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十二章 媒體傳播與社會輿論

劉飚 · 2024-04-16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毛澤東時代研究》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我們知道 ,人類的“認知 ”,包括對社會價值的評判 ,都是對這個處在不斷變 化中的世界因果關系的有效理解 。

  我們知道 ,人類的“認知 ”,包括對社會價值的評判 ,都是對這個處在不斷變  化中的世界因果關系的有效理解 。任何一個觀念 ,人類如果需要將其有效表達出  來 ,成為合作體的共識 ,是需要通過一種特定的技術來實現的 ,需要通過諸如語  言 、文字 、視頻這樣一些工具才能有效實現 。對于人類知識大廈的有效搭建而言, 這些工具是目前人類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理解的基本技術手段 。如果將觀念視為一種  形而上的存在 ,那么語言 、文字 、視頻就是一種形而下的技術 。即人類將觀念化為  他們直觀聽覺里的聲音信息 ,從而將觀念從一個人的嘴里傳播到另一個人的耳朵  里 。或者將觀念化為一些特定的文字符號或形象 ,人們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或形象的  符號信息 ,成功解讀出其意義 ,從而理解這些觀念的特定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來  說 ,“傳播 ”就是這樣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社會本能 。但是 ,受技術和人類社會組  織發(fā)展水平的種種限制 ,早期的人類傳播一直停留在范圍很小的無組織狀態(tài) , 即沒  有人來組織傳播 ,傳播僅僅是一種自發(fā)行為 。參加的人數很少 ,規(guī)模也很小 ,也沒  有專業(yè)的傳播機構 ,主要局限于人際傳播 ,其中又以口頭傳播居多 。然而歷史發(fā)展  到了今天 ,人們之間的相互傳播 ,經過社會精神生產機構(各類新聞媒介)尤其是  媒體工作者的加工 ,并實現一定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后 ,它就能轉化成有影響的社會  輿論 ,甚至轉化為一種歷史性 、全局性的整體社會價值評判 。尤其在當今 ,作為人  際之間信息傳播更為廣泛快捷的的工具——手機上的即時短信 、微信 、抖音 、微視  頻等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迅猛發(fā)展之勢 ,幾乎變?yōu)槿巳硕寄苁治盏男屡d傳播載體, 這就尤其需要我們深刻了解“傳播 ”這樣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性中介環(huán)節(jié)。

  第一節(jié)  傳播及基本分類

  傳播是一種社會性傳播信息的行為 ,是個人之間和集團之間以及集體與個人之

  間交換 、傳遞新聞 、事實 、意見等信息的過程 。傳播活動隨人類的產生而出現 ,遠  古時代的人們用手勢 、刻木 、接繩等原始方式來傳遞信息 。后來 ,人們學會了用語  言 、文字來進行交流 ,開始了第一次傳播革命 , 即由非語言傳播轉變?yōu)檎Z言傳播。 語言的出現 ,豐富了人類的交往 ,使傳播活動有了一個明顯的飛躍 。但語言傳播有  其局限性 :一是空間限制 , 即只能局限在人際傳播的范圍內 ;二是時間限制 ,語言  轉瞬即逝 ,有關信息只能靠個人記憶保持 。第二次傳播革命 ,是以文字出現和造  紙 、印刷術的發(fā)明為特征 。這是比口頭聲音語言更適宜保持與理解的形象語言 。以  電子為媒介的傳播革命被稱為第三次革命 。從一九二五年第一個實驗電視的出現迅  速發(fā)展到閉路電視 ,從數字計算機到電子計算機 ,從電話到通訊衛(wèi)星 ,從一九五七  年人類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到現代社會最新的傳播媒介 ,“信息高速公路 ”把  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 ,使傳播活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性和準確性 ,人類已進入  了“現代傳播 ”的時代 。這就要求我們:

