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關于美國憲法神話的真相(舊文)

盧周來 · 2010-10-17 · 來源:烏有之鄉
政治體制改革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關于美國憲法神話的真相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710b.shtml

  這些大言所援用的資源主要有兩個:一是美國如何如何;二是從理論上講應該如何如何。并且最終構造了一個圍繞美國憲法關于私產保護的神話。本文所要針對的就是大言所援用的資源,旨在通過點出真相達到為神話"祛魅'的目的。(一)

  圍繞美國憲法的產生,歷來就有一些"神話"般看法。而目前國內知識界那些對美國憲法推崇倍至的人士"繼承"與著力營造的也仍是這些"神話"。

  第一種"觀點",美國憲法史學家稱之為"班克羅夫特派",或者叫"神祗派"。這一派的人士只要一談到美國憲法,立即從內心的思想到形諸的文字都充滿了神圣的意味,以為美國憲法"是由于一個在上帝領導下的民族所具有的特殊的精神秉賦的產物"。用班克羅夫特的話講,美國憲法的產生,可以看出"神力的活動,這種力量使得宇宙獲得統一,使種種事件獲得秩序與關聯。"而且,從美國憲法的產生,還證明了一條"神祗":"不管有多少人士力主在人類里面沒有超越人類的力量,然而歷史卻證明了暴政與不義必歸于滅亡,而自由與正義縱受猛烈的摧殘,終是不可抗衡的......萬國的救主是活著的。"

  第二種觀點,史學家稱之為"條頓派"。這一派的觀點認為,條頓民族從來秉有獨特的政治才能。這個民族先是侵入英格蘭并已摧毀了舊羅馬和不列顛文化的最后殘余,然后便在"自由"政治的發展上給世界樹立了一個楷模;這個優秀民族的后嗣后來殖民美利堅,又重新利用他們的政治天才制訂了美國憲法。當下美國人的傲慢以及美國憲法的國外崇拜者們的"心儀"與此觀點有關。

  在美國,構成憲法史虔誠的"神祗派"與"條頓派"的往往是一些文人,他們的文字被美國國內嚴肅的史學家嘲諷成"與其說他們在研究歷史,勿寧說他們在寫贊美詩或散文,而且你還無法與他們說明令他們很惱火的真相。"當然還有一些政客,同樣用贊美詩般語言狀敘美國憲法。但他們自己也不信他們自己所說的。如美國首任大法官馬歇爾,在關于憲法的演講中充滿了神圣的字眼,但在其名作《喬治華盛頓生平》中,他終于承認美同憲法不過是世俗斗爭的產物。

  那么,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視角去審視美國憲法的歷史呢?其實,沒有其他人比美國憲法制定者、前聯邦總統麥迪遜更清楚美國憲法的本質。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中論述美國憲法時說:"人類的財產能力為財產權利的源泉這種能力的懸殊實是人類趨向利益 一致的一種不可超越的阻礙。保護這些能力是政府的首要目的。由于保護各種不平等的獲得財產的能力,馬上產生了程度不同和種類各別的財產所有;出于這些事情對于個別財產所有者的情感和認識的影響,社會遂分裂為不同的利益集團和黨派......造成派別的最一般的經久的原因就是財產分配的差異與不均。擁有財產的人們與沒有財產的人們總是形成了社會上對立的利益集團。調和這些不同的錯綜的利益成為現代立法的主要任務,并且滲透了參加必要的和尋常的政治活動的黨派的精神。"

  按麥迪遜的觀點,必須用利益集團之間斗爭的視角來解釋美國憲法的產生。美國著名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正是抓住了麥迪遜這一思路,寫作了《美國憲法的經濟觀》》。這本書致力于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美國憲法產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利益集團在進行斗爭?斗爭的結果究竟增長了哪些利益集團的利益?"比爾德的研究成果如此之具有開拓性,以致于在美同憲法史研究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其觀點的人,都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比爾德的成果使得對美國憲法史的研究從諸多"神話"中解脫出來,而真正回到了現實主義的立場。正如另外一位憲法史學家布魯斯阿克曼在《新聯邦黨人》一文中所言:"在美國憲法史研究中,查爾斯比爾德與其他進步主義歷史學家們投下了巨大的身影。因為比爾德告訴我們,'誰要在歷史上或者公共問題的討論中,撇開經濟的壓力,誰就要陷入致命的危險,那就是以神秘的理性代替真實,攪亂問題而不是清理問題。'"

