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重新理解 《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及其歷史地位

孫樂強 · 2013-07-03 · 來源:哲學研究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本文立足于最新學術前沿,從方法論和歷史觀雙重視角入手,系統剖析 《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和當代價值,并力圖通過對 《資本論》與馬克思前期著作的比較分析,全面挖掘這一著作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重新定位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歷史地位,以期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理解。

  在傳統學科視域中, 《資本論》往往被理解為經濟學著作或唯物史觀在經濟學領域中的具體運用,在這種理解中,《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和歷史地位被有意無意地遮蔽了。而在當代西方學術界中,又出現了另一種相反的趨勢: 他們認為,《資本論》的方法論和歷史觀仍然停留在西方近代形而上學的思辨之中,進而將 《資本論》判定為一部充滿神話預言的虛構小說,結果 《資本論》的革命意義完全被閹割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 《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和當代價值,重新定位《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歷史地位,就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課題?;诖耍疚牧⒆阌谧钚聦W術前沿,從方法論和歷史觀雙重視角入手,系統剖析 《資本論》的哲學意義和當代價值,并力圖通過對 《資本論》與馬克思前期著作的比較分析,全面挖掘這一著作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重新定位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歷史地位,以期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理解。

  一、“科學抽象”: 《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重新理解

  馬克思在 《〈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導言》中指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 “科學上正確的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第 42 頁) ,也是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梢哉f,自該手稿公開發表以來,國內外學界對這一方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平臺和理論資源。然而,在這些成果中也存在著三種不同程度的曲解路徑: 第一種主要以后期海德格爾為代表。他認為,不僅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甚至他的整個哲學方法都完全承襲于黑格爾的思辨抽象,“對于馬克思來說,存在就是生產過程。這個想法是馬克思從形而上學那里,從黑格爾的把生命解釋為過程那里接受來的。生產之實踐性概念只能立足于一種源于形而上學的存在概念”。( 海德格爾,第 53 頁) 立足于此,海德格爾說道: “如果沒有黑格爾,馬克思不可能改變世界”。( 同上) 第二種曲解路徑主要以意大利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德拉 - 沃爾佩和盧西奧·科萊蒂為代表。他們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方法實際上是 “從具體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體的一種循環運動”,在本質上是與形式邏輯的歸納法完全同質的,進而直接將其等同于實驗科學的經驗抽象。( Volpe,p. 194) 第三種曲解路徑主要以法國調節學派的代表人物阿格里塔為代表。他認為,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以抽象的內定性來理解具體的思維過程,因此,以此方法為基礎的 《資本論》完全停留在抽象概念的演繹層面上,根本未觸及資本主義的現實本身,由此主張放棄馬克思的這一方法,直接從具體現實本身來展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建構。( cf. Aglietta,p. 15)

  面對這些責難和批判,我們何以回應? 馬克思的抽象法與黑格爾的思辨抽象、實證科學的經驗抽象到底存在何種差異? 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根本澄清,那么,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意義將始終處于晦暗不明的境地。在此,筆者將以 《資本論》及其手稿為依據,全面挖掘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抽象法的精神實質,以此來深化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理解。

  筆者認為,在哲學發展史上存在三種抽象: 思辨抽象、經驗抽象和科學抽象。所謂思辨抽象就是從一個固定的、自明性的本質出發,借助于思維的邏輯預設,抽象地推演世間的一切。黑格爾是這種抽象的最典型代表: 他借助于神學的目的論預設,將世間萬物的 “多”歸置為絕對精神這個 “一”,消解掉所有物質存在,把整個哲學裝扮為絕對精神的世界,建構起一種形而上學的神目觀。他的這種抽象決不是現實本身自我顯現的結果,而是研究者理性強加的結果,是一種邏輯泛神論的思辨抽象。

  與這種抽象相反,經驗抽象則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經驗研究之上,它是研究者借助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所有經驗材料所具有的共同屬性歸納出來的方法,其目的是 “從多種多樣的事物中抽出單純的普遍性和同一性,用一定的名稱術語把它固定下來”。( 《孫伯鍨哲學文存》第 4 卷,第 279 頁) 這種同一性是由研究者本人經過思維制造出來的純粹同一性,是一種靜態的、僵死的抽象,根本不涉及事物的內在本質。這種抽象構成了所有經驗科學和實證科學的方法論基礎。

