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心價值觀:仁愛、和諧、真誠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放射的智慧光芒
○ 智懷 王少農 蕭野
做人甚難,做佛也不易。有一個人從北京走到五臺山,八百里風塵,只為還一個愿,盡一個心。他在五臺山上見到了一尊佛,那就是自己。來時八百里風塵,回去八百里風光,紅塵如在明鏡中。全因覺悟,心地打開。在路上,他看到了中國人最日常的生活:
走到曲回寺村口,已是中午。緊鄰路邊一農戶家的門開著。徑直走進院子。一老人家正在做飯,聽見動靜,出來觀望。說明來意,老人說家里也沒有什么可吃的。我說隨便什么吃的都行。煮兩根老玉米也可以。其實,我很喜歡吃煮玉米的。老人家的灶臺就在炕頭。一口大鐵鍋里煮著蘿卜條和白菜桿還有茄子。她把菜鏟到邊上的小鍋里,然后拿出一把面條。清水煮面條。看著熱氣騰騰的灶臺,想起小時候母親勞作的身影,眼前的老人,多像我母親。屋子很簡陋,炕上有幾床被子疊放整齊,墻邊有兩個木箱子,可能是放衣物的。墻上有兩幅畫。正對門的墻上是一幅滴水觀音像。門的左側是一幅毛偉人的畫像。
不一會兒,面條做好了。老人拿出一塊小方木板,放在炕上。北方人的飯桌。我在炕邊坐下,老人還拿出兩個冷菜。別人總講我平常的素食清苦,能堅持下來不容易。當我端起老人家的清水面條,嘗著三合一的煮菜,才品味到什么是真正的清苦,以至酸澀。普天下還有很多這樣的草根生活。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中,我們永遠沒有滿足沒有快樂,千般計較萬般比較,最后是越來越不自覺,越來越沒有自信,越來越迷失了自我,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其實,生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關鍵是有沒有一顆自由而喜悅的心。看著整日跟隨自己的行李包,衣食住行都在這里面,就可以隨遇而安。同樣,千里單行,所累的也是這個包,衣食住行。人就為這所累。這樣的飯菜,我是適應的,吃得很歡喜。
過一會,進來一個蒼老的中年男子,仔細一看,就是剛才我問路的村民,原來這是他母親的家。他站了一會兒,他母親把自己手中的碗讓給他。他坐在灶臺邊一聲不響地吃著。老人說他老伴不在了,有三個兒子。都在家。過了又一會,進來一個小伙,面無表情,滿身灰塵。手里拿著一袋撕開的方便面,就那么干吃著。直直地看了我一會。等我們吃完了,老人家把菜收拾好,他才拿碗吃起來。估計這是老人家的孫子。我問老人家,收完地里的玉米,他們還做什么,老人說沒有什么做。估計也真的沒有可以勞作的。除了荒山,只有河邊極其有限的空地可以種點玉米或青菜。不知道一年四季的漫長歲月,這里的村民如何衣食住行。也許,再苦再累的生活,他們也能堅守,人的生存力是超出意想的。這樣的人越多,這片大地才越沉靜。
是的,大地因為有這樣沉靜的人而沉靜。這樣的鏡頭每天都在大地上閃現,天天都有老母親忙碌在灶臺的身影,天天都有蒼老的中年男子坐在灶臺邊一聲不響吃飯,也有小伙子吃方便面時直直的眼神。清貧的中國,總是讓人感慨萬千。我們在《汶川賦》里寫道:“吾以厚德為大地,以清貧為長天。”這句話得到了四川詩人 王麒 先生的首肯。
清貧是一種精神,體現了中國人頑強的生存理念,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人有權過幸福的生活。清貧之貧是客觀事實,無論何時,人總會有所不足,物質的清貧,精神的清貧,情感的清貧,讓人臣服于造物主的大能,心知處在考驗中。因為我的心還沒有完全歸正,所以幸福之神還沒降臨,但我們堅信會有幸福那天。是的,幸福以“天”為單位,一日之間,光線變幻,人事變遷,命運的鐘聲響起在每一個角落。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各人有各人的命運。對幸福生活虔誠的人,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賜福里。超越時空的是愛,掌管幸福的是神。不虔誠沒得福。清貧之清是一種境界,是清瘦,是清爽,是清靜。人需要清貧,不可忘本。人不忘本,本就不忘他。人若忘本,好比浮萍飄進深淵。
清貧生仁愛。最讓人贊美的是身處貧困中的學子寒窗苦讀,貞潔的女子守身如玉,勤勞的農民披蓑戴笠,一家子在困難中團結向上,其樂融融。每當看到我們的領導人胡錦濤主席常年奔波在外,為中國這個大家庭的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日夜辛勞,我們總是很感動。是的,我們自己被自己感動,自己說自己好,難道這不是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嗎?
