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忠(上海)
日前,吳敬璉先生在《中國改革》雜志上發表了“中國發展新階段面臨的若干重大問題”一文。吳先生在文中所反對的觀點及其自己提出的觀點是否合理,并非本文的討論范圍。本文將以吳先生的文章為例,著重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在公共辯論中經常出現的一些不良心態。
吳敬璉先生在文章中指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黨政領導一再重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和發揮專業人員積極性的政策,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已經確定了‘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正確方針,但...傳統路線的支持者仍然利用一些人的民粹主義情緒蒙蔽‘弱勢群體’,挑撥他們與中等階層之間的關系...這種宣傳鼓動,已經造成部分社會關系(例如醫患關系)的緊張狀態...必須鄭重對待”。
吳先生在本文中暴露的不良傾向之一是,不去認真質疑辯論對手觀點的合理性,而是強烈質疑對手的動機。一個動機不純的人,其觀點當然用不著認真對待。正因為如此,許多人在公共辯論中都喜歡將質疑他人動機作為克敵制勝的法寶。這些人似乎不明白,動機完全存在于人的內心,他人往往難以知曉。將自己觀點的合理性以及辯論的說服力,寄托在對他人動機的無端揣測上,恰恰是一種心虛和理虧的表現。
吳敬璉先生另一個更為可怕的傾向是,將辯論對手置于強權的對立面,并希望通過與權勢的結盟為自己的觀點增添影響力。在前面的引文中,吳先生首先肯定黨政領導的方針正確,然后把辯論對手視為“正確方針”的挑戰者,并極力夸大辯論對手所持觀點的不利影響。吳先生甚至認為,諸如醫患關系等社會關系的緊張,其原因就是一些人的宣稱鼓動。吳先生的這一指控無疑需要極強的想象力,而其“必須鄭重對待”的提議更是殺機暗藏。
無獨有偶,古建專家王世仁先生在其作為評估專家身份的正當性受到質疑時,不是展示證據來駁斥他人的質疑,而是指控他人是“別有用心的,甚至是政治上的別有用心”。王先生還指控他人“一定是有來頭、有背景的,肯定不是一個人,是一個集團,一個懷有政治目的的集團”。王先生認為這些人“是在污蔑共產黨、污蔑政府”,并建議“應該讓安全部門去調查”。
實際上,如果王世仁先生主張“北京的舊房子還拆得不夠”,的確是因為“不愿意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并有證據證明他人的指責毫無根據,他完全可以在民事法庭提起訴訟讓毀謗者承擔法律責任,從而捍衛自己的名譽。
但不幸的是,王世仁先生既沒有直面他人的質疑,更沒有展示任何證據,證明自己在評估對象中并無利害關系。王先生除了質疑他人的動機外,還利用讓人嘆為觀止的想象力,將人們對他作為專家公正性的質疑轉化為對“共產黨和政府”的誣蔑。一個人把自己和“黨和政府”等同起來,誰還敢指責他呢?
其實,王世仁先生的上述指控,正是中國一些知識分子尚未完全擺脫的“家奴心態”最淋漓盡致的表現。帶著這種“家奴心態”進入公共辯論的人,往往不去認真論證對手觀點的錯誤,而是對他人的辯論動機進行無端的指控,并將辨論對手置于強權的對立面。他們從來就不會捫心自問:自己的觀點怎么可能會如此正確,以致必須依靠強權才能獲得影響力?
作者任教于中國華東政法大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