的一摸一樣:博弈論上,囚徒困境中的“納什均衡”首先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戰:按照斯密的理論,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的目的出發,而最終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但是可以從“納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相當糟糕——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詳情請大家百度一下囚徒困境詞條)
那么為什么我們看到現實中的交易還是相當有效的呢?這是因為現實中那些自利的理性人沒有老茅《君子國》里的理性人那么極端,那么珠瑙必究,現實中的自利的理性人在砍價時過程并非連續一直到無窮的,他有一個斷點,這個斷點(砍價時間的長短)按照所涉及的金額對于每個人來說應該大約都是一個正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自然分布),所以交易還是能做成的,但正如“納什均衡”所表明的,遠非一個最有效的交易過程!當然,它有一個好處:保護好心人,保護君子,否則就會出現囚徒困境里的景象——出賣同伙的歹心人逍遙的走出監獄,得盡好處,正直忠誠的好人君子把牢底坐穿!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現實,如張曙光啊之類,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近些年流行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已經表明有時候人的非理性(非經濟學家所說的理性)達到的經濟效果比嚴格的理性好的多,例如有作者舉例:他搬家時,有些重家具搬不動,向一些路過的人求助幫一下忙,大家紛紛樂于做一點舉手之勞,一下子就把事情搞定,又快又好。但如果向路人出價錢找人幫忙,要么別人嫌少根本不理你,要么要求的價錢讓你覺得虧大了,價錢幾趟砍下來辛苦又沒意思!
老茅的這一章是為西方主流的經濟學作辯護的,問題是西方的文明并非僅僅因為“追求自利的自私的理性的經濟人”而出現的,例如牛頓的一代人是為了顯示出上帝的英明偉大而研究天體運行,從而發明萬有引力的,后來的愛因斯坦等等無數的科學家也并非為了經濟學上我們通常認為的追逐私利而作出種種科學貢獻的,那是為了一種智力上的享受!實際上,就算完全沒有結果,他們也會把這些精力完全投入進去的,他們不會理性的計算投入回報的!
當然,按照已經成為事實的幾百年的歷史來說,追求私利的企業家精神為我們提供了目前享用的一切諸如手機,冰箱,空調,汽車,,, ,,,
但這并不等于說如果有真正的君子國,依靠真正的君子來提供這一切就不可能!
我認為我們都達到真正的君子的境界很難,但我相信如果有這么一個真正的君子們組成的世界,那個世界肯定比我們目前的世界更文明,更和諧,更有活力,更有效率!至于目前,不是自利的理性的經濟人有多好,而是我們迫不得已,只好退而求次!
當然,我寫這文章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大家不要迷信“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要理性的獨立思考,不要一看到“經濟學的良心”就不假思索全盤接受。
如此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