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得益于那個偉大的時代
袁隆平之所以能搞出雜交水稻,得益于那個偉大的時代,即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其實是沾了毛主席的光,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就沒有中國的雜交水稻,就沒有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得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過程1976-12-17的《人民日報》作了詳細報道(參見人民日報:雜交水稻是怎樣培育成功的)。我之所以說袁隆平其實沾了毛主席的光是有十分充分的根據的。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假設在六十年代中國還沒有雜交水稻,假設袁隆平晚出生了三十年,即袁隆平生于1960年9月7日,我們把袁隆平的所有一切都延后三十年,以下所述都是在這個假定之下。為什么非要延后三十年呢?因為主流輿論恨透了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對一些人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他們恨不得像電影的蒙太奇一樣把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從歷史中剪掉?! ?/p>
這樣,袁隆平他23歲時,即1983年參加工作,正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按此推算袁隆平應該是1994年研究雜交水稻的,可惜的是這時的中國正忙于與世界接軌,正熱衷于加入世貿組織當時好像叫“關貿總協定”,按協定,中國就是做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說白了就是世界工廠,雜交水稻這些有點科技含量的活哪里輪到中國來做,所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項目我估計立項都成問題?! ?/p>
1994年,作為湖南省黔陽農校的一個教師的袁隆平,人微言輕,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界言必稱美國,對雜交水稻,洋人早就依據遺傳學,引“經”據“典”,說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沒有優勢,提出這個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即使搞成了雜交種子,在生產上也沒有利用價值”,“國外從五十年代起就進行研究,至今也沒有得到應用”,等等一些權威的定論。所以這時的袁隆平恐怕是連想雜交水稻的勇氣也沒有?! ?/p>
改革開放后,教師,科研人員都忙于評職稱,考外語,即使袁隆平作為一個另類,視名利為糞土,把雜交水稻作為自己的業余愛后,硬著頭皮干起來也不會成功的。為啥,很簡單,我們看看當年的袁隆平們是怎么干的:
“不少省、區的大批育種工作者和廣大貧下中農相結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我國豐富的水稻資源,收集了數千個水稻品種和材料,配置了千萬個組合,進行了數以萬計的雜交試驗。一九七零年,又一個突破口打開了:李必湖在我國南方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一九七一年,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新疆、福建等省、自治區的育種工作者,利用野生稻材料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試驗。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江西、湖南、廣西先后育成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相應的保持系和強優恢復系,宣告我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取得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重大成果?! ?/p>
社會主義大協作好
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從一九七○年開始大“上馬”,到一九七三年就實現三系配套,這個進程是相當快的。為什么這樣快?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區就開始協作研究雜交水稻。一九七二年,又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了全國大協作。十九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干部、群眾、科技人員三結合的科研協作組,設立了研究點。同樣,各有關省、市、自治區根據自己的特點,分別組織本地農業科研部門、大專院校、國營農場和社隊開展協作。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攻克雜交水稻的大協作網。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研究成果和育種材料,很快就成為大家的共同財富。一個育種材料發現后,經過多方觀察,反復分析、鑒定,很快就能摸清其特點,確定其價值。一個新的課題出現后,四面八方,一齊動手,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試驗,很快就能突破。許多農業科研機關、大專院校的專業力量,分擔了雜交水稻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他們同育種工作者和社員群眾密切配合,對水稻三系和一些雜交組合材料,進行了細胞學、遺傳學、生理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
廣大育種工作者和社員群眾,充分利用我國遼闊的土地,各種不同類型的氣候條件,繁育雜交水稻,變一年只能繁育一代為兩年種七代,一年就做了三年半的工作。有關省、自治區的黨組織和社員、干部,從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出發,為兄弟省、自治區的育種人員提供了土質好、灌溉方便、光照充足的試驗田和育種基地。并在生產管理、交通運輸、生活安排等方面,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幫助,保證育種工作按季節、按數量順利完成。原來有些人曾預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可是,不是三代,而是三年就三系配套了。
群眾運動威力無窮
毛主席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蔽覈s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很快在生產上應用,是在黨的領導下,大搞群眾運動的結果。
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過程,是個大規模的群眾性科學實驗運動。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有關部門堅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以農科所、良種場、農業院校為基地,以貧下中農為主力軍,組織起浩浩蕩蕩的科技隊伍,廣泛開展了雜交水稻的科學實驗活動。各地通過舉辦學習班、技術訓練班、座談會等形式,發動群眾,培訓骨干,把技術交給群眾,又及時總結交流群眾中創造的好經驗、新技術。各科研部門實行專業隊伍與群眾隊伍密切結合,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依靠群眾,開門辦科研,把研究、試驗、示范、推廣,環環緊扣,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不但使以貧下中農為主體的農業科技隊伍迅速成長壯大,又推動科研工作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一九七三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一九七四年立即進行雜種優勢鑒定,一九七五年就試種五千六百多畝,一九七六年全國示范推廣面積就達到二百零八萬八千三百多畝,開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了。
有人曾預言:雜交水稻的制種關肯定過不了,即使雜種優勢再強,也不可能在生產上應用。但是,廣大群眾遵照毛主席關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教導,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突破了制種關,創造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制種技術和體系。最初,制種田每畝只產十多斤,現在已提高到大面積畝產四十到五十斤的水平,最高畝產達到三百五十斤。廣大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了培育多蘗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提高結實率等栽培技術,使雜交水稻充分發揮優勢,提高產量。現在,不少地方創造出小面積一季畝產一千三四百斤甚至一千五六百斤的高產量?!薄 ?/p>
可惜的是,這時農民都單干了。人民公社早已解散,袁隆平是不可以隨意的到農民自己的田地里去搜索野生稻的。各個院校,各位老師,科研人員,為了知識產權,為了評職稱,相互貶低還來不及呢,哪里會有團結協作?離開了大兵團作戰,雜交水稻是搞不成的。也就是說,袁隆平當年能成功培植雜交水稻的工作基礎早已不復存在,他去哪里搞雜交水稻,何來成功?
從當時中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的中國能成功培育雜交水稻這件事是必然的,即使袁隆平不來搞,也會有方隆平,常隆平來搞,而且也必然會成功。離開了偉大的時代,任何天才的專家學者也會夭折,任何科學家也不會有革命性的成果。大家想想看,為啥咱們中國一切劃時代的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在毛澤東時代搞出來的,而改革開放年代除了GDP別的啥也沒有搞出來,還不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嗎?所以說,袁隆平之所以能搞出雜交水稻,得益于那個偉大的時代,即偉大的毛澤東時代,袁隆平其實是沾了毛主席的光。
遺憾的是,成名后的袁隆平,忘記了那個偉大的年代,忘記了那些為雜交水稻付出艱辛勞動的貧下中農。竟然污蔑連他自己也為之奮斗的年代,造謠說“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沒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別說作為一個科學家,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人不用大腦用腳后跟思考一下也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啊。奉勸袁老一句:人說話要憑良心,千萬不可為了某種利益而出賣那個偉大的年代,那樣的話,你遲早會賣了你自己,因為偉大的袁隆平正是那個年代孕育出來的?!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