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
個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eftlibrary
自2001年開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逐漸加速,企業利潤明顯好轉,經濟進入一個新的上升周期。根據以往的經驗,經濟繁榮物流暢旺的好光景里,物價輪番上漲通常會成為伴隨左右令人煩惱的事情。如今十年回首,通貨膨脹問題終究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面對的常態。然而當下的通貨膨脹究竟有多嚴重?它的主要成因又在哪里?似乎仍有必要進行深入的測量和分析。
一、 法幣時代的通貨膨脹
在經濟學理論中,所謂通貨膨脹就是一般物價水平連續上漲的
過程,在同等意義上,也是一國貨幣價值不斷減少的過程。
在傳統的本位貨幣時代,物價水平的變動實質上是透過不同商品與金、銀等的比價變化來衡量的。在貨幣史上,紙幣的發展有個漫長的過程。然而自上個世紀60、70年度國際布雷頓森林體系完結以后,紙幣成為純粹的法定不可兌換貨幣,金銀似乎也成為與其它商品無異的普通商品,這些商品的價格通常均由紙幣來衡量,變化不居。
在純粹法幣的時代,既然是通過紙幣來衡量一般物品的價格,那么也需要以同樣的方式來測算通貨膨脹。
二、 測量之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在許多工業國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常被用于對消費品價格變化的測量。在中國,這一指標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計算得出。考察2001至2010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直相對平穩,只有2008年一年該指數超過5%的水平(為5.8%),2002和09年為輕微負增長(不到負1%),九年下來的年均漲幅也僅為2.3%。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解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假設,國家統計局關于CPI的統計基本符合事實,那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衡量的畢竟是一籃子居民消費品價格的變動趨勢,而無法作為一般物價水平的衡量標準。
不過,在研究中也發現,CPI指數與貨幣工資率關系密切。一般而言,經濟活動旺盛,也即就業和利潤高時比兩者低時在提高貨幣工資率上要容易得多。而貨幣工資率對于居民消費品價格的變動有較高的影響度。例如,2008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指數為116.9,為2001年以來的次高年份,對應的CPI指數則為5.8%;而2009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指數為111.6,為2001年以來最低年份,對應的CPI指數為負0.7%。僅憑簡單的推斷,工資增長快、CPI指數高的年份,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也可能會快些,反之亦然。實際統計數據也驗證這一判斷,如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在2008年增長率達15.7%,而在CPI指數負增長的2002和2009年分別僅增長7.3%和9.5%。
最近兩年,中國農村過剩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再現缺口,各地最低工資已連續大幅上漲,似乎預示著作為勞動力成本的貨幣工資率的增長有再次加速的跡象,與此相若,在2011年中國CPI指數一度又有抬頭的趨勢,并于7月份達到6.5%的高位。不出意外,這又是一出CPI指數與貨幣工資率合唱的雙簧。
三、 測量之二:局部市場的價格狂飆
透過CPI指數,通貨膨脹似乎在收斂,活脫脫一副溫軟乏力的模
樣,而置身于房地產和國際大宗商品等市場,通貨膨脹原本那窮兇極惡的嘴臉忽又放大十倍般的暴露出來。
先看房地產市場,在2003年以前,中國商品房銷售均價尚無明顯的變化,2003年為2360元/平方米,與 2001年相比上升不足10%。而后,商品房銷售均價真正開始啟動,至2010年升至5033元/平方米,為03年的2.13倍,年均遞增13.5%。一線城市房價上漲的勢頭更猛,如2010年北京的商品房銷售均價達到15000元/平方米,為 2003年的2.9倍。事實上,近年來,由于大城市中心城區的房價居高不下,新建商品房的銷售更多的分布在城市的郊區,從而一定程度上拉低平均成交價格。例如,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顯示,該市今年二手房交易均價超過22000元/平方米,看來所謂一線城市房價十年漲五倍絕非僅僅是傳說。
幾乎與此同時,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也存在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原油價格由22美元一桶上漲到約100美元一桶,黃金價格由不到400美元 一盎司 上漲到近2000美元 一盎司 ,其它的諸如白銀、銅、鎳、鋅、鐵、煤炭、大部分農產品等也有類似的程度可觀的上漲。近年來,投機性的上漲浪潮還在古玩字畫、中藥材等各類專業市場蔓延,此處無法逐一論及。也難怪,面對局部市場如此巨幅的價格上漲,公眾反復借用馬克.吐溫的名言狠狠罵道: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然而,運用個別資本或商品市場的價格變化來測度通貨膨脹,哪怕這個市場如房地產般體量很大,卻總難免給人以管中窺豹、以偏概全之感。更何況這類市場中交易的商品往往在中短期內價格飄忽、上落無序,如黃金、石油等在1982年以后曾有過長達十余年的熊市周期,價格滑落一度超過三分之二。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的長周期來看,房產、能源或金屬商品的硬通貨屬性當之無愧,然而就中短期內,特別是對于年度通貨膨脹率的測算,這類商品也是有心無力的。
四、 測量之三:GDP平減指數
另一個的測量方法是計算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具體
的計算方法是名義GDP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后的GDP(即不變價格GDP)之商。名義GDP由一年國內全部的產品和服務按照當年的價格匯總而成,反映名義上的貨幣量值。所以GDP平減指數的計算基礎比CPI要廣泛、可靠得多,除消費品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2001~2010年,中國名義GDP年均增長15.35%,按不變價格計算的GDP年均增長10.96%,所以這一時期的GDP平減指數為3.96%。這一結果比同期平均2.3%的CPI增幅高出不少。GDP平減指數反映的是投資和消費價格的綜合變化,所以資本品價格的漲幅還會更高一些。在開放經濟的模式中,除開國際資本和貨幣流動造成的影響外,國內CPI增幅相對小,實際上可歸結為國內勞動者工資性收入增長緩慢的結果。看似矛盾的結論是,公眾通常總在抱怨CPI指數上升以至于削弱自身收入的實際購買力,然而真正需要警惕的卻是相對于CPI指數的工資性收入增長過緩。假以時日,如國內經濟真正轉向以居民消費增長為主,CPI指數也許還高于GDP平減指數,對于老百姓而言很可能是件不折不扣的大好事。
五、 歷史的對比
最后是對歷史數據做簡單的對比。 經過測算,1991年至2001
年中國CPI指數年均為6.9%,同期GDP平減指數年均為5.6%。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時期的GDP平減指數略低于CPI指數。其1993~1995年CPI漲幅較高,分別為14.7%、24.1%和17.1%。事實上,2001年至2010年間,不論是CPI指數,還是GDP平減指數,就年均數據或歷史高點而言均不及上一個十年的水平。不錯,中國經濟長期存在著通貨膨脹的現象,這無疑是事實;當下中國的通貨膨脹尚未觸及歷史的高位,也無疑也是事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