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和發展道路
廣義上的發展是指物質世界的客觀運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狹義上的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它是可以被人認識和選擇的。人對發展的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人們在意識領域對發展問題的能動反映形成了人的發展觀,它屬于哲學的范疇,是人們對發展問題的世界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發展觀,在人類社會中,只要有階級存在,就會有代表不同階級的發展觀。
一、唯物主義發展觀與唯心主義發展觀
哲學中對于處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發展觀作為哲學范疇,同樣存在著唯物主義發展觀和唯心主義發展觀。
1、唯物主義發展觀
唯物主義發展觀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而且認為,人對物質世界具有主觀能動性。在發展問題上,承認發展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運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盡管有曲折、有迂回,但發展的總趨勢是一往向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唯物主義發展觀遵循“權”與“權力范圍”的關系,即生存權與生存空間、發展權與發展空間的關系,尊重生存權與發展權、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的聯系問題。
2、唯心主義發展觀
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個基本類型,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看作是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把個人的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凌駕于物質之上。在發展的“權”與“空間”問題上,主觀唯心主義片面擴大權力范圍,在經濟發展中,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一唯追求高速增長率,片面追求GDP的指標,反映出了“唯我論”的觀點。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于物質世界并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認為命運是至高無上的神的意志,陷于神化和宗教信仰,認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表現出的是唯心主義“天命論”,或在哲學上所稱的“宿命論”。在發展問題上,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正相反,主動放棄或縮小“權”的范圍,片面擴大“空間”范圍。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沒有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
3、發展的階段性與相對靜止性
階段性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某個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區間,這種穩定性是運動過程中的相對靜止階段。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盡管出現了無數次的農民革命,歷經了許多朝代的更替,但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它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階段性的相對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認識和理解發展問題的條件,是理解發展問題多樣性的根據,是分析多樣性發展問題的前提。例:包產到戶和農村合作社,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模式,分析兩種不同生產模式的作用,需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評價兩種生產模式,要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進行分析。發展問題在辯證法范疇,反映了事物的聯系性,包產到戶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特定的生產環境中發揮了特定的作用,但它對所有制形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分析問題,把生存問題與發展問題相隔裂開來,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是一種機械的唯物主義發展觀。人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候,對發展問題的認識,要遵循認識論的規律,正確應用認識論的方法,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和證明。
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發展觀
流水奔向大海,本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規律,在某個發展區間,流水可以經過不同的地域、地形、不同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流經不同的路程,可能有不同的流速與垂落幅度,在局部地區產生不同的作用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是物質世界的一個運動發展區間,同樣存在著發展的普遍性與多樣性。階級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發展區間,在階級社會里,同時也存在著發展的斗爭性,這種斗爭表現在階級之間在發展中的斗爭,離開了階級的發展問題,只有自然屬性,沒有社會屬性,所以是毫無現實意義的。
1、什么是階級
階級是私有制的產物,只要社會還有私有制存在,就必然有階級存在。列寧給階級下的定義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集團的勞動。”(《列寧選集》第4卷,第10頁)任何一個階級,都希望獲得相應的生存權與生存空間,同時獲得發展權和發展空間,其中有一個階級的生存是構建在另一個階級生存的基礎上。
2、階級的特點
階級是在社會生產出現剩余產品的前提下產生的,階級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發展區間,屬于一個歷史的范疇。階級存在于一定時期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當私有制被消滅了,階級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階級不是永恒的。階級是社會生產關系中處于相同地位的經濟集團,是社會的經濟實體,階級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關系決定了階級的本質,怎樣的生產關系也決定了怎樣的社會性質。根據生產資料所有權分,“單純勞動力的所有者、資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資、利潤和地租,也就是,雇傭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現代社會的三大階級。”(《資本論》第五十二章 階級)
3、階級斗爭與階級發展觀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表現,這種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在階級社會里,只要有階級差異,必須存在階級矛盾,當一個階級占有另一個階級的勞動,存在階級剝削,必然會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的實質就是不同的階級之間為生存權與發展權、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的爭奪。階級斗爭涉及到這樣幾個方面,即政治斗爭、武裝奪取政權斗爭、經濟斗爭、理論斗爭、文化斗爭和爭取接班人的斗爭。不同的階級在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都必然有其階級的存在規律與發展規律,站在各自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上,形成各自不同的階級發展觀,選擇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階級發展觀是階級生存與發展的理論依據與行動指導,階級矛盾必然會在各自的發展觀中得到體現,理論斗爭往往是行動斗爭的先導,是階級斗爭的必然產物。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發展觀,就不知道怎樣發展,無產階級看不清發展方向,就分不清為誰發展,最終,無產階級只能為資產階級數自己的賣身錢。
