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提出,是人類社會思想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了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群眾路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防止執政黨因脫離群眾而變質的問題,對群眾路線作了新探索,并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不斷創新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堅持和創新黨的群眾路線。
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黨深入開展。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自帶頭。大家普遍感到,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又回來了。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論述,認真學習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論述,回顧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可以增強投身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自覺性。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提出是人類社會思想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
如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一次深刻變革一樣,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提出,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根本轉變。
(一)從精神為主體到實踐為主體。
以往的哲學家,無論在宇宙觀上持唯物主義觀點還是持唯心主義觀點,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上,都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這是因為,在認識和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現象時,人們都是從特定的立場、觀點出發的,不可能超出階級和歷史的局限。只有在無產階級登上世界政治舞臺之后,作為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的思想家,才有可能站在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點上,深刻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和未來趨勢。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物質生產及人們在物質生產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對于人類社會的決定意義,闡述了精神文化生活等上層建筑對于人類社會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闡述了人類社會所必然經歷的社會形態,從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它告訴我們,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既是物質財富產生的源泉,也是思想文化藝術創作的源泉。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有專門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在作于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在作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指出: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料。“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
恩格斯在作于1880年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也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
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精辟論述,將以往哲學家們一直奉為神圣的精神的發展和實現是人類社會的主體徹底扭轉過來,實現了從精神為主體到實踐為主體的歷史性變革,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此后,列寧又在領導俄國革命的親身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群眾性工人運動在實踐中的極端重要性。列寧在作于1914年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報告和給出席該會議的中央代表團的指示》中說:“群眾性•••的工人運動的實踐的重要性決不次于理論,而且只有這種實踐才能對我們的原則作出真正的檢驗••。”列寧的這段論述,不僅指出了群眾性工人運動實踐的重要性,而且進一步指出了這一實踐對于原則的檢驗作用。
(二)從英雄主體到人民主體。
在馬克思主義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以前,絕大多數思想家都夸大個人特別是所謂英雄人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唯物主義將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在推動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社會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刻地揭示出來,從而確立了以人民為主體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恩格斯在作于1886年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
列寧根據自己的體驗,更是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歷史變革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中的決定性作用。他在作于1908年的《社會民主黨在俄國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中指出:“沒有千百萬覺悟群眾的革命行動,沒有群眾洶涌澎湃的英勇氣概,沒有馬克思在談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時期的表現時所說的那種‘沖天’的決心和本領,是不可能消滅專制制度的。”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前夕,列寧在作于1917年9月的《政論家札記》中說:“我們并不苛求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者知道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的一切具體情況。這是癡想。我們只知道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只知道引導走這條道路的是什么樣的階級力量;至于在實踐中具體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萬人開始行動以后由千百萬人的經驗來表明。”
這段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深刻把握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進程中,必須緊緊地依靠階級力量,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
(三)從為少數人謀利益到為大多數人謀利益。
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同以往任何理論的根本區別。過去的一切理論,本質上都是為特定的階級和利益集團作理論和學理支撐的,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總企圖把自己的理論說成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理論,是屬于一切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就公開宣布,這一理論是屬于無產階級的,從而也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作于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他們還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
列寧也在作于1917年7、8月間的《論立憲幻想》中強調:“無產階級政黨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和群眾在一起”。他還在作于1920年4、5月間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這一論斷,不僅使依據這一理論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根本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而且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既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性,又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人民性和群眾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四)從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國家到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國家。
既然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國家,就是其奮斗目標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階級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階級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
隨后,他們又深刻總結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得出了無產階級不能運用現成的國家機器,而要徹底打碎它,建立起真正實行多數人對少數人統治的新型國家機器。這是人類歷史上國家觀念的重大變革。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這一實踐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是正確的。列寧在作于1917年11月的《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文獻》中進一步指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
列寧還根據蘇維埃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明確指出:“正是勞動群眾才應該是全部國家生活的基礎。”“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氣勃勃的人民創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不是一個黨所能實施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才能實施社會主義。”“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階層參加社會建設,不激發一直沉睡的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就談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后來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證明,徹底打碎建立在少數人剝削多數人、少數人壓迫多數人制度基礎上的舊式國家機器,初步建立起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型國家政權,這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而且,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或者自身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出了問題,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也會有變質的危險,甚至亡黨亡國。
(五)共產黨人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官僚主義。
列寧根據蘇維埃俄國的短期實踐便敏銳地發現,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掌全國政權以后面臨著新的更為嚴峻的考驗。他在寫于1922年2月的一封信中尖銳地指出:“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
列寧還在作于1917年11月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文獻》中說:“社會主義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創立的。它和官場中的官僚機械主義根本不能相容;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
列寧為了反對和防止官僚主義,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采取了包括建立工農檢察院等措施。在這些探索中,列寧反復強調,重要的一點就是黨和國家經常同群眾保持真正的聯系,而不要脫離群眾。列寧在作于1920年7、8月間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文獻》中指出:“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經常同群眾保持真正的聯系的黨,善于領導這些群眾的黨。”
列寧還在作于1922年2月的《政論家札記》中深有感觸地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改變黨的工作方式,改造黨的日常工作,使黨成為革命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使黨不但不脫離群眾,而且日益接近群眾,喚起他們的革命意識,發動他們參加革命斗爭,這是一件最困難但又最重要的事情。”
