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相繼深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性危機,被危機嚴重困擾的西方各界人士對過去和現在流行于西方的主流經濟學極度失望。西方學者在檢視他們自己的相關理論的同時,不少人把目光轉向馬克思,并“重新發現”了馬克思的許多重要理論。這些發現,對于認識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分析資本主義的現狀和前途、認清新自由主義的危害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思想“照亮了當代社會”,“依然是當今世界的真理”,現時代“是一個向馬克思學習的時代”
西方一些學者充分強調馬克思理論在現今的時代性、現實性和實踐性,并用相近的話語宣告:“馬克思還活著”,“馬克思是我們當中的一員”,“馬克思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埃爾瑪·阿爾特法特在《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躍點”》一文中說:這場危機爆發時,“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再度發現”,人們在危機中找到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理論,“可以增進對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的理解,它能消除自我蒙昧,并助力政治實踐。”(《人民日報》,2013年1月31日)美國進步行動基金中心研究員馬特·伊格雷斯亞在美國《外交政策》2009年5/6月號發表《這才是一個回到馬克思的時代》一文說:“這是一個向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學習的時代,沒有其他的時代能與之相比。”(《社會科學報》,2009年6月11日)德國哲學家漢斯·海因茨·霍爾茨2008年5月7日在德國《青年世界報》發表文章說:“馬克思還活著,因為他的理論今天依舊適用,其思想對我們的鼓舞并未停頓。馬克思是我們當中的一員,為我們照亮了當代社會,指明了未來的道路。”法國學者丹尼爾·本薩義德高度評價馬克思的遺產的時代價值,他在英刊《國際觀點》2010年10月號發表的訪談錄中宣布:“馬克思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加拿大約克大學客座教授馬爾切洛·穆斯托發表《馬克思——偉人回歸》一文,強調馬克思理論在當今的現實意義,他說:“他(馬克思)的分析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貼近現實。……馬克思的理念遠比他那個時代更具有現實意義。……如今,站在馬克思這樣的巨人肩上展望未來的新能力是個積極動向。”(《日本時報》網站,2012年7月19日)
在當前危機中,西方政界和宗教界人士有極少數對馬克思部分思想和觀點給予肯定,西方學界中給予肯定評價的則為數不少。這些學者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生命力。
這里我們首先看看英國幾位學者在馬克思逝世130周年前夕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評價。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約翰·哈特尼克說:“在馬克思逝世130年后,他的學說依然是當今世界的真理。馬克思尖銳深刻的思辨,仍然激勵著我們去探究。”哈特尼克還強調深入學習馬克思著作的重要性,他說:“馬克思的著作,對于任何有志上下求索、辨析當前經濟亂局危機的學人,都是必讀寶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授特里爾·卡弗著重指出今天英國越來越重視馬克思思想,他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并引發經濟衰退后,作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國越來越重視馬克思思想。很多著名的新聞欄目以及主流報刊開始向普通觀眾和讀者闡述馬克思的基本經濟理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學說……讓當代英國年輕人感到耳目一新。”英國倫敦大學客座教授戴維·麥克萊倫說:“馬克思的學說對當今世界的重要性在于他對資本主義的剖析。目前西方發生的經濟危機,更證明了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解析,尤其是關于信用及虛擬資本產生的闡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切合實際。他對西方政治經濟演變過程中的經濟基礎論述尤為重要。”(《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事實上,在這場危機之前就有一些學者發現馬克思全部思想和理論遺產都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比如,英國學者納森·沃爾夫說:“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仍然有生命力。馬克思的每一主要思想都仍然非常值得研究。……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方面來看,馬克思的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納森·沃爾夫:《當今為什么還要研讀馬克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頁)法國學者雅克·德里達說:“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頁)美國主流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說:“即使在今天,……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念不僅在第三世界,在其他地區仍然充滿活力。”(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吉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二、馬克思“哲學、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體系”是現在和未來的“精神支架”
馬克思在19世紀完成了哲學、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強力綜合。馬克思的這一綜合的理論體系,不僅在當時,而且在現在和未來,都構成時代“精神框架”的一部分。