  既然美國憲法是利益集團之間利益斗爭的結果,因此,對財產權的規定自然是憲法的核心問題。而因為制憲者們均為當時的有產者,在一個"多數人終會變成無產者的國家里,有產者的財產權在本質上是脆弱的。"(麥迪遜語),"這種脆弱性成了制憲者們對多數人暴政威脅關注的焦點",于是,"制憲者的基本任務就是設計一種基于共和原則但又確保少數人的財產安全的政府形式"。因此,美國憲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保護有產者財產,這一點是任何真正的憲法研究者所不能否認的。對此,比爾德說:"美國憲法其實是一部經濟文獻,核心問題就是對財產權的規定。"詹妮弗內德爾斯基在《美國憲政與私有財產權的悖論》也說:"制憲者們對財產權的保護問題的專注,是他們的某些最深刻的見解的淵源,也是憲法的主要力量和最嚴重的弱點的淵源。"

  但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美國憲法中并沒有專門的"財產條款",而只有所謂的"充公條款"。在美國憲法中并沒有當下中國知識界某些人士鼓吹的所謂"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只是在其憲法第五條中規定:"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有罪,未經正當法律手續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凡私有財產,非有相當補償,不得占為公有。"因此,這一條款又被稱為"補償條款"。

  那么,"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到底濫斛于何處呢?濫斛于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發表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這一宣言將人權概括為"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的權利"。《宣言》第 17 條還宣布:"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在中國知識界某些人士批評中國因為"師法俄而拒歐美"走了"之"字形路線,并聲稱"法國革命的遺產為二十世紀中國一切罪惡的根源"時,他們在鼓吹私產保護入憲竟然繼承的恰是法國革命的遺產。

  而法國人對這筆"遺產"也有修正。1793年 6月 24日,法國制定了新的憲法,史稱"法國 1793年憲法"。這部憲法把將 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改名為《人權宣言》,作為憲法總綱,成為"法國 1793年憲法"的一部分。但卻刪去了"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句話,改為"憲法第十九條",即"除非經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的最小部分在未得其同意以前不得受到剝奪。" 頗有些類似于美國憲法中的"充公條款"。~還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憲法對財產權的保護條款的解釋與應用也在不斷變動之中。而這與條款本身有關。對此,詹妮弗內德爾斯基有著深刻的洞見。她寫道:"在美國憲法制度中,財產權劃定了受保護的個人自由與政府權力的合法范圍之界線。但這一界線已在實踐中表現為變化不斷的可滲透性。財產權這一概念--作為穩定和安全的象征--已然發生了近乎解體的變化。盡管財產權仍然保留了它作為美國人自由之基礎的核心價值,但它已喪失了其傳統的憲法地位。"而造成財產權這一概念不斷變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憲法本身存在悖論:按聯邦黨人麥迪遜的理論,應該平等地保護人們的三種權利:即財產權利、人身權利與政治權利。"而財產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分配意味著,如果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擁有政治權利,那么財產權和人權就不會受到平等的保護"。也正因為對政治權利平等即"公正原則"的追求,"私有財產的神圣性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侵犯"。而且,美國歷史上關于侵犯財產權的憲法審判時,往往是社會矛盾越突出時,對私人財產權的概念會"更多地包括進公正的價值"。

  看來,在美國,私產保護原則與社會公正原則之間也不斷存在斗爭中的妥協。(二)

