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茅于軾老先生,學問不能這樣做

王士海 · 2009-01-04 · 來源:烏有之鄉
茅于軾評析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茅于軾老先生,學問不能這樣做

評他的《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主報告)》


作者:王士海 提交日期:2009-1-3  天涯社區

本人簡單看了一遍天則所發布的《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主報告)》,發現存在很多問題。下面就簡單地說一說。

評論一:對《前言》的評論
如果說報告主體內容還有一定的科學性的話,那么有茅于軾先生撰寫的這篇前言就完全可以當成胡言亂語看待了。
作為前言,它的主要內容無非是交代一下研究背景,介紹一下研究結論。可茅先生的前沿又寫了什么呢?寫什么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說的對不對。

茅先生先說耕地和糧食產量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憑常識就知道這句話是錯誤的。可人家會說常識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人家茅先生可有依據,什么呢?就是“我國改革以后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產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減少的”。
首先要說的是,最近三十年,人口到底增加了多少呢?茅先生說是45%,俺不知道他的數據是哪里來的,是美國的?世界銀行的?還是糧農組織的,或者是他老人家自己清點的。我查了一下2008年統計年鑒,發現1978年底人口為9.6259億,2007年底為13.2129億,29年間增加了37.26%。看來茅先生為了論證自己的正確性不惜去造假了。
其次要說的是,30年間我國的耕地規模是減少的嗎?
1978年到2006年底,中國的耕地規模到底減少的嗎?從該報告附錄一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到:1978年耕地為99389.33千公頃,到了2006年是130039.2千公頃,實際上耕地規模增加了30.84%!我不知道茅先生這個“耕地是減少的”的結論從何而來?難道又是“茅式數據”嗎?
好!有可能是老先生不知道從哪個網站上看到了這個數據,或者是老眼昏花看錯了數據,我們暫不爭究這個,要重點看的是他話中的邏輯和一些大家不了解的事實。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十年間,糧食播種面積是有所減少的,1978年是120587千公頃,到了2006年是105489千公頃,減少了14.31%。估計老先生想說的是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減少。
為什么播種面積減少了而產量增加了呢?那是因為畝均產量增加了。1978年畝均糧食產量只有168.49公斤,而到了2006年增加到314公斤。(注意:這里是畝均,要考慮廣袤的低產田)茅老先生要說明的是由于畝均產量的增加,所以中國才不會因為因為人口增加而出現糧食緊張。他把這歸功于科技進步。是科技進步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為什么?
因為1978年的時候中國農業是傳統農業,而改革后,隨著化肥等要素的普遍應用,糧食產量才會增加。換句話說,八十年代初的時候,人家日本的畝產量已經是中國的兩倍了,因為他們已經普遍使用了化肥、農藥等。中國經過20多年的現代化改造,化肥使用量基本上已經趕上了日本的水平,而畝均產量也已經差不多了。我們再看看糧食的目均產量變化情況:1990年時糧食畝均產量已經達到了262.187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55.61%;到了2000年糧食畝均產量為284.078公斤,比1990年增加了8.35%;2006年的畝均產量為314公斤,比2000年增加了10%。我們可以看到糧食的畝均產量的大幅度提升僅僅在前期,當化肥普遍以后,產量增加的幅度就大幅度降低。
我們再看看化肥使用情況:1978年,每畝使用的化肥還不到4公斤,到了1990年為11.64公斤,到了2000年為17.68公斤,而2006年變成了20.44公斤。由此可見,化肥增加的幅度要比糧食畝產增加的幅度大得多。
也就是說,糧食產量在這三十年增加了63%并不能說明未來土地的生產能力可以有很大提高,只能說明當時的生產條件太差了。難道七十多歲的茅先生不了解這個情況嗎?絕對不會,他當年下鄉時一定知道當時農民是如何種地的。他之所以不加分析地得出這個結論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論證自己是正確。這起碼可以說是學術失范,當然前面的數字問題就不是失范這么簡單了,而是學術造假!!
這里要強調一個問題:和茅先生一樣,以上數據都是統計年鑒上的,來之于官方。官方關于耕地的統計是有問題的。從該報告附錄一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到1996和1995年的數據有一個斷層,差了30000多千公頃。為什么會這樣?就像陳錫文所提到的那樣,中國的耕地規模誰都搞不清楚。在取消農業稅之前,地方政府傾向于少報耕地面積,那樣收取的部分農業稅就可以被他們截留,也可以為自己的減負責任找一個緩沖空間。實行農業補貼之后,地方政府有的又傾向于實報甚至多報,可以獲得更多的補貼。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地的耕地要遠多于上報的數據,多出來的那部分土地實際上也在耕種,每年的糧食總產量中也包含這部分土地產出的糧食,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要把這些土地專為非農用途,雖然從統計數據上看好像耕地面積沒有減少,但實際上種糧的耕地減少了。事實上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這也是說政府為什么要嚴控土地,因為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土地太多,即使嚴守18億畝紅線不放松,實際中的耕地還是在大量流失的。
這只是對茅先生一個觀點的評論。下面再說另外一個。

