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無人能比得上毛主席》
第二章 毛澤東是前無古人的經濟思想家
羅四夕
毛澤東不懂經濟,毛澤東在二十年間使中國經濟處于停滯,文革十年又把中國經濟搞到崩潰的邊沿。這是某些居心叵測的領導人和一些不良學者的共識。但是,不少有良知的學者和專家對毛澤東的經濟理論和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評價是非常高的,喬宗壽教授在《毛澤東經濟思想發展史》中,就說“毛澤東是前無古人的經濟思想家”。
毛澤東的經濟著作有:《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我們的經濟政策》、《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論軍隊生產自給,兼論整風和生產兩大運動的重要性》、《關于土地改革和財經工作》、《為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論十大關系》、《農業生產合作社要注意多種經營》、《國家預算要保證重點建設又要照顧人民生活》、《中國工業化的道路》、《關于農業問題》、《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問題》、《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發展商業和副食品生產》、《經濟建設是科學,要老老實實學習》、《關于發展畜牧業問題》、《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關于農業機械化的一封信》……。還有在他的報告、講話里和一些批示中也有很多關于經濟方面的論述和指示,如:農業的“八字憲法”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四個現代化”等等
請問!過去和現在有那個領導人有毛澤東這樣多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經濟方面的文章呢?誰能找出一個來比得上毛澤東呢?
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特點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而不是搞資本主義經濟建設)。目的是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消滅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沿著共產主義的方向逐步前進。共產主義離我們還比較遙遠,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決不能因為它遙遠就與它背道而馳,反其道而行之。
他搞經濟不與西方接軌,他討厭兩級分化。
下面是一些專家學者對毛澤東經濟思想的評價。
第一節 毛澤東是前無古人的經濟思想家
喬宗壽:……毛澤東經濟思想,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科學,是由新民主主義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科學。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科學。毛澤東經濟思想是研究近代和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同時又是研究這些規律實現的科學。……
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經濟制度的兩次偉大變革。第一次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制度”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第二次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他不僅研究了中國經濟運動的規律而且研究了這些規律的實現。科學性和實踐性是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兩個特征。
(喬宗壽:《毛澤東經濟思想發展史》前言2—3頁)
……所謂“中國特色”,就是反映中國的特殊性,或中國特殊的規律性。由于毛澤東經濟思想是馬克思經濟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始終反映了中國經濟運動的特殊規律,因而始終帶有中國特色。在毛澤東經濟思想中,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理論,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都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反映了中國的特殊的規律性,這些已經過實踐檢驗,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毛澤東經濟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正在發展中的理論。這個理論如何帶有中國特色,毛澤東作了研究,但沒有完成。……。因此,研究毛澤東經濟思想,不僅可以科學地說明我們的過去,而且也是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迫切需要。
(同上,第11—12頁)
毛澤東將社會主義社會再劃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這是一個光輝的思想,……
關于兩類矛盾、基本矛盾的思想,是毛澤東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基本矛盾,尤其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也是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出發點,提出這個理論,對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是一個重要貢獻。
(同上,462、466頁)
針對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的錯誤,毛澤東提出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要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這是一個貢獻。……(還有中央與地方并舉是權力下放的先導,大中小并舉、土洋并舉為現在的鄉鎮企業打下了基礎——引者的話)
毛澤東指出;“國家和工廠、合作社的關系,工廠、合作社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這兩種關系都要處理好,為此,就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毛澤東提出三者兼顧的原則,這也是一個貢獻。
(同上,484、485頁)
1958—1960年的大躍進運動,急于求成,脫離實際可能,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挫折,使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它終究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失誤,這三年經濟建設還是取得了成果。例如,新建了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拖拉機制造、精密機械制造、有機合成等過去沒有的工業部門,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
毛澤東指出;不能孤立的看商品生產,要看它與什么經濟相聯系。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相聯系,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相聯系,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商品生產從古就有,商朝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我們可以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他還指出:中國原來是商品不發達的國家,比印度、巴西還落后,很需要有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
關于商品生產的消亡問題,毛澤東說:只有當一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了,只有當社會產品大為豐富了,而中央組織有權支配一切產品的時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經濟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兩種公有制沒有變成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商品生產就不能廢除,商品交換也不可能廢除。……商品生產的命運,不僅和所有制有關系,最終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有密切關系,因此,即使過渡到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仍然有可能存在。
……
在講到社會主義的流通過程時,毛澤東說:商品流轉,就是產品進入流通過程。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綜合,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
關于商品生產問題,毛澤東的突出貢獻是,在企圖否定商品生產的“左”傾思潮襲來時,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堅持了斯大林的正確觀點,推動了我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在經濟戰線上找到了工農聯盟的途徑,從而及時地避免了由否定商品生產必然會帶來經濟上與政治上的混亂。
