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劉繼明老師在微博上發了一條信息說:“如果真的能夠穿越,我愿意放棄正高二級專家作家的職位,回到毛澤東時代,做一名普通的工人、農民或軍人,并在那里度過自己的一生。”劉老師的話引起了大家的極大共鳴,其中一位網友說:“幾千年的歷史中,再也找不到那么美好的三十年了。”
為什么廣大人民群眾對毛澤東時代深懷眷戀,就象劉老師甘愿放棄正高二級專業作家的優厚待遇到那個時代去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那個時代如此強大的誘惑力到底從何而來?我想主要還是大家說的,那是一個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追求平等、當家作主的時代,用現在流行的話說,那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滿滿的時代,盡管那時國家還很貧窮、人民生活條件還不富裕,但與物質匱乏相對的卻是精神生活的充盈富足,人們雖苦尤樂,苦中有樂。
正如上述網友說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再也找不到那么美好的三十年。用魯迅先生的話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人吃人的歷史,實際就是特權等極社會循環往復的歷史,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有到了毛澤東時代,才將幾千年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那是一個雞毛也能飛上天的底層民眾揚眉吐氣的時代。
如果說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就是一部官國的歷史,在官僚集團及其頭子專制帝王的統治下,廣大民眾被壓到了社會的最底層,忍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奴役,那么只有在毛澤東時代,才破除官國統治,開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所以那些從舊中國過來的底層民眾,才那么真切地感受到翻身得解放的喜悅,這實在是因為幾千年人吃人的官國社會把中國老百姓壓迫得太久了。也正因為人民有著普遍翻身解放的切身感受,才會發自內心地衷心擁護和歌頌毛主席和共產黨。
對于毛澤東時代,從筆者所知的兩件小事,就足以窺一斑而知全貌。
一件是筆者的表舅。由于出身根紅苗正,且年輕的時候精明能干,在大集體時代表舅從生產隊社員提拔到公社工作,這是多好的機會,后來很多與他類似的農民在幸遇轉折窗口期的時候,帶領全家跳出了農門,從而改變命運。然而表舅卻過得越來越落魄。有一次閑聊,我問表舅當時你那么好的條件,為什么不努力爭取當干部,也不至于落得現在的光景。沒想到表舅回答:“那時候當干部辛苦不說,又撈不到什么好處,還要看群眾臉色,哪個想當啊!誰知道世道會變呢?后悔也來及了。”無疑,表舅屬于那種思想覺悟不高、只重眼前利益的人,但他的這番話卻從一個側面證明毛澤東時代的社會面貌和干部作風。一個讓思想落后的人不想當“官”的社會,可見“官”的誘惑力何其低下,從而也反證了中國傳統官國社會在毛澤東時代確確實實地被打破了。
還有一件是筆者的父親。父親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他幼年時,出外做長工的祖父就去世了,他和祖母二人相依為命。解放后,到他讀書的年齡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父親經常回憶說,當時他上學學校不僅不收任何學雜費,還給他評了甲等助學金,發的糧票結余下來,還可以補助家用。后來祖母也因病去世,當時父親只有十七八歲,成了一個孤兒光棍漢。其時正當開展“四清運動”,工作隊下到村后,看到父親家境最為貧寒,就安排住到父親家里,父親拿出最好的飯菜招待工作隊的干部,沒想到他們一筷子也不動,專挑蘿卜腌菜吃。工作隊的干部很喜歡父親,發展他為積極分子,還培養他做村里文藝骨干。到現在老了,父親高興的時候還能哼上幾句楚腔,就是在當時打下的底子。再后來,父親與同村的母親結為連理,有了一個雖然貧寒但幸福的小家庭。我的外祖父在大集體時代當了幾十年的生產隊長和大隊的貧協主席,老人家一生清貧正氣,他領導的生產隊年年被評為標兵,十里八鄉的人們都尊稱他“老隊長”,直到八十多歲去世后,人們還念叨著他。父親遭遇的這一切以今天人們的眼光看來,簡直不可想象,正是毛主席領導建立的新社會改變了象父親這樣貧苦農民的命運,那真是一個干群平等,官民一致,干部心里裝著群眾、群眾擁護干部的理想時代啊!
我想,一個人活著,終極追求的是什么呢?現在很多人把金錢權力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可是那些權貴富豪從內心來講,也未必感覺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可見,追逐名利物欲并非人的天性,超越物欲之外的還有精神追求,那就是對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這才是人們真正追求的東西啊。
毛澤東時代已經過去幾十年了,為什么我們現在生活富足了、物質豐盈了,卻仍然感受不到多少的幸福和滿足,就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人為什么活著的真實意義。我們向往毛澤東時代,就是向往平等自由的生活,因為只有平等自由生活,才是幸福和滿足的唯一源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