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全球化與馬克思的資本批判
呂世榮 周 宏
[內容提要]資本全球化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特征——雇傭勞動和資本統治、物役經濟與拜物教——在更普遍層面上的表現和拓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非但沒有淡出歷史,反而更顯示出它的理論和現實的說服力。我們要運用馬克思的資本批判這一武器,科學認識資本全球化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
當前,學術界對經濟全球化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這些不同的理解正好表明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依然是一個值得好好討論的問題。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資本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全球化。它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特征——雇傭勞動和資本統治、物役經濟與拜物教——在更普遍層面上的表現和拓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經濟批判導出的科學共產主義學說非但沒有淡出歷史,反而更顯示出它的理論和現實的說服力。
一、雇傭勞動與資本統治
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不是對物、財富的研究,而是對凝聚在物、財富之中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生產關系的研究。列寧曾經指出;“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研究對象的轉向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革命變革。馬克思認定,其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經濟的客觀性和歷史性,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揭示其存在的歷史暫時性。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就是一門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批判的科學。
在馬克思看來,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資本主義經濟得以持續的前提條件。“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沒有雇傭勞動就不可能有資本,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正是通過雇傭勞動展開的。雇傭勞動作為勞動的一種歷史形態、一種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表現為生產資料所有者沒有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勞動者因沒有生產資料而不能與之相結合,生產資料所有者通過對勞動者的雇傭,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從而實現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的過程。而勞動者迫于生計不能不被雇傭,不得不與不屬于自己的生產資料打交道,在獲得勞動報酬的條件下,不可不放棄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馬克思指出:“正是非勞動者對這種生產資料的占有使勞動者變成雇傭工人,使非勞動者變成資本家。”“雇傭勞動雖然自古有之,但只有資本主義意義上的雇傭勞動才具有完整的意義。因此在馬克思那里,雇傭勞動專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被資本家雇傭的工人所進行的生產商品的勞動。
馬克思認為,雇傭勞動體現的是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在雇傭勞動中,雇主的貨幣成了資本。雇主成了資本家;而勞動者成了資本家實現其利益的工具。在勞動者看來與自己打交道的生產資料失去了親近,毫無體現自己本領的性質。雇傭勞動本質上“是這樣的活勞動,它不但把它作為活動來實現時所需要的那些物的條件,而且還把它作為勞動能力而存在時所需要的那些客觀要素,都作為同它自己相對立的異己的權力生產出來,作為自為存在的,不以它為轉移的價值生產出來。”雇傭勞動不僅是資本主義物質財富的源泉,也是工人被剝削、被奴役的中介。通過雇傭勞動,資本家奴役、剝削工人的生產關系被一次次生產出來。
如果說雇傭勞動是資本的條件,那么在資本成為資本后,資本又使勞動進一步純化為雇傭勞動。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就是資本對雇傭勞動的統治,以此為基礎馬克思提出了資本統治世界的觀點。馬克思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就是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關系。資本的生命在于增殖,而這種增殖不過是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即剩余價值。所以它本質上是一種以社會異化的方式對工人的奴役關系。然而,資本作為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剝削的關系,是以金錢為媒介的,于是資本主義經濟就表現為物役經濟,即資本役使人的經濟。
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它以普照之光的姿態統治著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政治、文化,甚至神圣的宗教,都以它為中心而舞動。資本統治的世界是一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世界,一個物化的世界。貨幣、資本、產品,這些人們活動的產物,都成為人的異己的東西,支配著人的生活,奴役著人的身心。在這個世界中,“活動的社會性,正如產品的社會形式以及個人對生產的參與,在這里表現為對于個人是異己的東西,表現為物的東西,不是表現為個人互相間的關系,而是表現為他們從屬于這樣一些關系,這些關系是不以個人為轉移的,并且是從毫不相干的個人互相沖突中產生出來的。活動和產品的普遍交換已成為每一個人的生存條件,這種普遍交換,他們的互相關系,表現為對他們本身來說是異己的、無關的東西,表現為一種物。”在這個世界中,人們被物驅使,以物觀事,成為物的奴隸。主體性的人被全面客體化,資本成為惟一“能動的”的主體。
馬克思認為,物役經濟的基本含義就是資本奴役人的經濟,而物化世界的本質就是資本統治彌漫的世界。這樣的經濟和世界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中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終究是與人的全面自由的主體性發展不相適合的。