斯大林關于商品生產的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個劃時代的貢獻,……但是……他否定全民所有制內部交換的生產資料是商品,……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理論,比斯大林稍有前進。
關于價值規律,毛澤東贊同斯大林的觀點。第一,在我國,還存在著商品生產,價值規律還起作用。……第二,所有的經濟單位(包括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都要利用價值規律,作為經濟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工作。……
對一平二調的舊賬,毛澤東開始是不主張算的,后來改變了看法。 1959年3月30日 ,毛澤東在批轉山西省委的一個文件中說:平調的舊賬一般要算,算賬才能實行那個客觀存在的價值法則,這個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
(同上,525—528頁)
毛澤東說:“斯大林的三個先決條件是對的,主要是第一條。這幾條的基本點,就是要極大地增加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發展社會生產,發展社會生產力。……”
毛澤東用斯大林的三個條件,及時地、徹底地批判了“立即進入共產主義”的空想,這是一個歷史功績。
毛澤東的另一個歷史功績是,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的思想。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他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毛澤東說:“我們人口多,但是,勞動生產率遠遠比不上人家。還要繼續緊張地努力干若干年,分幾個階段,把我們的國家搞強大起來,使我們的人民進步起來。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技術,社會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靠技術加政治。他又說:我們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兩者都是精神作用。”
毛澤東很重視管理。他說:“所有制問題基本解決以后,最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問題,也就是人們在生產中的關系問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對于企業管理,他主張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
(同上,530—531頁)
……外交關系的發展,為開展對外技術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1973年初,經毛澤東、周恩來批準,我國從日本、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士等國進口一批技術先進的成套設備和單機,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一個烷基苯廠、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武鋼 一米 7軋機,以及透平壓縮機、燃汽輪機、工業汽輪機制造廠和斯貝發動機等。
1974年11月,毛澤東在同李先念、汪東興談話時,指示: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1975年1月13日 ,周恩來在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向全國人民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他說:“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指出,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同上,572—573頁)
毛澤東的經濟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經濟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制度變為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從新民主主義變為不發達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及不發達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斷發展,這個過程不是自發的,而是在毛澤東經濟思想的自覺指導之下完成的。這種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自覺指導作用,在人類歷史上是劃時代的,有許多內容有待我們去研究。
(同上,583頁)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兩次偉大的變革,初步探索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這種貢獻在中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綜上所述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內容是十分豐富而系統的,他正確地指導了我國幾十年來經濟制度的變革和經濟制度的發展,同時,它又是這個經濟運動在理論上的概括。說它內容豐富而系統,就是因為它系統的回答了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切主要問題,并且,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經濟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在我國成功的運用和發展。
毛澤東經濟思想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不僅具有理論性,而且具有實踐性。它是關于我國幾十年來,兩次經濟制度變革的科學,又是關于不發達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科學。毛澤東不僅研究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而且研究了客觀經濟規律的實現。毛澤東制定的經濟政策、法令,實現這些政策、法令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直到提高廣大人民對社會主義革命必然勝利的信念,都是極其重要的。毛澤東研究了客觀經濟規律,又研究了客觀經濟規律的實現,從而使毛澤東的經濟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不斷發展著的科學體系。
毛澤東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這個科學思想的指導下,毛澤東同時領導中國人民完成社會經濟制度的兩次偉大轉變,又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完成了社會主義事業初期的艱苦創業任務,使中國作為大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使中國成為世界的一極。毛澤東在理論上、實踐上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同上,595—596頁)
喬宗壽在上面七處提到“貢獻”,兩處提到“功績”。
樊瑞平、車美平說:毛澤東是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奠基人。他經過艱辛探索創立了人類工業化史上第四條工業化道路,為中國人民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之路。毛澤東的工業化理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和超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思想,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必然性的有力說明。毛澤東關于工業化的系統設計啟迪了后來人。
建國初期,中國人民選擇工業化作為實現富強的手段。可是,工業化如何搞即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應該怎樣走,卻無人知曉,歷史把探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任務交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的探尋,從歷史上看,就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工業化、西方工業化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條道路行不通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毛澤東通過十多年的艱辛探索,為中國人民找到一條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從而實現了對已有的三條工業化道路的歷史超越。
……
通過對新中國從1952看到 1962年經濟建設的史實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毛澤東對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經過了一個在工業化實踐基礎上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漸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基本上可分五個階段:片面注重重工業時期;初步意識到農業、輕工業的重要性,開始整體考察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系時期;主張工農業發展同時并舉時期;主張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時期;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思想時期。……作為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的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席領導者的身份決定了新中國早期工業化軌跡與他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探索足跡的一致性。……這個過程雖然曲折,但卻走出一條逐漸貼近中國的國情的工業化道路,這預示著在這條道路的盡頭,將有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巍然屹立。另外,從這條道路的曲折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現實條件下,無論由哪一代領導人來主持工業化的進程,都不能無視農業的重要作用,無視輕工業對人民生活的保障作用,否則,社會難以穩定,工業化難以成功。