  除了上述兩種抽象之外,還存在第三種抽象,它是以晦暗的形式存在于古典政治經濟學之中的。馬克思在 《剩余價值理論》中詳細挖掘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意義。他指出: “斯密本人非常天真地活動于不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探索各種經濟范疇的內在聯系,或者說,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隱蔽結構。另一方面,他同時又按照聯系在競爭現象中表面上所表現的那個樣子,也就是按照它在非科學的觀察者眼中,同樣在那些被實際卷入資產階級生產過程并同這一過程有實際利害關系的人們眼中所表現的那個樣子,把聯系提出來。這是兩種理解方法,一種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內在聯系,可以說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另一種則只是把生活過程中外部表現出來的東西,按照它表現出來的樣子加以描寫、分類、敘述并歸入簡單概括的概念規定之中。這兩種理解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不僅安然并存,而且相互交錯,不斷自相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2 冊,第 181 -182 頁) 在這一段落中,馬克思所指認的第一種方法實際上就是以內在本質為基礎的科學抽象: 這種方法既不同于黑格爾的思辨抽象,也不同于經驗科學的歸納抽象,而是透過事物的外在表象,深層把捉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而全面理解事物的總體。斯密和李嘉圖正是以此方法為基礎,才創立了勞動價值論,為剖析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奠定了科學基礎。然而,在古典政治經濟學這里,這種方法并沒有達到完全科學的程度,而是始終與外在的經驗主義糾纏在一起,喪失了內在的生命力。只是到了馬克思那里,這種方法才煥發出全新的革命意義。

  馬克思的 “抽象法”既不是個人頭腦中發生的主觀推測,也不是黑格爾意義上的思維的純粹抽象,更不是一種對現象材料歸納總結的經驗抽象,而是一種奠基在歷史發生學之上的科學抽象。譬如,馬克思對價值的分析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他指出: “價值表現為一種抽象,而只有在貨幣已經確立的時候才可能表現為這樣的抽象……因此,在分析展開的過程中不僅顯示出像資本這樣的屬于一定歷史時代的形式所具有的歷史性質,而且還會顯示出像價值這樣的表現為純粹的抽象的規定,顯示出這些規定被抽象出來的那些歷史基礎,也就是它們只有在其中表現為這種抽象的那些歷史基礎……價值概念完全屬于現代經濟學,因為它是資本本身的和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最抽象的表現。價值概念泄露了資本的秘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第 180 頁) 同樣,貨幣關系和資本關系的抽象也是如此,它們并不是外在現象的純粹同一性,而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呈現出來的本質抽象。因此,如果說黑格爾借助于神目觀實現了由 “多”到 “一”的過程,那么,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過程已經真實地發生了: 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以太,成為支配一切的抽象存在,它不再是形而上學的思辨抽象,也不是純粹的經驗歸納,而是一種客觀的本質存在。基于此,馬克思才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第 114 頁)可以說,這種抽象才真正構成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邏輯支撐。

  由此可見,首先,馬克思的抽象法與黑格爾的抽象法存在著根本之別。后者實際上是用一種在歷史中根本不存在的虛假本質來構造歷史,因此,他所謂的 “歷史與邏輯相統一”以及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實際上都是內在統一于觀念的,在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神學虛構。而馬克思的抽象法則揚棄了黑格爾的思辨性,將抽象的根基奠定在對歷史真實本質的剖析之上,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內在本質和運行機制的科學解剖,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辯證法。因此,當海德格爾將馬克思的抽象法還原為黑格爾的思辨方法時,已經抹殺了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同樣,當阿格里塔指責馬克思的 《資本論》始終停留在概念的邏輯演繹上時,他完全忽視了馬克思抽象的歷史基礎,閹割了這一方法的革命性意義。其次,馬克思的抽象法是對一切經驗抽象和歸納抽象的根本超越,是一種方法論革命。“科學的抽象和片面的經驗歸納不同,它不是從大量的事例中抽取一般的東西來制造同一性,如所有天鵝都是白的等等,而是通過對同一對象的深入分析,區別本質的東西和非本質的東西,以便在最純粹、最簡單的形態上把握對象。”( 《孫伯鍨哲學文存》第 4 卷,第 279 頁) 因此,當德拉 - 沃爾佩和科萊蒂將馬克思的抽象法直接等同于實證科學的歸納方法時,已經完全扭曲了馬克思方法論變革的實質; 僅僅立足于實證主義的歸納抽象,是永遠不可能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內在精髓的。再次,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抽象的同時,徹底斬斷了經驗主義的遺跡,在方法論上實現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全面揚棄。

  基于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資本論》的方法論不僅是對近代形而上學的思辨抽象的革命,而且也是對一切近代經驗方法論的揚棄,是一種辯證的歷史的科學方法論,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和當代價值。