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條對立的發展道路
所謂社會主義是由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實行計劃調控和按勞分配,勞動者之間相互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全體勞動者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的基礎上,為共同目標而奮斗的社會。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是資本主義,它是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實行以市場經濟為中心的規模化大生產,資產階級不僅占有生產資料,并且占有工人階級的勞動。決定社會性質的是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這種生產關系的核心。
第一節、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剝削
資本主義的基礎是私有制,資本家掌握了生產資料,資本家就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1、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是剝削的過程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獲取剩余價值的過程,資本家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相反,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這種生產過程的前提是以資本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作為資本,通過這種資本的周期運作而實現的。資本家掌握了生產資料,不僅掌握了生存權,而且還掌握了發展權。
同時,資本家通過縮短資本運作的周期,加速資本流動,更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所有創造的剩余價值都被資本家所占有,不僅使資本家擴大了生存空間,而且還獲得了發展空間,所以,剩余價值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本質,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本質。
2、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更大地榨取勞動成果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同的階級和社會制度,為了獲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都必須發展生產力,所以,生產力是不分階級的。資本主義要獲得發展,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規模化機器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機器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生產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簡單的機器,機器是復雜的工具。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所生產的產品上。就機器具有價值,從而把價值轉給產品來說,它是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機器不是使產品變便宜,而是使產品隨著機器的價值相應地變貴。”(《資本論》第十三章機器和大工業)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產生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術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資本論》第十三章機器和大工業)
3、資本炒作過程就是財富的掠奪過程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充當了社會的流通職能,它在交換過程中完成一種社會的物質變換。商品的價格本應反映商品的價值,但在貨幣作為資本的過程中,“先是商品價格同貨幣價值成反比例地變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價格成正比例地變化”。(《資本論》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貨幣在流通過程中本身不創造財富,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貨幣最初轉化為資本的結果是勞動產品屬于資本家,而不屬于工人,所以,貨幣資本在炒作過程中為資本家獲取了剩余價值空間。
設有三種社會財富,財富種類分別為A、B、C,每種財富的價值均為W,財富的價格用貨幣Q表示,每種財富W的價值均為100Q,那么社會總財富為:
A+B+C=3W=300Q
假設資本家掌握了80%的社會總財富,工人僅占有20%的財富,即:
工人占有的社會財富為:300Q×20%=60Q
資本家占有的社會財富為:300Q×80%=240Q
資本家與工人的財富差額為:240Q-60Q=180Q
現在,資本持有者要對社會財富進行一輪炒作,假設每一次炒作將一種財富的價格抬高一倍,并分別將財富A、B、C進行炒作,完成一個周期:
財富炒作過程一覽表
炒作輪次ABC財富總價
炒A=2B2BBC400Q
炒B=2C4C2CC700Q
炒C=2W8W4W2W1400Q
經過炒作后,資本家與工人的財富差額為:
1400Q×80%-1400Q×20%=840Q
在完成一輪炒作后,不是簡單的價格和貨幣差額的倍數擴大,而是因為原先的勞動產品屬于資本家,而不屬于工人,價格提高就意味著貨幣貶值,這不僅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財富貨幣量的差額擴大,而且還是工人手中的財富部分被資本家剝奪。同時也反映出了這樣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越發達,社會的貧富差距就越大。
4、資本主義人權的虛偽性
資本主義一貫鼓吹人權、民主、平等、自由,但這恰恰是資本主義虛偽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權是生存權,誰掌握生產資料,誰就掌握生存權,無產階級失去生產資料,無產階級不能掌握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權。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話語權,沒有生存權,也就沒有話語權。以最講人權和民主的美國為例,其設計的兩黨競爭和三權分立制度,在金融危機從萌芽到蔓延、再到殃及全球的整個過程中,并沒讓美國的三權分立發揮制約和監督作用,反而在齊心合力地鼓吹和放縱金融資本擴張,維護資本利益。為轉嫁經濟危機,用大筆納稅人的錢去填補華爾街金融資本的窟窿。無論怎樣講民主,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它們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少數人的利益。資本家占有工人的勞動,經濟的不平等,就沒有人權的平等,沒有生存權的平等,就會影響到發展權的平等;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就影響到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的不平等。自由本是相對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有資本家剝削的自由和工人階級被剝削的自由,實質就是無政府狀態的自由,是少數人的自由。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和掠奪,更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人權的虛偽性。
