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這個照耀了現當代中國歷史璀璨星空的名字,在世人肯定其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之外,其作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一面越來越多的為世人所認識。他的教育思想,無論是早年還是成熟期乃至晚年,都曾經深深的影響著這個國家和民族,因而得以作為整個毛澤東思想體系中最鮮活、最有生命力也最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部分為后人所不斷研究、思考。其生前所有關于教育的文章言論,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之中,當然也在部分人群的意識當中泛起不和諧的漣漪。深入研究毛澤東的全部教育思想,對于理解古代中國,分析近現代中國,發掘當代中國以及開創未來中國教育新前景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毛澤東以其極富傳奇色彩的光輝一生負載了博大精深的教育內容,其探究、思考、抗爭、革命、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均和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私塾習業、師范立志、教育救國、喚醒民眾到武裝革命、改天換地、化私為公、發動文革等,他有關教育的言論幾經更易、迭相播遷,初看似紛繁雜亂,實則有可聯系的內在邏輯和可追尋的一定軌跡。本文針對此義,試就其早、中、晚年一以貫之的教育信條作粗淺分析,努力勾勒出某種“隱性輪廓”,并綜合分析之,以期對當下及今后中國教育之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一、教育過程的無限張力和彈性——全景式社會教育
毛澤東所理解的教育,從一開始便遠遠超出了傳統私塾教育、晚清學堂教育、近代學校教育等的范疇,具有宏闊的視野和深廣的內涵,它的教育觀在“救亡圖存”、“雄強華族”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具有了社會性、開放性。其日后教育觀之發展,乃根基于早年所樹立之“教育救國”理念,此理念與后來他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相激蕩,形成了一種涵蓋面廣、涉及領域多、革命性強、影響受眾深的全景式社會教育模式,即國人普遍受教的“大同”模式,試從以下方面論述之。
(一)教育思想的來源
19世紀末,中國已然災難深重,各種矛盾糾結叢生,可謂民生日艱。但世代務農、父親以販米生意為業的毛澤東,得以有機會接受鄉村私塾教育(其家庭在日后劃分階級成份時被定為富農,有此經濟余裕條件),自幼修習書經,時雖不求甚解,但潛移默化之功,日后漸為顯露;鄉村自由活動之空間,使天賦異秉、悟性非常的他每能于正業之外搜求三國、水滸、紅樓、忠義小說等備覽,傳統文化(應是集納了多種思想元素的儒家文化)在其尚未成熟的心靈中日漸生長。“深山大澤,必有龍蛇”(曾國藩語),毛澤東少年英氣,已振翮待飛;楚天湘地,又向來鐘靈毓秀,全國一時之風雷激蕩,于有加焉。夙有奇志、以“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自許的毛澤東有幸成功脫出父親安排的米店學徒的人生職途,響應全國仁人志士的號召,走出偏遠鄉村,踏上長沙熱土。在這里,他就讀于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院,開始了一段重要的人生歷程。求學而不忘讀報,不忘關注時事,使其眼界更為開闊。據毛澤東早年的讀書筆記《講堂錄》及部分信函可知,康有為“大同”學說、梁啟超新民論、《新青年》民主與科學精神、日本學者“新村主義”、杜威教育哲學(“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思想)、孫中山“知行之論”等都對其產生了較深影響,加上業師楊昌濟等人哲學、倫理學的指導和以前堅實的國學基礎,毛澤東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場所的開放性
教育救國理念是毛澤東早年所秉持的意欲改造社會的武器,他設想“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無疑是自指。既欲達此目的,教育必不能僅囿于學堂、學校,學校正規教育是文明進步、教育獨立的結果,但不是唯一結果,也不是臻于完善的結果,特別是當時教育與工農等普羅大眾相去甚遠,尚是少數人的專利。1917年,毛澤東為打破傳統,喚醒民眾,親自寫了貼近群眾的白話性質的招生廣告,辦起工人夜校,通過改變工人“寫不得、認不得、算不得”的境況,借以開啟民智、伸張民權(受教育權)、砥礪人心。1918年他組織了新民學會,最初的宗旨就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與風俗”。同年6月他還進行“工讀”實驗,提出“人人讀書,人人勞動,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活模式;1919年又與好友詳細討論了“新村”模式:“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創造一種新社會。新社會之種類不可盡舉,舉其著者:公共育兒院,公共蒙養院,公共學校,公共圖書館,公共銀行,公共農場,公共工作廠,公共消費社,公共劇院,公共病院,公園,博物館,自治會……合此等之新學校,新社會,而為一‘新村’。吾以為岳麓山一帶,乃湘城四周最適宜建設新村之地也。”這種新村與空想社會主義學者歐文所進行的試驗頗有幾分神似,但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提出,其意義在于,這種設想完全打破了學校之限,是在“耕讀傳家”、“維新我民”基礎上更具開拓意義的教育新形式,它使人成為“完全”的人,使教育本身與人生密不可分。1920年,毛澤東應同學之約,一起在上海試驗工讀生活,邊讀書邊織襪,“共同做工、共同讀書,有飯同吃,有衣同穿”。