茅先生為了是自己的觀點易于被普通民眾接受就把房價上漲的責任歸為耕地保護。事情是這樣嗎?當然,土地價格當然會構成房價的一部分,從全國來看土地價格占房價的比重為 20%左右,北京能達到30%。以我哥們
負責的一個項目為例,土地價加上建造成本為4000,房價為8000(北京四環附近),他認為土地占比有30%。這和實際上發達國家的情況差不多。真正造成房價上漲的是炒作。北京到處都有開發商囤積的土地,根本不愁沒有地塊。

說耕地保護政策會限制城鎮化。保護土地并不是不發展城鎮化。中國實行耕地補償制度,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于開墾新的耕地。城市化不能以饑餓為代價。

這兩點不想多說,覺得很沒勁。這種不經論證就信口開河的方式實在不值得討論,就像他上次提出要提高大學學費一樣。

我倒有興趣說一說他對萊斯特布朗的評價。他說人家的邏輯是“認為中國高爾夫球場太多,會導致糧食生產不足”。就這么簡單嗎?這么評價人家與其說是在污蔑布朗不如說實在展示自己的無知。布朗的分析是很有理由的。人家是怎么說的呢?人家的觀點如下:
(1)隨著收入的上升,中國人民的飲食會迅速多樣化,從嚴重依賴淀粉類主食,轉為更多地食用副食品,因此造成了對糧食的更大需求。
1978年中國的全國豬肉消費量是700萬噸,到了1994年,上升到了3000萬噸。禽肉(雞肉和鴨肉)1990年的全國消費量為320萬噸,1994年上升到了660萬噸,只用了四年就翻了一倍多。這兩種肉類都非常消耗糧食,1噸豬肉需要消耗4噸糧食,1噸禽肉則需要2噸。(因此,禽肉相對比豬肉便宜。)
雞蛋的消費也在快速上升。1990年,人均每年的雞蛋消費量是100只,政府的目標是到2000年提高到200只。到那時,中國的人口是13億,這就意味著全國一年需要2600億只雞蛋,以及13億只母雞(假定每只母雞一年生200只蛋)。除了這些令人生畏的數字,更重要的是,這種人均雞蛋消費量翻一倍所要求的新增飼料,比澳大利亞一年的糧食產量還要多。
水產品的需求也在上升。以日本為例,1994年日本消費的水產品總量大約是1000萬噸。中國的人口比日本多10倍,假定人均水產品消費數量相同,那就需要1億噸。這個數字與目前全世界一年的捕撈量相等。如果這些水產品全部是人工養殖的,那么一年需要2億噸飼料,這比印度一年的糧食產量還要多。
釀酒業也是消耗糧食的主要行業。1994年,中國人一年消費130億升啤酒,僅次于美國。預計四年后,這個數字就將翻一倍。如果中國的每個成年人每年多喝一瓶啤酒,那就需要新增糧食產量37萬噸。如果每人每年多喝3瓶,那么新增的糧食需求就等于挪威一年的糧食產量。
除此之外,不要忘記中國的人口還在快速增加,每年新增人口數大約為1300萬。從1990年到2030年,全國人口總數預計新增4.95億人。這意味著,即使人均糧食消費量保持不變,中國每年也需要大量增產糧食。
(2)與糧食需求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耕地卻在不斷減少。
工業化進程要求使用更多的土地。假定有1億農民到城市中打工,每家工廠可以吸收100個工人,這就需要新建100萬家工廠,還必須新建與工廠配套的倉庫和道路。許多新工廠都必須建在耕地上。中國的12億人口,大部分都居住在東部和南部寬約1000英里的一個條形地區中,這也是中國最好的耕地所在的地區。
此外,中國政府決定,將汽車業作為未來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其他三個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石油化工。)1992年,全國車輛的總銷售量是120萬量,包括轎車、貨車、卡車和公共汽車等。到2000年,預計這個數字將達到300萬輛。到2010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可能達到2200萬輛。這些車輛需要幾百萬公頃的道路、高速公路、服務設施和停車場。
(3)比土地更稀缺的是淡水。
1994年中國的用水量是1949年的6倍,整個華北地區都是缺水區,其中大部分城市都在抽取地下水。1950年,北京的地下15英尺處是含水層,今天則在地下100英尺以下。抽取地下水的速度,已經超過水源補給的速度。這樣下去,地下水總有一天會抽完。到那時,只能減少灌溉用水了。
除了灌溉用水不足,農業用水還必須補貼城市。中國大約有300個城市是缺水城市,其中之一是北京。據說北京外圍的農民被禁止從水庫中取水,因為必須保證首都用水。北京附近所有的水,都屬于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農業只能依靠雨水,因此農業生產效率非常低。