資本主義保障勞動者是為了獲取生產力,勞動者是勞動力的主體,沒有勞動力也就沒有生產力。資本主義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而是為了獲取勞動效率。資產階級要維持一定的失業率,一是為了儲備勞動力,另一是為了壓低勞動力成本。政治穩定是任何社會發展的前提,資本主義國家也重視民生,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采取的“懷柔”的政策,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從而能鞏固資本主義制度。
第二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不同的社會制度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模式,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被認作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但在社會主義中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中也有計劃,所以,人們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不同的看法。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區別,因此,分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能脫離所有制的區別。
1、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計劃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以國家指令性計劃來配置資源的經濟形式,讓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客觀上要求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和協調發展。從生存與發展的角度看,計劃經濟是為了保障生存權,穩定生存空間,控制發展權,協調發展空間的經濟形式。
計劃經濟的優越性是:一、能有效配置資源,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與生產過剩,能有效防止盲目發展和重復投資。二、能集中資源和力量進行重點項目的投資建設,中國的“二彈一星”和南京長江大橋建設項目,是在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設備的條件下,通過強有力的計劃經濟作保障建設起來的。三、只有在計劃經濟下才能集中國家資源應對危機,保障國家安全,“抗美援朝”、四川抗震救災,沒有國家強有力的指令計劃是難以勝利的。四、計劃經濟能在資源極度匱乏之下有效保障國民的生存權,中國在糧食極度緊缺的年代,是強有力的計劃經濟有效保障了民生。五、計劃經濟能比較有效地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保持三十多年的物價穩定就是一個歷史證明。六、計劃經濟能有效保障資源的按需分配,縮小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也不會出現貧富差別。七、計劃經濟是以消滅剝削的公有制為基礎,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能充分保障勞動者的生存權與勞動成果。八、計劃經濟能快速、有效、全面、準確地獲取國家經濟發展的數據與信息,有利于國家決策。
2、計劃經濟的不足不是否定計劃經濟的理由
計劃經濟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也存在著問題,普遍認為的有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二是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于集中;三是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四是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是,計劃經濟的不足不是否定計劃經濟的理由,而是要進一步完善的基礎。第一,企業是為國家和全體國民創造財富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全體國民的生存資料與發展資料,政府代表人民管理是實施經濟計劃的有力保證,條塊分割是計劃的協調性不夠,這是計劃經濟需要改進的方面。第二,所謂“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于集中”,說明是民主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還不能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創造性,應該改進的是組織管理機制,而不應是經濟體制。第三,社會主義公有制強調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平均主義”本身沒問題,問題恰是出在了勞動的不平均(勞動者沒有獲得取得平均收入的相應勞動工作量),應該改進的是管理和分配制度,而不是徹底否定計劃經濟。第四,社會主義市場才是公平的物質交換場所,是調節余缺、滿足不同需要的場所,它以與資本主義的市場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用資本主義的市場來要求社會主義的市場,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不公平的經濟。
3、市場經濟不是公平的經濟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沒有社會的公平,就沒有市場的公平。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而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完成資本的周期運作,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商品的“交換過程使商品從把它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里轉到把它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手里,就這一點說,這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的物質變換。”(《資本論》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但這種物質變換不是公平的物質交換,而是利益的博弈。在這個物質變換過程中,充滿著資本投機、商業欺詐,使價格背離價值,使財富充滿泡沫。商業賄賂、商業腐敗、經濟掠奪等,都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它還是各種社會丑惡現象的溫床。
信用經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三種體制之一,(另二個部分為自然經濟和貨幣經濟,《資本論》第二卷)但資本主義信用經濟恰恰最沒有信用,金融詐騙,“麥道夫騙局”不僅扇了華爾街的耳光,也扇了資本主義信用經濟的耳光。
4、市場經濟不是發展生產力
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表面現象,因為市場本身不參與生產,沒有創造財富的職能,所以不會創造并增加社會財富。市場的職能本是實現調節勞動產品的場所,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發展市場經濟是為了加速資本周轉率。生產力是指包括科技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為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科技、生產資料、勞動力都是商品,它需要從商品職能轉變成使用職能,才能成為生產力,這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現象。只有生產力的直接作用,才能創造社會財富,而發揮生產力作用的是實體經濟,但資本主義更關心的是剩余價值,所以他們更關心的是金融資本的生產。