  為什么美國憲法沒有私有財產保護權,而只有充公條款呢? 在美國獨立革命期間,政府通過向有產者發行債券來籌措戰爭費用。據漢密爾頓的一份報告,至戰爭結束時,全部未償還公債達7600多萬美元之巨。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央政府根本就沒有能力還債。因為根據當時的"憲法"即《邦聯條款》,13州僅有一種很松散的聯系,中央政府僅有一個一院制的立法機關,沒有執行機關,也沒有司法機關。中央政府無權對商務活動進行任何約束,也無權直接征稅。正因為中央政府缺乏權力,根本就沒有可能籌措款項,用來支付債券持有人的本息。

  惟一的辦法似乎只有中央政府能夠直接征稅以償債。而在《邦聯條款》下,這不僅于法無憑,而且與各州議會的利益相沖突。因為按照《邦聯條款》,只有各州才有征稅的權利。但各州顯然又不愿意償還國家公債即大陸債券,甚至對于應該由本州償還的公債。因為州議會是由各州選舉產生,因此,議員更關心的是選民的態度。如果因為償還公債將負擔轉嫁給本州公民,使更多公民成為債務者,議員們將面臨很嚴重的后果。

  眼看著手中持有的巨額債券將化為烏有,債券持有者很快組織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麥迪遜稱其為"債權人集團"。這個利益集團意識到,致使他們的私人財產無法得到保障的關鍵問題在于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而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就必須廢除舊憲法即《邦聯條款》。

  為了達到改憲的目的,這個巨大的利益集團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游說與串聯活動。他們中的獨立戰爭時期的高級軍官們甚至發起了一個組織即"辛辛那提社",這個組織進而威脅,如果不盡快改憲,他們將發動一次武力革命。

  債權集團同時還聯合新崛起的工商業集團。這樣做對雙方都有利。對于新崛起的工商業集團來說,在原來的《邦聯條款》下,因為中央政府的弱勢,無法收取關稅,因而也無法對新崛起的工商業集團在與英國工商業競爭中提供有效的保護,甚至他們的商船在海上航行都因為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軍隊保護而屢受搶掠,因此,工商業集團本身也盼望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而對于債權集團來說,如果新憲法下的中央政府實行關稅保護政策,關稅勢將成為中央政府的巨大財源之一,因而中央政府也更有能力償還公債。

  值得一提的還有土地所有者階級。他們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原來的公債持有人,將公債換成了土地。而土地也因為《邦聯條款》下的中央政府弱勢而貶值,所以,土地所有者也希望通過改變憲法而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

  在經過一系列醞釀后,其中不乏陰謀活動(此一點見后面敘述),以債權人集團為主的精英們終于成功地于1787年 2月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后又再度通過"曲折"的手法,使新憲法獲得通過。而新憲法果然反映了債權人的利益,將國家必須對征用的私人財產進行足額補償的原則作為保護私產的核心原則寫進了憲法,從而為新聯邦中央政府對債權人進行足夠補償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上的依據。這就是為什么美國憲法沒有私產保護條款而只有充公補償條款的由來。

  為了更能說明新憲法不過是反映了公債持有者集團及相關集團的利益,我們不妨將參加制憲會議的54名代表--這些人如今被稱為"美國的立國者"--的利益背景做一列舉:

  據比爾德考證,在參加費城制憲會議的54名代表中,目前有據可查持有公債的超過40人。其中持有巨額公債或者親屬持有巨額公債(超過5000美元)的有25人,擁有巨額數量地產的超過14人,新興工商業巨子超過35人。他們中不少人兼有三重身份。

  制憲會議代表分布中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每州都有一個以上的代表擁有巨額公債。因此,比德爾說:"所以他們可以痛切陳詞,主張在憲法上面規定十足的償還公債"。

  這里有必要提及美國憲法制訂中另一關鍵人物麥迪遜。從已有的資料看,這個聯邦政體的極力鼓吹者,是惟一尚未發現持有公債或擁有土地與其他動產的制憲者。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憲法通過后成立的新政府中,"政治家與投機家的巧取豪奪使麥迪遜對執政的黨派表示痛惡,并最終把他趕到了反對派的立場上去"。在1791年7月致總統杰斐遜的一封信中,麥迪遜憤怒地寫道:"這是非常明白的,國家公債所依賴的一班人物,也就是掌握國家的一流角色,而美國的人民也就是要受他們的統治的。極盡人間羞恥之事,就是那一班最積極推動這項計劃的議員,卻也公然攫取它的利潤。"