同年9月,他回到長沙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小主事后,積極開設了“民眾夜學”,主持工作并親自上課,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啟蒙教育。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因傳播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教育培訓黨員干部和發展黨團組織之需要,毛澤東在友人幫助下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目的在于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學術周流于社會”。自修大學的學習方式十分靈活,場所不固定,自由討論、自主讀書、自我教育等盛行。因其突出的革命色彩和廣泛的群眾性,該校最后被當局關閉。但隨后毛澤東等又創辦了湘江學校,繼續為救國圖強傳播革命理念。自其接觸并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后,原來抱定“教育救國”理念的毛澤東思想更進一步,認識到在現有秩序和格局下進行的教育畢竟脫不了改良主義的性質,仍然不足以“根本變換全國之思想”,只有先通過革命,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才能掌握教育主動權,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志存高遠的毛澤東從此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在領導共產黨、軍隊和工農大眾革命過程中,他時刻不忘教育工作。整風運動、干部學習、軍事實踐指導等都收效甚巨。此時,整個軍隊變成他施教宣政的最大學校,工宣隊、農宣隊也負載著特殊的教育使命。建國以后,各種掃盲班、夜校、“五七干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等,尤其是人民公社,無不表明在毛澤東心目中,“隨在皆教育”,整個國家成為施教的最大場所,而人民公社,這個集工、農、商、學、兵于一體的理想化組織模式,可以讓我們透過歷史望見“工讀新村”的影子。在毛看來,林彪搞的“四個偉大”,只有“偉大的導師”這一稱號為毛欣然接受,并終生以之自命。
(三)教育內容的多面性
既接受私塾教育,又就讀新式學校,既有深厚傳統文化素養,又有廣博的西學知識背景的毛澤東,對教育應有之內容自然有深刻見解。他對傳統教育重文德、輕智育、無視體育之弊和學校教育重文輕理、重德輕體之失感觸很深,加之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國人體質尤屬孱弱,向來“欲拯斯民于水火”、主張“國家者,我們之國家”的他提出了很多切中時弊的看法。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專門研究體育的長文《體育之研究》,對“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憂心忡忡,指出“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等著名論斷,闡明體育有“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等多種功效,并進一步強調“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他自己更是不折不扣實踐“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經常進行風浴、雨浴、日光浴、冷水浴、爬山、遠足、游泳等。其后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論斷更是為廣大群眾所熟知。1953年6月,毛澤東接見青年代表時,提出“三好”的第一條就是身體好,其余兩條才是學習好、工作好。1957年,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更系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又進一步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他晚年仍然暢游長江,“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這些都可看出毛澤東認為理想的教育內容應該使人基礎扎實(體育)、潛力渾厚(智育)、人格健全或品性純良(德育),成為真正的人,完全的人。
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后來就發展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較為宏觀的關系,單在智的方面,毛澤東也主張教育內容多面性,提倡文理兼勝,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并重。雖然他本人是社會科學型人才,但他從來強調多門學科全面發展。針對學校課程設置情況,他認為“課程表上雖然安排到了史、地、理、經、音樂、圖畫、體操等,但實際被看成是次要的,不足輕重的”,這違背了均衡、全面發展的要求。建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完全掌握了教育主動權,對教育事業的支配較之以前更為有力。但傳統勢力也是異常頑固的,素有自己主張的毛澤東對種種不理想的做法甚感不滿。他似乎對理科性大學更為看重(那是因為文科型人才即所謂“知識分子”重言輕行、鄙視勞動、自命清高、脫離群眾的習氣與毛澤東關于人的平等、全面發展的要求不符),所以他說:“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學家嗎?能出文學家嗎?能出歷史學家嗎?”“現在的哲學家搞不了哲學,文學家寫不了小說,歷史學家搞不了歷史”,就是因為鉆在象牙塔中脫離實際、與人民群眾和鮮活的生產勞動絕緣;他主張“要改造文科大學,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智力,也才能真正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四)微觀教育過程的互動性