可以說,從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時提出的防止社會公仆成為社會統治者,到列寧總結蘇維埃俄國的初步實踐提出的防止共產黨員成為官僚主義者,已經深刻地揭示出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掌全國政權以后面臨的最大危險。
總之,上述轉變,即從精神為主體到實踐為主體、從英雄主體到人民主體、從為少數人謀利益到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從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國家到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國家,以及揭示了共產黨人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官僚主義,使無產階級政黨同以往任何政黨嚴格區別開來,也使無產階級政黨成為執政黨所建立的國家同以往任何國家嚴格區別開來。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生機活力的命根子。在理論和實踐上丟掉了它,黨就不可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更不可能鞏固和長期保持執政地位。
二、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在領導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探索領導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規律,為把黨建設成為一個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而努力。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僅有50多位黨員的黨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在黨成立之后的短短幾年間就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和北伐戰爭中的工農運動新高潮,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立足于宣傳群眾、組織群眾。
我們黨真正形成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群眾路線,是在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同志領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的。從這時起,我們黨不但繼續堅持和發展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這兩大優勢,而且創造了武裝群眾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新鮮經驗,創造了建立工農兵政權的新鮮經驗。從井岡山時期到中央蘇區,再到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逐步形成。其要點主要有:
(一)宗旨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權力觀。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中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唯一宗旨,也是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權力觀。毛澤東在1944年《為人民服務》中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
(二)取信于民——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
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贏得民心、取信于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發揮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1943年7月2日)中指出:“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他們生根于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又是人民的教師,他們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著不要脫離群眾,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中還強調指出:“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三)心系于民——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群眾觀點。
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干部之所以能夠和人民群眾結成魚水關系、血肉聯系,很重要的原因是相互之間的心心相通、命運相連。
毛澤東在《切實執行十大政策》(1943年10月14日)中指出:“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部隊中的負責同志要替士兵著想,機關、學校的負責同志要替大廚房著想,替雜務人員著想,所有的共產黨員要替人民著想。”
群眾觀點還體現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上。正如毛澤東在《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1941年11月6日)中所說:“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所以她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了為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四)問政于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把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并將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同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緊密結合起來,是毛澤東的一個突出貢獻。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1943年6月1日)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五)造福于民——認真實行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綱領。
即使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創立和建設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時候,都從來沒有忘記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為廣大勞動人民群眾謀取實實在在的利益。毛澤東在《為中直軍直生產展覽會的題詞》(1943年11月)中指出:“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這些都是領導干部們應時刻注意的。”
正是在造福于民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根據地認真實行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綱領,在中國樹立起一面進步、民主、幸福的旗幟。在毛澤東的科學總結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與此同時,還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時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正因為有這樣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才使中國共產黨深入人心、贏得人心,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出現了淮海戰役中翻身農民積極支前的生動景象。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傳統作風,每一點都是和群眾路線緊密相連的。毛澤東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這里,理論聯系實踐,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要聯系人民群眾的實踐;自我批評的作風,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團結的愿望,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基礎上的更加鞏固的團結。
三、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緊緊圍繞防止執政黨因脫離群眾而變質問題作了新的探索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了群眾路線,并就如何防止黨和黨員脫離群眾、如何防止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由人民公仆變成官僚主義者作了集中的探索。
(一)提出“兩個務必”,以此作為防止執政黨因脫離群眾而變質的探索的一條主線。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他還特別指出:“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
這些論述,成為毛澤東關于防止執政黨因脫離群眾而變質的探索的一條主線。
(二)提倡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防止腐化墮落。
毛澤東在《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1956年11月15日)中有一句十分經典的話:“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他在《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中還指出:“我們歷來提倡艱苦奮斗,反對把個人物質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時我們也歷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
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中還把“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針,指出:“要使全體干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
毛澤東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結論》(1955年10月11日)中還對“勤儉”二字做了這樣的解讀:“我們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懶則衰,就不好。
(三)堅持群眾路線,防止脫離群眾,提出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多次結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中強調指出:“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而且就是當了教師之后,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
毛澤東在認識和糾正“大躍進”錯誤的過程中,還總結出兩條深刻的經驗教訓:“一定要每日每時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凡是違背這兩條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敗。”
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群眾路線的認識,還曾經上升到制度層面來加以確保。他鑒于斯大林犯錯誤的教訓,在《共產黨人對錯誤必須采取分析的態度》(1956年4月)中提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
(四)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既把解決好這個問題作為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總題目,更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突破口。
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黨面臨著人民內部矛盾突然增多、許多領導干部仍然習慣于把群眾鬧事當作敵我矛盾來處理的局面。毛澤東認為,嚴格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實際上也就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續貫徹群眾路線的問題。
毛澤東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共產黨員要善于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毛澤東堅信:“中國應當是辯證法發展的國家。”“采取現在的方針,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會繁榮發達,黨會經常保持活力,人民事業會欣欣向榮,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這正是他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學說想要達到的理想中的和諧社會。
(五)提出要打掉官氣,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并把它列入中央和地方黨委的工作方法之一。
毛澤東一生最厭惡的就是官氣和官僚主義習氣。他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反復強調的就是領導干部一定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他在《干部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1958年5月20日)中指出:“官氣是一種低級趣味,擺架子、擺資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這是最低級的趣味,這不是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則是一種高級趣味,是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
