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年高考山東省本專科錄取率達87%,其中本科錄取率達44%,均創歷史新高。但是,專科(高職)二批卻有四萬余計劃落空,部分院校面臨無生可錄局面。(2011-08-21 中國廣播網)
今年,山東報名參加高考人數為58.7萬人,比去年減少約5萬人。專科(高職)二批錄取的最低線為180分,從理論上講,生源應有足夠保障, 但二批第一次征集志愿投出后,差額卻高達63700人,很多學校沒有報滿,這只能說明有相當部分考生是放棄了報考。何以至此?在筆者想來,除了高校的盲目增加以外,更重要的是讀書無用論的直接反映。
讀書無用論,是人們在評價社會現象時,因為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自我難以理解或難以改變,而對讀書(或教育、知識、學習)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態度和觀點。“讀書無用論”之所以抬頭,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個人原因。
近年來,因為“讀書貴、就業難、起薪低”和其他各種原因,社會上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流行起新“讀書無用論”。在這些人看來,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與嚴峻的就業現實存在較大差距,所學無處用,所用非所學,“不讀書一樣賺大錢”“讀了書照樣找不到工作”,苦讀寒窗不如早日打工。
上大學投資有多大?以貧困縣的農民家庭為例,如果按照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平均支持7000元計算(含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一個人本科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苦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35年是個什么概念?這相當于一個人從20歲開始勞動的話,最青春的年齡的勞動收入全部供大學生了,那55歲后的生活怎么保證?這35年期間,生老病死人情往來的費用哪里來?如果這些事情都不能做,人生還有多少質量可言?于是,經過對照后農民最終得出了結論:“讀書無用”。
即使嘔心瀝血讓孩子大學畢業了又如何?成績再好不一定找不到工作,自己奮斗不如父母有實力,無疑更是“催化劑”。有著和同齡人不同成熟的大三學生孟麗群說,“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女人打拼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何必呢?”小孟邊說邊拿出Dior化妝品補妝。“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趁年輕找個好男人,等畢了業就結婚,相夫教子。”
君不見網上正在流傳:“四年過去了,大學提起褲子冷冷的說:你可以走了,把青春留下,直到那刻我才明白,不是我上了大學,而是大學上了我。”大學無用,不說那些書本上的東西有多陳舊,不說“德志體美勞”在大學里長進了多少,單說在大學里讓你學到的那些骯臟東西:想過坎你要先送禮,想讀研還有潛規則,就讓你傷心到底。
看吧!大學生招聘會參展單位:菜館、面片館、包子館、美容美發店、網吧……面向大學生招聘以下職位:導購員、沙鍋師、餃子師、點餐員、傳菜工、配菜工……難怪有人勸同學去保安公司:“咱就把自己當一文盲,能養活自己就成,別想那么多了。”
想想吧!當文盲一點都不奇怪,中國經濟一直最需要的是藍領,不是白領。需要藍領,是因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低端加工的位置上。一個加工廠,從董事長到門口的保安,可能沒有一個大學生,為什么?因為它的本質是不需要大學生。
顯然,讀書無用的背后,是數不盡的辛酸和無奈。不是“讀書無用”,而是難以安心讀書。現實生活中,最終完成學業后卻找不到工作者大有人在,找到了低薪工作后勉強在溫飽線上掙扎者也不乏其人。難怪有人說:愛一個人,讓他去上大學吧,那里是天堂。恨一個人,讓他去上大學吧,那里是地獄。不是“讀書無用”,是“高考無用”;不是“高考無用”,是“大學無用”;不是“大學無用”,是我們的教育“無用”。
可見,“讀書無用論”與其說是牢騷,不如說是控訴,是對教育這一公共產品質次價高的聲討。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莘莘學子把讀書當作生存、發展的跳板,看到大學畢業后的現狀和預設的前景格格不入,得出“讀書無用論”的判斷,無疑是對當代教育的嘲諷。
顯然,如果不能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如果不能解除畢業生的后顧之憂,如果不能切實扭轉現行的教育體制,如果不能首先讓人讀得起書、上得起學、就得了業,“讀書無用論”就難以消除,如山東般高職計劃落空,部分院校無生可錄的遲遲不見就會愈演愈烈,科教興國戰略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只能淪為空談。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