毛澤東在自己的求學生涯中,除了對極少數老師表示欽敬外,對一般與世俯仰、隨俗從眾的教員并不看好,他痛陳20世紀初的教育“使學生立于被動,消磨個性,滅掉性靈,腐儒的隨俗沉浮,高才的相與裹足”,聲稱“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尤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況弱者乎?”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刻板呆滯、沒有自由空間的注入式教育無疑是嚴重束縛人性的,而天生“性子不好束縛”的他自然心生厭煩。他認為教育應是啟發式的、活潑靈動的、師生平等的、充分互動的,教育要真正培養人才,就必須打破種種常規舊例,粉碎一切與人性健全和提升相違背的東西。他在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時,就明確提出了“以自由研究,共同討論為主”的辦學宗旨,充分注重互動性、自主性。此后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也采取了討論的教學方式,效果殊佳。即使是在共產黨內部、軍隊內部所倡導的“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也充分體現人與人的互動,顯示出毛澤東的杰出教育天分。建國后,由于傳統勢力根深蒂固,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教育不盡人意。毛澤東看出了問題。他說,“舊教學制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可謂說出了當時廣大青少年的心聲。他簡單總結了教育現狀所存在的問題:“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于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因此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而其中最大的改革無疑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五)教育對象的全民性和平等性
由于教育場所不限,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那么教育對象必然是全民性的。毛澤東畢其一生改變教育為少數人壟斷,為上層社會人士獨享的不公平局面,盡最大努力改造傳統,建成人人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社會。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青年勞動化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甚至文革期間打壓大學、充分發展中小學教育的做法,都是這種努力的證明。當全國成為一所大學校,那么全國民眾便理所當然成了受教育者(每一個人對于社會來講)。
全民性本身又寓有平等性問題,知識分子并不高人一等,工農大眾也非愚昧低賤,“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的名言是毛澤東平等思想的豪邁宣示。出身高貴和家境寒微同樣應該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平等關系,教師不能高高在上,把學生當敵人或對立者。他批評建國后的學校“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么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么?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么多干什么”?他根據自己的經歷,認為學生完全有研究能力,老師應該跟學生一起研究,共同討論,而不是以傳道者般的高貴姿態讓學生被動的接受。至于“要允許學生上課看小說,要允許學生上課打磕睡,要愛護學生身體”的說法,就更是主持公道,完全“以人為本”了。如果真正做到師生平等,關系和諧,那么“現在的考試辦法是對付敵人的辦法,而不是對人民的辦法。實行突然襲擊,出偏題,出古怪題,還是考八股文章的辦法”的不合理狀態就會幡然改觀。為了徹底體現平等性,毛甚至提出更為超前的思想:“離開了先生,學生就自己學。有先生有好處,也有壞處。不要先生,自己讀書,自己寫字,自己想問題。這是一條真理。”
二、教育目標的唯美和理想色彩——全程式人生教育
統觀毛澤東的全部教育歷程,可知其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是讓人人都成為堯舜。這是一種幾近完美的境界,是基于儒家性本善理論而展開的,最有抱負和雄心的杰出教育觀。天分奇高、悟性卓異、道德見識可推獨步的他高瞻遠矚,或者說以圣人之姿,行悲天憫人之事,推恩澤萬民之業,建淳化千秋之功。“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他最令人感動、最難能可貴之處。他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標,實際是一種人性趨良改善的“完人”模式,這與國人普遍受教的“大同”模式密不可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試從以下方面論述之。