仁愛生和諧。和諧是什么呢?和諧是自然之道,是包容的智慧,和諧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生活本身,是水乳交融的愛。孔子說和諧是“和而不同”,這正體現了我們崇尚多元的理念。
和諧源自真誠。什么叫真誠?這不能解釋,真誠不需要解釋,也無需辨解,各人問自己的心。有首歌叫“到底你愛不愛我”,有問題的人永遠得不到答案。中國人最推崇“真誠”二字,做人要真誠,做“大人物”更要真誠。叱咤風云,必須是真的風云,而非吹泡泡;叱咤也必須是真叱咤,一聲長嘯,風云為之變色,而非嗚咽作鳴。萬丈豪情出自一腔熱血,一腔熱血出滿心真誠。做事要真誠,不做事也要真誠。做這件事要說明想做的理由,不做這件事請說明不做的道理。大家會理解,大家會支持。不怕不來做,就怕不溝通。誤會害死人,誤判毀滅世界,一定要明明白白才會放放心心。做事不能沒交待,做事不能沒下文。心為什么懸著?因為自己還不真誠,沒落到實處。真誠最可貴,貴過黃金。《古蘭經》說:“金銀,寶藏,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真主那里,卻有美好的歸宿。”(第三章)真主賜真道,合道是真誠。有的事情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有的朋友可以交,也可以不交,都很正常,各人有各人的理念,只要真誠就好,只要明白就好。做英雄需要真誠,所以叫“真心英雄”。做隱士也需要真誠,所以叫“真人”。道家修真,儒家明誠,真誠之道是圣道,里面寓含了所有人最基本的做人理念。
最基本的做人理念,我們叫他核心價值觀。這是不能動的底線,一動人就沒了。中國人講真誠,講和諧,講仁愛。仁愛即良知,不要良知不叫人。和諧即和氣,和氣生財。真誠即誠實,誠實君子交往不累。仁愛(良知)、和諧(和氣)、真誠(誠實)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做人理念,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即中國核心價值觀。不要說這太平實,平實才好。不要說這太普通,行出來就不普通了。大家都認可的并不多,都認可的唯有人性中的善,好比暖陽照寒冰。我們要揚起共同信念,挺進破冰之旅。
核心價值觀使人與國家相連,因為國家是人做的。國家機器為人服務。國家機器不是國家的全部,真正的國家包括三要素:國家信仰(即國家精神、國家文化),國家機器(即黨政軍、公檢法、工商稅務與各種監督部門),國民(全眾)。國家靠國家信仰支撐并引導,國無信仰不立。國家靠國家機器維持并管理, 國無明 君不行。國家三要素中國民最重要,國家的一切為人服務,為具體的老百姓服務。《左傳》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用孟子術語講,叫“保民而王”。把民保住,江山就保住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信仰是民心工程。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保民思想、民貴思想(“民為貴、君次之、社稷為輕”)值得大力弘揚。“國家是人做的”,意思是說國家不能沒人性。國家不等于機器,國家等于人。執法要和諧,因為立法本來就是和諧的。和諧是憲法精神。
國家的最高精神價值體現在憲法中,憲法誕生在人民中。憲法引導我們以人為本,而不是走向非人。憲法連接了國家信仰、國家機器與國民,是國家三要素的共同體現,國家三要素在憲法中得到完好的統一。憲法之所以叫憲法,就因為他是國家精神的至高點。十五億中國人民不能“無極限”,必須有樣東西封頂,“蓋得住”,作為最高規范。憲法就是這個最高規范。他不僅是國家最高法律,從“封頂”的意義講,憲法就是國家最高信仰的體現。作為文本的憲法由人制定,作為精神理念的憲法是自定義。法自身在說話。憲法不完美,依然是最高價值的體現。憲法可以修正,但國家不能沒有憲法。
我們說的憲法是什么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里面規定了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核心價值觀。中國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國家機器自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明確規定。憲法是國家基本法,也是國家最高法。憲法是神圣法典,規定了精神范疇,界定了價值標準。憲法就是信仰說明書:即指出了是,也指出了非;即指出了善,也指出了惡;指出了法,也指出了非法,同時指出了非非法;憲法告訴我們動因必有結果,作為國民,起心動念很重要,告訴國民要守法。憲法同時告誡國家要為人民服務,否則違背了立憲、立國、立黨的精神。憲法為國家規定了上上下下的規范與游戲規則。他之所以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不僅因為是人民授權,更是因為歷史授權。在現代意義的憲法誕生前,中國的憲法是《春秋》。孔子憲章文武,祖法三代,因周禮而制憲法。孔子是制憲者,孔子是立法者。“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春秋》作為古代中國的憲法,確立的是“敬天法祖、崇德尊王”的國家精神范式,這一精神范式產生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維護了五千年文明,故為全民自覺遵守,歷代法典以之為準則,是圣君賢相的依靠,是國家生存的保證。《春秋》精神體現在今之憲法中,一脈相傳,其核心無有更改。中國憲法是中國價值觀的體現,是中國人信仰的說明。今天,我們在這里重申中國核心價值觀,以憲法為依據,不能有絲毫背離。這是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