  制憲者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不僅僅如愿獲得了新憲法下聯邦政府對他們的公債券的足夠補償,而且因為他們利用對新憲法的預期進行公債券買賣而大發其財。據美國財政部一項統計,"由于憲法的通過與穩固的金融制度的建立,公債持有者最少賺到了4000萬美元,這還不曾計及在政府成立后,尤其在 179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后,由于操縱證券所獲的厚利。"

  由以上的陳述,我們不難看出,美國的制憲者們并沒有令天中國知識界某些人士口中的所謂崇高,甚至連有遠見都難說。他們最關注的是政府當初向私人借的債必須連本帶息足額償還,因此提出了"充公條款"。至于這"一充公條款"最后演化成對所有私產的保障,不過是他們的無心之果而已。

  這段歷史還涉及到中國知識界某些人所制造的關于美國憲法的另外一個神話:即美國憲法的目的旨在于削弱政府的權力,擴大私人的自由。其實,恰相反,美國憲法的制訂者之所以要制訂這部憲法,目的就在于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三)

  中國知識界某位人士曾經這樣充滿激情地寫道"美國憲法保證了聯邦政府是一個人民的政府,其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它自然也就代表全體人,并且為人民所工作,也就是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與民享的政府" 。

  說美國憲法保證了民主,則大謬矣。恰恰相反,它從制訂過程開始所保障的就是少數人的權力,這與其主要是代表了當時政府公債持有者集團的利益是相對應的。

  首先,聯邦黨人當時討論憲法的投票問題時,為了將"大多數人民"排除在外,他們提出了種種理由。

  麥迪遜曾警告憲法制訂者們說:"單就利害上著眼,美國的有產者可說是共和國自由的第一安全的受托者。而大多數人民將不但沒有土地的財產,而且也沒有任何形式的財產。他們將在共同情況的影響下,團結起來;在這樣的場合下,財產權利與國民自由將不能在他們的手上保持無羔。或則他們將成為富人或野心家的工具,這是較有可能的;在這樣的場合下,其危險正復相同。"

  立憲運動的另一關鍵推動者、巨額公債持有人諾克斯將軍給華盛頓的一封書信里在討論謝司起義以及立憲的必要性問題時則寫道,"人民從來沒有付出什么,至多不過極少的賦稅。但是他們看出了政府的懦弱;與富裕相形之下,他們直接感到自身的貧困和他們自身的力量,他們決定使用自身的力量借以挽救自身的貧困。他的信條是:'合眾國的財產是大家共同努力從英國人手中奪回的,因而它必須成為大家的共有財產。反對這個信條就是平等和正義的敵人,必須從地面上掃掉。'總之,他們決心取消公私的債務......這種人民可以組成絕望和肆無忌憚的團體......他們一旦發展到了這種程度,我們將不免要遭遇到一次反抗理性、反抗所有政治原則以至反抗自由名義的叛變。這種可怕的情形已威脅了新英格蘭的每一個講原則、有財產的人士,怎樣才能避免無法之徒的強暴呢?我們的政府必須加強、改革或改變,這樣才能保全我們的生命和財產。"

  很有意思的是,在當下中國知識界,也有類似的關于"人民"的理論。其一曰"人民無知"論。有一位學者說:在歷史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民都處于蒙昧狀態"。其二曰"多數人的暴政"論。這種理論認為,民主不是一種好的制度安排,因為可能導致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壓迫;憲政才是好的制度安排,因為它保護了少數人的利益。其三曰"有產者有信用",與當年美國憲法制訂者那種貴族與精英意識完全可以比肩。這些理論在這里都找到了"源頭"。