中國的城鎮人口正在膨脹,這意味著每年會新增幾百萬人使用抽水馬桶。這導致生活用水的急劇上升。農村和城市在競爭水源,失敗的一方永遠是農村。
(4)農民失去的不僅是水源,還有土地。
從1990年到1994年,耕地減少的數量抵消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糧食產量沒有增加。從長遠來看,這種趨勢肯定會繼續下去,糧食產量肯定將要下降。
中國的現代化,與西方最大的不同之一是:中國在工業化之前,就已經人口過度了。工業化的進程,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耕地減少,即使生產效率提高,也無法抵消這種趨勢。
以日本、韓國和臺灣為例,工業化分別導致耕地減少52%、46%和42%。日本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年是1960年,到了1994年,糧食產量減少32%。韓國和臺灣的糧食產量與1977年相比,都減少了24%。中國未來肯定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5)如果到203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只減少五分之一,假定人均糧食消耗量不變,那么單單新增人口所需要的糧食,就等于一年2億噸。這個數字與1994年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相等。
如果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耗量增加,從1994年的每人每年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與臺灣的水平相仿,比美國的每人每年800公斤少一半,那么中國需要進口3.69億噸糧食。
(6)中國有能力進口那么多糧食嗎?答案是中國有這個能力,因為中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單單1994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就是300億美元,這筆錢足以買下當年全世界所有用來出口的糧食。
但是更大的問題是,誰能提供那么多糧食?答案是誰也不能。中國對糧食的需求,將會超出全世界所有糧食出口國的出口能力。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是美國,但是美國產量根本不足以滿足中國的需要,而且世界上還有100多個國家都從美國進口糧食,它們的糧食需求也在快速上升
(7)隨著糧食進口的增加,中國的糧價將會不斷上漲,最終推動世界糧價上漲。中國的耕地稀缺問題,最終也將演變成世界性的耕地稀缺。中國的淡水稀缺,也將引發全世界的淡水稀缺。
(8)為了避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必須考慮四個建議。
①堅持計劃生育政策,減少人口數量,爭取不突破現在預測的人口峰值16.6億。
②大力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集中力量開發國家特別需要的農業新技術。
③實行保護耕地的國家戰略,將交通系統從以轎車為重點,轉為以公共交通為重點,發展城市鐵路,提倡近途交通使用自行車。
④推廣全國性的節水計劃。
(9)如果中國無法做到這幾點,繼續大量進口糧食,那么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人類對水產品的捕撈量,將會超過魚類的繁殖能力;對淡水的需求,將會耗盡地下水,導致耕地最終成為旱地;對耕地的過度耕種,將會導致殺蟲劑和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而這些化合物都會被人類自己吃下去。
上面九條就是《誰來養活中國人》的主要內容。坦率地說,雖然布朗的估計有些粗糙,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足以看到其當年的預見性。大家能得出布朗的邏輯僅僅是“中國高爾夫球場太多,會導致糧食生產不足”?我想頭腦健全的人都不會?茅于軾先生為什么會得出這種結論?我想他不是頭腦不健全,而是根本就沒有認真看過或思考過人家的文章。以這種鄙視的口吻嘲笑人家,到頭來嘲笑的只有自己。
事實上,布朗是一個值得中國人尊重的西方學者。現在的中國學者和民眾基本上已經接受了布朗的主要觀點,他現在對中國糧食問題的討論重點轉向了農業資源和生態方面,是很有說服力的。

