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訊 徐東)12月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李志敏書法藝術研究會主辦,烏有之鄉網等單位協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2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報告廳隆重舉行。著名愛國學者、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生導師鞏獻田教授擔任本次大會的主持人。來自首都各界深切懷念主席且兼憂心祖國前途命運的近200名愛國人士熱情參加了本次大會,與會嘉賓包括毛澤東同志的叔侄毛堅平、中共吉林省委原副書記林炎志、北京大學副校長梁柱教授、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總顧問丁冰、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原副會長曹長盛、北京大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主任趙光武、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理部主任余斌、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趙小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程美東、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教授范正美、原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文茂、獨立新聞評論員郭松民、北京大學中文系孔慶東、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王立華大校等人。會議開始前,全體起立,合唱《東方紅》,繼而莊嚴肅立,表示對主席的崇高敬意和深情緬懷。
堅持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城鄉一體化思想
——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22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張文茂
社會主義的城鄉一體化本質上是城鄉關系和工農聯盟問題,目標是解決三農問題,途徑是通過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城鄉雙向互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和諧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的問題上同樣存在著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與資本主導下的錯誤路線的矛盾和斗爭。
1、毛澤東城鄉一體化思想的核心內容
1959年1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曾經說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毛澤東年譜:1949-1976》260頁)從這里可以看出,毛澤東的路線是通過公社工業化,使公社成為農村地區的經濟中心,就地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和人口,并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小城鎮和新農村,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城鄉一體化。這里的本質是依托公有制經濟在國家城市發展的同時,建設以人民公社為載體的小城鎮和新農村,而不是資本主導下的所謂城市化。
2、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是堅持毛澤東的國家工業化和公社工業化的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戰略
毛澤東在1959年2月鄭州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單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個把較窮的生產隊提高到較富裕的生產隊的生產水平的過程,又是一個擴大公社的積累,發展公社的工業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實現公社工業化和國家工業化的過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東西還不多,如社辦企業、社辦事業,由社支配的公積金、公益金等。雖然如此,我們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也就在這里。”在毛澤東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中,公社工業化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公社工業化,才能從整體上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現農村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縮小城鄉二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可以說,沒有了公社工業化,或者沒有了農村集體經濟支撐的農村工業化,所謂城鄉一體化只能是空中樓閣。
3、毛澤東的城鄉一體化是公社工業化帶動農村地區的城鎮化轉型,國家工業化帶動原有城市的發展擴張
公社工業化帶動的農村城鎮化,具體表現為農村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這一進程的基礎是公社一級企業和事業的發展,非農產業園區的建設,經濟總量的增長,使公社成為經濟集中集聚的主要載體,并通過對傳統村莊的改造建設城鎮化社區,成為農村地區的經濟、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隨著公社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和人口轉移以后,原有的傳統村莊必然面臨整合集并的問題,那時,根據農業生產的區域規模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對傳統村落進行整合,建設規模適宜的新型農村社區,與中心區小城鎮形成一體化格局,這就是傳統農村在人民公社體制下的城鎮化過程。
4、毛澤東的城鄉一體化是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形成社會主義階段新的工農聯盟