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內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路線和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方針,是對當代中國現實條件下的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關系的科學的概括和說明,它對這三者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給予了恰當的定位,從而成為指導中國實現工業化實踐的最佳理論方案。
……
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先驅,毛澤東構筑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過程,是一個融科學知識性、政治的果敢性、哲學的智慧性、價值的批判性為一體的理性創造過程,這需要經濟學家的頭腦,通曉工業化的本質和效用;需要有政治家的思維,明確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遭遇、現實境況和未來目標指向;需要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眼光和立場,感悟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話語態勢。這集中表現為毛澤東在探索過程中堅持了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制度原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毛澤東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首要邏輯前提。……所以,毛澤東認為,中國工業化實現之前景必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要走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不僅要使社會財富得到大量的快速增加,還要使廣大勞動者成為社會財富的享用者,從根本上改變少數人集團對多數人集團勞動的無償占有的局面。“又要工業又要人民”這一思想是毛澤東給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充分肯定和直接規定。
強國原則。使社會主義中國早日強大起來,也是毛澤東在確定中國工業化道路前景時首選原則之一,這是中國百余年來受外來帝國主義侵略的屈辱歷史的必然反映。……事實證明在強國原則支配下的中國工業化,的確促使中國國防勢力在較短時期內得到強化,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增強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富民原則。可以肯定地講,使全中國人民在新的社會里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是毛澤東為中國工業化進行遠景規劃的最根本的原則,也是他奮斗的最終目標。……
對于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言,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中間站。他不僅繼承、發展、超越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工業化思想,而且還啟迪了后人的現代化思想實踐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在資本主義階段已完成歷史使命,不再存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問題。因此,他們都沒有關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勝利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論述。……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先直接觸及并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做出具體論述的無產階級領袖人物是列寧和斯大林,他們二人可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理論的創始人。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從俄國的國情出發,把建立和發展大工業視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斯大林根據列寧的思想,闡述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中心和本質,進一步指明了工業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他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國家靠掠奪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資本的做法,主張靠本國節約來發展工業的社會主義積累的道路。
……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首先是在原則上堅持、運用了列寧特別是斯大林關于工業化的一般原理,同時又發展了他們的思想。第一,毛澤東更加注重發展工業對中國達到國家富強、民族繁榮的重要意義,把實現工業化作為振興中華、擺脫落后的奮斗目標。第二,毛澤東從農、輕、重的關系出發指出了一條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為了在強大的反動勢力包圍之中求得社會主義的生存,斯大林做得較多的是從社會制度、生產關系的區別上來分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與方法;毛澤東則從工業化的內容方面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理論上進行概括。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還表現在他提出了實現工業化的標致是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思想。在對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認識上,毛澤東遠遠超越斯大林,與斯大林只注重工業體系的量規定性相比,毛澤東則更關心它的質的規定性。他認為,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獨立性。即這個工業體系能夠獨立地全面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的特性。具體說來就是,這個體系主要依靠本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自力更生地生產各種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各種產品,能夠滿足社會擴大再生產和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技術改造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滿足國防現代化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需要。(2)完整性。即該體系構成上完滿性。也就是說這個體系中,工業的部門比較齊全,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國防工業和為農業服務的工業,而且,這些工業都能有計劃按比例地得到發展。(3)先進性。即現代化的水準。也就是說,這個體系的各個構成部門是用較新的技術武裝起來的,勞動者掌握了較新的科學技術并能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使用,使勞動生產率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毛澤東的工業現代化理想雖然在他的有生之年沒有實現,但其思想本身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開啟了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現代化改革浪潮,促使中國社會走向全方位的現代化。
(《毛澤東思想研究》2000年第6期8~12頁)
李田貴:建國以后,毛澤東在領導全黨進行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并就實現現代化的方法、途徑具體發展道路等作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形成了較完整的現代化思想體系。毛澤東現代化思想是在一個門類殘缺、設備落后、工業只占國民經濟10%這樣落后的國情背景下進行理論構思,因此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內涵對于指導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實現工業化與實現社會主義同時并舉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核心