還有一點想強調一下:茅于軾先生的觀點似乎比報告本身的結論更為激進,或許是他覺得研究結論沒有達到自給的期望,非要在前言中強化一下。甚至報告中根本就沒有得出土地保護造成房價上升,限制城鎮發展等結論。

這里我還要討論一下茅于軾先生在天則網站上發表的帖子《為什么18億畝耕地紅線沒有必要?》
http://www.unirule.org.cn/SecondWeb/Article.asp?ArticleID=2711
首先他把罵他的人說成是那些被他得罪了根本利益的一些人,看看論壇里那些數萬罵他的網友都是被他的最利益的人嗎?非也!只是眾網友認為這位教授在打著學術的幌子為房地產商吶喊,正所謂既做婊子又要立牌坊。
下面就是他所謂的“45%”和“減少了”,是那個面討論了,有點搞笑。
在下面他用“日本消費的糧食中有40%靠進口”來說明中國也可以靠進口。可惜老先生根本不了解日本。我辦公室有一位日本某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目前在中國做訪問學者。他告訴我雖然日本的糧食不能自給,但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食大米不僅可以自給而且還在出口,魚也可以自給。一旦發生意外事件,日本人絕不會挨餓。日本進口的糧食主要是美國小麥。
不過,我還要說的是,日本不是“消費的糧食中有40%靠進口”,而是糧食自給率只有40%。我相信這次茅先生不是看錯了或者算錯了,而是根本不了解情況。他的學生們竟然沒有看到這個錯誤,還讓他網上丟人現眼,服了!!

算了,對于前言已經說得夠多了。
報告可能不是茅先生寫的,前言卻一定是他寫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茅先生做學問的態度和精神,實在值得晚輩學習啊。


評論二:研究假設
任何研究都有一定的假設,或明示或暗含。很顯然,在這篇報告中,他們的主要假設是暗含的,起碼我沒有看到明確的表述。
有人要問了,寫研究報告干嘛還要假設?不錯,研究報告尤其是政策性研究報告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不能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假設。但是,任何分析都要有邏輯起點,即使不明說,假設也是存在的。比如要研究糧食安全,其暗含假設就是糧食的生產與供給與人們的行為有直接相關性。否則研究就沒法展開。
雖然該報告沒有明示假設,本人還是從報告的分析中提煉出他們暗含的最基本的假設,其他假設在后面討論,大家看看是否到位:
假設一:耕地規模在未來的年份里不會再減少;
假設二:糧食的畝均產量的上升可以在耕地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滿足增加人口的糧食需求;
關于第一個假設可以從報告的分析中,尤其是對未來預測的分析中看出來,這些分析沒有考慮耕地還會不斷縮小。他們的分析都基于現有的耕地規模,得出的結論是糧食安全問題不會嚴重。該報告的研究目的就是說明現有的土地保護政策過于嚴格,因此,需要放松。如果放松了土地管制,必然會造成耕地的流失,那么他們分析的基礎就不存在了,那么研究結論就不成立。所以,基于該假設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必然是矛盾的。
第二個假設能否成立取決于如何看待技術進步對于糧食生產的影響。毋庸置疑,科技進步是糧食產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但是科技并不是萬能的,盡管袁隆平先生曾夢見稻穗像高粱穗那么大,但現實中很難實現,即使稻穗真能長那么大,到時候大米畝產量是高是低還不好說呢,畢竟目前高粱的畝產量遙遠低于大米的畝產量。中國農業和日本一樣屬于小農經營,精耕細作加之高投入的肥料使得畝均產量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們很難期盼產量再有多大提升。即使科技進步真的可以進一步提高畝產量,在耕地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或許可以滿足未來新增人口的新增糧食需求,但是耕地規模還是會減少的。因此,僅是科技進步了,糧食緊張的情況會比該報告的結論嚴峻的多。
這兩個假設比較隱蔽,但很關鍵,沒有他們,該報告的分析就是瞎扯淡了。有了它,該報告不是瞎扯淡,但失去了現實意義。頂多算一篇質量較高的應用題答案。