  第一,了解傳播的基本模式,即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  提出的一個被譽為傳播學研究經典的傳播過程的文字模式,“一個描述傳播行為的簡便  方法 ,就是回答下列五個問題 ”:“誰(who)? 說了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  (through what channel)? 對誰(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一是  傳者指傳播信息的人或機構。它具有收集信息、加工制作訊息、選擇傳播渠道、收集  與處理反饋信息等職能。二是信息指傳者所傳遞的內容。它包括用以表達對人與事物  的判斷、觀點、態(tài)度以及情感。三是傳播途徑指信息傳遞的方式和渠道。它可分為口  頭傳播、文字傳播、形象化傳播、電子媒介傳播、綜合性傳播等。四是受者指信息通  過各種途徑所到達并被接收的個人或群體 ,大量的受者稱為受眾。受者有對信息選擇  的主動意向 ,也可以各種方式向傳者發(fā)出反饋信息。其選擇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其心  理因素支配的 ,受者的心理特點往往具有求新、求真、求近、求奇、求樂、 自尊等。 五是傳播效果指受者在情感 、思想 、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發(fā)生的反應 。效果體現在知  識、行為是否改變 ,可分為四層次 :知曉信息、信念認同、態(tài)度轉變、采納行動。

  第二 ,改進思維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是 Computer(電腦)、 Communications (通信)、 Content(信息內容本身) 三者的結合 ,具有數字化(智能化)、 網絡化、 信息化特征和競爭性 、全球性 、綜合性特點 。信息高速公路運載的大流量信息和可

  供無限選擇的創(chuàng)造空間 ,能使我們的視野無比開闊 ,我們的思維得以跨越時空 ,盡 情地延伸與拓展 ,有利于形成非線性系統(tǒng)思維方式。

  非線性思維方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 ,它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思維的線性邏輯而 顯示出橫向度的跳躍性思維 ,擊一下鍵就能調出其他文本或返回文本 ,我們還可以 參與進去 ,改變原有的順序和結構 ,增添新的創(chuàng)意 。而以往那種平面 、僵化的思維 模式與表達方法 ,極大地限制了人的思維 ,妨礙了人們去創(chuàng)新 ,使人們自覺或不自 覺地以線性 、一維或二維的思維方式去分析 、認識與把握世界 ,把世界看得一成不 變 , 以致與現實世界相背離。

  現代信息流的高節(jié)奏 、多樣化特征 ,現代傳媒的非線性 、系統(tǒng)性結構要求我們 以敏捷而活躍 、開放而創(chuàng)新的思維迎頭趕上 ,游刃其中 。在信息高速公路營造的網 絡世界中 ,通過數字化交織起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關系 ,展示出各種各樣生動鮮活 的圖景 。所以無論是作為信息的傳播者還是接受者 ,抑或是傳播 、接受兼而有之的 網民 ,都應學會運用全新的思維方式——非線性系統(tǒng)思維方式分析問題 、認識問 題 、處理問題 ,這樣才可能跳出一隅之地 ,站得更高 ,看得更遠 ,才有可能運用整 體觀 ,避免片面性 ,最終確立科學的認識觀。

  第三 ,更新傳播觀念。信息高速公路將傳統(tǒng)的時間觀念擊得粉碎 。在信息高                                                                                        速公路上 ,人們既無地位懸殊之憂 ,又無時空相差之虞 ,大家都是“地球村 ” 的                                                                                        “村民 ”,同在一個時空之下 ,彼此是平等的 ,也是自由的 ,是獨立的 ,又是合作                                                                                        的 。正如未來學家 《第三次浪潮》 的作者阿爾溫·托夫勒所說 :“每一個新興的文                                                                                        明 ,都不僅改變著人們處理日常生活的時間 ,并且還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觀念。” 信息高速公路將世界各國聯在一起 ,使各地的生活節(jié)奏日趨一致 ,各地的時空概念                                                                                        走向統(tǒng)一 。信息高速公路所到之處 ,誰也不能用殖民者的眼光來看待任何網民 ,平                                                                                        等有序的網上秩序將是平等有序的世界秩序的前奏。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運用計算機技術 ,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用時間消滅空間 ” 的夢想 ,修改了一個世紀前的時空概念 。 由此看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                                                                                      進步 ,更新傳播觀念勢在必行。

  從傳播的基本方式來看 ,可分為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兩類 ,而后者則正是形成 社會輿論的主流媒體的職能所在。

  人際傳播又稱人際交流 ,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 這種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完成 ,也可以通過非語言方式如動作 、手勢 、表情、 信號(包括文字和符號) 等 。其特點: 一是人際傳播簡便易行 , 不受機構 、媒  介 、時空等條件限制 。二是人際傳播中交流雙方可互換角色 ,不斷接受信息和發(fā)  生信息 ,反饋及時 ,交流充分 。三是人際傳播有益于提高傳播的針對性 ,便于視  情調整傳播策略 ,發(fā)揮傳播技巧 。 四是人際傳播速度較慢 ,一定的時限內傳播的  范圍與人數有限。

