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版2008年的危機開始后,《資本論》在德國再次熱銷,全世界范圍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回到馬克思”的思潮浪潮,這與前些年繁榮時期的“告別馬克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很多思想家宣稱,如果離開了馬克思,我們連理解危機的能力都會失去。
馬克思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思想家,直到今日馬克思主義仍是政治教育的正統,只要讀到初中,就會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此同時,多年來在思想市場上占主流的是“反正統”的思潮,它宣告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已經破產。而很多不囿于兩端的人也不禁疑問,生發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特定歷史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是否還有能力解釋今天的資本主義危機?馬克思是否同其他思想家一樣只剩下思想史層面的意義?
韓毓海先生的這本書就是針對這些疑問而寫的。在韓毓海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思想家馬克思,和一個與我們在教科書中所了解的非常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什么會有這個不同?根據韓毓海的闡釋,這應該是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同而產生的。兩個人是親密的戰友和朋友,但在思想的深度上存在明顯的差距,恩格斯是一個成功的實業家,他對資本主義的理解也僅停留在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層面,對資本積累方式的理解只看到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而這只是馬克思的思想的一部分。
如此看來,我們的政治教科書中對馬克思主義的轉述過多受了恩格斯的影響,才把馬克思主義寫成了一種經濟決定論的理論,這其實是大大簡化和歪曲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的思想深度遠不只如此。眾所周知,馬克思有過一個龐大的寫作計劃,《資本論》第一卷只是個開始,是個對以往政治經濟學的系統性批判而已。他對資本主義的思考從第三卷才真正開始,但天不假年,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尚未完成的時候,馬克思就去世了,書稿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在編輯的過程中,恩格斯又不可避免地以其個人的理解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了一定的修正。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最核心的本質不是資本對勞動的剩余價值的剝削,而是信用及其擴張。馬克思將資本分為現實資本和虛擬資本,前者即是恩格斯所能理解的榨取工人剩余勞動的資本形態,但更重要的是后者,它借助信用體系無休止地擴張,最終將所有人變為其剝奪的對象。信用成了世俗化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宗教,它產生于人的頭腦,并最終控制了人的行為,改造了整個世界。
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的思想完全沒有過時,當今世界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機便是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擴張直至崩潰的產物。同時,一些已經被當作常識的關于西方社會理論的說法也需要修改,比如韋伯從宗教和精神生活入手開辟了一條不同于馬克思的研究資本主義的路徑,葛蘭西提出“霸權”的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等等—這些問題馬克思早已更加深刻地論述過了。
基于此,韓毓海斷言,馬克思之后的所有理論都可以視為圍繞《資本論》第三卷而展開的討論。
在恩格斯對馬克思的修正之外,韓毓海還分析了盧梭和康德對馬克思的影響,以及列寧和毛澤東對馬克思的發展。韓毓海先生是個才子型的思想者,是一位杰出的闡釋者,他以優美的文筆和汪洋恣肆的敘述風格對馬克思的深邃思想進行了豐富的呈現,引人入勝。無論對行家還是外行,這本書對了解馬克思主義都是一個好的補充或導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