中國核心價值觀是什么?中國核心價值觀是仁愛,和諧,真誠,即中國人的信仰。這是五千年以來中國人在生產勞動與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全民觀念,全民理念,全民信仰,是神圣不可動搖的立身之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指南。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憲法精神的保護下,國家與人民經受住了“文革”的沖擊與改革開放大潮的考驗,如今中國人的信仰得到復興,中國核心價值觀得到凝聚,重新面向世界,開始說話,開始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理念,述說中國與世界人民共同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這一切都在憲法中。
憲法保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確立中國核心價值觀。我們來看憲法,就知道中國核心價值觀是如何確立。任何人都無權樹立中國核心價值觀,因為這是國家價值觀,必須由憲法來確立,以憲法為依據,以憲法為仲裁。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人是憲法精神的闡述者。我們以理解憲法為智慧,以服從憲法為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莊嚴神圣的法典,嚴格、清晰、明確。嚴格指規定嚴格,必須遵守。清晰指性質清晰,沒有歧義。明確指功能明確,適用性強。憲法是全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道德自律的呈現,是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經典表述。
憲法里的中國核心價值觀:
仁愛。
仁愛是憲法最高精神,也是最高原則。我們本著仁愛的原則制定憲法。憲法的作用是保護人,憲法的作用是不毀滅人。憲法是道德保障與信仰捍衛者。憲法第一章第二十四條:“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這條說明憲法有愛,憲法保護道德。憲法第二章第二十三條:“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二章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兩條說明憲法保護人的權利。憲法還特別保護人的休息權,充分體現了仁愛精神。第二章第四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憲法特別尊重人的勞動成果,第一章第十四條:“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憲法對人的關心細微到身體,充分體現了仁愛精神。憲法第一章第二十條:“保護人民健康”、“增強人民體質。”憲法不忘本。最讓人感動的是憲法對母親的保護,這是最基本的保護,也是最高的保護,是人性本身在說話。憲法第二章第四十條:“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這說明了母親是國家之本,兒童是國家未來。以上各條是憲法對人的保護,著眼于具體公民,以下是國家對文化、對歷史、對各民族、對各階層的保護,無不體現仁愛精神。憲法第一章第二十二條:“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這說明了國家在硬件、軟件上傳承文明。憲法序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十分強調幫助。憲法第一章第四條:“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求,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兩條說明了國家關愛所有民族。在此基礎上,關愛一切階層。憲法序言:“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憲法中的關鍵字眼“團結”、“保護”,有助于我們理解憲法仁愛精神。憲法之所以是嚴厲的,正因為他是仁愛的。嚴厲見仁愛,愛是管教。因此憲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條是大綱,整體說明了憲法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權利,保護人性,保護良知,提倡中華民族仁愛價值觀。這條是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核心的核心。憲法講仁愛,憲法講人性,不明白這一點,將在執法中犯下致命錯誤。
和諧。