  大眾傳播是指職業(yè)性信息傳播機構和人員通過廣播 、電視 、電影 、報紙期刊、 書籍等大眾媒體和特定傳播技術手段 , 向范圍廣泛 、為數眾多的社會人群傳遞信息  的過程 ,它是社會輿論形成并加以傳播的重要途徑 。其特點 :一是傳播者是指職業(yè)  性信息傳播機構和人員 ,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傳播技術手段 。二是大眾傳播的信息  是公開的 、公共的 ,面向全社會人群 。三是大眾傳播信息擴散距離遠 ,覆蓋區(qū)域廣  泛 ,速度非常快 。四是大眾傳播對象為受眾多 ,分散廣泛 ,互不聯系 ,只能從總體  上大體確定 。五是大眾傳播(互聯網除外)很難互換傳受角色 ,信息反饋慢 ,且缺  乏自發(fā)性。

  與此同時 ,社會輿論與社會價值評判的聯系也非常密切 ,后者通常需要通過傳 播作為媒介來完成 。從一定意義上講 ,傳播是手段 ,形成社會輿論并得出客觀的社 會價值評判是目的 ,社會價值評判往往是大眾判斷的結果 。這樣 ,社會價值評判往 往寓于社會輿論之中 ,而社會輿論的形成正是由口頭傳播 、文字傳播 、形象化傳 播、網絡(互聯網與手機信息等)傳播等四種最基本的傳播方式決定的。

  第二節(jié)  社會輿論的形成與作用

  輿論作為一種制約人類社會行為的方式 ,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誕生而產生 的 。在社會生活中 , 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輿論的存在 。那么 , 到底什么是輿論呢? “輿 ”:眾 、眾人的意思。《梁書·武帝紀》 中曰 :“行能臧否 ,或素定懷抱 ,或得之 輿論。”其中“輿論 ”即公眾的言論 ,或公眾的意見 。它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 社會中的各種現象 、問題所表達的信念 、態(tài)度 、意見表現的總和 ,具有相對的一致

  性、持續(xù)性和強烈程度 ,能對社會發(fā)展及有關事態(tài)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輿論是一種社會意識 ,它在社會中的“生命歷程 ”大約包括 :醞釀 , 即生成階 段 ;經過傳播在一定范圍擴散開來 ,形成公眾意見 ;產生影響 ,完成輿論目標。它既 是一種民意的表達 ,也體現著一種精神力量 。一般說來 ,輿論的形成基于對個體意 見的加工和一定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的精神生產機構是社會輿論的加工廠 ,一定 的社會集團運用自己掌握的宣傳工具 ,如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網絡媒體等 ,通 過贊揚并肯定一些人和事 ,否定或抨擊另一些人和事 ,從而形成一種無形的 ,但對 人們的言行起著制約或規(guī)范作用的精神力量 。因此 ,新聞傳媒在輿論的形成 、傳播 和引導方面更是具有突出的地位 ,常被看做是社會輿論的傳聲筒和放大鏡。

  當然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任何時候都必須由主流新聞媒體來把握與主導社 會輿論 。那么什么是主流新聞媒體呢?新華社《輿論引導有效性和影響力研究》課 題組的研究成果表明 ,判斷主流新聞媒體有六條標準:

  1、具有黨 、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具有一般新聞媒體難以相比的權威地位 和特殊影響 ,被國際社會 、國內社會各界視為黨 、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 、聲 音、主張的權威代表。

  2、體現并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主流價值觀 ,在我國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和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 ,堅持并引導社會發(fā)展主流和前進方向 ,具有較強影響力。

  3、具有較強公信力 ,報道和評論被社會大多數人群廣泛關注并引以為思想與 行動的依據 ,較多地被國內外媒體轉載、引用、分析和評判。

  4、著力于報道國內外政治 、經濟 、社會 、文化等領域的重要動向 ,是歷史發(fā) 展主要脈絡的紀錄者。

  5、基本受眾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群。

  6、具有較大發(fā)行量或較高收聽、收視率 ,影響相當廣泛的受眾群體。

  反映輿論 、引導輿論并實行輿論監(jiān)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 ,對其重要性絕不 可低估 。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工具之一 ,它應當與建立在經 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管理機構相適應 。它是由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生產關系所決定 和所派生出來的精神生產關系的反映 ,它還包括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道德 、宗 教、藝術等形式。

