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外管局權威數據,截至2011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0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4.4%,而在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是2.8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今年一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了1900億美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對2.8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沖。那么,對今年一季度增加的1900億美元外儲,央行也就拋出了超過一萬二千億的人民幣來對沖。所以,2011年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75.81萬億元,同比增長16.6%;狹義貨幣(M1)余額2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0%;流通中貨幣(M0)余額4.48萬億元,同比增長14.8%。簡單地說,票子毛了,物價膨脹正在進行中。
美國財政部4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1541萬億美元。早在2月28日,美國財政部表示,因統計方法調整,將截至2010年12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向上修正至1.16萬億美元,較2月15日公布的8916億美元增加了30%,與此同時,將英國12月的美國公債持有量向下修正至2721億美元,較此前公布的5413億美元下降近一半。原來中國外管局瞞著國人通過英國的機構在偷偷增持美國國債。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政策顧問、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張陶偉表示,調整后的1.16萬億可能是準確數據,加上中國政府購買的約4000億美元“兩房”債,以及其他由美國政府信用作擔保、可以視同美國國債的房地產債券,中國官方持有的美債總量約為1.6萬億至1.7萬億美元。
綜上,最新數據:中國外匯儲備余額3.04萬億美元,美元債券超過50%,在1.6萬億至1.7萬億美元.
如此巨額的美元外匯儲備和美元債券,面對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美元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松,國家外匯管理局卻說外匯儲備沒有損失,這無異于對國家和人民的公開犯罪,國內幾乎失控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是明證。
巨大損失是實實在在的,而外管局官員自我辯護的歪理邪說更令人感到荒誕不經:
一、幣種說。外管局官員說:“外匯儲備是外匯資產,以美元作為記賬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導致了外匯儲備折算成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并不是實際損益,也不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的對外實際購買力,而只是用人民幣還是美元作為報告貨幣所導致的賬面差別。只有在將外匯儲備調回并兌換回人民幣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匯兌方面的實際變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沒有大規模調回并結匯的需要。”簡言之,以美元幣種儲備,永遠沒有損失,只有兌換成人民幣幣種才有損失。而美元在瘋狂印刷之中,毫無節制,三萬億美元的數字肯定不會變少,而且還會略有增加,但實際購買力會大大減少。易綱就直言:“鐵礦石和石油越賣越貴,黃金市場容量小,兼并收購敏感,租用土地難度大。”而且,兌換成人民幣就發生了實際損失,那么,這筆巨額外匯儲備看來就永遠不能回來了,永遠以美元幣種的形式記在賬上?
二、賬面說。外管局官員說:“損失或收益均是賬面計值變動,只要不發生實際兌換,就不會成為現實。”這就是完全的混賬說。4000多億美元“兩房”債,幾乎是一堆廢紙,外管局居然說持有的“兩房”債券還本付息正常。請問:真金白銀的4000多億美元的本金現在縮成的“本”是多少?每年的息又是多少?48元買進的中石油現在跌到十元左右,每年也在一毛兩毛地正常分紅,只要你不清倉賣出,理論上還會有賺。中石油也有國家信譽擔保,絕對不會退市,但投資者的損失難道只是賬面浮虧?
三、抵銷說。外管局官員說:“與以美元計價的儲備折合人民幣后的賬面損失相對應的是,我國國民持有的人民幣金融資產以美元計價的賬面盈余。”這完全是欺人之談。把美元資產折合成人民幣是損失了,但把人民幣資產折合成美元還賺了,是這個意思吧。虧這些腦殘精英想的出來。現在人民幣數量成倍膨脹了,但一斤大蒜還是一斤大蒜,一套房子還是一套房子,只不過以前一元一斤的大蒜現在變成了七元,以前10萬一套的房子現在變成了100萬元,以前一斤大蒜只值0.14美元,現在卻值1.2美元,這完全就是價格泡沫,物質財產并沒增加,人民幣的購買力并沒有增強。
四、收益率說。外管局官員說:“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取決于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和投資所在國的通貨膨脹率。”截止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近90%的美國公司承認在中國的盈利狀況相當于或高出其全球總體盈利水平,在華外資獲取了巨額利潤。相反,中國收購外國企業連年受挫。2010年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達到590億美元,其中40%通過并購實現,華為收購美國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專利和產品,都因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橫加干涉而失敗,更不用說收購成功的賺不賺錢了。
2005年,中海油以185億美元的價格大手筆展開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在與雪鐵龍公司拉鋸戰、美國政府干預等情況下,最后撤回收購。
2007年,華為和美國貝恩資本試圖以22億美元聯手收購3Com公司,但因美方擔憂國家安全而流產。
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
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
2010年,中海油聯合加納國家石油公司出價50億美元,競購加納Jubilee油田23.5%股權交易失敗。
2010年,中化集團與新加坡淡馬錫聯手用約50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鉀肥的計劃失敗。
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于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
國際知名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企業跨境收購的失敗率(指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拒絕或聽任其過期失效的比率)為全球最高,達到12%;2010年,這一比率降至11%,但仍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公司2010年從事海外收購的失敗率僅為2%和1%。收購連年受挫,大筆投資又血本無歸,最后只好作為死錢放在國外,幫助別國搞建設,何來收益之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