  二、歷史本質論: 《資本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

  隨著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傳統的本質主義遭到了解構。也就是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之下,出現了一種對馬克思哲學的解構之路。以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哲學仍沒有逃離西方近代哲學的 “本質 - 現象”的分析路線,它與傳統的形而上學一樣,都假設外在現象的背后存在一個永遠自明的 “本質”,進而陷入到無需證明的 “本質主義”的窠臼之中,由此主張解構馬克思的 “本質論”。在這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也凸顯出來,即馬克思的 “本質論”是不是傳統形而上學意義上的 “本質主義”? 如果不是,二者之間存在何種根本差異? 下面就這一問題展開詳細分析。

  馬克思在 1859 年 2 月 1 日致約瑟夫·魏德邁的一封信中寫道,他的主要任務是要 “為我們的黨取得科學上的勝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第 554 頁) 。這種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要求馬克思必須要深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機理之中,“科學地研究作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系”,科學解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內在本質和特殊規律。可以說,這一任務直到 《資本論》中才完成。在這一著作中,馬克思從勞動二重性和勞動力商品理論出發,創立了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進而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社會內在本質的科學解剖。馬克思說: “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剩余勞動的獨特經濟形式,決定了統治和從屬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直接從生產本身中生長出來的,并且又對生產發生決定性的反作用。但是,這種由生產關系本身中生長出來的經濟共同體的全部結構,從而這種共同體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上的。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系——這種關系的任何當時的形式總是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從而也為主權關系和依附關系的政治形式,總之,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發現最隱蔽的秘密,發現隱藏著的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第 894 頁) 剩余價值成為馬克思解構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結構的阿基米德點,也只有在剩余價值這個層面上,“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秘密才會得到最根本的體現: 雇傭勞動并不是獨立主體的自主活動,而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奴役勞動; 資本也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而是吮吸工人活勞動的剝削關系,“資本顯然是關系,而且只能是生產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第 510 頁) 這時,馬克思才真正認識到,“我們稱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從屬于資本,或者說,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基礎,而且這種關系是起決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第 151 頁)由此,馬克思揭開了資本主義的真實本質,創立了科學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理論。

  由此可見,馬克思視域中的 “本質”與西方近代哲學意義上的本質主義存在著根本差別。西方近代哲學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它們運用思辨邏輯架空了整個生活世界,把所有現實存在最終歸咎于觀念本質,后者不僅是虛構的,而且是永恒不變的。而馬克思的 “本質”則與此不同,他并不像黑格爾那樣虛構一種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 “本質”,而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入手,通過對特定社會形態的物質生產所呈現出來的根本特征的科學分析,來實現對特定社會歷史形態的本質抽象。因此,馬克思語境中的 “本質”決不是藏在一塊帷幕背后的 “現成的、給予的、不依賴于人的活動而存在”的永恒本質 ( 科西克,第 9 頁) ,而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不斷生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就是這種本質生成與揚棄的根本基礎。換言之,馬克思視域中的 “本質”決不是他根據先驗邏輯預設的,而是現實歷史自我運動的結果,是一種歷史發生學意義上的歷史 - 生成本質論或本質的歷史化運動。這種本質論與近代以來的所有理性本質主義存在著根本差別,是對后者的徹底顛覆。這是馬克思歷史本質論的第一層含義。

  除此之外,馬克思也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外在現象并不是思維虛構的,而是客觀生成的,它構成了資本家和工人每天生活的日常世界。這個世界不僅會遮蔽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而且還會使工人陷入到不自覺的日常崇拜之中,如馬克思所言: “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第 925 頁) 因此,如何將這種本質拉回到現象層面,使它從 “內部的有機生命,進入到外部的生活關系”( 同上,第 52 頁) ,全面分析資本主義內在本質與外在現象的根本聯系,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人透過外在的假象,把捉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本質,就是馬克思歷史本質論必須要解決的另一問題。于是,在《資本論》第 2、3 卷中,馬克思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逐層地分析了這種本質在現象層面上的演化和遮蔽過程: 從流通的假象到競爭的顛倒、從商品拜物教到貨幣拜物教再到資本拜物教,最終達及資本主義的三位一體公式,實現了對整個 “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的科學解剖。以此來看,歷史本質論不僅強調內在本質和外在現象的歷史生成過程,而且更強調二者之間內在關系的生成過程。馬克思并沒有像一切形而上學家那樣,把多種多樣的外在現象歸結為一種永恒不變的虛構本質,也不像經驗主義那樣用一種空洞的 “同一性”來靜止地、僵化地審視經驗材料的 “內在”關系,而是從歷史發生學出發,逐層揭示了本質與現象的動態演變關系,從而實現對現象的批判分析和科學定位。“這種方法是惟一的唯物主義方法,因而也是惟一科學的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第429 頁) 可以說,這種方法論構成了馬克思 《資本論》 的特有韻味,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實質的科學詮釋。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的 《資本論》開辟了一條完全不同于現代實證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當代化路徑,是一種揚棄近代形而上學的當代哲學,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和當代價值。因此,后馬克思主義在解構西方近代形而上學時,連馬克思的 “歷史本質論”也一同拋棄了,這種做法完全閹割了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意義,是極其錯誤的。