評論三:對《概論》的評論
本報告的概論部分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好說的。需要強調的幾點是:
第一、第8頁也分析了“近年來中國耕地面積急劇下降”的事實,但是在后面討論中卻把這個事實剝離了;
第二、第10頁也提到了糧食價格高漲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并舉出了一些例子。這說明他們明白糧食危機不一定會產生饑荒,但很可能會造成其他危害。但是在后面分析中研究的目標是防止饑荒。糧食危機不一定造成饑荒,但同樣也會產生其他可怕的后果。
第三、在第15頁的附錄部分的注中說“1996年以后中國統計年鑒中耕地面積的數據是一致的”,數據全都是130039.2。我看了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發現并非如此,我不認為這里是在造價,而是學術精神的缺失。實際上,從1999年到2005年,耕地每年以2千萬多畝的規模減少,累計減少了約1.1億畝。2006年以后的國土統計年鑒沒有找到。

評論四:對《糧食安全的測定——糧食缺口》的評論

這一部分主要是討論了糧食缺口的計算。問題有:
在24頁中,他們說“這樣的計算是假定糧食的余缺是一個概率事件,它不能解釋突發的偶然事件,如戰爭,火山爆發引起的氣候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能源突然漲價引起用糧食替代能源的事件、內亂以及大規模入侵造成的糧食供應不足等”
事實上,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縱觀20世紀出現的饑荒和糧食危機,哪一個不是由突發事件引起并推進的?把這些突發事件排除掉,還有什麼能引起糧食短缺?不知道茅先生能不能說明一下。