毛澤東還把這一點單獨列為《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1958年1月)中的第26條,強調:“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干部和群眾。必須使人感到人們互相間的關系確實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給他的。”“人們的工作有所不同,職務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論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間都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決不許可擺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風。”
四、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創新發展
在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關鍵時刻,我們黨面臨著一個迫切的問題,就是要把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的黨風和社會風氣徹底扭轉過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作出一個重要論斷,就是黨風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通過20世紀80年代的整黨,既清除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幫派體系和“打砸搶分子”,又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隨著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不斷向前發展。這些發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黨的指導思想上貫穿群眾路線。通過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使黨的宗旨、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得到弘揚和提升。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導方針上貫徹群眾路線。各項工作都要把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上貫徹群眾路線。在經濟建設上,要認真糾正只見物不見人的錯誤傾向,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在政治建設上,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高度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文化建設上,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社會建設上,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上貫徹群眾路線。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在反腐倡廉建設上貫徹群眾路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上貫徹群眾路線。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上,要充分彰顯人民利益、人民訴求、人民期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中國夢。”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隨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理念,都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一致擁護。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走過的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每取得一項重要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每取得一項重要創新,無不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的結果。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受命于偉大歷史轉折時期,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在《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1980年12月25日)中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全黨同志,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經常記住這一點,經常用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一切言行。”
鄧小平在《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1985年5月19日)中還指出:“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中指出:“對干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受命于危難之際,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做一個新時期合格的領導干部》(1995年6月30日)中指出:“推進改革和建設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不少,好辦法從哪里來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我們頭腦里固有的,歸根到底是來自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豐富多彩的實踐。誰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廣大群眾結合在一起,誰就有力量、有智慧、有辦法,就能夠經受考驗,戰勝困難,作出突出的成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
江澤民在《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2002年1月25日)中還指出:“如果長期執政以后我們的干部喪失了當年奪取政權和建設初期那樣一種蓬勃朝氣,那樣一種昂揚銳氣,那樣一種浩然正氣,而變得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以至濫用權力,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那么,我們最后必然失去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歷史興亡的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這個問題,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警醒。”
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胡錦濤同志指出:“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是由我們黨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決定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關鍵在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胡錦濤同志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7月1日)中還指出:“九十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以新的面貌、新的作風掀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習近平同志還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上這些充分說明,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只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群眾路線,我們就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考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去努力實現中國夢。
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創新群眾路線
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針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四風”,認真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真正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這實際上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創新群眾路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要“照鏡子”,也就是要認真對照黨章檢查自己。黨章規定:“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最大政治優勢。可以說,黨章所規定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全部歷史經驗的總結。
為什么從嚴治黨要從整治“四風”開始?為什么進行群眾路線教育要從整治“四風”開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6月18日中央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所說:“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
整治“四風”,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堅持和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優良作風,就是我們黨歷來堅持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及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等作風。”
當前在群眾路線問題上面臨的突出問題,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四風”不僅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更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
從黨的歷史看始終有三大危險相伴隨:一是脫離實際的危險;二是脫離群眾的危險;三是腐敗變質的危險。正是在不斷應對各種危險和考驗的過程中,我們黨逐步形成了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超常能力,保證了我們黨渡過一個又一個風險,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糾正一個又一個錯誤,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黨的歷史證明,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不變質,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要回答和解決好這個課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何保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如何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如何保持艱苦奮斗、為民務實清廉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如何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這些都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地破解,又不斷地繼續探索的,決不可停留在某一階段而止步,決不可滿足于階段性成果而自滿。
但無論如何,我們對黨抱有充分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抱有必勝的信心。關鍵在于:
——堅持理想信念,從根本上打牢群眾觀點、群眾意識、根本宗旨,過好權力關、利益關、親情關。
——求真務實取信群眾,不能搞形式主義失信于民。
——密切聯系群眾,不能搞官僚主義高高在上。
——緊緊依靠群眾,不能搞宗派主義小集團小圈子。
——全心全意為了群眾,不能搞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把個人欲望個人私利擴大化。
以上幾點,說到底,是一個必須同傳統觀念實行徹底決裂的問題。所謂“傳統觀念”,就是傳統的舊社會長期遺留下來的剝削階級意識、腐朽思想。如何決裂?最為根本的就是:按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打破國家整體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碎片化的利益格局,建立既體現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和國家整體利益、人民根本利益,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新型利益格局。這需要全黨上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十八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扎實工作,不懈努力。
我們要通過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自身得到一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深刻教育,得到一次黨的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的深刻教育,得到一次認清“四風”危害的深刻教育,得到一次如果嚴重脫離群眾就會亡黨亡國的深刻教育。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我們增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充分發揮我們黨的兩大傳統優勢,即組織優勢和宣傳優勢,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