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左玉萍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
左玉萍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
本文應《群言》雜志而作,已于近期發表
2011年上半年,食品安全“警報”多次被拉響:繼3月份雙匯火腿腸查出瘦肉精后,4月份曝光染色饅頭、回爐面包,5月份又出現了因過量使用膨大劑造成西瓜破裂的“爆炸西瓜”以及用雌性激素保持黃瓜“頂花帶刺”的“避孕藥”黃瓜事件。瘦肉精、催熟劑、膨大劑,餐桌上不斷吃出來的一連串化學名詞,折射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諸多環節上的現實狀況,對此消費者深感無奈。
一、“互相投毒”的時代
在健康的環境下才能夠生產健康的食品,遺憾的是,農藥、化肥、工業排放造成的重金屬污染,使得我們耕地變得不干凈起來,從而影響了糧食、蔬菜、水果生產。雪上加霜的是,在動物飼養、植物生長和食品加工過程中,人為添加有毒有害物質,也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現代化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競爭逐利帶來的后果就是:當我們享受豐衣足食現代文明的同時,不得接受以人類健康為代價的惡性競爭產物。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互相投毒”的時代,毒大米、增白劑面粉、含農藥的反季節茄果類蔬菜、農藥灌根的韭菜、瘦肉精豬肉、地溝油、福爾馬林海鮮、敵敵畏火腿腸、染色饅頭、膨大劑水果,甚至死豬死雞都進入了人類食物鏈,食物安全事件可謂層出不窮。這一切的根本動力,就是逐利。
幾年前聽到一個笑話,當時大家都當笑話傳播,如今卻成了殘酷的現實。這個笑話的大意是:兩個人下館子吃飯,一個是養豬的,一個是種菜的,菜端上來了,養豬的挑對方的菜吃,種菜的挑對方的豬肉吃。他們都清楚自己生產的食物不安全,寄希望對方的食物是安全的。殊不知,現在許多食物,用目前工業化和化學化做法,已慘遭污染。
幾年前聽到一個笑話,當時大家都當笑話傳播,如今卻成了殘酷的現實。這個笑話的大意是:兩個人下館子吃飯,一個是養豬的,一個是種菜的,菜端上來了,養豬的挑對方的菜吃,種菜的挑對方的豬肉吃。他們都清楚自己生產的食物不安全,寄希望對方的食物是安全的。殊不知,現在許多食物,用目前工業化和化學化做法,已慘遭污染。
在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不但當地人不吃這種菜,就連他們的牲畜都不吃,其毒性可想而知了。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喜歡養小雞,他們用從市場上買來的小白菜喂養,忘記洗凈,幼雞吃了含農藥的小白菜后竟然翻白眼死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農民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吃的是用安全的辦法生產的,有問題的拿到市場去賣。養豬的不吃豬肉,因為他們知道,為縮短飼養周期,飼料中有大量的激素,還有瘦肉精什么的,而且每年都有死豬交給販子,死豬會被加工成肉食進入到市場;養雞的不吃雞蛋,因為他們經常注射激素之類的東西,雞骨頭是酥軟的,雞蛋也是水汪汪的,死雞也通過各種方式進入食物鏈。另外,養魚的、養鱉的、養蝦的、養黃鱔的、養海參的、養鴨的、養鵝的、養鴿的、養牛的等等養殖行業的情形都不容樂觀,我們還能吃什么呢?
