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網上看了電影《中國合伙人》,趁著現在有點時間,把自己看時的感想寫一下,現在不寫,以后就懶得寫了。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我的一個同事告訴我一件事,他的一個朋友以前炒股,在股市里沉浮幾年后,賠的挺慘的,于是這哥們轉行搞股評,還開班授課,掙了不少錢。我的同事言之鑿鑿說此 事絕對真實。我們且不管此事的真偽,看了《中國合伙人》后,我發現這部電影所講述的大概是那個故事的翻版。當然,這樣說這部電影,太俗了點。略微“雅”一點的說,《中國合伙人》 講述了三個追逐“美國夢”失敗的文化精英,通過幫助別人去實現美國夢,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當然這個描述是問題的,比如他們僅僅是把人送到了美國,呆在美國和實現美國夢 之間,還有太遠太遠的距離,但是把人送到美國,畢竟有了實現美國夢的前提,也算是幫助別人實現美國夢吧。我上面對該電影的“雅”的描述,基本上是我看到影片后半部分的感覺,但是 到了影片的最后,我才猛然發現,我的描述大錯特錯了,我高估了影片的編導。
很顯然,《中國合伙人》的故事取材于俞敏洪的新東方學校的故事,我湊巧以前也看過俞敏洪的勵志演講,所以對電影中有關他演講的表現也是會心一笑。電影開始表現了三位畢業于名牌大 學的主人公,成東青、孟曉駿和王陽追逐美國夢的失敗,但失敗方式不同,成東青想去美國,但是他辦不下簽證,這樣他連實現美國夢的前提都沒有達到。王陽因為有了一個美國女友,就有 了美國夢的替代品,但是最后美國女友離他而去,他的美國夢也破滅了。追逐美國夢的三個人中最成功的孟曉駿到達了美國,但是最后在美國混不下去,只好回到中國,他的美國夢也破滅了 。這三個人美國夢的破滅,大概也是多數新東方或者新夢想之類的學校的學生的歸宿。
但是,殘酷的現實澆不滅中國文化小資及其后備隊的美國夢,成東青三人利用有文化的國人的美國夢,辦起了新夢想學校,幫助中國文化人去獲得簽證,前往美國。新夢想或者新東方的巨大 成功,從側面說明了想遠走他鄉追逐美國夢的國人何其多也。當然,我們常能聽說的西方人在中國大陸成功獵艷的故事,也是國人向往美國夢的體現。正是如此眾多有文化的國人促使新夢想 取得巨大的成功,電影中成東青也被媒體稱為“留學教父”,一個從農村出來,靠著母親借錢讀書的普通孩子,最終通過傳授大家如何去美國的方法,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
影片并沒有到這里結束,而是隨后發生了逆轉,這種逆轉讓我恍然大悟:三個主人公不是通過幫助別人實現美國夢而實現自己的中國夢,而是通過實現自己的中國夢,迂回實現了自己曾經失 敗的美國夢,實現中國夢不過只是實現美國夢的手段,而美國夢才具有終極意義。
影片中,成東青已經成了“留學教父”,已經實現了中國夢,但是仍然被美國夢最堅定的追逐者孟曉駿說成是土鱉,是落后,類似于我們的文化中暴發戶的形象。成東青一開始并不服氣,甚 至和孟曉駿為此翻臉,但最后還是幡然醒悟,不被美國人認可,不在美國出人頭地,不實現美國夢,你還是混的不像樣,是老土,和美國夢相比,中國夢又算得了什么!
