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決策和督導治理淮河的決心
今年夏西南大旱災,令國人揪心。那里塘裂河干,連山里樹林都旱得枯黃了。據統計,有多達2000萬農民喝水都成了極大的問題。農村、農業、農民損失巨大。這場西南大旱,向我們的共和國敲響了警鐘。值得痛定思痛,認真反思。西南農民為什么遭受這么大的災難?據說是由于百年未有之災,固屬客觀原因。問題在于,只是天災,有無人禍?此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領導治理淮河的情景,撫今思昔,感慨萬千。
據《毛澤東傳》上卷記載:那是新中國誕生還不滿周歲的時候,即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連降到大雨,淮北地區受災嚴重,為百年未有。毛主席在批閱淮北地區災情報告的時候,看到一份電報里說,有的災民,因躲水不及,爬到樹上,有的被毒蛇咬死。他看到此處,不禁流下眼淚。
原來這份電報說到:“由于水勢迅猛,農民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墮水(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統計四百八十九人人。”在“翻船而死者”和“四百八十九人”這兩個地方,毛主席都劃了橫線。
毛主席歷來有一種深深的農民階級情感,看不得農民受苦受氣受罪。這次農民遭災遇害就不禁傷心流淚。他自己種過田,深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就果斷地決策,“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既免得農民再次受害,又能為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從7月至8月,毛主席連續給周恩來寫了四個個批示,提出督導和抓緊根治淮河。
第一個批示是7月20日寫的。這個批示提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請邀集有關人員討論(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導淮兩個問題。如何,請酌辦。”
僅過半個月,即8月5日,毛主席又寫了第二個批示。這里指出:“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八月務必作好,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如何,望酌辦。”
8月31日,毛主席又寫了第三個批示,同第二個批示只隔25天。這個批語是針對華東軍政委員會8月28日的電報寫的。此電報轉報了蘇北區黨委對治淮的意見。其中第三項提出:如果今年就實行導淮的話,原定土改等工作的部署就要改變,蘇北今年整個工作的方針就要重新考慮。而且在導淮工作的各項準備上“均感倉促”。毛澤東表示:“此電報第三項有關改變蘇北工作計劃問題,請加注意。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并早日告訴他們。”
8月25日至9月2日,在周恩來的直接指揮下,水利部召開了治淮會議,具體落實毛主席關于治理淮河的指示,確定蓄匯兼備的方針,并制定了治淮的具體步驟。從此拉開了治理淮河的序幕。
9月16日,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向華東局和中央報告皖北專區積極擁護治淮決定的情況,并提出調配糧食的建議。9月20日,毛澤東將這份電報批給周恩來:“現已9月底,治淮開工不宜拖,請督促早日斟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
上述毛主席的四個批示里,人們可以強烈感到他關心災民的心情、治理淮河的堅強決心、抓住不放一抓到底風范。
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對治淮的方針和1951年治淮工作方案,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在抗美援朝戰爭緊張進行、國家財政極度結拘的情況下,國家仍在當年11月撥出原糧4億5千萬斤,保證治淮工作按時開工。這年冬天,淮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共有80萬民工參加治淮,奮戰80天,建成一條長達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
第二年5月,組成由邵力子率領的中央治淮檢查團,赴治淮工地檢查工作。毛主席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制成四面錦旗,由中央代表團分送治淮委員會及下屬三個治淮指揮部,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治淮堅強決心,激勵淮河兩岸民眾治理淮河的戰斗志意。
治淮工程是新中國第一個全流域、多目標的水利工程。經過8年頭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國家共投入12億5千萬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條,建成水庫9座,庫容量316億立方米,還修建了堤防4600余公里,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奪取治理淮河戰斗的偉大勝利。從此長期為害淮河兩岸人民的水患基本得到根治,造福了淮河兩岸人民。
這是共和國前三十年,毛主席領導水利建設的一個縮影。建國以來,到1983年,我國共建成八萬六千多座水庫,總蓄水量達四千二百多億立方。其中,大中型水庫二千七百零二座:而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僅有大中型水庫二十座。農用排灌動力,由建國初期的十二萬八千馬力,發展到七千八百多萬馬力,增加六百多倍。在缺水的北方,還新打機井二百四十一萬眼,為干旱農田開辟了地下水源。因此,我國的農田灌溉面積,從建國初期低標準的三億畝,增達六億七千萬畝,增加了一點二倍。建國前的三億六千萬畝易澇農田,有二億七千萬畝得到治理,占總數的四分之三。
聯合國糧農組織1980年年報指出,我國農田灌溉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多于印度、美國、蘇聯等國家。這些數據雖止于1983年,但事實上79年后由于包產到戶業,已無意無力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這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實在值得大書特書。
這個偉大的勝利使人浮想聯翩,為什么毛主席在我們的共和國誕生還不滿周歲時候,面對國內國際那么大的困難,能從一地災情“電報”,就毅然決然作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決策?為什么毛主席一經提出“一定修好”,就能做到令行禁止,一抓到底?不是別的,只是因為他歷來就有那種深深的農民階級情節,看不得農民受苦受氣受罪呀!他真正懂得中國革命的問題是農民問題,不光是革命,建設也得靠農民,真正把農業當成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懂得水利是的農業“命脈”。否則,面對此類問題,還不是漠然置之,或者作個漂亮“決定”,并不打算認真實行,只是“忽攸”一下群眾。
這樣理解,也就能順理成章地讀懂毛主席。
我不知道,改革開放后近三十年,領導人是不是也像毛主席那樣,見到各地類似的“報告”,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是不是真的把農業視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什么這三十年不在前三十年的水利建設的良好基礎上,繼續抓緊全國的水利建設?為什么反倒讓前三十年已經奪取到的水利建設的偉大成果,任其長期失修、老化,乃至破壞,重新回到“靠天吃飯”的困境?如果后三十年也像毛主席那樣真正把水利建設當作農業的“命脈”,那么西南大即使大旱,廣大農民還會吃這么大的苦嗎?能說此次西南五省大旱“人禍”無關緊要?
我也不知道,這樣的西南五省大旱,如果調換個地點和時間,發生在中部產糧主省,還是的夏季,后果又會是怎樣?絕無可能?我有外匯有也不怕?
我還不知道,毛主席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是不是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三個現代化”?只靠“個體經濟+老弱病殘小”,又怎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難道有朝一日上帝會“賜給”中國一個“農業的現代化”?
毛主席常說:吃飯乃中國的第一件大事。“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我國農村的水利建設,已經擔擱了三十年。現在是該猛省和猛醒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