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外匯局網站發布《外匯儲備熱點問答(二)》,回答了社會公眾關注的外匯儲備相關問題,及時地“釋疑解惑”,讓不懂市場經濟和金融學高深理論的人,總算明白了很多“學問”上的道理。
此前,人們對我們放在美國的巨額外匯很擔心。起初只是擔心貶值,當美國兩黨就政府債務問題出現激烈爭斗后,更多人擔心美國賴賬。在“愛國”思想的驅使下,紛紛建議大量減持,或用于彌補社會養老保險不足,以取消退休金雙軌制;或用于醫療教育補貼,以緩解人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的困難;或從美國購回大量以生產資料為主的商品,哪怕是“Made in China”也不錯,既能平抑國內的物價,也可促進原材料市場的發展。
看起來這些擔心顯得很多余,也很“外行”。
首先,外匯局告訴我們,國家的外匯是國家的而不是老百姓的:
“企業和個人是將外匯賣給國家并獲得等值人民幣,交易出于等價和自愿原則。”“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并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價和自愿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也就是說,在市場原則下,國家和人民是兩個對等的利益主體。個人或企業將外匯賣給國家以后,已經收回了等價的人民幣,對國家的外匯就不再具有所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掌握了市場主體理論,就不難分清國家與人民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并不是人民的,人民的也不是國家的。這樣,如何管理外匯是國家的事情,人民在這里不存在話語權。
其次,外匯局警告我們,外匯用于老百姓“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后果”。
“不論是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將外匯儲備直接用于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到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使用的問題。外匯儲備不同于財政盈余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于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后果。”
這個意思表明,國家也不存在外匯這么一筆“財富”,而是央行負債購匯買來的。假如將它當作“財富”直接用于民生,就等于央行“負債”無法平衡,你花了多少我還得印多少,“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后果。”
再次,外匯局安慰我們,外匯的安全仍寄希望于美國。
前幾天,在外匯局發布的《外匯儲備熱點問答(一)》中稱,“已注意到近期標準普爾等評級公司在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問題上所表達的觀點,希望美國政府切實采取負責任的政策措施增強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尊重和維護投資者利益。”
不過,學習了外匯局的理論以后,還有幾個新問題不請教不行了:
第一,人民和國家是“等價交換”的不同主體,國家的不是老百姓的,國家與人民互不隸屬的觀點是否符合憲法?好像我們的國家叫做“人民共和國”吧?外匯局能回答土地是政府的還是人民的嗎?
第二,“負債”是經濟學的普遍概念,是權利和義務的轉換過程。市場主體購買原材料,得到原材料的使用權利的同時,就產生了支付原材料款項的義務。這個義務不代表“原材料”不是財富,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已。既然外匯是國家交換來的,那它已經履行了這個義務。將這筆財富部分用于民生并不需要財政“透支”,為什么“相當于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
第三,市場經濟理論好像很講究“產權清晰”,起碼要落實到“出資人”,讓職工下崗時就是這么說的。國家外匯的“產權”歸誰?它的出資人是誰?哪個出資人享有所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
第四,外匯儲備的作用是什么?既然不能用于老百姓,也不能分離一部分建立養老基金,作為貨幣發行量的依據反而會增加貨幣發行量,那就干脆送給美國不好嗎?中國至去年年底的M2為70多萬億,貨幣發行量以20%的速度遞增,是GDP增速的兩倍。這是我們外匯儲備太多的緣故嗎?
市場經濟理論其實也不是“玄學”,不能總拿學問做“學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