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雜博】3:錢化文化
我愛看《聯合早報網》,因為那里的消息來得比國內早。2008年4月9日,我寫《一則不容忽視的信息》,信息就來自那里;25日寫的《人都被管著,也需要》,其中關于成龍回答記者的話,也是從那里看到的
聯合晚報2009年4月26日載《演〈不差錢〉紅遍大江南北 趙本山徒弟掀學者罵戰》,看了,就此材料略加烹調,做一盤中國早點。
于丹 先生講了一個“一碗米價值多少錢”的故事,我把它用來評價今天中國——我只說中國、而且的當代中國的文化人,他們就象于丹說的那一碗米。王蒙、余秋雨,也包括 于丹 先生這樣的文化人,大概就是她說的“很用心地釀造”自己,完全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的價值很高的“一碗米”, 于丹 先生標的價:值“一二十塊錢”。趙本山可能是把自己好好泡一泡,發一發,分成四五堆,用粽葉包成粽子,價值四五塊錢的藝人罷。還有更多的——我就不指名道姓了——文藝圈的人,就是直接把自己加點水,蒸一蒸,半個鐘頭就搞定的價值一塊錢的一碗米飯了。
肖鷹、魏明倫、 王黎光等 先生出來批評,是憂患?失落?我看他們錯位了,把事情混淆了。趙本山搞忽悠,你們搞藝術,道不同,不可與謀。
但是說了“媚俗、缺乏營養、沒有靈魂”,也就說了,趙本山本來就是賣笑,媚俗賺錢。郭德綱又何必出來把門,叫人家不要“指手劃腳”,這是不是有點幫派味道,不要人干預他們的地盤。
據說王蒙、余秋雨等力撐小沈陽,不過只看到王蒙講“小沈陽只是逗著大家玩兒”,我想,不能以此看他的藝術觀,詮釋他的“完全可以把讀書看做一種享受”。
馬東大贊小沈陽是一很有才華的演員,很可能成為新一代小品王,真如所言,中國的小品的前途,今天也就看到了。
首先看清楚的是商人。“出版社爭相為他出書,出場酬金也由原來數百元驟增至幾十萬元人民幣,甚至有人以他的名字搶注域名”,小沈陽,又一個賺錢的時髦商品。
群眾的眼睛也的確雪亮,承認這是一種樂趣,不過是“低級樂趣”。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講中國人口多,地域廣,受教育的程度又不一樣,既要有高雅文化,也要有通俗文化,領導者看問題全面,但是把低俗定義為淫穢、色情、恐怖、暴力,就不全面了。媚俗賺錢也成了通俗文化,這豈不潛(錢)化文化。
當今世界,五彩繽紛,沒有不同觀點就太單調死沉了。正是因此我說,一年一回的中華民族春節的晚會,大家就只看到一場《不差錢》,流行出一句“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完;人最最痛苦的是,人活著呢,錢沒了”,趙本山真太會忽悠! 于丹 先生宣講的“一碗米”的“中華文化”,當望趙的“賣拐文化”之塵而莫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