這一發展過程表現為:(1)國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對農村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制度的保護和支持。所謂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制度,無非是在大于高級社(現在的村級)的鄉鎮一級的規模上,建立一種集體所有制的經濟體制和組織,使其更加適應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便于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以利于這會主義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2)國家適當限制大城市的發展,并且在產業布局上向農村地區傾斜,城市國有經濟不斷地向農村集體經濟轉移和擴散工業項目,帶動公社工業化發展,使公社工業化和國家工業化同步進行產業升級。(3)國家在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公共服務等領域向農村地區延伸覆蓋,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投入。(4)以工哺農呈現兩種態勢,即國家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補貼和公社工業化發展后集體經濟內部對農業的反哺,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5、毛澤東的城鄉一體化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以國家計劃為主導的城鄉經濟發展互動的過程
這種體制、機制是以兩種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家計劃調控為主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城鄉統籌和工業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依托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制度建成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縮小乃至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這里的關鍵是: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既是城市發展的產業基礎,也是城市吸收農民市民化轉移的主要載體;而農村的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則是農民就地實現產業轉移和城鎮化集聚的體制保障和組織載體。改革開放中之所以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并且加快了兩級分化,主要是大量國有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被私有化的直接結果;而過分夸大市場機制的作用,又使國家宏觀計劃調控的手段弱化,使城鄉關系的演變被國內外資本勢力所主導。
6、北京地區城鄉差距的擴大恰恰在九十年代私有化改革以后開始的
從北京郊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看,歷史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毛澤東的城鄉一體化思想是我國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
北京的實際情況是,計劃經濟時期,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從來沒有停止過。早在1958年3月,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農業機械化,從市有關單位調撥了200多臺車床、渦輪機等設備,抽調了一批技術工人,幫助農村建立了308個農機修造廠(站)。1958年,市委決定成立區縣工業辦公室,并提出了農村工業化、實行工農業并舉的方針。1960社隊企業總收入占當年人民公社三級總收入的19.9%。
1968年北京市為了支援郊區農業生產,組織城市工業支援農業服務隊,實行“廠社掛鉤、定點支農”。到七十年代初,先后組織了268家城市工礦企業,抽調2000多名技術工人,組成了1704個支農隊(組),幫助農村建設三級農機修配網點。有些支農單位把本企業的產品帶到公社廠(站)加工生產,幫助發展社辦企業。
自1973年開始,北京市普遍派出城市機關、企業的干部輪流到農村去,幫助農村發展農業和社隊企業。到1973年,郊區農村社隊辦的企業達到2923家,從業人員8.1萬人,實現總收入2.1億元,占農村三級總收入的22.5%。
1975年,北京市召開了郊區工業規劃會議,將城市工業800多種產品下放到區縣或社隊生產。同時,市革委經濟領導小組決定,在農村發展服裝廠,每縣5個點,由市屬服裝廠定點幫助直至正式投產。市外貿局幫助農村建立了一些毛衣廠,為建設出口基地打下基礎。還決定每個公社建一個建筑隊,為城市建設服務。
到1978年,郊區社隊企業從業人員22.6萬人,比1973年增長178%;總收入7.9億元,比1973年增長2.7倍,占農村三級總收入的比重,由1973年的22.5%上升到1978年的41.9%。據統計,1978年郊區農村非農產業總產值12.56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51.9%。
1979年3月,建立了市人民公社企業局;根據首都工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向農村擴散下放產品和零部件生產。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資料,1985年鄉鎮企業發展到15962個,就業農民76.3萬人,總收入52.08億元,為1980年的420%;利潤8.61億元,為1980年的265%;稅金4.30億元,為1980年的520%。這一階段農村非農產業的各項指標年增長速度均在20%以上,其中稅金的年增長速度在39%以上。
由于農村非農產業的高速增長,保證了這一時期農民收入與城市收入的差距不斷縮小,農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改善。從城鄉居民收入情況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差距逐漸縮小的時期。到1985年,城鄉收入差距比值最低,為1.17:1。以后,隨著改革重心向城市的轉移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北京的情況是:1990年1.38:1,1995年1.83:1,2000年產2.21:1,2005年2.25:1,2008年2.30:1。所以說,我國城鄉差距的擴大,恰恰不是在計劃經濟時期,而是國有和集體企業大面積私有化的90年代以后開始的。背離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也就背離了城鄉一體化的正確方向。
2015-12-25
相關閱讀:
視頻 | 孔慶東:人民文藝的方向——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2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視頻 | 王立華:關于設立人民節的認識
視頻 | 趙小魯:紀念毛澤東同志的偉大現實意義
視頻 | 郭松民:郭松民案判決書具有的憲法意義
李樹泉:關于改革方向問題的三封通信公開發表——僅以此紀念毛主席誕辰122周年
丁冰:談談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偉大貢獻——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122周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