法國學者丹尼爾·本薩義德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種遺產,而是多種遺產”。本薩義德強調馬克思的多種遺產現在仍然具有時代價值。(丹尼爾·本薩義德:《馬克思主義,理論:昨天和今天》,《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戴維·麥克萊倫說:“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是19世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之一,它實現了歷史學、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強力綜合。當薩特稱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時代的哲學’時,他知道,馬克思的許多觀點得以形成的方法……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的遺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3月6日)他還說:由于我們關于歷史和社會的很多觀點是和馬克思的幽靈進行對話的結果,這些理論已經成為20世紀以及未來精神支架的一部分。(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第4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0頁)
三、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重新得到確認
西方主流經濟學界曾經長期流行“資本主義無剝削論”,一些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甚至公開攻擊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在當前危機發生之前,少數西方學者已經認識到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余價值論是科學的理論。英國學者理查德·斯凱思比較通俗地解釋了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上的剩余價值論,批判了西方經濟學家否定剩余價值和剝削的錯誤觀點。他根據馬克思的觀點指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勞動者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一定受到了剝削。”斯凱思批評了西方為資本主義剝削辯護的學者關于“不可能存在對剩余價值的剝削”的斷言,認為“社會階級和階級關系仍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相關特征。……我們認為任何一種職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屬于一定的階級。”“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不能存在,反過來亦是如此。沒有階級關系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不能生產出剩余價值。相應地,資本主義也就不能擴大再生產。沒有存在于剝削結構中,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和勞動,資本積累就無法實現。”(理查德·斯凱思:《階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7、92頁)
在當前危機中,西方一些學者重新肯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德國學者埃爾瑪·阿爾特法特對馬克思經濟學方法論中的二重性分析,包括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生產過程二重性的分析作了肯定的評價,這實際上就肯定了馬克思分析和論證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的科學方法。他說:“馬克思找到了批判分析的‘跳躍點’:商品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雙重屬性、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雙重屬性、原材料和能源轉移與價值轉移的同時性。”(埃爾瑪·阿爾特法特:《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躍點”》,《人民日報》,2013年1月31日)俄羅斯科學院研究員亞歷山大·韋貝爾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剝削理論,認為“馬克思十分準確地描述了他那個時代可怕的經濟狀況,他對資本主義無法無天的地獄表示不滿,這是完全正確的。”(亞歷山大·韋貝爾:《馬克思的預言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文摘》,2013年第5期)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來解釋階級斗爭,提出了一個頗有特色的論斷:“階級斗爭從本質上來說將是爭奪剩余價值的斗爭”。(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頁)
四、馬克思的壟斷和競爭理論是解釋“壟斷金融資本體系——新帝國主義的基礎”的依據
英國學者理查德·斯凱思,用當今西方的社會現實狀況證明馬克思的壟斷和競爭理論的正確性。他說:“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中固有的競爭過程引起了高度的壟斷,公眾熟知的極少數公司在總產出和總就業量中占據很高的比率。”在西方國家,壟斷加強的過程受到政府的極大支持。(理查德·斯凱思:《階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頁)
美國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羅伯特·麥克切斯尼、賈米爾·約恩納聯名發表《21世紀資本主義的壟斷和競爭》一文,闡述了馬克思的競爭和壟斷理論,并根據馬克思的這一理論,研究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壟斷的實際狀況。西方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強了競爭。然而他們在文章中證明,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不是競爭而是壟斷得到空前的加強,“壟斷在近幾十年中一直在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強。……過去四分之一世紀見證的是壟斷資本主義演化成為一個更加普遍化和全球化的壟斷金融資本體系,這是當今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經濟制度的核心,是當今新帝國主義的基礎,并且是世界經濟日益加深的不穩定的關鍵原因。”(《每月評論》,2011年第4期)
五、馬克思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理論“有助于抓住危機的根源”
西方學者以及西方多界別人士在當前危機中“重新發現”馬克思,主要是為了尋找可以解釋當前危機的理論。他們首先是發現了馬克思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理論。
