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借“討聶行動”顛倒了這個世界的邏輯?
本來不想再談“海外兵團”的相關看法。但連日來的世界變得十分離奇,離奇得找不到正常思維和應有邏輯,離奇得幾乎“直把杭州當汴州”,離奇得似乎立足國內悔不該、放眼世界是正道,離奇得恐怕“不到海外非好漢”了,這就確實讓人不得不再次思考這個令人厭惡的敏感話題。
由聶衛平引發并被媒體有意做大的“海外兵團”輿論,筆者也曾關注過,并發出“別拿實誠人開涮:老聶自有老聶的道理”的小帖子,帖子不久即被“冷處凍”。筆者明白奧運期間應當少談這類問題。但事情并不就此罷休,之后主流輿論及主要論壇展開一輪不大不小的“討聶行動”,甚至巧妙透露了改姓后的聶家之子也是“海外兵團”的相關報料;而“海外兵團”只要喊出“祖國好”,便成“榮歸故里”的“座上賓”。
輿論也許表達著這樣一種邏輯,似乎國內工作者無論他在干什么,無論他為這個國家怎樣地貢獻自己,卻因“狹隘愛國論”成為一種不光彩的角色;相反,海外工作者因為過去做過的一點工作或者曾經擁有的一種光環,不管如今是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只要打起寬廣的愛國旗號,發出感人的愛國心聲,也就成為輿論追捧的典范和國人學習的榜樣了。這個邏輯讓人思緒萬千。
“海外兵團”本身就是復雜的,筆者無意打擊一大片,卻為做大了的輿論而犯堵。不得不給出的一個邏輯視點,有些人盡管有過輝煌的過去,卻未必就是永遠的功臣;有些人盡管曾經讓人景仰,卻并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交流者;有些人盡管曾經有過國家民族和信仰,卻也舉手宣誓放棄了曾經忠誠過的一切。難道說愛別國就是愛祖國,這才是值得各行各業全體國人普遍效法的當代楷模?
在這一邏輯主導下,曾經的汪偽集團不是同樣打著“曲線救國”、“忠義救國”的旗號嗎?當今的官僚買辦哪個不會祭出胸懷寬廣的愛國旗幟?“世界公民”和“民主斗士”誰不會張揚起讓人迷離的愛國思維?有人提出的“殖民三百年”的荒誕論調不是同樣出于拯救民族的“普世情懷”嗎?難道說我們必須把西方的需要當作自己的訴求,才是健康的抑或寬廣的愛國主義?不這樣反倒是狹隘了,是誰在給我們這種導向?
也許國際間的人才交流很正常,人們應有寬容心,但也并不包含潛逃、偷渡和國籍等問題。當一種主流輿論從老聶身上引發后,事情也就難免出現厚此薄彼的特殊性。而身在國內的質疑“海外兵團”很狹隘,加入外籍的表達“愛國”很崇高,這種被主流演繹多時的潛在邏輯,才是“討聶行動”的內心表白。正當北京奧運盡歡時,可能事關凝聚力,擔心負面性,或者國內事小,友邦事大,于是不惜本末倒置,并大咧咧地走上臺面。
(觀中青報評論、人民網文章、央視二套節日等有感而發)
附文:無良媒體發動“討聶行動”
質疑聶衛平的愛國主義
殷國安
8月5日《重慶晨報》報道,日前 ,“棋圣”聶衛平出差返回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面對即將開始的奧運會,聶衛平坦言,這輩子他絕不會看中國足球隊的比賽,同時他還炮轟了郎平等在海外執教的中國教練。
斥責郎平,讓我們看到了聶衛平強烈的愛國熱情。聶衛平說,“郎平出國執教,我很不喜歡。教出幾個對手來和中國女排對抗,我不能接受”;同時,老聶還說,“那些出國去執教其他國家乒乓球、羽毛球的教練,我都非常不喜歡,別忘了,你們是中國人”。可見,在聶衛平看來,給外國運動員當教練,就是同中國作對,就是不愛國,也許,聶衛平口下留情,才沒有痛斥他們是“賣國賊”。
那么,聶衛平為什么如此理解體育,如此理解愛國呢?或許,他念念不忘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他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中刮起“聶旋風”的同時,中國女排也迎來最輝煌的時期。
那是一段美好的記憶,而那時的某些觀念或許也就永遠在聶衛平頭腦中扎下了根。也就是說,聶衛平現在說的是30年前的話,然而,在國家和民族已經前進了30年的今天,聶衛平卻死抱著30年前的觀點,只能說明他自己落后于時代了。
30年前,我們把金牌看成國家實力的象征,但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體育就是體育,我們不完全靠金牌來證明國家的強大,即使奧運辦到家門口了,大多數人也不會把奧運金牌數看得過重,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既然如此,中國人到國外當教練,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體育技術的交流,這沒有什么不好啊。同時,中國的許多體育項目也聘請了外國教練,這些國家也沒有批評他們不愛國。試想,如果不是那么多中國乒乓球教練在國外,世界乒乓球比賽恐怕早就沒人看了,這項運動如果只是中國人自己玩,肯定不會發展得這么快。
再說,中國人在國外當教練,幫外國人奪了金牌,正說明中國人有能力啊,這也是為中國人爭光啊!
