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用夾子取根魚刺也算手術?在旺旺醫院喉嚨取魚刺定價太高!》的帖,內容很簡單——
本人今年元旦節中午吃魚不小心被魚刺卡到喉嚨,魚刺只有一厘多長,卡在舌根位置的喉嚨處,用手電照可以看到。苦于自己沒有工具,只好跑到旺旺醫院去處理,醫生用夾子一下子就取出來了。旺旺醫院交掛號費十幾元后,來到科室醫生看后我們去收費處交費交了80元錢。項目為手術費。本人處理完后看到我愛人交費的單子,很奇怪,問了下醫生,醫生說是省物價局規定的,已經四五年了。
它立刻讓大于想到上個月小外孫女一個月中兩次因感冒引發肺炎,每次醫藥費都是一千多的事。接著又看到《阿勒泰日報》上一則《最后一位“赤腳醫生”》的報道,說的是1962年從湖南下放到富蘊縣庫爾特鄉葉爾克孜村的唐新淑,“看到全村沒有一所衛生所,也沒有一名醫生。每年,有不少孕婦因為生產而死亡,也有不少嬰兒因為破傷風而夭折。”在理想與現實的雙重作用下,成了“赤腳醫生”。只有唐新淑仍然堅守著那塊“陣地”,盡管她沒有因此而生活富裕,但她對自己的這份事業癡愛不悔。
幾個事聯系起來又它讓人又想起毛澤東時代的“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所代表的農村合作醫療是毛澤東時代一項卓有成效的民生工程,“赤腳醫生”更是毛主席直接催生出來新生事物。在《赤腳醫生——二十世紀中國的溫暖記憶》這樣寫道——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有限的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農村醫療和醫藥匱乏的狀況一直是黨和國家焦慮的問題。1965年1月,毛澤東和中央批轉了衛生部關于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基層的報告,“很多醫療專家紛紛響應,像著名的胸外科專家黃家駟、兒科專家周華康、婦科專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農村送醫。到1965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2800人下農村巡診。”現任衛生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專家指導組組長的李長明說。然而,醫療隊密度再大的穿梭巡醫,與居住過度分散的農民的求醫渴望相比,仍無異于杯水車薪。
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向毛澤東匯報工作,當時,中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當這樣一組數字被毛澤東知悉后,他發怒了。
李長明曾問過錢信忠,據他轉述,毛澤東當時站起身來,嚴厲地說:“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
隨后,經短暫培訓的農村稍有文化的赤腳醫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靠“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服務鄉民,構成那個年代一幅幅既溫馨又生動的畫面。
“赤腳醫生”稱謂由來
1965年,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開始實施速成培訓,王桂珍成為江鎮公社第一批28名衛生員之一。在經過短短4個月的培訓后,王桂珍背起藥箱,走村串戶為村民們看起了病。上海浦東新區衛校退休教師黃鈺祥,1953年從蘇州醫專畢業被分配到江鎮公社衛生院,經過兩年的鄉村醫療實踐后,1965年底開始參與培養當地赤腳醫生。他成了王桂珍從醫的第一位老師。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普及農村醫療衛生的工作在全國迅速展開,在全國各縣成立人民醫院,在公社一級成立衛生院,村里設衛生室,構成農村三級醫療體系。同時衛生部著手組織對農村知識青年的醫學培訓以充實村衛生室,一個“半農半醫”的群體由此迅速崛起。
1968年夏天,上海《文匯報》刊載了一篇《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文章實際是一篇關于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黃鈺祥、王桂珍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跡。同年第三期《紅旗》雜志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都全文轉載,也就是在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毛澤東在當天的《人民日報》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從此,“赤腳醫生”成為半農半醫的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王桂珍則被看做“赤腳醫生”第一人,她的形象還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發行的糧票上。
黃鈺祥說,這是在農民中自行叫起來的,因為南方的農村都是水田,種水稻的,只能赤腳下水田,所以赤腳就是勞動的意思,赤腳醫生就是既要勞動也要行醫。
今天再來看“赤腳醫生”,一要看它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限的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城市”——毛主席發怒,要“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農村三級醫療體系”的建立,“半農半醫”的群體由此迅速崛起——“赤腳醫生就是好”——該制度在全國90%以上的農村推廣,惠及億萬農民——
正因為它惠及億萬農民,人們至今仍然對它難以忘懷。在《網絡出現懷念“赤腳醫生”風潮》中——
網名為“echina”的網友回憶說:“每當生病的時候總想到赤腳醫生,就像餓了時總想到食物一樣。小時候家在農村,每當生病,找村里的醫生看一看,吃兩副藥或打兩針就好了,頂多也就輸兩瓶廉價的液。長大了,進了大城市,醫療條件好了,有了醫院,我卻對現在的醫生到底有沒有醫術懷疑了起來。”
網友“大江東盡去”也回憶說:“三十多年前,母親得了心臟病,已經奄奄一息,父親急忙叫來赤腳醫生,醫生說,只要給母親吃一些藥,并經常吃豬心,這樣慢慢就會好。父親照赤腳醫生的話去做,真的把母親的病治好了,醫藥費只用掉了十幾元。假如現在我母親得這種病,并且有三個小孩在讀書,我不敢想象會是怎樣一番情景。”
廣東藥學院原院長梁仁教授說,“如果把經濟發展、生活水平考慮進去,當時農民所得到的醫療保障比現在可能還要好一些。那時農民的常見病、多發病都能得到治療,而大病城市照樣治不了,因此城鄉醫療條件的差別非常小。”
有資料說,從1949年到1981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從35歲增長到67、88歲,其中,就有“赤腳醫生”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毛主席的醫藥知識,估計比不上一個普通的“赤腳醫生”,但是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并且知道怎樣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如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就是偉大領袖的偉大之所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