5、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與貿易壁壘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貫標榜經濟自由,宣揚所謂的自由經濟,它們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通過商品傾銷、貿易投資、企業合資,進行經濟掠奪,用低廉的成本換取豐厚的勞動回報,并在競爭中摧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以達到經濟壟斷的目的,從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一但涉及到資本主義經濟利益的時候,資本主義國家并通過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環境壁壘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因此,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就是竊取發展中國家生存空間的自由,是剝奪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自由。
第三節、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一個掠奪的過程,從發展的角度講,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對其發展權的濫用和對發展空間的無度擴張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資本家利用其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度擴大再生產,導致產品大量積壓,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是相對于勞動群眾支付能力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所以它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伴隨著經濟危機出現的是通貨緊縮,一般在危機階段,物價暴跌;在蕭條階段,物價在低水平上徘徊;從復蘇到恢復階段,物價回升,隨后不斷迅速上漲。在私有化的進程中,2008年至2009年間,中國房價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當經濟危機再次爆發時,物價又一次循環反復的起伏波動,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
資本主義生產的掠奪性還表現在對發展空間的無度擴張,通過負債經營、信用透支、赤字財政等,甚至鼓吹“今天用明天的錢”,以加大消費來加速和擴大再生產,使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而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使勞動群眾的財富縮水,生活水平下降。而壟斷資本憑借其在對商品的壟斷地位,哄抬物價,在經濟危機暴發時,轉嫁危機,讓勞動群眾雪上加霜。2008年,外國企業壟斷國內食用油,導致了油價上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結果是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四節、社會主義走的是社會積累與共同富裕之路
私有制是產生剝削的源頭,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的富裕是建立在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與掠奪的基礎上,讓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先富起來,那另一部分人是永遠富不起來,而且是貧富差距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無產階級只有掌握政權,并且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1、如何理解無產階級?
馬克思定義無產者是沒有財產的,這被現代的資產階級精英們用來歪曲馬克思主義和宣傳資本主義的依據,認為無產階級就是一無所有,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剝削,社會主義是要為全體無產者謀利益。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就開始研究《資本論》,在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深受剝削和壓迫,在當時社會,說“無產者是沒有財產的”是正確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通過勞動不僅創造財富,也在不斷積累財富。資產階級以此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污蔑社會主義就是貧窮,并對無產者實施“懷柔”政策,實質都是虛偽的謊言,因為,無產者并不是一無所有。《國際歌》是這樣唱的:“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無產者不是沒有財產,而是擁有整個世界。今天,無產階級是指私人沒有生產資料;不占有部分公有生產資料;對公有生產資料有管理權,但個人沒有對公有勞動產品的分配權,不占有部分或全部公有勞動產品;對公有生產資料有支配權,但沒有成為私人占有公共生產資料及勞動產品的公權力,通過自己的勞動謀生,或在公有制范圍內平等參與社會勞動獲得平等收入的社會集團。在無產階級中,“流氓無產階級是舊社會最下層中消極的腐化的部分,他們有時也被無產階級革命卷到運動里來,但是,由于他們的整個生活狀況,他們更甘心于被人收買,去干反動的勾當。”(《馬克思和恩格斯選集》——共產黨宣言)
2、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目的
社會主義發展經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要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目的,必須解決所有制與所有權的關系,只有以公有制為前提條件,才能使全體人民有掌握生產資料的權力,掌握了生產資料就掌握了生存權。生存權是發展權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才能當家作主,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全體人民才能平等分享社會的勞動成果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才能讓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制度下,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資本家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手中,人民群眾處在被剝削、被掠奪的地位,是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所以,無論資本主義發展多么的快,都無法替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社會主義的財富積累區別于資本主義的GDP生產
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程度地為社會創造財富。但社會主義的財富生產與資本主義的財富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創造財富的過程,是一個勞動創造與物質積累的過程,資本主義的財富是通過資本生產與物質消費實現的,生產與消費構成了資本主義所特有的GDP生產方式。
GDP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特有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的流通過程是:G(貨幣)——W(商品)——G’(更多貨幣),前一個過程是資本家以投資、預付資本購買勞動力,生產出包含剩余價值并且具有商品價值的商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獲得企業增值稅。后一個過程是讓商品實現其使用價值,完成資本運轉周期,獲得包含新的剩余價值的貨幣,同時資本主義國家提取營業稅。在資本主義財富創造過程中,包含許多的社會生產單位和部門,每個單位或部門獲得平均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最終創造財富的總值=P(生產)+C(消費)。以社會主義不同的是,對于工人來講,工人通過出賣勞動力獲得以貨幣為形式的工資財富,同時要為維持勞動力支付生活開支,所剩的才是實際財富是: R(實際財富)=P(生產)-C(消費),這個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積累財富的過程。因此,不能用GDP來比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財富創造與經濟發展水平。例如,十三陵水庫是無數公民通過義務勞動建成的,國家沒有投入,也就沒有GDP產出,但事實上為國家創造了財富。又如,工業造成的水污染,國家拿出資金治理,有了投入,雖然增加了GDP,但卻是讓國家蒙受了損失,這也是全民財富的損失。