這部分基本上就是一個大而且簡單的計算題。

評論五:對《解決我國糧食短缺的國內途徑》的評論
對于這部分有幾個問題需要討論:
第一、第46頁,報告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因此飼料和工業用糧的快速增長對口糧的壓力并不大”。情況果真如此嗎?
有一個問題我沒有弄明白: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是不是耕地里長出來的?如果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快速增加了,對耕地的需求會不會增加?那么種口糧的耕地會不會減少?如果減少了,對口糧的壓力會不會增加?
在后面,報告作者為自己的這個結論提供了一個應對方案是“工業用糧和飼料用糧完全可以保持一個較低的自給率”。從這個角度考慮,如果飼料和工業用糧主要靠進口,在減少更低的情況下不就對口糧的壓力不大了嗎?
那么我們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飼料用糧,什么是工業用糧。這里指的飼料用糧主要是玉米。玉米主產區是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為春玉米,河北、河南、山東為夏玉米。夏玉米為麥收前后種,不影響小麥種植,也就是說,對于夏玉米來說,增加播種面積并不影響冬小麥產量。工業用糧的用途是什么呢?面包、餅干、方便面、糕點、各種零食都來之于工業用糧。我們口糧減少了,但是對糧食的需求未必就會減少。工業用糧里還包括一部分飼料用糧。事實上,把工業用糧、飼料用糧與口糧區別看待沒有什麼意義。他們都是土地里長出來的。某一項增加了都會對其他的產生壓力。
第二,在第49頁報告指出“我們可以看出,糧食消費呈現雙降態勢,一方面食物在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糧食在整個食物消費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下降”。
這個表述的目的無非是說明:人們對糧食需求降低了,故而耕地需求也就減少了。
但是我們要明白這所謂的“雙降”意味著什么。“食物在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例在下降”并不意味著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就減少了。相反,20多年來中國人口增加了3億多,對食物的要求比以前增加了,人們能夠放開肚子吃飯了,單個人比以前吃的也多了。因此,用恩格爾系數來說明問題毫無疑義。第二個降能說明人們人們對糧食需求減少了。但是這只能說明生活水平提高了,對蛋、奶、肉、水果等食物需求增加了。以豬肉為例,要生產一斤豬肉需要三斤糧食,人們對肉的需求增加了,但對土地的需求卻沒有減少。不管是蛋,還是奶最終需要的還是耕地。口糧需求減少了能說明什么呢?能說明人們對耕地的需求減少了嗎?
第三、對中國來說,投入增加就可以增加單產嗎?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么問:勞動和中間品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替代耕地?
在這個問題上,報告首先計算了產出彈性。這里有一個觀念問題,那就是土地的產出是不是沒有止境的?如果沒有止境,那么只要不斷地投勞投物,其單產就會不斷地提高。那么一厘米耕地就可以養活全世界人。如果土地的產出有止境,那么止境在哪里呢?就是目前科技所能提供的最大產量。袁隆平在試驗田里的產量還是有限的,就不要說一般耕地了。
報告中的計算方式的假設前提就是土地的產出是沒有上限的,這個假設已經注定了這種計算方式沒有什么意義。
在3.4.4部分,報告計算了“為彌補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糧食歉收帶來的生產不足所需的中間品和勞動的投入增加”。這種研究意味著耕地還有過剩的生產能力。是那樣嗎?我們都知道中國和日本一樣,都屬于小農經營,特點就是精耕細作,勞動和其他要素的邊際產出幾乎是為零的,這種情況下,耕地的產出幾乎到了極限。實際上,日本和中國的畝均產出也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
更為重要的是,“為彌補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糧食歉收”都是突發性的,而農業生產要受生物性和季節性的限制。糧食危機的周期一般不會超過一年,危機出現具有突發性,當時令一過,如何替代?2020年6月夏糧欠收,春種已過,7月份市場價格開始反應供需矛盾,10月糧價飆升3倍。到那時,如果我們的茅教授還活著,請問:12月你還能種糧食嗎?
還有一點報告中有個十分明顯的紕漏。真正影響糧食生產的除了耕地、勞動和他們列出的17項投入,更為重要的是淡水資源。對于大部分北方地區來說,限制糧食生產的因素就是淡水,缺水成了華北和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沒有水,化肥用的再多有什么用呢?萊斯特布朗先生就是看到了這方面的問題,而我們的茅教授偏偏可以忽視了這個因素。
第四、在第58頁,報告指出:“現有高庫存是維持在現有糧食生產條件基礎上的,如果中國在未來選擇降低糧食自給率,更大程度上依賴進口。通過國際貿易維持這樣的高庫存是否可行,會遇到哪些困難,這些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應該說這個表述是很中肯的,這個問題也直接影響著報告的結果,很遺憾的是報告的結論并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報告的撰寫者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為了是自己的報告更利于自給的預期而可以忽視了,這又是一個學術態度問題。