通過對雇傭勞動和資本統治兩個方面的考察,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不是生產商品,而是生產剩余價值或利潤。”資本的運動是價值增殖的運動,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但是資本本身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產生機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以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工資購買勞動力,勞動力在消費過程中(即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價值大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所謂剩余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惟一源泉。所謂的“地租、利息和產業利潤不過是商品的剩余價值或商品中所含無償勞動不同部分的名稱罷了,它們都是同樣從這個源泉并且只是從這一源泉產生的”。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的生產可以被看作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在這個規律的制約下,勞動成為資本的隸屬。資本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關系,資本的功能就在于盡可能多地“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勞動來做剩余勞動”,迫使工人創造剩余價值。資本的這個功能使它成為歷史上最殘酷又最隱蔽的剝削方式,“作為剩余勞動的榨取者和勞動力的剝削者,資本在精力、貪婪和效率方面,遠遠超過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強制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制度”。在資本的統治下,不僅工人成為受它奴役的對象,資本家也變成被它驅使的奴仆。這里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中的物役性質。
馬克思指出資本積累是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化的過程,它必將導致無產階級的貧困化。馬克思認為,如果沒有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則成為空話,而如果沒有積累,資本就不可能成為生產的基礎。資本積累的結果“首先是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本身的,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本身的再生產和新生產”。所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發展本身并不能改變無產階級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積累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必然越來越高,最終達到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生產關系所不能容納的地步;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程度也必然達到奮起反抗的地步。到那時資本主義就走完了它的旅程,進入了歷史。馬克思說:“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內部所不能解決的癥結。這個矛盾的尖銳化,必然阻礙和破壞社會資本再生產實現的條件,經濟危機就是這種阻礙和破壞的表征。每一次經濟危機似乎都能使尖銳的矛盾得以緩解,但它不能最終解決矛盾。所以一次經濟危機之后,矛盾又開始尖銳化,義肇啟著新的經濟危機。馬克思指出,這種狀況本身就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著內在的、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病。惟有揚棄這種生產方式,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才能使這些弊病徹底斷根。
二、物役經濟和拜物教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物統治人的經濟,即物役經濟。這種物役經濟在人們文化理念層面上的反映就是拜物教的觀念。對拜物教觀念,馬克思以前的一些激進思想家曾作過猛烈的批判,但他們大多只是“抓住了現象的外表來反對現象的規律”。馬克思超越于他們的地方在于:他不僅展示出拜物教的種種危害,而且還科學地區分了拜物教的三大類型,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并深刻揭示了拜物教產生的經濟根源、階級實質與功能以及揚棄的根本路徑。
對于商品拜物教,馬克思指出,勞動產品一旦采取商品的形式就具有了一種神秘的性質。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就是由生產商品的私人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即私人勞動的社會等同性采取價值、價值量、貨幣等特殊形式造成的。馬克思分析道:“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它叫做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這就是一種極大的神秘倒錯,由于無法透視顛倒了的物化社會關系,人們就將這一關系產生的非實體性社會存在錯認成物品本身的屬性,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真實發生過程。
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是馬克思對商品經濟文化理念的第一個層級、也是較為顯見的層面的揭露,而貨幣拜物教理論則是他對商品經濟文化理念第二層級的揭露。馬克思說,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世界變成了一個金錢世界,“一切東西,不論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變成貨幣。一切東西都可以買賣。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連圣徒的遺骨也不能抗拒這種煉金術,更不用說那些人間交易范圍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貨幣在商品經濟的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里成為惟一的現實和價值,成為一切社會財富的代表。這樣,拜金主義文化理念的存在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馬克思指出,在貨幣的層次上,拜物教的程度加深了。如果說當商品的交換價值還是通過與另一種物品的關系表現出來時,人們還有可能發現其中隱藏著某種社會關系,那么在普遍采取貨幣進行交換的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已變得無影無蹤了。面對這種比商品身上迷霧更神秘的現象,馬克思說:“當一般等價形式同一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即結晶為貨幣形式的時候,這種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種商品成為貨幣,似乎不是因為其他商品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相反,似乎因為這種商品是貨幣,其他商品才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商品沒有出什么力就發現一個在它們之外、與它們并存的商品體是它們的現存的價值形態。這些物,即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的魔術就是由此而來的。”所以“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貨幣遮蔽了現象背后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一切,而人與人在交換勞動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神秘性現在干脆成了不解之謎。