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的場昭弘,在2012年3月6日的《經濟學人》周刊發表《馬克思確實指出了當今自由主義經濟的弊端》一文,認為馬克思的理論對研究當前世界經濟危機是有用的。的場昭弘說:“如果理解了他(馬克思)留下的學說,就能夠明白其過人之處。在研究當今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相關問題時,馬克思的理論是有用的。”
法國學者丹尼爾·本薩義德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有助于抓住危機的根源。“馬克思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在于他的《資本論》及其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的批判有助于理解其背后的邏輯,即世界范圍的生產和資本的加速積累。它有助于我們抓住危機的根源”。(丹尼爾·本薩義德:《馬克思主義,理論:昨天和今天》,《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
德國學者埃爾瑪·阿爾特法特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有助于分析當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他說:“人們在這種情形下重新學習和討論《資本論》,是因為它為當下的具體分析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有助于分析當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現實積累與金融市場的關系。”(埃爾瑪·阿爾特法特:《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躍點”》,《人民日報》,2013年1月31日)
俄羅斯學者亞歷山大·韋貝爾認為,當前危機證實了馬克思的預言。他說:“2008年爆發的全球危機證實了馬克思的預言,即金融投機、金融信貸泡沫的膨脹、‘虛擬資本’都是相當危險的。”(《馬克思主義文摘》,2013年第5期)
美國學者大衛·萊伯曼嘗試根據馬克思解釋當前危機的根源。他說:“危機使得人們近年來首次將對資本主義兩大問題——資本主義對經濟穩定性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對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模式——的理解融為一體。占領華爾街運動提出,社會上1%的人掌握了經濟和政治權利導致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發生危機(失業及住房、醫療保險、教育、老人保健等方面的問題),是危機的根源所在。”(《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2009年5/6月號發表加拿大學者利奧·帕尼奇的《十足現代的馬克思》一文,他說:“如果看到現在的經濟衰退,馬克思一定愿意闡述資本主義固有缺陷引發當前危機的原理。他會明白債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領域的現代發展,是如何使市場擴散全球經濟一體化風險的。……無疑,馬克思會認為這次危機是個完美的事例,說明資本主義是‘一個魔法師,但無力再控制自己喚出了的魔鬼’。”
英國學者克里斯·哈曼在其著作《僵尸資本主義:全球危機和馬克思的相關理論》中指出,雖然危機的表現形式是源于金融部門的危機,但這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外表歸因。哈曼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指出當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基本矛盾無法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制的對立。(《光明日報》,2012年2月6日)
六、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仍處于“絕對核心地位”
西方國家曾經流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無階級論”和“無階級斗爭論”。現在,這種理論連美國主流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表示不能同意。他說:“美國社會不平等,既表現為財富分配不平等,又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平等。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特權階層手中,收入也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特權階層手中。社會底層占有的財富和收入在下降。”克魯格曼認為,現在的美國“更趨向階級化”。(《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12月27日)英國學者理查德·斯凱思在這次危機發生之前就認為:“社會階級和階級關系仍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相關特征。……我們認為任何一種職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屬于一定的階級。”(理查德·斯凱思:《階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在這次危機中,不少西方學者都證明西方社會客觀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仍處于“絕對核心地位”。英國學者歐文·瓊斯于2011年出版的論述當前階級斗爭的《工人階級的妖魔化》成為政治暢銷書。英國《衛報》專欄作家斯圖爾特·杰弗里斯2012年7月4日在該報發表題為《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再次興起》一文,引用瓊斯本人的話說:“這本書要是在4年前寫的,就會被人們斥之為上世紀60年代的階級概念。但是,階級斗爭又回到了我們的現實當中,因為這場經濟危機對人們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013年3月25日發表該刊記者的文章《馬克思的復仇:階級斗爭如何塑造世界》,說:“當前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所產生的后果卻正如馬克思所預言:階級斗爭又回來了。”法國學者丹尼爾·本薩義德對當代勞資關系和階級斗爭國際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勞資關系仍然是當代社會的核心關系”,而“階級斗爭的國際化確實是國際主義作為被壓迫階級對市場驅動的全球化回應的物質基礎”。(丹尼爾·本薩義德:《馬克思主義,理論:昨天和今天》,《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西班牙《國家報》2012年2月21日發表安德列斯·奧爾特加的《階級斗爭的回歸》,認為:“階級斗爭思想在西方回歸。這不僅是新馬克思主義分析家,甚至紹羅什等金融家和社會學家都對西方社會正在發生的問題發出了警告。關于階級斗爭、沖突或戰爭的說法再次成為分析熱點。”