二、人類食品“化學化”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常務理事趙霖,列舉了人類歷史上食品化學化過程。據他介紹,人類已經歷了5個階段的食品化學化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21世紀初,甜味劑、味精、植物黃油等化學合成物質出現并進入食品工業舞臺。1938年,得諾貝爾獎的瑞士科學家Paul Mueller發明了DDT,直到1972年前后美國環保部才取締了DDT使用。
第二個階段是1940年至1970年之間,化學添加劑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很多化學物質不斷地被添加,比如雌性激素當做家禽飼料添加劑。后來,科學家發現二乙基固醇具有致癌性,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禁用。
第三個階段是1970至1990年期間,工業化食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類健康。美國癌癥研究所指出,美國的癌癥有一半是飲食因素導致的。新西蘭、英格蘭科學家發現阿斯巴甜可導致體重增加,激發人體攝入更多的高熱量碳水化合物,但到1994年,全球1200種食品中含有人工甜味劑。
第四個階段是上世紀末,轉基因食品走向餐桌。1986年,日本石化公司利用基因工程制造出來的一種絲氨酸補充劑造成了1500人致病,其中40人死亡。1996年,一個叫“莎弗”(Flavr Savr)的轉基因西紅柿上市,但上市一年就被迫撤市。
第五個階段是近年來化學化食品災難的集中爆發。2005年至2008年爆發了三聚氰胺、瘦肉精、瘋牛病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最早發現在美國的寵物身上,在中國則是幼兒身上,以致幾千人受害。
從上面列舉的事件不難看出,科學家和商人為了逐利,已經將研究的重點盯著了人類的食物上,不斷出現的化學物質偷偷進入到人類食物鏈,加大了食物安全監管的難度。
三、食品安全折射蛋白質資源匱乏難題
我國許多食品安全問題與蛋白質有關,如劣質奶粉、三聚氰胺奶、皮革奶、假牛肉、死豬、死雞上餐桌等。家畜在養殖過程中,需要供給大量的配合飼料,理論上,動物生長發育要求飼料中含15~20%的蛋白質,只有這樣動物才能長出更多的瘦肉,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提高動物飼料蛋白質供應量,瘦肉率會隨之提高;如果蛋白質飼料供應不足,動物只會長膘、長脂肪,而不肯長瘦肉。
但由于我國的蛋白質飼料供應嚴重不足,且價格昂貴,一般情況下,給動物的實際供應量只有4.6~7.8%。飼料蛋白質比例太低,這樣確實不能滿足動物合成蛋白質以長出瘦肉的需求。于是,為了迎合消費者購買的選擇,便加入了“瘦肉精”,用化學的方法刺激動物的蛋白質合成,以提高瘦肉率。但“瘦肉精”卻留在肉制品中,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但由于我國的蛋白質飼料供應嚴重不足,且價格昂貴,一般情況下,給動物的實際供應量只有4.6~7.8%。飼料蛋白質比例太低,這樣確實不能滿足動物合成蛋白質以長出瘦肉的需求。于是,為了迎合消費者購買的選擇,便加入了“瘦肉精”,用化學的方法刺激動物的蛋白質合成,以提高瘦肉率。但“瘦肉精”卻留在肉制品中,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牛奶中乳蛋白含量與飼草質量有關,也與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有關。如果飼草質量差,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低,牛奶中的乳蛋白質含量就會降低。為了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即生乳中的乳蛋白質含量必須為2.95%,不法分子便以 “三聚氰胺“這種具有高氮含量的化工原料來冒充真蛋白質中的氮,蒙騙檢測機構,損害幼兒生命健康。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根據養殖業的實際情況,已經調低了國家標準,將牛奶中的乳蛋白質含量由原來的2.95%,降低到2.80%。國家政府部門主動調低生乳中的乳蛋白質含量,真實反映出我國蛋白質資源面臨短缺這一實際困難,并解釋其主要原因是奶牛采食不到優質牧草。
蛋白質是嬰幼兒奶粉中一類非常重要的營養物質,直接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國產奶粉接二連三的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政府部門又出臺調低了乳蛋白質含量,更加重了大陸嬰幼兒父母對國產奶粉的質量安全方面的質疑,紛紛到香港搶購進口奶粉,造成了港澳地區的“奶粉荒”。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根據養殖業的實際情況,已經調低了國家標準,將牛奶中的乳蛋白質含量由原來的2.95%,降低到2.80%。國家政府部門主動調低生乳中的乳蛋白質含量,真實反映出我國蛋白質資源面臨短缺這一實際困難,并解釋其主要原因是奶牛采食不到優質牧草。
蛋白質是嬰幼兒奶粉中一類非常重要的營養物質,直接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國產奶粉接二連三的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政府部門又出臺調低了乳蛋白質含量,更加重了大陸嬰幼兒父母對國產奶粉的質量安全方面的質疑,紛紛到香港搶購進口奶粉,造成了港澳地區的“奶粉荒”。
牛肉是中國人第二大類肉類食品。牛肉中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膽固醇含量低,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也是補鐵的最佳來源, 其氨基酸的組成比起豬肉更加接近人體的需要。
