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從不同角度,就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進行了探討。這一話題卻在網上引起爭論,高校需不需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這個問題很有辨析的必要。
曾幾何時,“意識形態”在有些人那里成了“敏感詞”。一說做意識形態工作,就好像是自己本不需要,卻要被強加什么、灌輸什么。很多人可能并未意識到,不管是否愿意,人總是生活在意識形態之中,總會受到意識形態支配。意識形態是什么?通俗點說,意識形態就是社會共同的價值認同。要想在一個社會中自如生存發展,怎么會不需要這種共同價值的濡染呢?
一些人之所以對中國存在偏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價值認知有偏差。有的人先入為主,好像中國什么都不對;有的人迷信外國,總覺得西方什么都好;有的人崇尚精致利己,反感主流、躲避崇高。比如,說到食品安全,美國曾有總統因在閱讀時看到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的句子,而憤怒地把正在吃的香腸“扔出窗外”;講到環境污染,英國泰晤士河也曾一度成為“死河”,但一些人卻把這些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視為中國的“制度專利”。試想,在這樣的價值觀主導下,怎么會看清一個真實的中國?
在有些人那里,讓他們占據高校講臺向學生灌輸西方意識形態才是自由,中國的大學加強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就是“鉗制自由”。他們總是以西方大學“思想自由”為理據,可真實情況又如何呢?去年3月,美國教育部下屬機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在其網站的兒童專區“每日語錄”一欄,用英文引用了毛澤東關于學習的名言“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結果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因此受到批評,網站刪除了有關內容,先是改成了“今日無警句”,后又換成林肯的名言。但依然被一些議員斥責“為什么要引用‘共產主義者’的話?”教育部官員趕緊出來宣布暫停了這一欄目,并聲稱正在核查數據庫中的內容。
一個鼓勵學生學習的警句,僅僅因為出自中國領導人,就引發如此軒然大波,從中不難看出美國意識形態情結之濃。他們的意識形態教育可真是“從娃娃抓起”。今年暑期美國上映的電影《少年時代》中,就有小學生上學前唱國歌、背誓詞的場景。那些認為一個國家可以不講意識形態教育的人,真是如網友所說,“不是因為天真,就是別有所圖”。
價值觀決定人的行為取向,青年是價值觀形塑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正確的價值觀不去主導,錯誤的價值觀就會去主導。主流價值觀不去生根,非主流價值觀就會野蠻生長。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學術與思想無禁區,但國民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事實上,在西方,知識和學校從來都不是價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聞傳播體制被視為“現代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最重要的機制”。今年初,俗稱“美國高考”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修改大綱,在閱讀題中加入《獨立宣言》、美國憲法等內容,以期用考試系統性地塑造學生的觀念、信仰和意識形態。確如有網友所寫:“看看美國的意識形態教育是如何無孔不入的吧,再討論要不要的問題就真是落后了”。
“世界上只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即刀槍和思想;從長遠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戰勝的。”拿破侖的這句話,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人類歷史的一個秘密——忽視了意識形態的力量,很難實現國家的獨立自主和繁榮富強。意識形態工作是面向精神和心靈的工作,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結合青年特點,講好中國故事,讓青年真正懂中國、愛中國,青年一代才會在中國主流價值觀的燭照下自信地“接棒”,堅定地走向未來。
原標題:青年懂中國,才能接好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