  三、《資本論》對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超越: 重新審視 《資本論》的歷史地位

  在傳統學科視域中,《德意志意識形態》往往被視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成熟之作,而后期的《資本論》只是被理解為前期唯物史觀在經濟學領域中的具體運用??梢哉f,這種解讀思路并沒有真正把握馬克思前后期歷史觀上的具體差異和內在關系。同樣,在當代西方人本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的解讀路徑中,《資本論》往往被看作為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歷史倒退,完全抹殺了 《資本論》的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筆者以為,這兩種研究路徑是值得商榷的。在筆者看來,《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更是一部哲學著作; 它構成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的制高點,是對前期著作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首先,《資本論》揚棄了人本主義的 “外在歷史觀”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 “內在歷史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歷史觀。在物質生產與自由活動的關系問題上,存在兩種典型的觀點: 一種是人本主義的觀點,它從一種理想化的人性 ( “應該”) 出發,認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是完全異化的王國,在這個領域中根本無法實現人的自由; 只有超出這個王國,在理想的彼岸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進而將物質生產與自由活動完全對立起來,用一種完全外在的批判尺度來控訴資本主義的物化現實。這是一種典型的 “外在歷史觀”。另一種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觀,它認為“事態即市民社會的自然進程應該給事物帶來秩序”( 《馬恩列斯研究資料匯編 ( 1980) 》,第 48 頁) ,隨著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任意發展,自然會產生一個普遍豐裕的自由社會。這種歷史觀完全囿于資本主義的 “生產邏輯”,直接將自由活動理解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自然產物,進而將后者直接看作自由活動的根本體現,閹割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試圖在物質生產之中實現人類自由的歷史觀,是一種徹頭徹尾的 “內在歷史觀”。

  從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也存在著相似的階段。在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以人本主義方法論為基礎,用一種理想化的類本質 ( 自由自覺的勞動) 來批判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 ( 異化勞動) ,將二者直接對立起來。這種歷史觀仍停留在 “外在歷史觀”的層面上。隨著馬克思的哲學和經濟學思想的發展,他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實現了歷史觀的重大轉變,超越了前期的 “外在歷史觀”,創立了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但客觀而言,此時他并沒有科學理解物質生產與自由活動的辯證關系。雖然他已經超出了資產階級的狹隘視野,認識到物質生產變革對自由的重要性,但在根基上并沒有徹底擺脫斯密的 “內在歷史觀”——即 “自由活動在物質生產之中”——的影響,他把物質生產看作 “是自主活動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 128 頁) ,就是最直接的證明。這一問題的科學解決恰恰是在 《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完成的。在 《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物質生產 “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 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第 928 -929 頁) 那種完全脫離物質生產的自由只能是虛妄的自由; 同樣,那種完全停留在物質生產領域之中的 “自由”永遠都是必然王國中的自由,而不是真正的自由。在后者中,勞動已不再是生產剩余價值的雇傭勞動 ( 人作為 “勞動力商品”而存在) ,也不再是純粹為了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的一般勞動 ( 人作為 “勞動者”而存在) ,而是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尺度。它既不是對勞動的單純繼承,也不是對它的簡單廢除,而是對它的積極揚棄。以此來看,《資本論》中的歷史觀既實現了對人本主義 “外在歷史觀”的揚棄,也實現了對古典經濟學 “內在歷史觀”的超越,將科學的經濟分析與人道主義的價值批判有機地統一起來,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基本思想。

  其次,《資本論》以 “科學抽象”和 “歷史本質論”為基礎,分析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拜物教的辯證關系,在主體向度上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 《德意志意識形態》。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雖然創立了自己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但是他并沒有科學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內在關系問題。他天真地以為無產階級能夠很容易實現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決裂,產生徹底的革命精神,并借助于無產階級革命來推翻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這種看法低估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建構力量,沒有看到無產階級自身的拜物教化問題,更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工人沖破國家意識形態和觀念拜物教束縛的實踐機制。