俗話說 ,“30年河東,30年河西”,30年前正確的話,30年后卻不一定全正確。(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聶衛平是狹隘愛國者的一個縮影
陳杰人
“棋圣”聶衛平近日的一段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他通過媒體炮轟郎平等在海外執教的中國教練,表示“很不喜歡”這些教練教出幾個對手來和中國女排對抗。聶衛平對“那些出國去執教其他國家乒乓球、羽毛球的教練”說:“別忘了,你們是中國人。”
聶衛平的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比如網上有超過60%的留言不贊同此話。在我看來,聶衛平的觀點,其實是歷史的烙印,是狹隘愛國主義思想的縮影。
幾個月前,英國BBC和美國CNN兩家世界主流媒體,對中國進行了批評。對于一些不實報道,提出抗議理所當然,但如若對批評反應過度,倒顯得自己不自信了。
我們總說什么“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或者標榜“歡迎一切批評意見和不同意見”,但一旦真碰到有人批評,就立即猛跳起來,缺少包容的雅量。容不得不同觀點,也容不得批評意見,更容不得錯誤的批評,這就是常常被外界所譏笑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者,不僅容不得批評和反對意見,而且喜歡將很多行為和價值觀極端化。比如,他們所認為的“愛國”,就是不能對國家有任何批評,更不允許去幫助競爭者和對立面。這,恰恰就是聶衛平言論所表現出的觀點。
其實,聶氏的觀點之所以能夠在一部分人中盛行,原因是這種觀點刻意混淆了“競爭”和“敵對”的關系。
所謂敵對關系,是指以武力對抗或其他尖銳對抗的形式,在國家核心利益(如領土、公民、重大經濟利益)等方面表現出的你死我活,或者此消彼長的相向發展關系;所謂競爭,則是以互相激勵、交錯進步等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正向發展關系。
以聶衛平所批評的郎平等人執教海外體育團隊的現象來看,首先,體育本身強調“參與和競爭”,各國運動團隊所表現出的關系,就是典型的競爭關系而非敵對關系。一國運動隊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以打壓他國運動隊的發展和進步為手段,更不是以消滅或者壓制他國隊為目的。其次,一個人到國外執教,能夠促進運動經驗的交流,形成相互促進,這對全世界的運動發展都有好處。第三,即便中國人的執教讓外國運動員的水平提高了,也能更好地展現中國的水平,繼而促進中國隊繼續進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郎平等人的出國執教,并非“資敵”,而是對體育精神中“在競爭中提高”的最好詮釋。如果按照聶衛平的邏輯,外國運動隊和中國隊競賽就是“作對”,那么歡迎這些外國隊來中國參賽,豈不成了“引狼入室”?
這種狹隘的愛國主義者,實際是部分國人缺乏自信心的表現。他們害怕批評,虛榮自尊,喜歡生活在沒有不同意見、一片逢迎的虛偽氛圍中,一旦遭遇批評,就容易惱羞成怒,將善意的批評者甚至幫助者當成敵人。此種狹隘論調提醒我們,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競爭更激烈的當代世界,中國人仍然需要放下虛榮的包袱和夜郎自大的思維習慣,敢于和善于接納一切批評和挑戰,以實現更快的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