2005年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肉牛存欄數量大幅度銳減,貨源緊張,導致牛肉市場價格大幅攀升,牛肉的價格是豬肉價格的3~5倍。不法商販見機有利可圖,便將淀粉、皮革水解物、色素、增鮮劑等原料混合在一起,人工制造假牛肉,欺騙消費者,謀取暴利;或者將豬肉進行改造、修飾、加工,把豬肉變成牛肉,以假充真,在市場販賣,損害消費者權益。
從生物學特性來看,肉牛是單胚繁殖,飼養周期較長,前期成本投入比較大。我國的肉牛生產基本上還是分散養殖,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的肉牛生產體系,這是我國肉牛存欄數量不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飼料資源近年來不斷漲價,肉牛飼養中所需的玉米、棉籽粕、秸稈、麩皮等飼料原料漲價速度過快,其中的蛋白質類飼料棉籽粕價格上漲了38%,使得養牛的效益明顯下降, 飼養成本顯著高于豬雞等產品,不少農戶只好放棄養牛,市場上牛肉貨源緊俏起來。
我國是世界上蛋白質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蛋白質資源相對貧乏。我國人口多,耕地少,沒有充足的土地來種植蛋白質作物。以1987年數據為例,當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為40473萬噸,而蛋白質總產量為468.4萬噸,蛋白質與糧食的比值為11.6% ,而美國的蛋白質與糧食的比值高達25.7%。僅植物蛋白這一項,我國就與之相差甚遠。為了滿足飼料工業對蛋白質飼料的需求, 我國每年都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蛋白質原料。
2005年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肉牛存欄數量大幅度銳減,貨源緊張,導致牛肉市場價格大幅攀升,牛肉的價格是豬肉價格的3~5倍。不法商販見機有利可圖,便將淀粉、皮革水解物、色素、增鮮劑等原料混合在一起,人工制造假牛肉,欺騙消費者,謀取暴利;或者將豬肉進行改造、修飾、加工,把豬肉變成牛肉,以假充真,在市場販賣,損害消費者權益。
從生物學特性來看,肉牛是單胚繁殖,飼養周期較長,前期成本投入比較大。我國的肉牛生產基本上還是分散養殖,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的肉牛生產體系,這是我國肉牛存欄數量不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飼料資源近年來不斷漲價,肉牛飼養中所需的玉米、棉籽粕、秸稈、麩皮等飼料原料漲價速度過快,其中的蛋白質類飼料棉籽粕價格上漲了38%,使得養牛的效益明顯下降, 飼養成本顯著高于豬雞等產品,不少農戶只好放棄養牛,市場上牛肉貨源緊俏起來。
我國是世界上蛋白質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蛋白質資源相對貧乏。我國人口多,耕地少,沒有充足的土地來種植蛋白質作物。以1987年數據為例,當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為40473萬噸,而蛋白質總產量為468.4萬噸,蛋白質與糧食的比值為11.6% ,而美國的蛋白質與糧食的比值高達25.7%。僅植物蛋白這一項,我國就與之相差甚遠。為了滿足飼料工業對蛋白質飼料的需求, 我國每年都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蛋白質原料。
三、缺失的科學道德
在十年前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第一次聽說飼料添加劑一詞,那是一個搞畜牧的專家透露的,他說,動物飼料里含有各種對人體不利的成分,包括重金屬、激素、安眠藥等,勸我們最好不要吃某某肉、喝某某奶。他并說向飼料里加各種添加劑是公開的秘密,他們對個人和家人的保護措施是自己不吃。過去幾年來,我們在農村調查,親自了解到肉類、蔬菜生產中大量使用添加劑、激素、化肥、農藥、農膜真相,甚至死雞、死豬也進入了食物鏈,開始相信專家說的話真的是“公開的秘密”。
食品化學化以后,又面臨新問題和新課題,一些科學家極力推出“新食品”,對這樣的新食品大家要警惕,它們可能在科技旗號下謀財害命,損害健康或致人死亡。比如用化學方式提取的強化營養劑,用遺傳工程方法制造轉基因食品,甚至現在有些科學家正在研究把人奶的基因轉給母牛,讓母牛產出人奶。再比如最近正在研究的嗜熱真菌面粉膨大劑讓面包長的更大一點,體積增加40%。這樣的食品常吃的話會更加肥胖并患糖尿病。中國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中,沒有“新資源食品”,只有“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
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等這樣的規定。
20多年前,美國一家公司意外地發現:飼料中添加了適量的鹽酸克倫特羅后,可使豬、雞禽畜生長速率、飼料轉化率、瘦肉率提高,“瘦肉精”名稱由此而來。受經濟利益驅使,我國許多飼料加工企業和養豬專業戶中,用這種添加劑已成為其獲利的“秘密武器”。“瘦肉精”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是引起心悸,中毒甚至斃命。這些害人的東西進入中國,是一名浙江大學的科研人員引進的,當時他就明明知道美國已經禁止了“瘦肉精”使用,依然為了巨額利益引入中國。
面對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總有專家們出來辯護,說什么膨大劑無害,植物激素無害, 面粉增白劑無害,三聚氰胺適量無害可添加,鐵醬油無害,轉基因食品更安全、更健康,等等。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沒有利益關系,他們為什么那么急迫地跳出來呢?
