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將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化,而應將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化。這就是說,不可用固定不變的體系來限制靈活多變的問題,而要用問題來導向,體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中展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中,存在著諸多不同甚至是觀點尖銳對立的理解,實際上,我們只有把握了這些稱謂的實質,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道路。我們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中,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三位一體”亦即一個整體,只不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尤其是不能體系化而是要問題化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理解的歷史溯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統定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是,歷史文獻表明,“辯證唯物主義”一詞,馬克思、恩格斯均未提及。它是狄慈根《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游》(1886)和普列漢諾夫《黑格爾逝世六十周年》(1891)首先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一詞,馬克思未提及,它是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92年英文版導言”首先提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中提出“實踐唯物主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義中,便有三個稱謂可以表征它的根本屬性:一是“辯證唯物主義”,二是“歷史唯物主義”,三是“實踐唯物主義”。究竟哪個稱謂更切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我們不能僅僅從詞源學角度來考證,還須梳理整個思想史或哲學史的歷程,把握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在其中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
按照傳統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于德國古典哲學,包括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黑格爾的“合理內核”,但他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因而,馬克思將黑格爾“用頭立地”的辯證法倒轉過來,“重新用腳立地”,粉碎其保守的唯心主義體系,拯救其革命的辯證方法;唯物主義是費爾巴哈的“基本內核”,但他的唯物主義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即“下半截”(自然觀)是唯物主義,“上半截”(歷史觀)是唯心主義,因而,馬克思對作為“上半截”的唯物主義加以改造,創立了新唯物主義。這樣,基于黑格爾辯證法的“頭腳倒轉”、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貫徹到底”,馬克思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而將這一世界觀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則是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在《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歷史簡明教程》第4章第2節(《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對此作了全面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世界觀。它所以叫作辯證唯物主義,是因為它對自然界現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方法、它認識這些現象的方法是辯證的,而它對自然界現象的解釋、它對自然界現象的了解、它的理論是唯物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于社會生活現象,應用于研究社會,應用于研究社會歷史。”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兩大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四小塊(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體系的由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中國學者試圖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如有些學者提出的“主客體對立統一體系”、“《哲學筆記》辯證法范疇體系”等。“主客體對立統一體系”代表了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哲學筆記》辯證法范疇體系”代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當時還出現了第三種理解方式,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
客觀來講,依據斯大林的界定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對于人們認知并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仔細研究會發現,這一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如,將理論(唯物論)和方法(辯證法)、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先割裂開來,再拼湊起來,搞成一個“拼盤”。這既不符合馬克思的思想邏輯,因為唯物論既是理論也是方法,辯證法既是方法也是理論;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馬克思并非先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再推廣、應用進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始終研究社會歷史問題。
實踐唯物主義更貼近馬克思哲學的本質屬性
這里,我們應當注意漢娜·阿倫特的一個表述:“連接亞里士多德與馬克思的這條線,遠比從馬克思到斯大林的那條線緊密。”這是因為,實踐哲學與形而上學的分立源于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劃分了兩種哲學:第一哲學是指他的形而上學;第二哲學是指他的實踐哲學,包括倫理學、政治學。亞里士多德關于兩種哲學的劃分,是與柏拉圖關于兩個世界的劃分相對應的。柏拉圖所謂兩個世界是指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可見世界是事物世界,是意見王國;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是知識王國。亞里士多德提出兩種實體:第一實體是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第二實體是個別事物的屬、種——普遍本質。這些劃分都有兩個方面:一是經驗領域,二是超驗領域。實踐哲學是關于經驗領域亦即生活世界的哲學;形而上學是關于超驗領域亦即本體世界的哲學。