實現工業化,把我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國,由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毛澤東對實現中國現代化思考的基本特點。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講得非常明確,他說,新中國建立以后,要“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進而“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包括了社會制度方面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同時在經濟技術上也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按照這一思路,毛澤東在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以后,把兩個“過渡”即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與逐步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度相結合,得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路線,即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革命和建設同時并舉的過度時期總路線。這條總路線所要求的就是大力發展工業化,發展科學技術,并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革除舊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為工業化的發展徹底掃清障礙,而社會主義制度又在工業化的發展中獲得鞏固的物質基礎。
毛澤東實現兩個轉變的思想符合馬列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關系的原理,又把實現現代化與發展社會主義的雙重目標科學地統一起來,使現代化的發展沿著社會主義的軌道順利前進,這是落后國家迅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發展道路,即正確的處理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之間的關系,具體說,“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他在《論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重要著作中,根據我國工業落后和農業大國這一特點,以各社會主義國家所走過的建設道路為借鑒,科學地闡明了在我國現代化的發展中如何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的確是現代化進程中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
二、“先合作化,后機械化”,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內核
早在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就明確地指出,中國革命勝利之后,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應該是在集體化的基礎上向社會化方向前進,他說:“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就是說,農業不實現現代化,即使是搞了社會主義也不是鞏固的社會主義,那么,農業如何實現現代化呢?毛澤東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理論。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社會主義的農業不僅要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而且要建立在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才能明顯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和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的需要,他認為“我們對于工業和農業、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的農業改造這樣兩件事,決不可以割裂起來和互相孤立起來去看,決不可以只強調一面,減弱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去進行的”。毛澤東之所以把工業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聯系起來考慮,是因為他看到發展國家工業和分散的小農經濟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認為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借鑒蘇聯的經驗,通過合作化建立起大規模的農業以達到實現機械化的目的,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農業促使我國的農業完成從封閉型的自然經濟到社會化的大生產的轉變,以適應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
……
三、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需要科學技術的革命,這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最有價值的成果
開展科學技術的革命以推動我國現代化的迅速發展,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中最有價值的成果,他認為“中國只有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的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強調了沒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
在1956年召開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提出“技術革命,革沒有文化,愚昧無知的命”。強調搞技術革命沒有科學技術人員不行,不能單靠我們這些大老粗。這一點要認識清楚,要向全體黨員進行深入的教育;我們國家大,人口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好,應該建設成為世界上一個科學、文化技術、工業各方面更好的國家;中國要培養大批知識分子,要有計劃地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趕上,把中國建設得更好。把發展教育、培養和尊重知識分子,提高科學技術水平與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相聯系,這是毛澤東向全黨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對科學技術,對知識分子在現代化的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
當然,毛澤東提出的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是社會目標、政治目標緊密聯系的。毛澤東極為重視的是怎樣掌握和由誰來掌握現代科學技術,他認為科學技術在政治上并不是中立的。如果放任自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會偏離社會主義的軌道。由此他提出了知識分子要走又紅又專的道路,強調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這是無可非議,也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關鍵是在實踐中并沒有全面地貫徹又紅又專的原則。而是片面的強調政治性,嚴重地束縛和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
四、創造性的理論觀點與探索中的失誤并存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基本特色
在分析了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內涵之后,不難看出,毛澤東以極大的精力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尋找一條能夠迅速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由此而提出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理論觀點,這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主體。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指導思想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過分強調社會主義的政治性,因此脫離實際,偏離了共產黨人長期堅持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使他現代化理論思想帶有明顯的探索痕跡。
第一、從本國實際出發,尋求一條適合本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特色的主題
毛澤東始終把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這一基本國情作為思考我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出發點,他認為“這也是在中國革命時期內和革命勝利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從這一國情出發,在全國政權確立以后,立即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到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出了以正確處理農、輕、重比例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工業發展道路。總的來看,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在毛澤東現代化思想中占主導地位,但也不可否認,由于向社會主義轉變實現現代化的時間上急于求成,造成了很多方面又偏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超越國情,導致現代化進程中的若干失敗和曲折。
