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張桂梅為原型的電影《我本是高山》最近公映,在中國輿論場引起極大的紛爭,褒貶不一。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一切社會熱點問題的不同觀點,無不深刻反映著現實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分歧和爭辯。
正因為意識形態具有規律可循,因此我們可以按慣例將所有紛爭大致歸納為主要的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對《我本是高山》持絕對肯定態度。認為該電影以真摯的情感,講述了以“教書救人”為己任的張桂梅,扎根邊遠山區,秉持用知識改變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理念,矢志不渝推動創建了我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引領女孩們走出大山、勇敢逐夢的熱血故事,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她的故事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顯然此種觀點反映的是個人奮斗理念,也就是通過讀書考學來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然而正如網友所說,一方面通過象張桂梅這樣當代“武訓”積德行善,有幸改變命運的貧困山區女孩畢竟有限,也只能是少數人,而不能實現整體的改變;另一方面,在貧困山區失學的不僅是女孩,實際上不論男孩女孩失學都是普通現象,而且男孩的問題一點也不比女孩更樂觀,例如農村的光棍問題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又有誰去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再說,即便女孩們都如愿走出大山改變了命運,那么留在當地走途無路的男孩們則會更加遭遇命運的不公??梢?,教育改變女孩命運不僅有限,而且根本改變不了山區的貧困狀況,甚至會加劇這種不公平社會結構的漫延。
然而,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張桂梅畢竟如同當年的“武訓”一樣,通過教育改變了一部分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對他們的個人品質當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同時看到隱藏在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否則我們就只能被主流意識形態牽著鼻子走了。
第二種觀點對《我本是高山》持絕對批評態度。不少左翼立場的人認為影片的主創人員沒有表現出張桂梅崇高的思想境界,她的偶像是江姐這樣的革命英雄人物,然而電影卻將她的動力闡述為源自愛情,拉低了她的革命信仰,甚至刻意矮化人物,讓人物去政治化、去革命化、去共產黨化、去英雄化。甚至十分荒唐地將張桂梅與逝世的丈夫演唱《毛主席來到我們農莊》這個真實細節,改成了跳西方情調的華爾茲舞。
持此種觀點的人士雖有主觀上良好的愿望,但忽略了現實的客觀條件,俗話說什么藤結什么瓜,什么樹開什么花,什么土壤長出什么樣的苗,在清末封建時代只能產生“武訓”這樣行乞興學的大善人,在當今社會也只能產生象張桂梅這樣的當代“武訓”,而不可能產生象雷鋒、王進喜、陳永貴這樣真正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英雄人物。如果一廂情愿地要把張桂梅塑造成為象雷鋒、王進喜、陳永貴那樣的人物,反倒是不切實際的刻舟求劍。其實正如網友所言,張桂梅的教學和主流的996模式完全一樣,與當年共產黨毛主席所提倡的教育革命一點不相干,其培養的顯然不可能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而只能是權貴資本的馴服奴隸。
第三種觀點對《我本是高山》持辯證批判態度。一方面肯定張桂梅在毛澤東時代所受的紅色傳統教育,甚至至今還保存的崇高思想底色;另一方面又指出由于時代大背景的改變,張桂梅不能不受主流意識形態的規約,甚至有積極迎合的一面,否則也不會被樹立為當今的先進典型并獲得各種榮譽。因此,對張桂梅現象要辯證地看待,既不能一廂情愿地將張桂梅與毛澤東時代的雷鋒、王進喜、陳永貴簡單對標,又要認識到包括張桂梅在內的任何人物都是現實環境的的產物,有其自然生成的規律性。
正如劉繼明老師在《我對電影<我本是高山》>及其爭議的幾點看法》所言:“在毛澤東時代,所有的教師都像張桂梅一樣勤勤懇懇獻身于人民教育事業,從小學到大學實行免費教育,不存在偏遠山區缺資少師問題。張桂梅這樣的人太普遍了,不可能被樹為感動中國模范人物。只有在農村空心化城市中心化教育產業化的社會背景下才會出現這樣的’先進人物’”??梢姡藭S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即便同一個張桂梅,在毛澤東時代只是普遍現象,而在當今時代卻成為鶴立雞群的先進模范,這也正好可以說明我們的時代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以上三種觀點基本囊括了當今中國主要的思想意識形態范疇,第一種觀點崇尚個人奮斗,回避階級奮斗,屬于自由派的思想底色,在當今中國占據了主流地位。第二種觀點以靜止主觀的判斷,將前后兩個三十年混為一談,將社會主義與特社主義混為一談,表面上是左翼毛派面目,實際是民族—國家主義的思想底色。只有第三種觀點堅持了馬列毛辯證唯物主義原則,從現象透視本質,還原了張桂梅現象的本質意義。
可見,只有勤學勤用馬列毛主義觀點、方法,才能給我們提供一雙認識紛繁復雜世界的慧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