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被地震破壞情況,有何統計規律?災民需要怎樣重建固定房?——災區歸來談感受(6)
風云嘯
我所在的鄉的版圖,長寬類似于橫向的16開紙的比例。版圖的中間,從東偏北到西偏南,蜿蜒著一座山,它是龍門山系的一部分。這座山不同于周圍的其他石頭山,它的組成有太多的泥土和石子,我們且稱其為土龍山。這次地震中的山崩,主要來自土龍山。全鄉的近20個自然村,土龍山沿線村落屬重災區,有5-6個離土龍山較遠的村落,所受影響很小。一個例外的較遠村落名字類似于大水村,土龍山崩裂形成的堰塞湖在緊隨而來的暴雨中決口,淹沒了這個村落。以至于水落以后,從泥地可以直接走入原來民房的二樓。老鄉說這里每二十多年就要有一次地震,我覺得每一次地震,都給了這土龍山系展示年輕和活躍的機會。
手中來自大學生志愿者的統計數字是:整個鄉鎮約40%的房子需要拆掉重建,其余的加固就可以繼續使用。某村一眼望去,30%的房子倒塌,死20-30人。其余的村民還住在傾斜或輕損的房子里。我到原鄉政府駐地去看,應有一半樓房整體損毀,其余的仍佇立著,不少結構、墻壁有明顯裂縫。總體看上去,修復一下可以住人的約占20%。在鄉駐地看情況時,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在“膽子大一些,步子快一些”精神鋪開以前的公共建筑,要比之后的公共建筑結實的多。也許有關人員能從統計學的角度采集更多的樣本,來看看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在當地,當看到一座座羌族風格的木結構框架房子在強震中堅持不倒時,就不得不贊嘆文明積淀的偉大。顛撲不破,多難興邦,原因只是因為大浪淘沙,而社會選擇了金子。其實那所謂羌族風格房子,和小時侯看新華字典上房屋詞條的插圖原理是一樣的,梁柱木結構而已。我們若能將這些房子如舊修復,則不僅物資花費少,也是對文化和文明的尊重。這類房子能夠重建一些更好,只是不知道社會上還能夠找到多少足以勝任的能工巧匠。
小結一下吧:1、固定住房恢復要以原房修復和新房重建并舉。2、所需大量技術人員和建筑工人以來自當地為好。3、建議暫緩當地勞動力對外輸出,以儲備建筑人員。4、政府應牽頭建立臨時建筑技術培訓場所,根據不同基礎和分工,學習最實用最基本的東西。可以搞一些建筑能力技術競賽,以選拔人才。5、對于當地新組建的民間建筑隊予以熱情扶持,幫助公正的協調利益分配問題。6、調配一些修房、建房的技術普及讀物、音像資料等,延請專家,學習技術。
總之就是:組織起來,分工協作,學習技術,全方位上檔次。建我家園,靠我自己。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