  毛澤東就曾經說過 ,“凡是要想推翻一個政權 ,先要制造輿論 ,要搞意識形  態(tài) ,搞上層建筑 ,革命如此 ,反革命也如此。”(《毛澤東全集》 第 45 卷 230 頁)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前蘇聯主流媒體在葬送這個曾一度強盛的超級大國時所起的惡  劣作用。

  前蘇聯的變化的確經歷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 ,它最終導致的是社會  主義制度的崩潰 、蘇聯共產黨的瓦解和蘇維埃聯盟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 。而在這之  中 ,蘇聯新聞媒體的失控和錯誤的輿論導向 ,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戈爾  巴喬夫一九八五年當政后不久 , 即提出所謂的“新思維 ”,主張“毫無保留 ,毫無  限制的公開性 ”,媒體也就逐漸轉向失控 。有關批判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體制 ,譴  責斯大林 ,為自由派人物鳴冤叫屈的材料充斥各種出版物 ,真真假假 ,是非難辨。 隨著許多非正式組織的出現 ,各種政治觀點 ,甚至反共 、反社會主義的觀點 ,也經  常見諸報端 ,社會主義被描繪得漆黑一團 。特別是一九九〇年六月戈爾巴喬夫批準  的 《新聞出版法》, 宣布“輿論不受檢查 ”之后 ,便徹底自由化了 。許多報刊在某  些“ 民主派 ”頭面人物的控制下 ,充當了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急先鋒 ,而共產黨掌握  的一些報刊對此非但不作反擊 ,反而在許多問題的宣傳上與之相互唱和。

  輿論工具的失控及其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宣傳 ,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政治后果:

  一是打擊了蘇共傳統(tǒng)派 ,支持了資產階級民主派 。輿論工具按照戈氏等人定的  基調 ,把全國一千八百萬各級黨政管理干部說成是改革的阻力 ,大加詆毀和鞭撻, 致使許多真正的黨的好干部聲譽受損 ,無法工作或被以各種方式趕下臺 。而另一些  報刊卻把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野心家說成是改革派而妄加吹捧 ,為他們歌功頌德 ,使  其得以爬上領導崗位 ,篡黨篡國。

  二是歪曲歷史 ,全盤否定斯大林 ,詆毀列寧 ,否定社會主義制度 ,攻擊共產 黨 。這些報刊不顧十月革命后 ,蘇聯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下成長壯大 , 由一個貧 窮并相對落后的帝國迅速發(fā)展為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世界性大國這一事實 ,連篇累 牘地發(fā)表文章 ,否定蘇聯人民的歷史成就 。把過去的七十年說得一塌糊涂 ,認為十 月革命搞錯了 ,帶來了“災難 ”,說社會主義制度是“兵營式共產主義 ”,罵共產黨 是“黨閥專制 ”,攻擊斯大林是“暴君 ”“劊子手 ”,批判列寧的暴力革命理論 ,認 為列寧的社會主義在一國首先勝利的理論是“左傾 ”,而列寧主義是社會主義理論

  錯誤的根源 。后來 ,甚至發(fā)展到推倒列寧塑像和叫喊撤銷列寧博物館 、拆除列寧墓  的地步 。這在幾乎都未親身經歷過十月革命的蘇聯人民中間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  亂 。人民的精神支柱沒有了 ,許多人的共產主義信念動搖了 ,共產黨員抬不起頭, 成百萬的黨員退黨 ,群眾中滋生了歷史虛無主義 ,宗教觀念乘虛而入 。 由于外部與  內部的原因 ,共產黨人威信大大降低 ,這就導致了無政府主義的蔓延和各種領導機  構的癱瘓 。既然社會主義缺少生機與活力 ,許多人認為就應該拋棄它 ,而去尋找其  他的發(fā)展模式。

  三是煽動民族主義 ,支持民族分離 。“公開性 ”促使全國許多地方出現了以民 族為特征的非正式組織 。他們利用傳播媒體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鼓動民族分離 ,加 劇了民族之間 、加盟共和國與聯盟中央之間的矛盾和對立 。以一九八八年初為爭奪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歸屬為起點 , 民族沖突不斷發(fā)生 。至一九九〇年三月立 陶宛宣布獨立 , 民族分裂之風愈刮愈烈 ,最終導致聯盟國家的解體。