4、改革是繼承中的否定,傳承中的創新
改革是要改掉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變得更合理完善。同時,改革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是對原來事物的推陳出新,所以,改革并不是對事物的徹底否定。
改革不同于拆房,不能想拆什么就什么,拆成什么樣就什么樣。改革,應該明確這樣的關鍵問題:要改什么?為什么要改?要怎樣改?要改成什么樣?對于社會的改革,表面上是生產力的問題,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問題。新中成立后,我國進行了三大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一個批示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應該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89頁)概括地說,就是要實現“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要發展生產力。“三改”就是要改變生產關系:即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毛澤東同志估計需要經過三年恢復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大約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可以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216頁)。從“一化三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就是要改掉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的私有制,要改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一化三改”來完成,最后要實現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強國。
四、無產階級在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
人類在發展進程中,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無產階級的主觀能動性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世界觀的基礎上,無產階級的主觀能動性區別于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基于他們的崇高信仰,展現的是無產階級特有的精神世界。
1、如何理解無產階級的“革命”觀?
革命不只是局限于改朝換代、政權更替,它還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及思想意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從廣義上講,革命就是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產生質變飛躍的過程。從狹義上講,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革命是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自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革命就賦予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讓無產階級承擔起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責任。無產階級要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革命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暴力行動,是解決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在階級社會里,只要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革命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動。革命包含暴力,但暴力并不等于革命,1954年,中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使用的是和平方式。因此,資產階級說無產階級的革命就是暴力,那是污蔑。
在無產階級獲取政權后,革命的涵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一方面是無產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和對社會主義的和平演變;另一方面是無產階級不滿足于社會現狀,謀求社會的理想變革與不斷發展的體現,是無產階級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發展的體現。從發展的角度看,無產階級首先要掌握自己的生存權,鞏固自己階級的生存空間,爭取自己的發展權,不斷拓展自己階級的發展空間。
2、無產階級的信仰與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
信仰是人的世界觀,人有了信仰,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人有了堅定的信仰,就會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屈不撓的去奮斗。一個階級、一個人,選擇了一種信仰,就選擇了一種生存方式,選擇了一個階級的前進方向和人生道路,也就等于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和社會的責任。
無產階級的信仰是以馬列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思想基礎,把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做世界的主人為奮斗目標,堅信實現共產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并用自己的畢生精力,不畏困難、不畏艱辛為之奮斗。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偉大壯舉,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打了無數次戰役。還要忍受挨餓、受凍,穿越了地球上最險峻的峰巒和荒無人煙的草原,橫渡了二十四條江河,翻越了近千座山峰,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征。有人說它是史詩,有人說它是奇跡,有人說它是人類精神的豐碑,有人說它影響了世界,這一切都源于馬列主義的信仰。
3、革命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理想是對未來的想象和希望,是人生追求的目標和階級利益的方向,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目標,代表不同階級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追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理想是構建在公有制基礎上的,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基本內容的奮斗目標,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成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分析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總結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而提出來的社會理想,是追求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極大提高,消滅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人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共產主義社會。