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叢林》及其影響看食品安全衛生
宋公明
《叢林》(The Jungle)是美國作家辛克萊(Upton Sinclair)于1906年發表的一部記實性小說。當時美國社會正處于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資本家的唯利是圖和社會管的嚴重缺失,使食品安全和衛生處于令人恐怖的狀態。辛克萊用小說的形式揭露了這一現實,引起了美國甚至整個西方社會的極大震動。
一、 小說的故事梗概
在美國芝加哥某地,座落著一個家族的聯合畜產品加工廠。工廠具有代化大生產的優越性:生產高效率,資源充分利用。一小時可以宰殺500頭牛,除了主產品肉食,還有一系列副產品:牛角制的梳子、發卡;牛蹄子沖壓的紐扣;沖壓邊角料熬制的骨膠等等。就是煉過油質的骨頭,也磨成粉,成為肥料。所有產品,都用同一個品牌,當然,也是著名商標。
來自歐州某國的打工仔得到了一份一小時掙17.5美分的工作,簡真高興得要命。然而他很快就發現這個工廠實際上是黑暗和罪惡魔窟。從歐洲退貨回來的火腿,已經長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腸;商店倉庫存放過久已經變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經過去味工序,又返回顧客餐桌;公司的技術人員想方設法把發臭的肉類去掉味道,他們發明了添加硼砂、甘油;技術員們靠調味劑和染料就可以把同一種雞肉做成松竹雞、子雞等不同品種的罐頭;綿羊和羔羊肉都來自山羊身上……。更令人毛骨聳然的是,在油脂提煉車間,一個工人掉到大鋼罐里,人們最后從中撈到了他的骨頭,而他的肉身已被制成名牌的豬板油!在香腸車間,倉庫的生肉在地板上堆成垛,站在高處用手掌抹一把頂部,就能抹出一把老鼠屎;工廠為控制成群結隊的老鼠,到處擺放了有毒的面包做誘餌,工人卻漫不經心地將毒死的老鼠和生肉一起鏟進絞肉機的進料漏斗;車間沒有專用洗手池,工人就在一個水槽里搓洗油污的雙手,這水槽里的水是要配置調料加到香腸里去的;掉在地上的生肉沾滿塵土和鋸末,沒引起人們注意,人們早已習慣在肉錠上走來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而有的工人是結核病人……。
這個肉食加工廠的工人也談不上什么勞保和職業安全衛生。腌漬車間的工人走來,大老遠就聞到他們一身的腥臭氣。他們在腌肉的同時,把自己也腌透了:先是指尖發炎,膿腫,隨后指甲脫落。老工人的手指,比別人短了一截;在另一個加工車間,工人們長期在只有四尺高的架子下工作,幾年下來,工人弓腰縮肩,兩腿羅圈,雙手搖擺,狀似一只只黑猩猩在樹叢里亂鉆。
最后,小說的主人公終于悟出了只有實現企業公有化,才能消滅這些黑暗現象和徹底改造食品業。他加入了社會主義者游行行列,并堅信:未來的工廠,是屬于工人階級的。
小說題名為“叢林”就是一個隱喻——譴責資本主義制度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二、 小說的轟動效果
辛克萊的小說一出版,馬上引起轟動,很快翻譯成17種文字,成為世界范圍的熱銷書。美國第26屆總統西德·羅斯福收到了全國各地寄來的許多本《叢林》,各界人士都希望總統關注美國食品衛生。與小說的熱銷相反,肉食品銷量大減,出口歐洲的肉類驟然下降50%,肉食品制造業大為恐慌。
總統約辛克萊會面,總統表明,他并不同意辛克萊的社會主義觀點,但也不得不承認,他要關注食品加工的現狀。辛克萊則向總統提議,派出人員實地考察,可以證明他的小說并非純屬虛構。
雖然總統派員考察的消息被泄漏,芝加哥的食品加工業一片緊張,各工廠做了許多表面化的清潔工作。然而考察員還是做出了“食品加工業的現狀,令人厭惡”的評語。但是公眾的所謂知情權也不過是浮云而已,羅斯福總統禁止報告公開發表,以保護資本家和食品工業不致于滅頂。另一方面,總統下令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問題:借助輿論界的壓力,制定并通過了《食物和藥品法案》、《肉類檢查法案》。并組建了以威利博士(Dr. Wiley)為首,共11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班子,成立了最初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以后的25年里,威利博士艱苦地和食品工業資本家以及一些政客作斗爭,更由于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美國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因此上了一個臺階,渡過了初期原生態的恐怖無序狀態。
