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中國須忍受更高的物價上漲率”論,還是我國“通貨膨脹率警戒線不應該局限于3%,而是可以提高到4.5%”的斷言,然題為《油糖酒齊漲價百姓無奈先囤貨 有人自稱“海豚”》報道的“在一片‘漲’聲中,不少人想趕在‘漲價’之前囤積生活必需品,他們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囤族’。甚至還有人自稱‘海豚(囤)’,即海量囤儲”的敘述,無疑在告知我們,民眾都“海豚”了,我們還要忍受怎樣的物價上漲呢?
顯然,從該報道的現實來看,要想成為報道中的“海豚”也是要有資格和本錢的,如題為《低收入市民:16年CPI漲兩倍 收入只漲660元》、《兩月只休一天?迪士尼代工企業被指血汗工廠》等報道中的群體,想要成為“海豚”恐怕是一種奢望吧。而就題為《“十二五”擬大幅提高貧困線 可能接近1400元》報道中的“按照國際上劃定和計算貧困人口數量的標準,中國的貧困人口數量更大。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按照國際標準計算得出的中國消費貧困人口數在國際上仍排名第二,僅次于印度。”這個敘述來說,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忍受更高的物價上漲率、或高通貨膨脹率呢?
可既然此次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輸入型通脹”,又怎樣的來理解“我國的糧食價格長期低于國際糧價”這個論斷呢?這不是與大量進口糧食、或大豆是為了平抑國內物價的理論、指導方針相悖嗎?此是不是還間接地驗證了我國東北大豆的陷落確實是一種價格話語權的戰略陰謀呢?而“物價上漲由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兩部分組成”中的“翹尾”從一季度就“翹”到即將進入2011年了,這個“尾”是不是也忒長了些呢?何況,如題為《溫商轉做酒莊 將葡萄酒當液體黃金買賣》、《調查稱外資藥貴國產藥13倍 享受超國民待遇》等報道所述的問題,這又是哪門子的“輸入型通脹”呢?
“有的決策者往往會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提高了貧困線,我不是越扶越貧了?”世界銀行發展研究局統計部主任陳少華告訴記者。然而,不論是如題為《應對物價上漲 組團“淘早菜”每月可省200多元》的報道,還是《物價上漲催生“菜奴省錢攻略”》的被熱捧,以及此前的“豆你玩”、“蒜你很”、“姜你軍”、“糖高宗”,哪一個不是有著將扶貧成果踩在腳下的功能,還會將所謂的“中產”蕩“貧”之威呢?
據報道,旋律取自S.H.E的熱門單曲《中國話》的《中國價》在網上迅速走紅,歌詞曰:“物價高,物價漲,工資想跟上物價漲;物價不讓工資跟上物價漲,工資偏要跟上物價漲;物價偏偏不讓工資跟上那物價漲,不求工資高但求價別漲。”
“海豚”了,忍受更高吧,只是不知道,高論者們,或價格的監管、制定者們,是否也與廣大的人民享受著“姜你軍”之“海豚”的生活呢?又對《賣假藥為何卻得到廣泛同情》這樣的評論有著怎樣的認知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