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科左后旗黨校 白英秀
內容提要: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端正黨風。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首先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既是追求價值的主體(動力),又是價值創造的主體(實踐),由此決定了也是價值享有的主體。我們是共產黨,我們的上帝是人民群眾,我們的天職是為人民服務。
關鍵詞: 人民群眾 主體 群眾觀
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其目的就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端正黨風。黨風好,就能帶動整個社會風氣,就能使黨群干群團結一致,調動起積極性,齊心協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前,黨的作風總體上是好的。同時,必須看到,某些黨員干部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弄虛作假,不務實效,不負責任;貪圖名利,奢靡享樂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群眾很不滿意。 ——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群眾觀方面出了問題。這是重要的思想問題、立場問題,思想問題、立場問題不解決其它問題也是得不到有效解決的。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在下發的《關于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任務之首位是“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群眾觀點”。6月18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講話指出:在活動中“切實加強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筆者認為,這些論述切中要害、點中關鍵:深入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之卓有成效,首先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即正確的群眾觀,下同)。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思想基礎,是貫穿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更是使我們的事業取得最大成效的思想基礎。只要全黨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就能夠在行動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就能夠使我們偉大復興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成就。
那么,如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呢?
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思想問題。解決思想問題必須從理論上清晰透徹地闡述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筆者試從以下三點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目的是拋磚引玉,引起學界大家們的注目和深入研究。
第一個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就是群眾史觀。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發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就是剝削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二是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并由這個發展規律說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具有開創性的社會歷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找到了一條“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恩格斯語)的道路。這是唯物史觀超越以往任何歷史觀的特質。研究“人們的存在”,揭示“人們的存在”的依據和發展規律,就是唯物史觀的中心議題。“人們”是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和終極關懷點。我們平常講歷史,什么歷史活動、歷史過程、歷史主體、歷史規律、歷史潮流、歷史意識、歷史趨勢等等概念,都是圍繞“人們的存在”這一核心而展開的,都是以“人們的存在”為其邏輯起點的。歷史無非就是人的活動的總和,講歷史無非就是講人們的以物質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各個時代的依次更替。歷史過程是什么?無非就是人們的活動及其結果的不斷更替的過程。也就是說對每一代人們而言他們的活動都是在前一代人們活動既定事實的前提下進行的活動,這一代人們的活動結果又變成下一代人們活動的既定前提。每一代人們的活動既是結果又是前提。歷史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延續不斷的一代人一代人活動的交替過程。每一代人們都要進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這些創造活動成果構成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累。在此過程中每一代人們的活動與其上一代和下一代相比又有明顯的區別。所謂的歷史主體就是指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活動著的“人們”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人民群眾。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人們”構成歷史主體,就是人民群眾。所謂的人民群眾,從量上說是大多數人;從質上說是指推動歷史進步的人群。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凡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人們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這是一個超出階級的范疇,不僅僅講某個階級的人就是人民群眾,而是說在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是否推動了歷史進步。這是判斷是否屬于人民群眾的界限,也是人民群眾的歷史規定性。如: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除了剝削階級之外都是人民群眾;而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把一些剝削階級,如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甚至是抗日的大資產階級也列入人民群眾的范圍;解放戰爭時期,凡是擁護民主和平、反對蔣家王朝獨裁統治的都屬于人民群眾。建國之后,極左路線情況下的不說了。