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語文課本去中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先是將魯迅的文章逐步從語文課本中去除,現在,語文課本中的魯迅文章已經很少了,面對整個社會強烈的質疑,有關部門給出的答案是魯迅文章艱澀難懂,而且魯迅所定的文章與時代格格不入,有的專家給出的答案更好笑,說魯迅的作品多是40歲以后寫的,內容不適合中學生閱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欲去之罪,何患無詞。現在,語文課本去中國化更加明顯,不但許多經典的古文消失了,就連經典研古詩也逐步在中國的語文課本中減少甚至消失了,原因自然更簡單,近代魯迅的文章都難懂,何況古人寫的文章。面對中國語文課本去中國化現在日益嚴重,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北京師范大學時同樣感到憂郁,看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明確指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魯迅的文章和中國的古詩文真是難懂嗎?丁丁認為以這種理由“去中國化”十分荒誕,中國所有經典的古詩文,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可以說是經過大浪淘沙,至今仍然廣泛流傳的文章其實都很通俗易懂,而且無論從文化修養、還是詞匯的講究、或是愛國立志和寓意等方面,根本不需要多少文化,根本也不需要去作過多的解釋,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能基本上讀懂,可以說從小學到大學各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從古詩文中遴選出優秀的詩文供學生去學習,然后不知不覺的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如《鋤禾》中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詩句小學生讀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們不應該從小就接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小學生讀不懂?其中的漢字很難?其中的寓意難道不是要求我們珍惜時間嗎?“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很深奧?“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不好理解嗎?這樣的愛國情懷難道我們不需要傳承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美景難道不被震撼?而文字難道很隱晦?無須多舉例,縱觀中國經典古詩文,可以說很少有很難懂的,只要稍加點撥,比起當代的那些所謂文章更容易懂,文字要更優美,而且寓意更深遠,為什么不讓現在的學生來學習這些文章呢?
其實,中國語文課本近來之所以流行去“中國化”,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文化漢奸已橫行,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當代中國的年代和未來一代遠離中國文化,忘記中國的歷史和中國傳統的愛國觀、立志觀等,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脫節,而從小就接受國外的文化和思想,包括當代中國流行的頹廢、庸俗主義等思想,從娃娃抓起,可謂用心險惡。
不是丁丁過于悲觀,也不是丁丁想用陰謀論來評判語文課本“去中國化”的現象,而是無數事實已經證明,當代的中國確實是有無數漢奸在橫行,對中國實行“和平演變”的西方勢力已經在中國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正在滲透,其中文化陣地自然是他們最想滲透的領土,因為誰都知道,一個國家一處民族沒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屬于自己的思想,那等于就沒有了靈魂,最終是任其擺布。因為他們知道,要想讓中國變顏色,用武力是不可能征服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思想和文化上進行灌輸,這也是西方國家一貫的做法,所以,一方面讓中國年輕的一代和下一代脫離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思想,然后灌輸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這也是中國課本為什么一方面去中國化,一方面增加現代作家和西方作家文章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的中國人唯西方思想、政治、文化、民主是舉的根本原因,可以說當代年輕人中這股勢力已不可小視,如此發展下去,中國有危險。
從小學到大學,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也是我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樹立愛國主義思想、知曉中國歷史的苦難與輝煌、具備良好的道德和情操、樹立遠大理想的最重要階段,作為中國人,就必須一代代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而我們的課本就是最好的傳載工具,我們如果丟掉這個陣地,任文化漢奸橫行,一旦在一代或兩代人中“去中國化”得到實現,那后果十分悲哀。正是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看到了事情的本質,點出了“去中國化”的危害,知道了中國文化漢奸橫行的后果。所以,需要我們立即行動起來,堅決的反對“去中國化”,而且就應該從娃娃抓起,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夢是否能夠實現靠的就是他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