四、食品監管中的“貓鼠同盟”現象
向食品中增加各種非法添加劑,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商人們要的是利益。可恨的是那些發明食品添加劑的人,大都是些學者,“揣著明白裝糊涂”。三聚氰胺、瘦肉精、面粉增白劑使用之初,那些學者明明知道“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可由于利益驅動,他們依然裝憨賣傻,直到東窗事發,成百上千名無辜的生命,喪失在他們的榮譽光環和金錢之下。
那些學者的血液里早已沒有了道德的血液,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寄托在他們身上,風險是非常大的。
那么,政府的執法部門那里去了?他們為什么不對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呢?其實,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恰在食品安全執法人員那里。從近期曝光的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瘦肉精豬肉、牛肉膏事件來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馬后炮做法,如出一轍。2008年爆發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有關部門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映,但在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各級檢測機構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驗,“均未發現問題”,直到3年后被媒體反復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業才開始“徹查”。 在雙匯“瘦肉精”事件中,有關部門排查后對外界稱,瘦肉精陽性生豬主要集中在河南濟源周邊四縣市,巧合的是,媒體曝光也是這四縣市。食品檢測部門既然如此迅速地掌握了問題豬肉來源,為什么不早處理呢?
其實,食品安全監督部門與非法食品制造廠家,早已在利益上“暗中勾結”了。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部分人員存在失職、瀆職行為,但法律法規對如何判定監管部門履職情況,缺乏明確界定;食品安全監管不及時,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食品監管部門眾多,每個監管環節都有自己的“利益鏈”,平時靠查處“違法”創收,到了關鍵時刻,又容易脫身,這才造成了老百姓食品安全雪上加霜。
中國基層質監部門人滿為患,人員工資主要靠罰款,如果下游不違法,他們自己就失去了經費來源。因此,地方食品監管部門這只“貓”,對下游非法食品制造商那些“鼠”,是欲擒故縱的;甚至當風聲緊的時候,“貓”還為“鼠”通風報信。現行財政機制下,省、市主管部門對罰款收費各扣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歸地方。食品監管人員工資福利從收費和罰款中出,食品安全監管就變成了“養魚執法”,這樣的食品安全監督焉有不出事之理?
記者在“質量技術監督人士的網絡家園”——中國質量熱訊網上看到,有些帖子說“我們的工資來源于企業的違法所得”;“只要給了錢,立馬變成甜瓜臉”;“能否吃上飯比有沒有面子重要些”。從這些真實聲音中,可見問題之嚴重程度非同一般。
五、生態農業破解食品安全難題
食品怎樣生產才能更安全? 在農業生產環節中, 土壤是保證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基礎。土壤受到的各種污染,如化學品污染、重金屬污染等等,都會通過食物鏈暴露在食品安全中,最終會進入到我們的身體內。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不僅嚴重破壞環境,也導致耕地退化、土壤中的有機質降低。土壤中的營養空虛,也導致農作物的品質下降,對人體健康十分不利。
在深入反思了化學農業的弊端后,世界把希望寄托在生態農業上。生態農業遵循自然界物質循環規律,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優化配置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生態農業中把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少施或不施化肥,有機肥使土壤變得更肥沃,保證農作物品質更優良、更健康。因為土壤是是食品的營養庫,只有保證土壤安全,食品才會安全。
為了驗證上述一想法,2006年,我們在山東平邑縣建立了弘毅生態農場,帶領農民去做。初步的數據顯示,每1.14公斤的玉米面配合1公斤的精料混合秸稈,可以產生1公斤的活牛,糧食的比例小于20%。1頭牛7個月大概帶來1600多塊錢的經濟效益。實驗做到今天,規模已從2頭牛達到160頭牛,養牛戶由1戶發展到15戶;林下養雞由0只發展到3萬只。關于害蟲控制,我們用物理的方法夜晚捕蟲,風干后蟲子就變成了柴雞的“飼料添加劑”。牛糞里還有大量的養分并沒有吸收,我們引進黃粉蟲和蚯蚓,養大了用它們來喂雞,雞再產蛋。這樣的雞蛋在北京目前可以買到3塊錢1枚。另外我們還做了化肥減半實驗,實驗證明中國的化肥廠關掉一半也不影響糧食產量。
實驗4年來,雖然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地里蟲子越來越少了,地力也提高了。我們尊重物種生存的權利,而不是給它吃藥殺死。不用化肥,只使用同等純氮含量的有機肥,玉米產量可達547.9公斤。村子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堆積如山的玉米秸稈現在都變成了牛的飼料。生態農業比化肥農業增加了68%的可食熱量。就是原來老百姓點著燒掉的秸稈變成了肉,它的糞便又變成了動物蛋白,動物蛋白變成了雞肉、雞蛋,有機肥又反過來增加了糧食產量。通過這樣的調整,生產出來的糧、肉、蛋告別了化學添加物質,食品更安全、更營養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