  而這一問題恰恰是在 《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科學解決的。在這里,馬克思著重區分了兩個不同的層面: 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日常意識形式。前者主要是指資產階級統治者或思想家以國家權力為后盾建構出來的 “純粹的理論”和 “虛假的觀念體系”; 日常意識形式則并不是統治階級或思想家從頭腦中杜撰、虛構出來的,也不是由統治階級或思想家外在灌輸生成的,而是個體在資產階級社會的日常生活和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客觀思維形式。這時馬克思才認識到,不論是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還是資本拜物教,它們在本質上都根源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只要存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存在資本主義的物質拜物教和觀念拜物教。而工人作為資本主義的生產當事人,一開始是無法識別這些日常意識的虛偽性的,他們也會像資本家一樣 “受這同一種被歪曲了的觀念束縛”(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8 卷,第258 頁) 。但是馬克思堅信這種束縛是暫時的,隨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歷史發展和工人自身經驗的累積,工人必將起來 “反對所有這種關系,從而反對與這種關系相適應的觀念、概念和思維方式” ( 同上) ,最終沖破意識形態和拜物教束縛的牢籠,由自在階級上升為自為的革命階級。由此來看,在 《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實現了對無產階級與拜物教關系的科學分析,在主體向度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 《德意志意識形態》。

  最后,《資本論》超越了 《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分析,在客體向度上進一步深化了歷史唯物主義。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雖然也提到了生產關系范疇,但是這一范疇在邏輯地位上遠遠低于 “交往形式”和 “交往關系”,因為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核心原理恰恰是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然而,通過文本分析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尚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其一,就交往形式而言,這一范疇還明顯帶有赫斯式的思辨痕跡。在這里,馬克思以分工的意愿性為尺度,區分出了兩類交往形式: 自愿性分工形成的交往形式和自發或強制分工形成的交往形式。而與生產力構成矛盾的則是后者。這種區分本身就是一種外在區分,并沒有真正把握歷史運動的內在本質,具有一定的思辨味道。其二,就交往 ( Verkehr) 而言,它仍是一個包含多重內涵的非本質概念。馬克思后來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 “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 ( commerce) 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我在這里使用 “commerce”一詞是就它的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 “Verkehr”一詞那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第 532 -533 頁) 它不僅包括基礎性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包括交換關系; 不僅包括物質交往,而且還涵蓋精神交往。以此來看,《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 “交往關系”尚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三,從馬克思此時的經濟學水平來看,他還是從斯密的經濟學來規定自己的哲學視域的。斯密雖然看到資本家、工人和地主,但是在斯密的眼中他們都是獨立自主的交換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通過契約規定的自由平等關系。從這個意義來看,斯密還未觸及到現代意義上的 “生產關系”。因此,當馬克思從這樣一種經濟學來規定自己的哲學時,注定了他必然無法理解資本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本質,而是像斯密那樣把自然形成的耕地、水理解為 “自然形成的資本”,把由文明創造出來的工具理解為 “積累起來的資本”(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第 103 頁) ,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論點。基于此,筆者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雖然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但這種建立還是不充分的,仍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而從交往關系到生產關系的轉變,恰恰構成了這一完善的邏輯支點。這一轉變起于 《哲學的貧困》和 《雇傭勞動與資本》,完成于 《資本論》及其手稿。通過對 《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正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入手,才科學解剖了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實現了由 “資產階級社會”到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創立了科學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 同樣,也正是以此為基礎,馬克思才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趨勢,實現了對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證明。這表明,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奠基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內在矛盾之上的批判歷史觀。這才是馬克思的 《資本論》真正強調的東西: 它已經擺脫了黑格爾歷史觀的思辨性,也不再是費爾巴哈意義上的外在歷史觀,更不是所謂的歷史經驗論,而是建立在對歷史本身內在矛盾剖析之上的歷史辯證法。由此來看,《資本論》決不只是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歷史觀在經濟學領域中的具體運用,相反,是對后者的重大完善與發展。

  總之,《資本論》不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和理論價值,而且在當代哲學發展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價值: 它在方法論和歷史觀上為當代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系,開辟了一條通往當代哲學的科學路徑,為哲學的當代化發展指明了道路。

  【參考文獻】

  海德格爾,2001 年: 《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丁耘 摘譯,載 《哲學譯叢》第 3 期。

  科西克,1989 年: 《具體的辯證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恩列斯研究資料匯編 ( 1980) 》,1982 年,書目文獻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 年、1973 年、1979 年、1985 年、1995 年、1998 年、2001 年、2003 年,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 年,人民出版社。

  《孫伯鍨哲學文存》,2010 年,江蘇人民出版社。

  Aglietta,M. ,1979,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NLB.

  Volpe,D. ,1980,Logic as a Positive Science,NLB.

  (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系)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匠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9.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9.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