由此可見,“是要貧窮的社會主義,還是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這是資產階級用來蠱惑人心的偽命題,因為無產階級同樣追求物質財富,社會主義不要貧窮。無產階級的社會理想不僅代表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在無產階級的精神世界里,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是統一的,因為無產階級堅信,“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國際歌》歌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拋棄優厚的家庭生活條件,甚至不惜犧牲生命,領導了中國革命,最終奪取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廣大工人群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不計報酬,不計個人得失,通過參加義務勞動,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國家的各項建設中去。1958年1月動工修建的十三陵水庫,面積是頤和園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參加建設的民工8000余人和義務勞動大軍約2000人,他們自帶行李、糧食和炊具,從四面八方來到工地。因缺少施工經驗,缺乏機械設備,又時逢天寒地凍,雖然建設者們熱情高漲,但施工進度緩慢。3月29日下午,周恩來到十三陵水庫工地視察,聽取關于工程進展情況的匯報,并向指揮部負責同志轉告毛澤東的話:改良工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推薦安徽用車子推土的辦法,比肩挑好。 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筑壩任務,北京全市工、農、兵、學、商各方力量都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自領導并帶頭參加義務勞動。10萬勞動大軍,經2個多月的晝夜奮戰,共同完成了十三陵水庫的建設工程。十三陵水庫建設沒有動用國家的資金,廣大的建設者就是為理想和信念揮灑熱血和汗水,這是無產階級的崇高理想在現實中踐行的充分寫照。
4、革命樂觀主義與浪漫主義
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歷史,與資產階級的勞動觀所不同的是,無產階級把勞動過程成為了一種享受。在階級發展和階級斗爭的進程中,在生活、學習、工作和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艱辛,總會面臨各種挑戰,甚至需要作生死決擇,是什么總會讓有些人能笑對困難,笑對人生,甚至是笑對死亡?除了信仰,還有就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長征途中,紅軍經歷的艱難困苦是世人罕見的,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給了全體紅軍無盡的力量。在國家的建設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巨大的困難,建設者們始終能藐視困難,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去面對挑戰,爭取勝利。“愚公移山”雖然是一個神話,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現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河南省太行山區的林縣,解放前這里“十年九旱,水貴如油”,莊稼常常顆粒無收,歷史上因沒有糧食曾發生過人吃人的慘劇。解放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以氣吞山河、戰天斗地的氣概,用雙手和鋼釬、鐵錘,歷經10年寒暑,削平1250多個山頭,修建橋涵2530座、涵洞299個,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全長500多公里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用最簡單的工具創造了人間奇跡。
革命樂觀主義,并不是盲目的樂觀。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對革命前途的遠見卓識的基礎上的樂觀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用小米加步槍打垮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了蔣介石的八百萬大軍。正如毛澤東所說:“不論在自然界和在社會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質來說,從來就是不可戰勝的。而一切舊勢力,不管它們的數量如何龐大,總是要被消滅的。因此,我們可以藐視而且必須藐視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難,把它們放在‘不在話下’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的樂觀主義。”革命樂觀主義者,可以忍受失敗,忍受別人的譏笑,并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草地作氈,白云當被,讓雪山低頭,讓河流讓道,心中堅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堅信勝利一定屬于自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不僅展示了無產階級不怕犧牲的氣概,也體現了無產階級積極向前,在自己的戰斗崗位上創造奇跡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
5、英雄主義與唯物主義
社會主義不是等待來的,不是自然恩賜的,而是要奮斗來的,在崇高的信仰和理想感召下,無產階級更是英雄倍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無產階級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寫照,“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是無產階級勇于奮斗,敢于犧牲精神的體現。無產階級的革命英雄主義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建立在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基礎之上的。1978年底至1979年初,越南連續出動部隊侵犯中國領土,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和邊境居民,嚴重地威脅了中國南疆的和平與安全,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自衛反擊,守衛在老山、者陰山的邊防軍戰士喊出了“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口號,以少數人的吃“虧”換取大多數人的幸福。1998年,長江流域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襲擊,為戰勝這場特大自然災害,36萬多解放軍和武警部戰士,及800多萬干部群眾共同參加抗洪搶險,為抗洪搶險提供直接服務的達上億人口。規模之宏大,氣勢之壯闊,戰斗之嚴酷為歷史和世界所罕見,涌現了許多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產生了無數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動人事跡。抗洪英雄精神彰顯了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忠于職守,克難攻堅的敬業精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革命英雄主義還體現在敢于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上,“人定勝天”是尊重自然但不臣服于自然,遵循自然但要去改造自然,顯示了不畏艱險,敢于勝利的氣概。革命英雄主義與唯物主義世界觀并不矛盾,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需要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同樣,人類在保護自然的過程中也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