(一)在處理人與主觀世界的關系方面,教育應促使認識不斷接近真理(立言)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觀從屬于客觀,由實踐產生,并反作用于實踐。物質世界的實踐在不斷發生變化,則認識亦應隨之變化,從而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漸進程序。就毛澤東個人而言,他對中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對革命實踐的認識、對國家建設的認識等在不同的時段都跟實踐而變化,而這些認識的不斷提升與他從學校、社會大學、革命大學以及人民群眾中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他早年也曾想通過讓自己成為一代大儒而影響中國,類似于主張圣賢理世;后來又抱定“教育救國”理念,初曾“久思組織私塾,采古講學與今學校二者之長,暫以三年為期,課程則以略通國學大要為準”,后則組織工讀學校以開啟民智;后來才找到革命道路,深刻認識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真理;建國后的認識也是一波三折。就整個中國而言,毛澤東作為實際教員、領袖人物得以充分發揮施教者、導師這一角色的特長,引導人們一次又一次轉變或偏或空的認識迷障,脫出或左或右的錯誤泥潭,改變形形色色的作風習氣,“通過實踐而發展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而取得革命和建設的不斷勝利。在不同的階段,毛澤東以最優秀的言傳身教向人們展示了真正有威力的教育所散發出的動人魅力:認識永遠朝向真理。他的一系列教導、指示凝成了無數光輝的篇章,那些耳熟能詳的著作,《體育之研究》、《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老三篇”等等不勝枚舉。毛澤東可以說做到了古人所謂“三不朽”中的“立言”。
(二)在處理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方面,教育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立功)
在毛澤東看來,主觀世界需要改造,客觀世界同樣可以改造,馬克思主義者不是機械唯物主義者,在承認物質第一性的前提下注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方面,毛澤東可謂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榜樣。早在湖南省立一師讀書期間,同學們就親切的稱呼他“毛奇人”,因他常說“丈夫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交奇友、著奇文、作個奇男子”。他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教育人們“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他意志頑強、耐力超人,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等等;他豪情滿懷、斗志昂揚,“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他充滿自信、從容不迫,笑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還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他不畏強權,英勇抗爭,讓人民明白“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原子彈嚇不倒中國人民”;他既樸素務實,又有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懷,“不到長城非好漢”壯懷激烈,“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可謂驚天動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更非凡俗所及;他高瞻遠矚,顧全大局,最講究團結,在幾乎所有階段都強調萬眾一心的重要性……他是這樣的人,也通過不同的教育途徑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一般情況下)的前提下領導人民進行了破舊立新、翻天覆地的長時間斗爭、改革、建設。中國人民在毛澤東思想教育下不斷樹立自信、破除迷信、打倒權威、戰天斗地,主觀能動性(全體性的、整個民族的)發揮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建立新中國、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反、五反”、人民公社甚至文革等,我們對事件本身姑且不做過多評價,很多畢竟見仁見智,單就主體精神的張揚、中華民族積極性的調動這方面而言,這些事件都是亙古未有、千古難以比擬的。那些稱毛澤東建立了不世功勛,“中國幾千年出一個、世界五百年出一個”的說法雖不免張大其事,但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毛澤東做到了古人所謂“三不朽”中的“立功”。
(三)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教育應盡最大可能促成圣賢之生成(立德)