第二、以公有制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為運行機制,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特色的核心內容
從建國到195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為過渡到社會主義準備條件,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這條總路線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發展工業化,使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進而實現現代化;二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迅速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使我國的現代化成為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種戰略思考是正確的。新民主主義取得勝利之后,它的續篇只能是社會主義,或者說必須以社會主義為其發展前途。毛澤東把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展階段論加以結合,引導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這是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他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設與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觀點,為我國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應該充分肯定的。
第三、堅持力更生,爭取外援為輔,走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獨立創新相結合的道路
毛澤東在許多著作、講話和批示中,正確分析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展本國經濟,同學習外國之間的辯證關系。他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同時,毛澤東也主張向外國學習,但要有兩個前提,一是學習一切先進的有利于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先進科學文化,管理經驗,但是學習要有分析有批判,不能照搬,二是學習外國必須以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出發點,對于外國的東西不僅是學習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吸收,消化變成本國的東西。他強調,我們的方針是“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毛澤東一方面強調學習外國,一方面又號召發展獨立自主的技術,這不僅是個民族自尊心的問題,主要是要保證一個國家始終保持獨立自主的政治地位,這一思想特色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依然是我們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57——59頁)
何興:我認為毛主席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學的談話和讀書筆記,是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這部書(以及他1958年前后關于經濟問題的其他一些談話書信)與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和 1966年5月7日 關于經濟問題給林彪的一封信,可以構成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一個有系統的思想體系。
在這部談話和讀書筆記中,包含著毛澤東以辯證法、實事求是(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研討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問題,研究中國建設中的經濟體制問題、經濟發展問題、經濟政策問題和其他理論問題的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其中的一些觀點和表述方式,具有認識的局限性。但一些基本觀點具有超越歷史時代的普遍性意義,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性。
這部著作包含了毛澤東在思考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過程中成熟的、一些尚未公開的、探索性的觀點和論點。這些論點對于我們至今也仍具有啟示性的意義。
……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布局,我竊以為,到70年代末已基本建立……。因此,領導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可以評價為毛澤東時代在經濟建設上最重要的成就。但是這一成就,第一是在極其困難和嚴峻的國內外條件下獲得的;第二是絕非一帆風順地獲得的。
……
“大躍進”的基本思路,第一是發動大規模群眾運動搞經濟建設,第二是實現全面公有化和供給制分配方式。這是具有經濟浪漫主義色彩,忽視經濟基本規律的。但是“大躍進”并非全無成效。中國鄉鎮(社隊)企業是在“大躍進”中產生的經濟創舉之一。同時“大躍進”中的“強制積累方針”在局部犧牲農民利益和壓低社會消費水平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國營工業的積累比例。正因為如此,“大躍進”后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中國經濟還是在60年代中期,迅速跨上了工業化飛躍進展的一個新臺階。
……
以上,即是我最近以10余天時間重新研讀主席此書后,初步形成的寫作思路。……在重讀此書時,我時時在精神上追隨當時主席的想法,時時掩卷驚嘆主席思想的博大、精深,驚嘆主席具有超越常人、超越歷史的敏銳眼光。
(同上316——320頁)
陳益壽:毛澤東經濟思想活的靈魂是:
一、中國的基本國情是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出發點
……
二、一切為了群眾是毛澤東經濟思想的核心
……
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立足點
……
(陳益壽著《毛澤東經濟思想研究》215、217—224、242—282頁)
顧龍生:《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這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內容十分豐富,所論問題面廣,類多,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本文只擇要簡述如下:
1、發展經濟,保障供給。……2、經濟決定財政。……3、應確定以農業為第一位。……4、發展合作事業,提倡股分經濟。……5、自己動手,解決困難。……6、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管理原則。……7、必須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8、必須給人民群眾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毛澤東把是否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提到黨的根本路線和根本政策的高度,要求每個同志好好研究。……
此外,毛澤東在這部著作中,還提出了其它一些有價值的思想。例如按需要生產的觀點,即堅持群眾觀點的生產學說。他提出了按需生產的原則,即需要與可能相結合;需要與贏利相統一;需要什么生產什么,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這實際上是一種以銷定產的商品生產原則,是完全切實可行的。……
( 顧龍生著《毛澤東經濟思想引論》第65、66、94、99頁)
《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理論的代表作。在毛澤東經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毛澤東經濟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經濟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因此,學習和研究《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這部著作,無論對學習和研究毛澤東思想,還是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都是很有意義的。
吸收和利用國外資金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建設和發展速度的大政策。毛澤東對于吸收利用國外資金、海外資金問題,在他一生中有過許多論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因此,認真研究毛澤東的財政思想,具體運用毛澤東的財政思想來指導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改革實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財政,為發展我們的經濟建設,應該說是一項極其有意義的事。