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人民群眾的范圍,其底線是愛國者,凡是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也就是說不管你贊成不贊成社會主義,不管你擁護不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不管你贊成資本主義也好、封建主義也罷,只要是愛國、擁護祖國統一,就是人民群眾。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今天,人民群眾的范圍更加廣泛,包括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人民群眾的范圍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歷史規律,說到底還是“人們”的活動規律。我們講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等概念,其內涵還是講“人們”的活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活動目的,但都不可能孤立的實現。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活動不是單個進行的,而是必須與其他人一起進行。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必須形成或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些聯系構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人與人之間形成的最基本的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體系構成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作為國家制度怎么建立、政府體制怎么管理、怎樣使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等等,這些又構成社會的上層建筑。這些就是“人們”活動形成的社會整體。我們研究社會及其發展規律正是從“人們”的活動中抽象這些活動特征形成概念的。所以社會活動及其發展規律中,人不能缺位,不能只看到規律而看不到人。歷史潮流就是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多數人的愿望是什么,多數人活動的指向是什么,多數人活動形成的氛圍趨向是什么的問題。就是指多數人的想法、希望、努力的方向就是老師潮流。歷史潮流的背后支撐是歷史意志,就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多數人的意志。平常講的“人心不可違”指的就是大多數人的人心形成的意志的力量。大多數人的意志形成不可抗拒的社會力量,不管你是什么樣的統治者,當你順應這一社會力量時,你的統治你的執政就能穩固,就能順利,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你逆人心而動,則必然垮臺。歷史意志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存在”決定的。盧溝橋事變之后,中華民族處在亡國亡族的危險之中,這就決定了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絕大多數人的抗戰的意志,抗擊日寇侵略,拯救中華民族就是當時的歷史意志。中國共產黨順應這一歷史意志,并進行全面抗戰;國民黨也順應這一歷史意志,但實行偏面抗戰,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現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意志也是由現在的“人們的存在”決定的,這一歷史必須要順應,并且全面貫徹。歷史趨勢就是由“人們的存在”所進行的歷史活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進步的趨向。從整個歷史長河來看,歷史一直是前進的進步的。這個趨勢是不變的。有人有這樣的疑問,共產主義能實現嗎?社會主義建設本身就是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才能完成的,共產主義看不到啊,怎么相信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能夠實現是必然的。因為歷史趨勢是前進的進步的,這是不變的。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的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是不是完全象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那樣,是不是我們想象那樣呢?那倒不一定。但是必然是比現在更好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至少說對了三點:一是共產主義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二是人類高度文明的社會,精神財富非常豐富的社會;由這兩點決定了第三點,沒有剝削的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極大豐富,沒有必要剝削;人類高度文明,不可能剝削。然而歷史是曲線前進的,并不是直線前進的。在具體的時段,也可能出現突發的,或者是由其它因素導致的逆歷史趨勢而動的現象,歷史在這里拐了一個彎兒。但是這樣的時段一般是短暫的,進步的趨勢很快打破倒退的局面。因為進步才符合人民群眾的意志。所以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是一定的。
第二個理論問題: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決定了價值主體地位。歷史是人們的活動。人們為什么活動呢?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也就是解決吃穿住問題。沒有吃穿住,人們就沒有辦法再從事其它一切活動,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然后才是精神生產。也就是講,人們的活動就其內容而言是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生產,就其目的而言就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生存狀況,通過改變自然、改變社會、改變自我使自己的生活更好。把這一問題上升到理論上講就是人們不斷地追求價值、創造價值、使用價值,既有物質文明價值,也有精神文明價值,并在這一過程中又體現著自身的生存價值。人們是價值的創造者,那么誰應該是價值的享受著呢?從邏輯上講,毫無疑問是人們本身。然而以往的剝削社會恰恰相反。這就涉及到社會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公平的問題。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公平合理,就要看創造價值的人們是否真實地公平合理地享受了價值成果。我們講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合理、比資本主義公平,合理在那里?公平在那里?就在于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制度,消除剝削現象,使創造價值的最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價值成果。而資本主義社會恰恰相反,創造價值的廣大的人民群眾,而價值的最多享受者是少數資本家。我們又講共產主義比社會主義合理比社會主義公平,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各種差別。共產主義社會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就是創造價值各盡所能,享受價值各取所需。