形而上學具有兩種含義:在與實踐哲學相對應的意義上,它指一種超驗的和抽象的思維方式;在與辯證法相對應的意義上,它指一種孤立的和靜止的思維方式。兩種含義亦有一定關聯,相比經驗的和現實的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動不居而言,通常人們所設定的超驗的和抽象的本體便是孤立的和靜止的。但是,相比第二種含義(與辯證法相對應),第一種含義(與實踐哲學相對應)是形而上學的根本含義。據此我們可以判斷,馬克思哲學是實踐哲學、歷史哲學。換句話說,馬克思最早或最早之一地“拒斥”或“超越”了形而上學。毋庸置疑的是: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推動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哲學革命。這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把“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視為一切觀念、思想產生的根源。因此,相比辯證唯物主義表述,實踐唯物主義表述更切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本質屬性。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在科學上的基本貢獻是“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在對人類社會歷史認識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這樣一來,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后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正式形成;《共產黨宣言》標志著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正式形成。馬克思不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而且應用于資本主義社會研究,反過來證明歷史唯物主義。《資本論》及其系列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手稿是這一應用的典范。而《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則顯示了馬克思試圖將歷史唯物主義應用于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研究,應用于西方社會以外東方社會研究這一宏大計劃。
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學派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根據阿倫特的觀點,馬克思和亞里士多德的對立是由于時代的變化。馬克思時代的“兩個新的主要問題”——“勞動問題與歷史問題”出現了。如果按照傳統理解方式,從辯證唯物主義引申出歷史唯物主義,將哲學基本問題所指存在和思維的關系理解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從這種關系引申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那就不是“在勞動發展史中理解全部社會史”,而是“在物質演化史中理解全部社會史”,那很可能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在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視域里,不存在社會存在以外的一般存在,正如不存在社會意識以外的一般意識一樣。這個存在(物質)正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勞動和交往活動,這是一個現實生活過程。這個過程表明,人總是通過自身社會實踐不斷生產和再生產自然界和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里的應用,也不是實踐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里的應用。歷史唯物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也是它的世界觀;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也是它的方法。總之,歷史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它的全部。
應整體性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的表述中,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三位一體”亦即一個整體、三個層面。從馬克思“拒斥”或“超越”形而上學來考察,辯證唯物主義是其表層表述,它以聯系的和發展的辯證思維方式批判了孤立的和靜止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形而上學Ⅰ);實踐唯物主義是其中層表述,它以經驗的和現實的實踐思維方式批判了超驗的和抽象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形而上學Ⅱ);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其深層表述,“歷史的”=“辯證的”+“實踐的”。因此,相比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既批判、超越了形而上學Ⅰ,又批判、超越了形而上學Ⅱ,是最切近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哲學本質屬性的表述。
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對世界的理解由“事物的集合體”轉變為“過程的集合體”。但是,黑格爾用概念的辯證法取代了事物的辯證法,被馬克思重新倒轉了過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表述。但是,正如黑格爾的概念的辯證法實質是抽象的精神活動的辯證法一樣,馬克思的事物的辯證法實質是現實的物質活動的辯證法。馬克思揭示了比黑格爾揭示的精神現象更為本原的物質現象,這種現象不是自我意識的抽象異化,而是人類勞動的現實異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表述。更進一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表述核心在于,將對象世界理解為人類本質力量和社會關系的表現。在思想史或哲學史的歷程中,這是馬克思的巨大貢獻。
在理論和現實的互動中發展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理論和方法的統一,是世界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近來,許多分支哲學、部門哲學或領域哲學的研究時興起來,如人學、社會哲學、歷史哲學、價值哲學、文化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等,它們都可以列入歷史唯物主義總框架之下進行研究。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問題域,不管人的問題、社會問題,甚至自然界的問題,都可以置于歷史唯物主義總視點之下進行考察。任何問題都有兩個方面:一是“是什么”和“為什么”,這是“解釋世界”的問題;二是“將如何(怎樣)”和“應如何(怎樣)”,這是“改變世界”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實現了哲學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歷史轉向。通過對歷史規律和趨勢的把握,決定我們的歷史選擇和設計,這是一種科學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工程思維方式。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上的工程思維。當然,作為實踐哲學,它與具體的科學和工程又有分別。
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化,而應將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化。這就是說,不可用固定不變的體系來限制靈活多變的問題,而要用問題來導向,體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中展開。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它的活的靈魂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這一切都生動地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現實的互動中。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