但是,至今在世界范圍內,食品的安全衛生問題并沒有得根本的解決。資本家通過技術上的進步,對外擴張,風險轉嫁等等手段,使安全衛生的問題合法化,隱蔽化,使控制和反控制進入了更高的層次。你不是有檢測嗎?通過技術可以讓你測不出來,或者表面上合格實際上不合格,例如用三聚氰銨讓蛋白質指標正常。還可以在未列入檢測的空白地帶做文章,等等。更不用說用錢來打通關節了。肯德基、麥當勞這類快餐,美國人也知道是垃圾食品,卻向全世界擴散。其餐桌和坐椅小得不成再小,無非就是為了節省成本。要保證食品的新鮮,就不得不浪費大量的資源,和低炭理念完全背道而馳。未經定論的轉基因食品開發和傳播,更是危及全人類的安全。
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較量
辛克萊原來是想通過小說反映新移民和下層勞工階級的困苦,喚起美國公眾的同情心,宣揚社會主義思想。由于小說的巨大影響,辛克萊在美國各界、特別是勞工階級贏得巨大聲譽。辛克萊試圖借助他的聲譽推行社會主義理念。然而他走的是議會斗爭道路,企圖通過竟選來掌握政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當然是不可能讓他得逞的。他從一次又一次竟選州議員,但是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的努力,還是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不得不進行自我改良,同時也擴大了社會主義的思想理念的影響。
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后,使辛克萊的理想終于得以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沒有唯利是圖危害社會的因素,而具有強大的活力和效能。在中國,解放后經歷了三反五反和社會主義改造之后,生產資料實現了公有化,食品安全衛生問題也得到了根本的保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那時肉是香的,菜是無毒的,水是能喝的,紅衛兵大串聯走到哪吃到哪,沒聽說吃壞肚子的,這些人大多還健在嘛。
四,教訓和結論
無須諱言,現在食品安全衛生已成為困擾全社會的大問題。毒奶紛,毒大米,毒水產,毒茳豆,蘇丹紅,吊白塊,地溝油,瘦肉精,陳年月餅餡,染色饅頭,一波又一波的食品安全衛生事件不斷沖擊著我們的神經,這與《叢林》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何其相似乃爾。但是《叢林》反映的是是美國資本主義初級階段時期的情況,難道我們要踩著人家的腳印從原生態開始重走一遍嗎?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們說,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是萬能的,能自動調節一切,政府不需要干預。美國總統如果不干預,不成立食品藥品管理局,不化大力氣去監管,美國的食品工業能有今天嗎?明知市場經濟不能無政府主義,不能放任不管,美國的前車之鑒就放在那里,為何還要鼓吹市場萬能論?居心何在?現在食品安全衛生面臨如此嚴重的局面,國家不得不化大力氣來整頓和監管,然而無論怎樣監管,那也是亡羊補牢,事倍功半,治標不治本。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條件下,利益是一切商業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謂監管,總是落后于現實,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制度和法規,總是滯后的,總是有漏洞的。監管和執法,總是有有空子可鉆的,總是會有人失職瀆職被收買的。所以監管也不是萬全之策。現在,即使是經過檢測的,貼了綠色環保標簽的,在大超市購買的,是不是就確保無虞了?誰也不敢打這個保票吧?只能說是相對放心一點而已。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日本核泄露事故,僅僅靠企業通過市場無形的手就能解決嗎?政府可以不要過問嗎?開國際玩笑了。現在事故等級已經提到了七級,沒有全世界全社會的通力合作,這場災難還不知要發展到什么地步呢。無情事實再次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世界。
2011-4-1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