(顧龍生著《毛澤東經濟思想引論》第100、101、114、124—125頁)
房廣順、呂明軍:
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前五大關系都是講經濟問題,最后第十個問題實際上也是講經濟建設問題。通過十大關系的分析,毛澤東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系列的重大問題。
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理論探討,毛澤東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輪廓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
第一,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方針道路問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作了較為完整的論述。……
第二,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輪廓。毛澤東在黨內較早地提出了經濟改革的思想。……
(房廣順、呂明軍著《毛澤東的經濟觀》第66、84、86—87頁)
毛澤東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主張,不僅避免了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悲慘后果,也及時地克服了蘇聯工業化道路的弊病,為中國工業發展指出了正確道路。根據毛澤東的主張,我國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重點,堅持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并舉,一方面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同時逐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創造。
(同上106——107頁)
毛澤東關于工業建設的基本政策,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建國后我國工業建設的發展,是我國迅速走上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條件,有深遠的歷史影響。.然而,這些政策具有很強的時代印記,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時有許多有指導意義的具體做法不完全適應于今天。只要我們歷史地科學地對待毛澤東關于經濟政策的主張,不僅可以看到它的歷史作用,而且對目前的工業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同上113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工業建設主要是按照毛澤東規劃的工業發展道路進行。按照這條道路,在較短的時間里,我國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采用了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個落后農業國的面貌被逐步改變。到70年代,雖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但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我國工業建設的成就是顯著的。總結這段歷史,我們不能不充分肯定毛澤東經濟思想在工業建設中發揮的積極的、有決定性意義的作用。
(同上119頁)
農業“八字憲法”是毛澤東長期研究農業生產得出的充滿科學內涵的思想結晶。1958年前后,他對農業生產的各種增產方法做了科學的總結,高度概括為“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八個字,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原則。
(同上145頁)
農業“八字憲法”是毛澤東長期研究農業問題得出的結論。它來源于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可靠的科學依據。直到現在仍然在農業生產中廣泛地使用著。
(同上147頁)
毛澤東是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領導生涯中,曾經為中國的進步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戰略。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所制定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戰略,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同上153頁)
國民經濟發展以農、輕、重為序,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突出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上163頁)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是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貢獻,有突出的特色和優點。它的基本特點是:第一,這個方針強調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一方面是國內國際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毛澤東針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問題,把握矛盾的特點,巧妙地運用唯物辯證法,把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都作為可以利用的因素,用來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種科學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還是第一次。第二,制定這個基本方針的目的在于使全國人民行動起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第三,這個基本方針表明,人民群眾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導力量。
需要兩個積極性的基本方針,是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得出的正確理論。
(同上216——217頁)
為調動黨內黨外、國內國外一切直接和間接的積極因素,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策略思想。
第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第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系。……毛澤東認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必須把關心人民生活,滿足人民需要作為出發點。這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首先反對平均主義,切實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其次要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生產與生活的關系。……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專門談了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充分調動這三方面的積極性,投入建設之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專門講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問題,要求辦一切事業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的國情出發,對全國人民在各個方面都要做出適當安排,保證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能夠在實踐中發揮出來。
第三,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毛澤東提出: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沿海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使工業布局逐漸平衡;把軍政費用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通過經濟建設的更快發展,促進國防建設有大的進步。
(同上218頁)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
(同上262頁)
毛澤東還批評了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頑癥。他說;“作為中國人,不提倡中國民族音樂是不行的。但是軍樂隊總不能用嗩吶、胡琴,這等于我們是穿軍裝,還是穿現在這種樣式的,總不能把那種胸前背后寫著‘勇’字的褂子穿起來”。
毛澤東進而提出兩個要求,一個是使外國的好東西“中國化”,一個是使中國好的東西“國際化”。
(同上265——266頁)
自力更生為主,……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向我們施加壓力,對此,毛澤東堅決給予回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基礎。
爭取外援為輔,正確地反映了內因與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毛澤東把外援這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放在第二位,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在獨立自主的道路上奮勇前進。中國不搞閉關自守,向世界各國永遠敞開大門,但中國不依賴外國發展自己。