馬克思說,如果前兩種拜物教是一切商品經濟社會共有的現象,那么,資本拜物教則是資本主義社會獨有的文化理念。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資本一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的三位一體公式被視為公理。馬克思以自己創建的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礎,對這個“公理’進行了革命性的顛覆。他指出,在這個“表示價值和財富一般的各個成分和它的各個源泉的聯系的經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性質直接合而為一的現象是已經完成了的。這是一個荒唐的、顛倒的、倒立的世界”。總之,“收入的形式和收入的源泉以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經濟生活中實際地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流通過程:一是為買而賣的商品—貨幣—商品(W—G—W);另一個是為賣而買的貨幣—商品—貨幣(G—W-G)。如果說前一個過程,支出貨幣是為了獲得另一使用價值,那么后一個過程則是為了交換價值,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人們讓貨幣走開,只是因為他懷著狡猾的意圖,要把它再取回。所以,貨幣只是被墊付。再取來的G已經不是原來等量的G,而是多了個△G的G’,這個能生錢的錢已不再是一般貨幣,而是資本,所以馬克思把這個G—W—G稱為“流通領域里出現的資本的總公式”,如果把這一公式簡化一下,就出現了“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即G—G’,這也就是生息資本。在馬克思看來,生息資本作為能生錢的錢是“自動的拜物教”、“純粹的拜物教形式”,在這里,“物神”的神奇達到了巔峰。
馬克思認為,驅除物神神奇的關鍵就是要揭開資本增殖的秘密。馬克思通過區分勞動和勞動力指出,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全部報酬。由于工人一無所有,他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在市場上工人與資本家進行著勞動力和貨幣的等價交換,把勞動力的使用權讓渡給了資本家。剩余價值的秘密(也就是資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過程。馬克思諷刺說:“讓我們同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一道,離開這個嘈雜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領域,跟隨他們兩人進入門上掛著‘非公莫人’牌子的隱蔽的生產場所吧!在那里,不僅可以看到資本是怎樣進行生產的,還可以看到資本本身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賺錢的秘密最后一定會暴露出來。”在那里,工人不僅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出自己勞動力的價值,而且在剩余勞動中創造出超出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剩余價值。這引起了資本家無限的貪婪。馬克思在揭示資本家的貪婪時指出:“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馬克思還說道:“資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勞動,像狼一般地貪求剩余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的極限。”資本主義工廠的殘酷性連但丁所能想像的最殘酷的地獄也趕不上。
這就是交換和流通領域之外發生的一切,也正是被遮蔽起來的剝削真相,是平等假象背后的不平等、公正之后的不公正。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地地道道顛倒了的虛偽的世界。因為,明明是工人的勞動養活了資本家,可現象卻是資本家發給工人工資養活工人。“明明是由勞動者創造的財富,卻顛倒地表現為資本這種‘能生出錢來的錢’的神力。資本以一種強權和欺騙成了這個世界真正的主人,人們跪倒在它的腳下。這就是資本拜物教的秘密。”
馬克思揭開資本拜物教神秘面紗的意義就在于:它告訴人們,資本價值的增殖不是來自流通領域,也不是源于貨幣資本的自然屬性,而是來自工人的勞動。資本本質上是一種權力,正是資本的這種權力關系,使資本家能夠在公平交易現象的掩蓋下無償地占有剩余價值。因此,無產階級受苦受難的根由在于不合理的資本私人占有關系。馬克思通過創建剩余價值理論,徹底打破了資產階級的拜物教神話,揭穿了拜物教的階級實質,從而對無產階級起到了重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總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世界的歷史暫時性、物役性、階級對立性和自身矛盾不可克服的性質。馬克思在歷史總體發展的層面上,聚焦于資本主義經濟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充分地展現出來。這些批判工作不僅是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社會批判理論的基礎。
三、資本全球化與歷史發展
目前,經濟全球化常常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打扮成一個不同于舊世界的新時代,打扮成以往矛盾的解決和人類普遍利益的實現。然而,事實上,經濟全球化不過是資本主義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展開,它是資本邏輯在新時期的體現,是資本的全球化。它主要表現為雇傭勞動形式的多樣化、資本統治的國際化和拜物教觀念的普遍化。
雇傭勞動形式在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一,雇傭的主體、客體有了變化。在資本主義的初期,雇傭的主體是單個資本家,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就由單個資本家發展為幾個資本家的聯合。當生產力的發展促使資本由積聚發展到集中時,就出現了政府作為主體的國家壟斷。而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在國內受到阻礙迫使資本沖出國內走向國際時,就形成了以跨國公司為組織形式的跨國資本。它不是一個國家的資本,而是國際范圍內組織起來的資本。相應地,第三世界國家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參與到這一過程中,成為被雇傭的客體。所以,雇傭客體不僅是資本主義一國范圍內的無產者,還包括資本所到之處的無產者。
其二,雇傭勞動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在資本主義的初期,資本主要是以榨取工人的絕對剩余勞動力剩余價值的來源,而且主要以雇傭體力勞動為主。在當代,資本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以榨取相對剩余勞動力價值為主要形式。這樣,知識成為雇傭勞動的對象。特別是在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聯姻成為資本獲取剩余價值的重要手段。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所說:“經濟學家正在重新安排經濟增長舞臺上演員的角色,他們指定勞動力和資本扮演二、三流的小角色,讓技術扮演主角。”他這里雖然忽視了技術扮演主角是由資本支撐的現實,但強調了科學技術、知識作為資本的重要內容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知識被資本利用的趨勢會越來越強,逐步由知識資本發展為知識壟斷導致知識霸權。
其三,階級關系復雜化。資本主義初期雇傭勞動制存在于一個國家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關系僅限于本國,而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沖出國界以后,階級關系就出現了復雜的狀況,不僅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仍然存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不僅存在著國際間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矛盾,還出現了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無產階級間的矛盾。