評論六:對《解決我國糧食短缺的國際途徑》的評論
這一部分有以下幾個問題指的評論:
第一、報告指出“世界的糧食生產潛力完全可以解決世界糧食的未來需求”,因而“國際上可以解決我國糧食問題,不存在障礙”。
首先要說的是,這里指的是生產潛力,有潛力不一定表示實際供給。2007-2008年世界同樣有潛力解決世界世界糧食問題,但是同樣出現了糧食危機,一些國家出現暴亂,非洲國家出現了饑荒。
其次,有供給不一定表示可獲得。2007-2008世界糧食生產同樣可以滿足世界人口的需要,但是由于糧價飆升,好多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根本買不起糧食,糧食危機因此而發生。注意:糧食安全的含義包括三個層面,買得起是第二個。
第二、報告用“我國谷物產量與世界產量波動的相關系數較低”來說明“我國遭遇糧食危機,世界其他國家的糧食供給依然是充足的”。
這里暴露的是研究方法的錯誤。
“我國谷物產量與世界產量波動的相關系數較低”的得出是基于現有的糧食貿易格局,即中國的糧食進口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加之政府的調控,“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年度波動與世界(中國除外)糧食的年度生產波動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關系”就再正常不過了。一旦我們放松耕地管制,糧食進口大增了,這種分析還成立嗎?
也就是說,這個分析的基礎和結論的基礎是完全相反的,那么結論的邏輯正確性就存在很大問題了。這就相當于說:通過茅于軾50歲之前的體力數據可以得出結論說他可以背動50公斤的大米袋子。所以70歲的茅于軾同樣也可以背動這種米袋子。
難道“天則”的“經濟學家”們真的意識不到這個錯誤嗎?我覺得不會,故意而為之罷了,這又是學術態度問題!
第三、報告的分析是基于中國外匯充足這個前提的。
這個假設又存在很大問題!
首先,現在有大量的外匯并不表示將來依然如此,想想美國就可以明白了。美國曾經擁有大量的外匯,可現在呢?
還有就是,影響中國經濟態勢的因素還很多,我們怎么能保證中國的經濟永遠都會好下去而不會變壞?起碼目前來看,我們沒有依據如此樂觀。看看歷史就知道了。國際上的“中國崩潰論”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其次、土地一旦變成建設用地再變成耕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你們見過哪個地方把非農用地變成耕地的?
耕地的流失幾乎是單行道,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回來,我們難以保證五十年后中國經濟會怎麼 樣,但我們要給后代在沒有外匯進口糧食的情況下能養活自己的耕地。當然,五
十年后茅先生必然是在地下了,可我們大部分人還活著。
第四、在報告65頁,作者承認了對中國禁用可能性的存在,但是在結論部分卻得出了“在我國具備充足外匯儲備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對我國實行糧食禁運的可能性較低,而發生世界范圍內國內貿易保護的概率機會不存在”。
首先要說的是,中國還有臺灣問題、XIZHANG問題、新疆問題。這些問題完全可以成為西方對中國進行禁運的理由。
其次,這個結論的前提是外匯充足,可他沒有考慮多少年后中國外匯不充足的情況,這個前面說了,不再贅言。

難能可貴的是報告畢竟承認了中國存在被糧食禁運的可能性,而茅于軾老先生根本就不承認這種可能性。所以我在開頭就說茅比報告要激進的多。


評論七:對《結論》的評論
結論部分就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基本上沒有什么好說的,有一點我想啰嗦幾句。
結論中說:“將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絕對地對應起來,或者說將耕地保護的主要原因歸諸于糧食安全,則無疑是錯誤的,甚至是極為有害的”
讓我不解的是,我在報告中沒有看到它的這個就論是如何來的。不加論證地結論性表述是很不恰當的。
本文中說:“這種意義上的“耕地保護”、及其與糧食安全的絕對“捆綁”,則是本文欲加否定和批判的。而本文研究的結果恰好達成了這一目的。”
而本人卻并沒有在本文中看到他們是如何批判的,通篇看來,論述的重點不是否定“捆綁”,又何來“本文研究的結果恰好達成了這一目的”?如果僅看《前言》和《結論》或許可以接受他這個說法,但是看了主體部分就難以茍同了。

評論七:說一說治學態度
我覺得福特基金會看到這個報告一定會很生氣。
《前言》漏洞百出就不說了;
《概論》都是別人的東西,沒有看到多少“天則”的,沒有什麼好說的;
《糧食安全的測定——糧食缺口》就是一道計算題,統計專業的本科生不用畢業就可以做,而且做的會比這更好;
《解決我國糧食短缺的國內途徑》種最有科技含量的部分,他們用的是人家盧鋒(收入效應)、黃季焜(糧食需求預測)、陳衛平(制度和科技因素)的研究,把這些去掉,剩下的又是一道簡單的技術經濟學計算題;
《解決我國糧食短缺的國際途徑》只是簡單的資料堆積,沒有多少技術含量;
《結論》應該都是他們的,但是基于上述研究的結論能有多少意義呢?
這就是茅于軾先生組織的研究。
除了空喊的口號,幾乎不會有多少東西是福特基金會所感興趣的。
虧他們還敢說“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科研人員認真規劃、努力鉆研、 深入探討并廣泛交流,課題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不錯,這成果確實夠顯著的。
建議茅先生好好看看別人的高水平的研究吧。光忽悠人忽悠不到諾貝爾委員會那里。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4.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