如前所述,特里·伊格爾頓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來解釋階級斗爭,提出了一個頗有特色的新論點:“階級斗爭從本質上來說將是爭奪剩余價值的斗爭”。伊格爾頓的這一提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啟發西方社會的工人群眾和廣大勞動者認識、踐行和對待階級斗爭和剩余價值的關系。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標語牌上有多條關于階級斗爭的標語,如“只有階級斗爭”,“贏得階級斗爭”,等等。這些標語口號使美國右翼政要深感恐怖,他們害怕階級斗爭理論與群眾運動實踐相結合。這種恐懼感在《外交政策》2009年5/6月號發表的詹姆斯·格拉斯曼的文章中得到明顯反映。該文說:“美國已經完全接受了馬克思的術語,而這一點正是應該遭到批判的。例如,馬克思將歷史看作是階級(集中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的歷史。……從美國生活中清除掉馬克思影響的第一步就是停止使用‘階級’的術語來描述任何事情。”(《社會科學報》,2009年6月11日)
七、馬克思的生態和環境觀“讓當代年輕人感到耳目一新”
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研究了以無限追逐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對自然和環境所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指出人類在用理想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后,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合理地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當前這場危機中,西方一些學者在研究生態和環境時“重新發現”馬克思,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學說的認識在深化。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授特里爾·卡弗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學說無論在對人類歷史的闡述和對目前生態環境的理解認識方面,都讓當代英國年輕人感到耳目一新。”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埃爾瑪·阿爾特法特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也使得分析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危機成為可能。這種危機表現為能源和氣候危機,表現為物種多樣性和耕地的消失。在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中,人在實現自我的同時,有可能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英國倫敦大學客座教授戴維·麥克萊倫認為:“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理論的關注重新活躍,馬克思關于消費不足、信用泡沫以及對環境問題的預測,再次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八、“馬克思是對的”,“以剝削為本的資本主義終將自我摧毀”
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因預言了當前這場危機而聞名。他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現實出發,承認馬克思是對的。他說:“馬克思是對的,資本主義到了某些時候會自我摧毀。”(《聯合早報》網訊,2011年8月15日)法國《論壇報》2011年3月21日發表對法國學者保羅·若里翁的專訪,原文提要是:“柏林墻倒塌20年后,保羅·若里翁發表了資本主義的悼詞。在其新著《垂死的資本主義》一書中,他分析了資本主義即將死亡的原因”。他說:“資本主義的衰落是確定無疑的,因為它已經走向崩潰。” 若里翁贊同馬克思,他說:“世界隨危機而改變。這一點上我贊同馬克思。”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013年3月25日發表該刊記者題為《馬克思的復仇:階級斗爭如何塑造世界》一文說:“全球經濟陷入漫長危機,世界各地的工薪階層承受著失業、債務和收入遲滯的重負,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犀利批判——即這套制度天生不公,有自我毀滅的傾向——無法輕易摒棄。”
在當前這場危機爆發之前,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在西方國家曾經廣為流傳。但是,危機發生后,不少西方學者開始嚴肅批判“歷史終結論”,就連福山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歷史終結論”的錯誤。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2012年1月31日發表題為《下一個馬克思》一文,引證福山的觀點:“我們在等待一位現代馬克思,他可以拿出對現有經濟正統觀念的尖銳批評意見和變革計劃”。(《國際先驅導報》,2012年2月13日)這表明福山已看到他的“正統觀念”的破滅。
在這場危機中,西方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都在尋求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出路。有的西方學者試圖依據馬克思來理解危機并設計社會新模式。英國學者戴維·麥克萊倫試圖從馬克思的觀點區分當前目標和最終目標,他在《馬克思的遺產》一書中認為,從馬克思的觀點看,市場社會主義可能是目前能達到的最好狀態,但作為最終目標卻是不成熟的。西方學者科琳娜·蒙塞爾2010年9月發表于法國《非洲亞洲》月刊的《馬克思在進攻》一文說:“所有證據顯示,人們需要馬克思來理解當前的危機,并設計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最終如一些人所愿實現烏托邦,或如另一些人所認為的,必須終結剝削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西方左翼學者有人明確提出要“奪取政權”,“用社會主義來推翻資本主義”,“要重新提倡共產主義”。例如,美國學者大衛·科茲明確表示:我希望下一次的抗議活動要用社會主義來推翻資本主義。法國學者阿蘭·巴迪烏明確主張“重新提倡共產主義”。他說:“現在,‘共產主義’一詞的消失只是便宜了既有秩序的支持者,也就是當前危機大片中的演員們。我們要重新提倡共產主義,并使它更為明晰。這種明晰也是它一直以來的特征,就好像馬克思在創立共產主義理論時說過的,共產主義用最激進的方式打破了傳統觀念,提出了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世界報》<法國>,2008年10月17日)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