如果說毛澤東通過“立言”引導人們的認識不斷接近真理,通過“立功”昭示人們在面對客觀世界時應充分伸張主體精神,那么更重要的、更可見出雄心和抱負的(實際是更為痛苦的)過程,便是毛澤東決心通過“立德”使人們都能脫出蠅營狗茍、私心貪欲、凡夫俗子的卑污之所,進而成為圣賢,或至少成為君子。這一點,他頗有佛家大慈大悲的特性。他自己修身養性的功夫為凡俗庸常所不及,但卻不想“君子遺世而獨立”,過獨善其身、樂得逍遙的生活,他認為這樣即使個人羽化而登仙也不過是小我之境,所謂“一個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個之我,肉體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真正需要改變、需要“拯救”的,恰恰是沉淪下境的蕓蕓眾生。這樣講,并非說毛澤東似乎以佛主之高姿態渡化眾生,因為他在進行這一番事業之前已立下如磐志愿,準備遍歷人間千辛萬苦,而決非徒勞心神、專務虛名,不然他便不會用盡一生來開創這不世偉業了。他說,“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潔,遍地皆污”。對于世道種種,他獨抒己見:“政治、法律、宗教、禮儀制度,及多余之農、工、商業,終日經營忙碌,非為君子設也,為小人設也。君子已有高尚之智德,如世但有君子,則政治、法律、禮儀制度,及多余之農、工、商業,皆可廢而不用。無知小人太多,世上經營,遂以多數為標準,而犧牲君子一部分以從之,此小人累君子也。”可謂發人所未發。但小人“本不是惡人,偶因天稟之不齊,境遇之不同至于失學,正仁人之所宜矜惜,而無可自諉者”,“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吾等獨去,則彼將益即于沉淪,自宜為一援手,開其智而蓄其德,與之共躋于圣域”。如果此等功業可成,則即是他所津津樂道的“遍地英雄下夕煙”、“六億神州盡舜堯”。“彼時天下皆為圣賢,而無凡愚,可盡毀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這無疑就是毛澤東心儀已久的大同世界。“大同者,吾人之鵠也。立德、立功、立言以盡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這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如果說以上思想只是早年的反映,那么后來的毛澤東也始終沒有忘記這一志業。這在他《反對自由主義》、《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反對黨八股》、《為人民服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都有突出的反映。其中比較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則數《紀念白求恩》中那段經典:“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澤東一刻也沒有忘記對改良人性、改造人心的實施工作,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號召風行全國,甚至導致文革期間“斗私批修”、“狠批靈魂一閃念”的被歪曲和庸俗化的做法之流行。毛澤東對社會丑惡現象深惡痛絕,他消滅了歷史久遠的娼妓制度,領導了“三反”、“五反”運動,教育和拯救了大批黨員干部,他親自處決了建國以來的兩個巨貪,藉以警示全國;他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著名題詞,為全國人民樹立了絕佳榜樣。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的三不朽,他全部做到了;他早年在《講堂錄》中摘錄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賢標準,他本人是當之無愧的。
(四)宏觀教育過程的終身性
從人生的角度來看,宏觀意義上的教育在毛澤東那里是貫穿終生的。即使是在共產黨已成立、毛已初步具備馬克思主義觀點的1921年底,他在本人填寫的《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向調查表》上仍填寫了“終身欲研究之學術——教育學”,“終身欲從事之事業——教育事業”,“將來終身維持生活之方法——教育事業之月薪酬報及文字稿費”。在毛澤東那里,教育有著最廣泛的含義,某種意義上,教育即是生活,即是人生,求索不可一日缺失,則施教即不可一日退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生都在不斷學習,不斷追求真理的毛澤東,也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去喚醒民眾,啟迪國人,教育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化解舊矛盾,挑戰新矛盾,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把道看作真理的話,那么有朝一日真的獲得了真理,便死也心甘情愿了。但這只是比喻,真理是無窮無盡的、相對的,學習和求索便是無始無終的,他常引用一句俗話“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好”;在自己的晚年仍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學習英語,甚至在去世前,還手不釋卷地閱讀,或者讓秘書代念。作為施教者,他讓所有人明白終生學習的道理,作為受教者,他也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范。
小結
“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謂也”,“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準,立之為前途之鵠,再擇其合于此鵠之事,盡力為之,以為達到之方,始謂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為真志”,因為立下這樣關乎宇宙人生的志向,又因為抱定“彼仁人者,以天下萬事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惟其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身家雖死,天下萬世固生,仁人之心矣”的信念,毛澤東遂“欲從天下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擁有這樣的理想和抱負,其眼中之教育就必然是宇宙人生的大教育,是全景式社會教育和全程式人生教育,是國人普遍受教的“大同”模式,是人性趨良改善的“完人”模式,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和立言、立功、立德兼而有之的大格局。對于一切有差別有等次、摧殘人性、戕害青少年的陳規陋習的教育,都應該及時進行改造和廢除。像他早年讀書筆記中所認可的那樣,“帝王一代帝王,圣賢萬世圣賢”,對于像毛澤東這樣的“現代中國的圣人”(毛評價魯迅的話),我們應該批判的繼承和發揚他的所有光輝的思想,使圣賢遺澤恩推萬世,光被千秋。