(同上267—268頁)
我的感想:以上摘錄的只是毛澤東的部分經濟思想,摘錄得既不系統,也不全面,但從這部分經濟思想可以看出,毛澤東不是像有的人說的“不懂經濟的人”,而是對經濟有很深造詣的人,確實是“前無古人的經濟思想家”,他的經濟思想不僅超過了前人和同代人,而且還有益于后人,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經濟思想財富。在他的經濟思想指導下的27年里,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為實現“四化”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這是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共識。
第二節 毛澤東在經濟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
喬宗壽說:這十年(文革),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但是,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比較穩定增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了,例如,1976年同1965年比較,拖拉機的產量增加了5·9倍,農村排灌動力機械的擁有量增加了4·9倍,每畝耕地的化肥的擁有量增加了2·1倍。工業方面原油產量的增加,石油化學工業迅速崛起。鐵路方面,修了成昆、湘黔、焦枝、枝柳、襄渝等內地鐵路干線。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完工。葛州壩大型水電站動工。尖端技術方面 1967年6月17日 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4月24日 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75年11月26日,人造衛星發射回收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后又一個能回收衛星的國家。取得這些進展的根本原因,是黨和人民堅持了社會主義制度并為社會主義事業頑強奮斗。
毛澤東晚年的貢獻,我認為最根本的,是提出了關于防止和平演變、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這是一個戰略思想,當這種危險一露頭,他就尖銳的提了出來。……毛澤東這一戰略思想,在今天,更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喬宗壽:《毛澤東經濟思想發展史》同上,576—578頁)
魏巍:……1964年10月16日我國西部上空升起的第一朵磨菇云。這是一曲響徹云霄的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凱歌,是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的表現,是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的活生生的證明。
在此之前,導彈方面, 1960年11月5日 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東方一號”導彈;1964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接著是,1964年爆炸成功第一顆空投原子彈。
1966年10月,試驗成功第一枚由導彈和核彈頭相結合的導彈核武器。
1967年10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80年5月,我國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成功。
……
從1955年到1980年,我國的原子能等尖端科學技術,從一無所有到洲際導彈的發射成功,按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基礎來說,其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8年,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6年,而中國用了兩年零8個月。就僅在20多年的時間內,我國就跨入能夠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五個主要國家之列。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有力地保衛我國的安全,而且帶動了我國整個科學技術和各種工業的發展。其意義是偉大的。……
和一切目光短淺者不同,在重要的戰略決策上,毛澤東總是從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著眼,從祖國的長治久安籌劃。這一點是顯而意見的。
我國于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大三線建設,就是這一戰略決策的表現。
(魏巍著《話說毛澤東》第140、141、142頁)
三線建設原來的目標是,要在中國縱深地區再建一套比較完整的后方工業體系。僅以四川的情況看,十多年來已建成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它們已成為四川工業的主干。全國38個重要工業部門四川樣樣俱全。隨著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以川南鹽化和天然氣化工生產基地以及以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為中心的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制造工業基地的建設,不僅為奠定了四川爾后工業發展的基本格局,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而且對改善中國原來工業只集中在東北和沿海一帶的布局,帶動四川毗鄰地區社會、經濟進步,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改變“老、少、邊、窮”的面貌等方面將繼續發揮重大的作用。
……襄渝鐵路的建成,使四川5大動脈(寶成、川黔、成昆、襄渝和長江)與全國相聯。公路建設和郵電事業也有很大發展。
經過三線建設,西南工業生產能力有很大提高。仍以四川為例,從1965年到1979年,鐵礦石開采能力由40.69萬噸,增加到817.15噸;煉鐵能力由38.89萬噸,增加到271.69萬噸;煉鋼能力由59.56萬噸,增加到289.7萬噸;鋼材生產能力由92.48萬噸,增加到251.85萬噸;發電裝機容量由82.47萬千瓦,增加到379.32萬千瓦;水泥生產能力由117萬噸,增加到556.88萬噸。四川已成為全國著名的三大電站成套設備生產基地之一,四大電子工業基地之一,五大鋼鐵基地之一;機械工業,形成以重型礦山和工程機械制造、汽車、儀表儀器、農業機械等較完整的體系。已能獨立生產許多高、精、尖產品,四川已由原來一個偏僻閉塞、交通不便、工業薄弱的落后省份,一躍成為中國西南部新興工業基地。
總之,經過大三線建設,原來的戰略設想已經實現。盡管還有某些缺點和不足,但中國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已經有所改觀,大三線地區的工業基礎已大為加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包括少數民族的偏遠地區,社會面貌發生了變化。其成績是主要的。盡管戰爭并未發生,但對保障我們祖國的安全,卻是有長遠意義的。我們不能忘記當年毛澤東為我國長治久安所作的運籌。
(同上,第145—146頁)
王磊在《毛澤東農業機械化思想述論》中說:農業機械化思想是毛澤東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倡導的農業機械化運動也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四期第79頁)
王磊說:從毛澤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到今天已經36年了,36年過去了,如何評價毛澤東的農業機械化思想,不僅關系到我們今天的農業機械化事業,也關系到對我們黨領導的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評價問題。通過系統而認真的分析,我認為毛澤東農業機械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是對的,六十、七十年代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建設成績是主要的。
首先,中國農業的超高速發展,發生在八十年代初大面積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為了突出農村制度改革的成就,人們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前30年所積累的諸如農業機械裝備、農田水利建設等物質的作用。其實,土改后的農業同樣是家庭經營,但為什么沒有這么一個大發展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土改時中國農業的技術裝備條件太差,而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業的技術裝備條件大為改觀,徹底改變了土改時“幾個農戶一條驢腿”的落后狀況。從1957年到1979年,中國農業機械的總動力從165萬馬力增加到18191萬馬力,大中型拖拉機從不到1.5萬臺增加66.7萬臺,手扶拖拉機從無到有發展167萬臺;與此相應,機耕土地面積也從264萬公頃快速擴大到4222萬公頃,機耕面積與總耕地面積的比例從24‰增加到42‰。就農田水利建設而言,它的發展也主要得益于農業機械化運動,因為毛澤東所論的農業機械化本身就包括農田水利建設的機械化。從1957年到1979年,我國的排灌動力機械總馬力數從55萬馬力增加到7122萬馬力,灌溉面積也由解放初的2億畝,增加到7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5%,可灌溉土地的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由于有了大功率、大口徑的水泵和大大小小的水庫,過去三年兩缺口的黃河,自建國后從未潰決,江淮地區的水患也極大減輕,由“一年一遇”變為“五十年一遇”。