  其次,為了在制憲過程中將"大多數人民"排除在外,立憲運動領袖設計了一套以財產為標志的選舉制度。

  為了避免人民的參與,立憲會議的代表--他們絕大多數為公債持有人一一先在各州議會活動,以使代表由各州議會指派,而不是由各州經選舉產生。而為了更進一步限定公眾的參與,在立憲運動領袖們推動下,各州于1787年實施了關于投票人和州議員的財產限制。這項限制對于投票人以及州議員的資格規定了最低的財產限度。比如,新罕布什爾州規定,參選擇議員的資格必須是新教徒,并且擁有不動產價值在200鎊者;馬薩諸塞州規定,參選議員必須擁有不動產300鎊以上,或者擁有動產價值600鎊以上。其他各州對于參選議員資格的財產規定都類似。對于投票人資格,各州也有財產上規定。如馬薩諸塞州規定,只有年收入達3鎊以上、不動產價值60鎊以上的男子才有投票權;康涅狄格州規定,投票人必須擁有不動產價值40先令或動產40鎊。紐約州的規定最苛刻,規定只有不動產達 100鎊以上的男子才有投票資格。

  除了財產上的限制外,投票資格人還有其他傳統的資格限制。通過這些限制,有四個利益集團被排除在立憲運動之外:(一)根據州憲和法律規定的財產標準而無投票資格的多數男子;(二)契約仆役;(三)奴隸;(四)被剝奪公民權而遭受法律歧視的婦女。于是,"在立憲運動中,約有四分之三的成年男子沒有對這一問題投票","參加投票的人可能不超過成年男子的六分之一。"

  這樣的立憲過程,怎么能保證憲法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利益呢?因此,比爾德說,充其量不過體現了少數有產者利益,但"他們成功地哄騙一般老百姓去接受一個旨在有利于少數顯貴而設計的政體。"

  為了排除"大多數人民"的參與,立憲運動的領袖們所做的其實還不只是對投票權的限制。立憲過程中還有另外一些排除"大多數人民"參與的做法。

  第一,是否召開立憲會議這個問題,就沒有交由投票表決。相反,立憲運動的領袖們通過弗吉尼亞州議會,召開各州代表參加的"商討合眾國的貿易和商業制度"的會議,即安那波利斯會議。然后由此次會議提出一個倡議,要求召開另外一次"借以商討進一步的必要步驟,以此對聯邦政府的憲法有所貢獻,庶可克服邦聯的危機"的會議,即費城立憲會議。

  第二,憲法并未交由人民表決。當然也不是由反對憲法的州議會表決,而是由立憲運動領袖們提出的所謂"州代表會議"表決。即在州議會以外再由選民選舉產生一個州代表會議代表,然后由代表再對憲法進行投票表決。

  在不到成年男子六分之一投票選舉產生的州代表會議對憲法批準表決時,反憲法派一開始在勢力上仍超過立憲派。為了達到使憲法通過的目的,立憲運動的領袖們使用了許多今天看來很卑賤的手段。

  首先,在代表分配上,對于"立憲派"超過"反立憲派"的各地區,分配更多的代表人數;而對于"反立憲派"超過"立憲派"的各地區,分配較少的代表人數。比如,在紐約州,對于立憲派占上風的紐約市,人口僅3.3萬人,但分配了9個代表名領 而對于反立憲派占上風的哥倫比亞市,人口與紐約州幾乎相等,僅分配了3個代表的名額。

  其次,采用了賄選的手段。根據普選的票數計算,即便通過代表分配上有利于"立憲派"的情況下,反立憲派在紐約州選出的代表也超過立憲派。普選明確不利于立憲派。在此情勢下,立憲派通過分配公債券的辦法賄賂反立憲者。在紐約州,憲法最后是以30票對27票通過的,而反立憲派中的三個人物--約翰德威特、約翰史密斯與梅蘭克頓史密斯就是因為接受了立憲派的巨額公債券轉而成了立憲派的。

