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特別掛念帳篷災民的吃飯問題——災區歸來談感受(2)
風云嘯
初到鎮安置點,看到路邊援建的自來水供應點,有一種很放心的感覺。大約每隔一百米就有一處吧,每處應該有五到六個水龍頭,每個龍頭配兩個洗手池。水應該是從山上引來的,又經過相關設備的處理,所以清潔,用起來很方便。在附近洗刷、走動的女孩子也干凈水靈,看來衛生、飲水條件蠻好的。
路旁的帳篷外邊,往往會有一個簡單的灶。剛到的時候,不少帳篷外只是用幾塊磚或石頭支鍋,也就是幾天,三面是磚,一面留空添柴的簡易灶就流行開來。說是灶,其實也就是用每邊四塊共十二塊磚壘起來,搭個窩,有的再補上泥。一個小鍋就在這灶上支著,鍋下的柴禾多是從山里打來的,騰騰的冒者火苗,帶著些炊煙,飯和菜的香氣從這鍋灶里飄出來。
災民的炊具比較簡單,是政府發的。此外每人每天的一斤米供應地很充足。食用油和糧一樣按戶發,每人每天三錢到八錢,隨村組不同有差別。菜有買的,也有自己去采的。我在山上和村民聊時,一個青年人扛了一大包野菜經過,我撕下來一頁嘗嘗,葉質厚,沒有苦味,就咽了,他們都笑我。一個大學生志愿者告訴我,這里,蔬菜還主要是從外邊運過來。我問了問豬肉的價格,十塊錢一斤。
到災民住處時,有時就看一下他們吃些什么。一個重要的規律是:家里受災重的,吃的都很簡單,家里受災輕的,飯桌上也有內容。有一家住房是羌族木架構風格,只是墻壁開裂,整體基本完好,飯桌上有四樣菜,葷素搭配。一家住進板房里的,家離安置點遠,房子沒有倒但不能住了,鍋里滿放著豬肉。我曾到一個初中生家的帳篷里去,他家房子和耕地都被山體吞沒了,鍋里也就是幾片菜葉,些許油星。我望著這個正在長身體、第一時間在震塌的教室里救出了三個同學的孩子,心中一陣憐惜。
簡單的灶支在露天,帳篷里又擁擠,下雨時生火困難。一個老太太對大學生志愿者說: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就怕下雨時沒法吃飯。一個災民告訴我:下雨時吃發來的方便面,一袋一袋都霉了,還得吃,得活啊。所以,當昨天夜里我在家中,聽著外面的風雨聲急,就睡不著覺:如果災區也下了這么大的雨,災民們怎么吃啊。
我覺得向災區供應米的同時,也可以供應一些干糧。可以提供不帶調料的大包裝方便面,成本低,便于大生產。餅干也不錯,但不要又是夾心又是奶油的,讓災民覺得是奢侈品,甚至甜味都可以不加。這些都便于保存。我最傾向的是電烤餅或干炕大餅,能保存,實惠,天冷時吃起來不嫌涼。饅頭雖然易做,但水分多,不適宜貯存。反正總之一句話,一樣的錢,怎樣讓災民吃進去的糧食多,身體有保障,怎樣就是好辦法。在最基本的生活物資以外,添來添去添花樣,災民受用不起,徒增成本。
在這個鄉鎮安置點上,全鄉重災村的災民都集中在這里。可以用政府輔助的方法建一家干餅店,干餅應可以用米換。這里的蠟肉很出名,易久放,味道純正,有自然香味。我覺得因為大家都需要,這里做的干餅也能象辣肉一樣好。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