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中國無疑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一,他使我們認識到非常態教育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態是指在學校教育中,應注重問題學生、差等生、個性古怪或奇特的學生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之外,應創造寬松的、自由的、平等的、完全適合各種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即把生活大學、社會大學辦好。前者有賴于廣大的教師之努力,后者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全體所要努力做好的艱巨功課。毛澤東的教育是鮮活的、多面的、自由的、平等的,真正的人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研究的,是打破了種種形式老套的束縛的。他的思想對非常態教育的成功進行有著深刻指導意義。很多真正的人才往往不是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造就的,正像毛澤東說的那樣,孔夫子“也沒有上過什么中學、大學”,“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沖之,也沒有上過什么中學、大學”,“美國的佛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買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即是說教育本身固然相當重要(毛任何時候都承認這一點),但教育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途徑,我們提倡知識改變命運,更應該提倡合適、得當的教育會改變更多的命運。有人感嘆中國素質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可慣性強大的學校仍然在大批大批的制造高分低能或庸庸碌碌的人,中國真正適合天才生長的土壤少的可憐,不適當的教育使天資聰穎的少年變得渾如常人,使資質一般的人的潛力得不到釋放。說教育頂多培養些千里馬,但絕對造就不了龍鳳龜麟,已經算是相當恭維的話了。所以全面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注重“不放棄任何一個可能成為天才的人”,對我們國家的未來發展有著巨大意義。第二,他使我們認識到教育思維多元化的必要性。教育真正實現“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放開搞活,高瞻遠矚,全面吸收全人類的所有優秀文化成果,而不能抱殘守缺,任由自身的不良慣性無限推移。民主教育法、自由教育法、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要各取所需,各揚所長;人格教育、心理教育、意志教育、價值觀教育等要全面開發,深入進行;量化思維、類型思維、本質思維、動態思維、整體思維等要逐步誘導,合理培養。第三,他使我們認識到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為人性的提升和完善服務。一切是以人為本,即以受教育者為本,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語),他認為“學校的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學生為校長、教員服務的”,學校不能把學生當成敵人或對立者。對于考試,他“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么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這對于以高考為指揮棒、為升學率強迫學生學習、趕鴨子上架的教育體制,無疑是當頭棒喝,其中的觀點,相信即使在現在仍然有很多教師不敢茍同,就是因為長期的呆板、包辦式教育已經使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從根本上迷失了教育方向,更談不上掌握教育規律、認識教育本質了。毛澤東還教育學生“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這些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來的看法,卻能如此精準的切中時弊,實在不得不令人深思。總之,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是一座偉大瑰麗的寶藏,還有很多有價值的神奇寶物有待我們去發掘,我們應該盡可能全面地繼承和發揚他所有真理性的認識,來為當下及今后的教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早期文稿》,2008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2、《毛澤東選集》1-4卷,1967年,人民出版社。
3、《毛澤東選集》第五卷,1977年4月第1版,人民出版社。
4、毛澤東詩詞選》,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5、《毛澤東論教育(第三版)》,200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