和諧是憲法的指向,是社會發展的目標,本身就是制度文明的體現。和諧不是時代精神,而是一貫精神。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和諧是禮的應用。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國家一直朝和諧的目標進發,建設和諧世界的步伐不曾停止。和諧是中國精神,體現文明古國應有的精神風貌、應有的文化特色與應有的思維高度。和諧是生存智慧,憲法是和諧法典,整部憲法都體現了和諧精神,和諧價值觀。憲法指導我們天人關系要和諧,第一章第九條:“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憲法規定了國家與人關系的和諧,第一章第二十七條:“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關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憲法還特別規定了經濟建設與財富分配的原則性和諧,這條對當前的反腐敗、干群關系建設、維護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有極大幫助。憲法第一章第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憲法這條關于經濟關系和諧的經典條文,指導國家恪守公有制,直接指導我們在當下如何解決因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極少數人控制極多財產,因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帶來的社會問題。憲法保證國家與人經濟關系和諧,重點是還利于民。憲法規定了民族關系的和諧,信仰的和諧與文化權利的和諧。憲法第一章第四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憲法通過三重關系的界定:天人關系和諧、國家與人關系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建設提倡了價值依據。同時我們要知道,和諧不是規定(意思是:和諧不是憑規定就能實現的),和諧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唯有全民素質(主要是道德素質)提高了,和諧才能實現。憲法通過法律的方式促進道德提高,促進社會和諧。憲法體現和諧價值觀。我們在和諧中領悟憲法精髓,就知道了憲法向我們表述了和諧的愿景。
真誠。
真誠是憲法本身合法性的說明。我們的憲法是真誠的憲法,有多少說多少,不是浮夸。在表述愿景的同時注重實際,讓和諧世界的建設具有可行性。在自身真誠的基礎上,憲法以真誠的理念,表述了真誠的內容,作了方方面面真誠的規定。憲法當然是“動真格的”,當然是“真實的”。憲法的制定與執行,以及條文本身,體現了中國人的真誠價值觀。真誠源于創造,源于傳承。憲法序言之始,即整部憲法的第一句話是:“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條很真誠。憲法一開始就向我們坦露了真誠,明白無誤告訴我們真誠是制憲原則,憲法所講的內容都是真誠的規定。首先,憲法提到了創造,明確說文化是人共同創造。第二,憲法提到了創造的歷史,說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之一”,這明確地表述了我們的多元理念。第三,憲法提到了革命,充滿有克制力的變革精神。憲法第一句就講歷史、講文化、講傳統,連起來就是講歷史文化傳統,表明了傳承的自覺性,展示了希望與現實,展示了真誠。真誠是憲法的合法性說明,也是憲法魅力所在。憲法以身作則,是中國人真誠價值觀的形象說明。憲法是中國形象大使,本著真誠出現在世界上,通過約束自身造就世界。
憲法向世人講述了仁愛、和諧、真誠的重要性,表達了仁愛、和諧、真誠的愿景,制定了仁愛、和諧、真誠的規定,使仁愛、和諧、真誠成為國家的原則與個人生活準則,使人融入國家生活中,成為受國家保護的人。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與創造,使中華文明發射出久遠光芒。
憲法確立仁愛、和諧、真誠是中國核心價值觀,就是確立了中國人的生命保證。沒有仁愛、和諧、真誠,人與國家就會消失。愛和真是中國三寶,憲法是有三寶的生命寶典。人活天地中,人在世界上,人在社會里,人在國家統治下,必須以憲法的原則為原則,以憲法的規定為規定,以憲法的修養為修養,以憲法的精神為精神,這樣生命才有保證。國家信仰不容置疑,國家尊嚴不可觸犯,因為這是人自身需要確立的國家。憲法體現的國家價值觀,即中國人的價值觀,在價值觀里人與國家合一,人為國人,國為人國。憲法的目標是打造人的國度。憲法確立仁愛、和諧、真誠是中國核心價值觀,是對人的保護。
中國核心價值觀是什么?中國核心價值觀是仁愛、和諧、真誠。我們用仁愛、和諧、真誠的原則制定了憲法,憲法又向我們作了仁愛、和諧、真誠的規定。在立法與執法過程中,國家不偏離核心價值觀的人性取向。在守法的生活中,人享受核心價值觀帶來的幸福。
有價值觀是一件幸福的事,有核心價值觀是一件幸運的事。圣人的智慧,憲法的精神,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核心,人生從此不散亂,用幸福擁抱幸福,從成功走向成功。想想中國有十五億人,世界有七十億人,那么多人那么多想法,世界多么復雜。然而對有智慧、守戒律的人來看,世界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清晰道路可循。做人抓核心,怎么會亂?做事抓核心,怎么會不成?關鍵在于回歸,要傳承,記得初發心。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在圣人智慧的啟迪下,確立了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秩序,那就是平等、包容、公正。
中國核心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寓含世界新秩序。
(智懷 王少農 蕭野 合著有《中國人的信仰》 2010年6月 團結出版社)
(歡迎讀書傳播中國理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