  此外,還必須考慮到這樣的現實,"人才、財富與專業能力都屬于立憲派一邊"。且這些人集中在城市,能很好組織起來,在宣傳與輿論上也可以造勢。"他們完全知道新憲法的價值,僅從日后債券增殖而獲得的巨額利益中劃出一小部分,就足夠支付宣傳與賄選的開支"。而反立憲派"則遇到種種困難,他們也知道新憲法通過后會使他們的利益受損,但他們要對付立憲派的種種伎倆,同時他們沒有金錢可以用于這項運動,他們貧苦無聞--最強大的隊伍并不站在他們這邊。然而奇怪的是,他們在投票數字方面仍然幾乎擊敗了憲法。"

  關于這點,在聯邦政府成立后,曾經參與立憲運動全過程并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聯邦政府大法官馬歇爾在他的《喬治華盛頓生平》中承認:"在某些州,兩派是勢均力敵的,因而甚至經過了相當時間的討論后,憲法的命運尚未可知。在許多州,贊成的'多數'也數量甚微,因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沒有人的影響,憲法將無法獲得通過。毫無疑問,在通過的各州中,多數人民也是反對憲法的。各州提出的許多修正說明了它們接受新政體是勉強的。同時,誘致大家同意憲法的并不是大家對于憲法的贊許,而是大家都畏懼分裂。"

  這里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立憲運動的領袖們除了要排除"大多數人民"外,還必須排除舊憲法即"邦聯條款"的擁護者。最大的擁護者自然是"邦聯條款" 下被賦予最大權力的受益者各州議會。

  根據當時的"邦聯條款",對憲法的任何修改都必須經過13州議會一致同意,召開立憲會議,并將結果交由13州議會表決一致同意才能進行。顯然,在"邦聯條款"下,立憲運動的領袖們不可能達到他們的目的。為了避開舊憲法的約束,立憲運動的領袖們進行了一系列"陰謀"活動。他們首先在弗吉尼亞州議會運作,讓該議會邀請各州派代表出席安那波利斯會議,商討合眾國的貿易和商業制度。會后經漢密爾頓影響而向國會提出一項建議,要求召開另一次會議"借以商討進一步的必要步驟,以此對聯邦政府的憲法有所貢獻,庶可克服邦聯的危機"。根據這項十分溫和的建議,國會于1787年2月邀請各州"為修改'邦聯條款'的惟一的和緊急的目的",派遣代表出席費城會議。而由于"群眾的疏忽、無知與漠視,也由于各州議會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批準權力行使最后的決定權",使得各州議會中立憲運動的熱心分子都變成了以上兩次會議的代表。

  使各州會議萬萬沒有料到的是,費城會議于1787年9月17日結束后,新憲法制訂者竟然剝奪了各州議會的最后決定權。根據代表們向國會的建議,憲法改由各州重新選舉產生的州代表會議代表表決,而不由各州議會表決。同時,代表們進而建議,如有9個州批準新憲法,新憲法就算通過。而這整個程序背離了當時的美國憲法"邦聯條款"。

  史學家約翰伯吉斯曾說,費城會議"代表們的行動,如果出于朱利葉斯或拿破侖之手,他們一定會宣布政變"。另一政治學者布魯斯阿克曼則說,"經過一個夏季的秘密會議,憲法的設計者們不僅宣布'我們人民'想要廢棄美國的第一部憲法,即《邦聯條款》,而且提請以一種顯然違法的方式批準他們以'人民'的名義作出的新的宣告......制憲者們宣稱,這種違憲的作法可能會使他們具有比現行政府更為優先的代表人民的權利,到底是什么證明這樣做具有正當性呢?現在看來,《聯邦黨人文集》的第一大功勞就是,它不允許我們把這一權威宣告看成是一場反革命武裝政變的結果。"

  由此看來,美國憲法產生過程,不僅不民主,不能代表人民,而且也一點都不講"憲政",因為對于美國原來的憲法《邦聯條款》,它是一次革命。

  盧周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5. 劉繼明|隨想錄(20)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8.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9.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10.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