三位主人公首先實現了中國夢,繼而開始了追逐曾經失敗的美國夢,影片中表現了三個人去當年孟曉駿洗盤子的飯店,享受了當年的老板現在給自己端盤子的樂趣。又跑到孟曉駿當年喂小白 鼠的實驗室,收購了它,并以孟曉駿的名字命名。再后來,通過新夢想在美國上市,“只有我們在紐交所揮槌的那一刻,他們美國人才會真正地看見我們”,這看似民族主義的宣言,不過是 面對美國自卑心理的一種體現。三個美國的場景,宣告了美國夢的實現:在美國獲得成功,被美國人認可,在美國出人頭地。
對于這部影片表現的內容,我們還可以從更深層分析一下。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上個世紀的中國了,今天的美國也不是上個世紀的美國了,有關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的言論不絕于耳,但是我看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媒體聯合吹出來的,但是這種新舊更替的趨勢事實上的確是存在的。美國人沒有以前自信,是正常的,這體現為從美國的精英到美國的普通民眾,都對美國夢產生了懷疑,很多人都認為美國夢不過是“神話”。按理說,相應的 ,中國人沒有以前自卑,也是應該的,但是事實上,中國人和上個世紀改革開放初期,沒有太大的改變,面對西方的自卑仍然是絕對主流,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文化精英的精神 思想和上個世紀后期是一樣的,而這些人今天依然掌握者中國的文化領導權,他們生產出的文化產品,如媒體和文藝,還在向我們灌輸同樣的東西。當然,這種東西外在表現形式會有所改變 ,但內核不變。就像《中國合伙人》最后的內容,就引起了另一些文化精英的不滿,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就看到一篇評論,說影片的最后是敗筆,是阿Q式的“意淫”,對影片似乎表現出的民族主義的精神進行批判。我上面說了,這只是表象,影片編導真正所表現是“美國”對于中國人,尤其是對應中國精英的終極意義,這或許才是編導真正的潛意識里的東西。至于編導怎樣看 待民族主義,影片倒是有所表現,一群面目扭曲的人圍攻成東青,大罵漢奸,這些人表現出的狂熱和狂躁,恐怕才是影片編導對待民族主義的真實感覺,當然也是長期以來中國文化精英的感 覺。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一個“中產階層”,這里說的“中產階層”和傳統的“中產階級”有區別,按照學者強世功的說法:“是全球化背景的產物,這個階層尤其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并擁 有很大的勢力。一方面,這個階層透過跨國公司在經濟利益上依附于西方世界,從而分享全球化的收益,成為發展中國家中迅速崛起的新貴階層,甚至主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另 一方面,這個階層在文化思想上羨慕西方文明、渴望被西方世界承認并接納為其中一員,他們成為全球化和普世價值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廣者,往往在發展中國家中掌握著話語權。”這個階層在文化上的表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小資”,這些小資精英掌握了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掌握了媒體,掌握了教育,進而生產出一批批的新的小資,這個“小資”主要是思想上的,像孟曉 駿以及他的崇拜者成東青,以及新夢想的成千上萬的學生,恐怕也包括今天眾多的網民,不論日后他們或成為精英,或淪落底層,本質上都是這種被打造出的產品。
掌握了文化領導權的中產階層小資們的精神內核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構建的西方圖騰,而美國是“西方”中的佼佼者,小資們的精神世界里,美國就成了具有終極意義的神圣之物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對“美國”最忠誠的未必是美國人,而是第三世界千千萬萬的小資們,他們對美國的維護,甚至遠遠超過美國人。學者劉擎曾發出疑問:離開美國我們就無法思考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真是這樣。當然,文化精英并不是鐵板一塊,對于美國夢的終極崇拜是主流,但并不是沒有反對者,當然反對者少的可憐。就像學者黃紀蘇就曾在電影《色戒》上映后 ,寫文章把小資的這種精神內核稱為“跪抱”,跪抱的對象當然是西方,當時從黃紀蘇隨后受到的批判,挖苦,謾罵來看,他得罪的是真正的文化主流。還有學者這種文化精英的西方崇拜不 滿,提出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這類主張,還有近年來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民族主義的崛起基本上民間普通民眾的思想,具有很強的自發性,與文化精英關系不大,這些呼吁和反 對,至今僅僅改變了表象,今天的文化小資們已經很難像上個世紀那樣對西方刻意的,直接的,甚至肉麻的吹捧,但從《色戒》到《中國合伙人》,其精神內核一脈相承。也就是說,這些小 資的文化產品和政府的主旋律影片一樣,都在改進,都注重潛移默化,都讓人們更容易接受。
好像有一段時間,政府也特別強調文化建設,軟實力建設,強調和西方話語權對抗,不過看看今天的文化人和媒體人,了解他們的精神實質,就知道這只是個笑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