這就是說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進而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就應該承認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就應該最大限度的體現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第三個理論問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人類社會的發展既具有符合客觀規律的一面,如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規律,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規律等等;又具有符合主體追求的一面,是二者的內在統一。社會歷史過程既是客觀的,受社會歷史客觀規律支配的過程;也是主體主觀的能動的活動過程。從客觀上看,歷史發展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從主觀上看,歷史發展又是一個符合主體愿望、主觀要求并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合規律性與合主體性的內在統一在于:主體能動地認識、利用客觀規律,改造自然和社會,使自然和社會發生合目的性的變化。在這里不闡述合規律性的問題了。因為合規律性的問題我們講的最多最透了。在這里只闡述合主體性問題。因為這一問題剛剛被人們所接受,被學術界重視起來的問題。歷史發展的合主體性是指歷史發展總體上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總要求總愿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合主體需要、合主體目的、合主體發展。合主體需要是指社會歷史的發展符合人們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條件的依賴和需求。作為有生命的社會存在物的社會主體的人是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有自然需要,有社會需要;有物質需要,有精神需要;有生存需要,有發展和享受需要。有需要就會通過活動獲得滿足。需要的滿足,除了人們自身的追求之外,還需要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自然條件是人們的需要得以滿足的自然物質基礎,社會條件是人們的需要得以滿足的社會環境。對人們來說,社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為人們的需要的滿足創造條件和提供環境(平臺)。一種社會制度、體制和政策是否合理,其價值的大小,主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主體的需要,為主體的活動和發展提供了什么樣的條件。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為滿足主體的需要提供越來越好的環境的。合主體目的是指歷史活動和演變過程與主體的目的有著內在的聯系。不管歷史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追求自己的預期目的而創造歷史的,任何歷史事件都貫注或體現著人們的一定的目的。歷史發展的合主體目的有兩層含義:從主體上講,是指人類將自己的目的貫注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之中,其合理的正當的、合客觀規律的目的在活動中得到表現、實現和確證,其不合理的不正當的不符合客觀規律的目的遭到挫折而拋棄;從客體上講,是指自然、社會關系、制度等等得到合目的的改造。歷史發展的總體結果與主體的目的符合一致。歷史發展符合主體的目的,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主體的認識和目的符合歷史實際及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不是相背離;二是社會現實得到合目的的改造。以往人們只強調或側重于強調前一個因素,忽視或很少強調后一個因素。事實上,二者同樣重要。馬克思說“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趨向思想”。主體的認識和目的越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就越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實現;社會制度和體制越合理,就越符合主體的目的,與主體的目的相一致。合主體發展是說歷史發展不但日益合乎主體重要和主體目的,而且越來越有利于主體發展,越來越成為推動主體發展的動力。合主體發展是合主體需要合主體目的的必然結果和歸宿。生存問題解決之后,人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素質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增強,個性日益豐富,學習時間也日益增多,從而使人們不斷地從片面的、不自由的、不完善的人發展為全面的、自由的和不斷完善的人。
理解歷史發展的合主體性的關鍵在于對“合主體”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首先“合主體”是一個宏觀的命題,指的是歷史發展的總體與人類總體的關系。這里的“歷史”不是指歷史發展的個別現實和每一活動的具體結果;這里的“主體”也不是指某個階級某個人群,而是指人們中的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即歷史主體。其次,“合主體”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歷史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特定的社會制度、體制不合主體的現象,但這只是暫時的,并不是歷史發展的本質和必然趨勢,遲早會被糾正。再次,“合主體”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是一個辯證的過程,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合中有不合,不合中有合。有的社會制度體制總體上是合主體的,但某些方面某些環節不合主體,就需要改革;有的社會關系有的社會關系建立之初是合主體的,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在合主體,因而必然被新的社會關系和體制所取代。歷史發展的合主體性就是在合與不合的矛盾運動中逐漸實現的。
綜上所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既是追求價值的主體(動力),又是價值創造的主體(實踐),由此決定了也是價值享有的主體。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復興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從思想深處解決“為了誰,依靠誰,為誰服務”的問題,牢固樹立起“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實踐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人民群眾是共產黨人的上帝,習近平同志在中紀委二次會議上指出:“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天職”。“上帝”和“天職”,真是絕妙的比喻,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把為人民(上帝)服務作為我們的天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