其次,毛澤東倡導的農業機械化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農用機械工業、農用化學工業、農用電力事業的發展。舊中國沒有農機工業,只能用手工生產鋤頭、鐮刀之類的簡單農具。除59年建成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之外,我國大部分農機工業是在農業機械化運動中籌建并形成生產能力的。從1959年到1980年,國家對農機工業的投資累計達80.8億元。到70年代末,“全國縣以上農機制造廠有1900多個,縣農機修造廠2400多個,共有職工145萬人”。全國共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洛陽、太原、德陽、沈陽、富拉爾基八大農業機械生產基地,能夠制造多種型號的拖拉機和農具,其中100多個品種的農機產品銷往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的農用化學工業也是借助農業機械化運動才得以較快發展起來的。毛澤東相當重視農用化學工業并與農業機械化視為一體,他說:“提到機械化,用機械制造化學肥料這件事,必須包括在內。逐步增加化學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自建國到1974年,我國用于化學工業的投資達90億元,占化學工業投資總額的44%。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改變我國化肥生產的落后狀況,1972年11月至1974年5月,我國利用打破西方外交封鎖的良機,先后與日本、西歐和美國簽訂總值5億美元的進口13套大型尿素生產設備的合同。這些工廠在1980年以前全部建成投產,使我國化肥供應量增加了一倍。與農機工業同時發展的,還有我國農村電力事業。截止1979年,我國農村共建成小型水電站83000多座,農村用電量亦由1957年的1.4億度,增加到282億度。
第三,毛澤東倡導的農業機械化運動對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啟蒙作用不容低估。最初搞農業機械化時,許多干部連農業機械化的概念都不清楚,成千上萬的農民更是從未見過拖拉機。農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事物緩慢,使用的仍是千余年前祖先使用的鐵鍬、鐮刀、鋤頭之類傳統手工農具。通過農業機械化運動,大批農民被培養成了農機技術人員。到1978年底,全國僅人民公社系統就有農業機械管理操作人員790多萬,其中拖拉機手330萬。他們是中國第一批懂得現代生產技術的農民,對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推廣和運用起了很大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農業機械化運動對今天方興未艾的鄉鎮企業起了一定的啟迪作用。現在不少地方的鄉鎮企業,尤其是五金、機械制造行業的鄉鎮企業,最初起步時靠的就是當年農具制造廠留下的廠房、設備和技術工人。以后歷經轉產開發新品,發展成為眾多頗具生命力的中小企業,有的甚至成了現代化的企業集團。
(《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四期第85—86頁)
新加坡學者 董玉振說:
人本經濟的成功嘗試:輝煌的發展成就。“毛澤東不懂經濟”幾乎成了定論,而被海內外人士所接受,筆者也不愿將毛澤東視之為經濟學家并為此進行辯護。作為一位政治家、執政黨領袖和國家元首,關鍵在于在他任內國家的經濟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求全責備,或因一時的經濟失誤而否定經濟的整體成就是不客觀的。至于“毛澤東時期經濟一團糟”、“毛澤東耽誤了中國的發展”等觀點,更是輕率和不負責任。
在毛澤東領導革命的早期,既發現并抓住了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既農民問題,并由此啟動了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也為中國最大的群體過上自尊的生活提供了根本的基礎——土地。就影響和意義,超越后來的任何單項經濟改革,如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市場化等。尤其重要的是,毛澤東通過土改和暴力革命,徹底鏟除了到處盤踞的地方勢力,包括地方經濟霸權、地方武裝和地方政治山頭、黑社會組織,實現了國家的真正大一統局面,促進中國各地方、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經濟流通等,為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而49年之后,毛澤東領導建立起高效清廉的各級政府機構,為經濟的發展建立起必要的領導力量。公有制計劃經濟體系的確立,對于在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干大事,發展必要的基礎工業和重工業、科教、文化、衛生等事業,提供了制度的保證。毛澤東對人民的動員和民族凝聚力的空前提高,則為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基礎和動力。雖然計劃經濟已為今天所放棄,但自49年之后在經濟、科技文教、國防等領域的巨大發展成就,是無法否定的。)
建國之初,中國除了東部和內陸中心城市的紡織和一些輕工機械等,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工業基礎,甚至連燈油要靠進口。經過二十七年的高速工業化,中國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占64%(三年實現經濟恢復,1949年沒有詳細資料,可以肯定會非常糟);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在毛領導下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三十倍。即使“文革”十年期間,工業總產值也翻了一番,從1965年的1402億元發展到1976年的3207億元[1]。這樣的高速增長居然被第二代領導人和大陸經濟學家貶之為“停滯不前”、“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而經濟崩潰的所有先兆如:物價飛漲、失業增加、收支狀況惡化等全部沒有蹤影,讓人不僅要問:“何處不是崩潰的邊緣?”以下是幾個重要產業的發展數據:
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以1978年為截止年,因1976年至1978年是毛澤東時代經濟的自然延續。毛澤東時代的大型基礎建設和重工業項目也在1979年前大部分投產),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6億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立方米增長到了5100萬立方米,電力從70億度(千瓦小時)增長到了2560億度,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發展到了1億零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000噸上升到了869萬3千噸,農藥從2千噸增加到53萬噸[1]。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門類齊全的軍工體系,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奠定中國大國地位的巨大成就。至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核潛艇到工業成套設備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中國在1976年時的工業門類齊全程度、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在發展中國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領域接近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排名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六經濟大國(這在海外學者中被認可,雖然有匯率的爭議,但如果按照貨幣購買力來計算,這個位置并不離譜。只要按國際市場價格算一下當時能源、原材料、冶金、農業等基礎領域的產出就能明白這一資料的可靠性)。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完成了八十多萬公里的公路(不包括遍布鄉村的非油面道路建設),兩萬多公里的鐵路,其中絕大部分是穿越于群山峻嶺和戈壁沙漠,使云南(除了早期的一條窄軌)、廣西、四川、貴州、青海、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甘肅省在解放初期的鐵路只有隴海鐵路到天水段,解放后延伸到蘭州,并建設蘭新線)。在水利建設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興建了五萬多座水庫,庫容在20億立方米以上的31座超大型水庫中,30座為49年后所建。僅淮河治理就修建了3400座水庫(現在即使建3400座標準游泳池也是一個浩大的開支)。為毛澤東之后從容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
2005年4月25日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的感想:毛澤東在經濟上的成就是實實在在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經得起風吹雨打的、是留給后人享受的經濟,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泡沫經濟,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的經濟。對毛澤東在經濟上取得成就,要歷史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決不能像“吃包子的故事”那樣把它否定了。所謂“吃包子的故事”,就是說的一個顧客先吃了十個肉包子還沒有吃飽,叫老板再端兩個包子來。老板說:肉包子沒有了,只有菜包子。顧客說:菜包子也端兩個來。顧客吃完后說:肉包子不好,菜包子才好。老板問:為什么?顧客說:肉包子我吃十個都沒有吃飽,菜包子我才吃兩個就吃飽了。老板說:如果你先沒有吃十個肉包子,兩個菜包子你能吃飽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