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據說是某高校教員的名博,@文冤閣大學士 ,突然發動了對“《資本論》讀書會”的攻擊,原文如下:“聽說本市幾家高校有群左派學生成立了個馬教讀書會,勤讀?資本論?(中文版的),批判資本主義腐朽生活,可活動地點總選在復興公園旁一裝B圣地咖啡館里——難道不該去寶鋼的洪爐前嗎?”
看來,在魔都的咖啡館里讀《資本論》,著實惹惱了這位教員。在他看來,不在工廠乃至血汗工廠,而是在咖啡館里讀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著稱的《資本論》,顯然是極其虛偽和裝B的事。
在這個時代,斷定別人虛偽或裝B是再容易不過的事。因為這樣的斷定可以幫助他輕快地逃避另一個可能他更為不快的想法———在咖啡館里讀《資本論》,恰恰是這個魔都里的現實。
這個現實是由這樣幾個部分組成的。首先,是“本市幾家高校有群左派學生成立了個馬教讀書會”。沒錯,讀書會主要成員的確來自不同的高校,楊浦區的、寶山區的、閔行區的等等。讀書會成員也曾經想過輪流做東,在各自學校開展讀書會活動??墒牵魉咝6家呀涍w到了郊區,彼此之間相距甚遠。一旦如此,那么情形也不難料想:在某個周末的早晨,從寶山趕到閔行參加讀書會,再困乏中讀不了幾行《資本論》,便要去趕回校的班車了。。。。于是,成員們決定采取折中方案,在市中心淮海路旁一家所謂“裝B圣地”的咖啡館活動,方便大家。
多年來,對于上海高校的外遷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說,處于房地產市場的考慮,大學外遷,在郊區的空間配上了綜合性高校,既拉動房價,又帶動消費。而在這一場房地長運動中,如果上海市郊的空間都不能從資本的手中幸免,淮海路的空間更是早已經“淪陷”了。這也是讀書會的成員不得不掏錢購買活動的空間的原因。于是,一面購買價格高昂的咖啡,一面得到一天下午的閱讀和討論《資本論》的空間。
另一種是說,大學生通常被認為是社會上不太安分的群體,政治意識強,極易被各種政治運動所動員。介于對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悲慘”后果的記憶,把各大高校外遷,使得高校之間的串聯變得很困難,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可能性。而要破壞這一參與政治運動的可能性,第一要破壞的就是學生們在共同閱讀、討論和思考的空間。這種破壞顯然是極為有效的。因為今天,即便是在一所大學內部,一同閱讀思考社會問題的空間也極為有限。各種各樣的選修課、社團活動、商業演講,就業壓力,把學生們指使得團團轉。在個人前途第一重要且讓人憂心的現實里,大家無暇他顧。而即便偶爾有這么兩三個傻瓜,他們也會沮喪地發現,找不到合適的空間。
于是,這個時候,只剩下裝b的咖啡館,讓我們這個讀書會的成員買到了一點苦澀的“自由”呢。
很多“前輩”認為,當代年輕人沒有團結協作的精神,一盤散沙。但實際上,年輕人聚集起來齊心協力做事的動力從來就很強。只是,這種很強的動力,并不能一夜之間就改變思考和活動空間匱乏的現狀。在咖啡館里讀《資本論》,不過是形象而諷刺地說明了這一現實。可以看到,當人們一邊抱怨“為什么當代年輕人組織起來做一件事那么難”,一邊又認為讀《資本論》只能在烘爐邊的時候,這樣的人離今天的現實是多么的遙遠。他們的批評,不過是充滿了教條、幻覺和抱怨的噪音罷了。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噪音是高校教員發出來的。按理說,身處高校,他應該更明白今天的大學和大學生在組織和思考社會問題時的實際狀況,卻依舊發出了這樣的噪音。如果說,在這個糟糕的時代里,青年人自發組織起來讀《資本論》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反應,是他們對現實的某種敏感的話,那么,被今天的學術體制所圈養起來的人,大概是連這一生存本能都不存在了。
在這一意義上說,對我們這座城市而言,真正值得擔憂的或許并不是在咖啡館里讀《資本論》,而是缺乏現實感覺的人占據了教師或知識者的崗位,把他們的無知當做真理傳授下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