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改革”?誰“死路一條”?
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日本影片《追捕》中有一句流傳久遠的臺詞:“從這跳下去!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堂塔也跳下去了,現在請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呀!”電影畫面中那是一幢高樓的樓頂平臺,遠看藍天白云,近看車水馬龍……
當今時代,“文化”這詞匯泛濫得很。什么事情一旦掛了一個“文化”為后綴,就意味著有了左右人們行為的能力。以此來看,《追捕》中的“跳”就是在被人強推為一種“文化”。高樓平臺,縱身一跳粉身碎骨,沒有這樣的傻子。但是一旦被煽呼出來一種“跳文化”,結果就很難說了。《追捕》中有幾位劇中人就是在這種居心不良的毒害下一命嗚呼的。所以人們對于文化,尤其是拼命強推的文化,需要多加小心。
再比如走路。人總是要走路的,除了漫無目的的散步健身,多數的走路都有一個目的性。黑心老板卷款“走路”是走路,打工仔追討欠薪也要走路。西服革履的成功人士進入“天上人間”享受一場按摩系列服務要走路,挖煤工下到黑洞洞的煤窯去掙幾個養命錢也要走路。都叫做走路,追求卻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說“走路”是個中性詞,本身不帶階級性,走路的目的才可能涉及階級性。
改革也是如此。改革多年,“改革”詞匯本身漸漸取得了文化甚至宗教的崇高地位,似乎反對不得。然而事實上的改革卻更像是一場殘酷的掠奪,“第一桶金”沒有被幸運者們用來“帶動后富”,卻被用作了巧取豪奪的本錢!新三座大山殘酷壓榨,一個個社會道德底線被突破,黃賭毒日甚一日肆虐泛濫。被欺騙的人民開始反思,開始覺悟。他們發現,改革原來不過是一個如同“走路”一樣的中性詞,不能夠一概肯定或否定的。即便是早年權威者發布過的“改革宏論”,也并非要人們接受不問青紅皂白的改革,而是對之做了這樣那樣限制的,比如改革的前提條件,改革道路的規范,以及怎樣判斷改革失敗、怎樣糾偏等等。拋開這些限制,單論改革,就無論如何像是欺騙。
如果在這改革忽悠之外還另外加了非如此將要“死路一條”的警示語,則更需要我們“警示”。正如同改革要有限制詞一樣,“死路一條”也是要受主語限制的。煤礦瓦斯爆炸礦工面臨“死路一條”之時“天上人間”沒有誰會為此揪心和痛哭,也不會中斷那醉生夢死的“呻吟”,而黑心老板的死在打工仔看來多半會是喜事。這些年大洋彼岸的統治階級從中國的“金融改革”嘗到了甜頭,在它們的破產突然加速的情況下,如果等不來中國“改革”的同步加速就要面臨“死路一條”。在國內也有面臨死亡威脅者,比如趁著改革之亂大發過“改革財”的。他們就希望“改”得越徹底越好,最好是改天換地,能像南斯拉夫或者利比亞那樣,舊賬統統翻過,原罪一筆勾銷。否則就可能要面臨“死路一條”!
說到此自然想到忽悠者的“前輩”趙大官人。當年腐敗初起,社會議論紛紛。趙大官人發過一番牢騷:既然人人平等,那你別人可以去得公司(發大財),領導干部的子女為什么去不得公司呢?我等一干平民聽了此話頓覺羞愧——是呀,不應該瞎議論,人家領導的子女難道就不是人?后來一想,錯!問題在于,平民的子女誰有本事到處“攀高枝”,哪座廟的香火旺就進哪座廟?
趙“前輩”過世多年,據網上風傳那后來者好像個個都有一兩個能掙天文數字年薪的兒子。作為一個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財路不明不白,擔心改不下去之后的“死路一條”,不是很自然的事么?如此,讓人怎么相信你改革的誠意?讓人怎么認識你“公布財產需要慢慢來”說法背后的苦衷?
改革警示看似聲色俱厲,實則色厲內荏。你看他最近的“改革”呼吁已經少了“政治”二字。我想怕是因為“政改”的居心早已被網民戳破了的緣故吧。這也是文化的偉力所在。
必須聲明,本文無意否定中國改革的成就,只想強調下一步的改革必須建立在認真總結的基礎上:還有哪些需要改?怎樣改?怎樣避免重蹈錯誤覆轍?怎樣縮小貧富差距?怎樣穩定社會?事情涉及十三億人口和國家安定,這樣的要求過分嗎?最重要的是:改革的話語權一定要回到在民眾手中!非如此,那“改革”一定是人民的死路一條。有三十年無數生命和血淚為代價,中國人民不會被同一塊石頭絆倒第二次!
后記:此文定稿前,國務院做出了鐵路、能源、金融、市政、電信、教育、醫療等大型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決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