資本統治走向國際化。(1)資本主義生產在全球實行擴張,它努力在世界范圍內把所有民族國家都納入到資本的控制之下。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資本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如暴力和非暴力手段,采取軍事掠奪和商品的輸出、資本輸出等方式開拓世界市場,占領全球陣地,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它迫使這些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以資本為原則的生產方式,“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就是資本擴張的過程。所謂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超越出一國或地區的范圍,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活動、重組,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經營活動,它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而資本全球化是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
(2),資本變本加厲地成為現代社會中“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經濟全球化、資本的擴張體現為資本權力的擴張和資本統治范圍的擴張。這種權力的擴張是通過對勞動、國家、跨國公司的控制體現出來的。一是資本對勞動的控制權。與資本主義初期不同,在當代,一方面由于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發生了不利于勞動的變化,而大量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廉價消費品降低了工人的生活開支,從而使壓低工資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市場一體化使資本在國內限制較多的情況下,可以轉移到約束少、利潤高的國家和地區,為贏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迫使工人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利條件,使壓低工資成為現實。二是資本對本國政府的控制權。資本本來就是本國政府的經濟基礎,而國家就是為資本發展服務的,所以,國家要根據資本的需要不斷地調整國家政策,表面看是國家在起作用,實際上國家只是資本的奴仆,處于從屬地位。它根據資本的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對內對外政策,在不同的時期采取不同的方式。不管是國家提倡的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實質上都是為資本的發展提供支撐的。由于資本對最大利潤的要求,驅使資本必然要向外、向世界市場擴張,驅使政府利用貿易制裁或其他高壓手段使那些實行市場保護的國家對外開放,以使資本在世界市場暢通無阻。三是資本對跨國公司的控制權。經濟全球化表現為各個國家的經濟主體在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領域的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這種活動借以實現的形式就是跨國公司。它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壟斷的先進技術,實現了更大范圍的企業的國際分工,從現象上看跨國公司是中性的,實際上背后是資本操縱的,即跨國公司代表的是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獲取剩余價值的活動,所以它只是國際壟斷資本的物化組織形式。
(3)資本統治的范圍在擴張。一是資本正在伸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特別是使前資本主義民族置于資本的控制之下,即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樣:“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二是資本正在伸向每一個領域。不僅生產性資源,而且知識、權力、良心都處在資本的控制之下。“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這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成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總之,凡是資源性的要素都正在被納入資本的統治范圍,所以資本正在成為左右整個世界的力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拜物教觀念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其一,拜物教觀念廣泛化。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僅僅在一個國家內部或者在幾個主要國家之間,拜物教觀念也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圍之內,那么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擴展到前資本主義民族,而且由于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利用市場經濟發展經濟,拜物教在這些地方也生根開花了。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貿易,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將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更深的層面上被物與物、物與貨幣的關系所掩蓋。拜物教觀念也正在更廣的范圍內、更深的層面上形成。
其二,拜物教觀念的符號化。在當今的“消費社會”里,符號成為一切商品出場的標志。特別是在大眾媒介產生以后,符號本身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取得了重要地位。物對人的統治變成了符號對人的統治,對物的崇拜變為對符號的崇拜,人們追求物的過程表現為追求體現身份與社會地位的符號的過程。正如鮑德里亞所認為的,使用價值在消費社會中并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交換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交換價值已被符號所操控,因此拜物教在當代直接表現為符號拜物教。他認為并不是主體與客體在拜物教中扮演著主要地位,而是符號本身,是符號統治著主體與客體。
其三,拜物教觀念的多樣化。目前資本增殖性表現為經濟金融化特征,即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的分離。并不是說資本主義經濟真的擺脫了它的物質載體,而是表明它改變了以往直接控制生產過程的形式,而采用了控制純粹資本活動的方式,通過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使人們運用計算機就可以直接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換,巨額的國際游資瞬間可以成交。這就增加了各種虛假財富投機的可能性,同時也增加了世界經濟的風險性。虛擬經濟、虛擬資本等資本新形式的凸現,使物神有了七十二變的本領,使人們的拜物教觀念又增添了新的內涵。
綜上所述,資本全球化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原有的矛盾,與以往不同的只是這些矛盾以一種新的形式存在并發生作用。資本全球化的時代依然在馬克思的批判視域中,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不僅在場,而且還是我們科學認識資本全球化以及人類歷史發展趨勢的思想武器。所不同的是,在馬克思那里資本批判主要針對一國經濟或一個地區的經濟,而現在我們要針對的是全球的經濟了。
來源:(《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第5期《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