  當然 ,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巨變 ,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停滯不前甚 至倒退 ,人民生活水平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甚至是以犧牲人民物質文化 生活水平為代價 ,去大搞軍備競賽和對外擴張 。經濟上不去 ,人民生活水平提不 高 ,就無法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社會主義吸引力必然削弱 ,從而產生信 仰危機 、信任危機 ,這是促成前蘇聯的分裂與和平演變的內在因素 ,但社會輿論的 外部作用也不容忽視 。這一歷史教訓告訴我們:

  第一 ,輿論工具能有效發(fā)揮社會控制功能的作用 ,對社會輿論的公正性和重  要性作出必要的符合歷史發(fā)展客觀實際的社會價值判斷很有必要 ,執(zhí)政黨要有所作  為 。就輿論的社會功能而言 ,輿論是實施社會控制的杠桿 。在現實社會里 ,大眾傳  播媒體往往會把社會中發(fā)生的重要事件 、重要的社會變化的信息傳遞給社會成員, 同時也把公眾就此形成的輿論傳遞給社會決策階層 。輿論不僅能反映危機 ,也能預  示危機 。社會成員可以從社會輿論中獲得超越自身直接經驗的有關環(huán)境信息和周圍  世界的運行狀態(tài) , 以及所屬的社會群體對社會的認知 、態(tài)度 ,并據此對社會施加影  響 。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社會管理 ,主要就是通過參與輿論傳播實現的 。從社會的決  策階層來說 ,他們可以通過輿論的反饋獲知社會危機所在 , 了解危機程度 ,為決策  提供準確的依據 。在現代社會中 ,社會決策不可能是少數人智慧的產物 ,而必須是

  在準確把握社會整體意識的基礎上制訂出的政策 、法規(guī) 。決策者必須傾聽大多數社  會成員的意見 ,洞悉人心所向 。無視社會成員意愿的決策本身就是對社會系統(tǒng)的破  壞 。為達到社會控制的目標 ,決策者們可以在反饋的基礎上對社會系統(tǒng)的各要素、 各層次進行協調 , 同時又著力引導社會輿論的前進方向。

  我們衡量社會輿論的標準不能僅僅根據表面的現象 ,也不能機械地把“人民的 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 ”這樣原本正確的命題當做教條 ,而必須根據社會系統(tǒng)的整體 目標 。例如 ,現代社會無不崇尚科學 ,但由于教育還未跟上科學的步伐 ,相當部分 的公眾還不能正確區(qū)分科學和偽科學 , 同時 ,社會某些個體囿于狹隘的眼界還會滋 生出某種非理性的情感和情緒 。這些顯然是與社會系統(tǒng)的整體目標相違背的 。 因 此 ,必須正本清源 ,及時引導 。此外 ,人們常常忽略這樣的事實 , 即公眾輿論也有 被濫用的可能 ,公眾輿論還有可能因信息渠道不暢而被曲解 。凡此種種都表明及時 廓清各種非主流、非真實的社會輿論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必須重視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在現代社會 ,大眾傳播是輿論形成的重要  途徑 ,它經常能體現出一種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傳媒對輿論的引導主要是通過報  道中隱含的意見傾向 、評論中表達的立場觀點來實現的 。在社會輿論形成過程中, 分散的公眾成員在發(fā)表意見時會受到從眾心理很大制約 ,處于避免被孤立的很自然  的想法 ,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占優(yōu)勢地位的多數意見的影響或左右 。這種對于外  界優(yōu)勢多數意見的感知 , 主要來自大眾傳媒 。 由于傳媒的意見傳播具有公開 、廣  泛 、持續(xù)時間長 、聲勢浩大等特點 ,在社會意見中具有獨特的權威性 ,這是媒體意  見獨有的 、很難被超越的優(yōu)勢 , 因此也很容易形成主流意見。受眾在感知外界意見  時 ,往往將其視作多數意見,從而遵從、附和于媒體的有意識的引導。當然,輿論導  向既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也有傳播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進行某種輿論引導的區(qū)別。

  所謂錯誤的輿論導向 ,就是對一個時期社會輿論 、社會行為 、社會心理 ,能夠 產生錯誤引導和影響作用的社會輿論 。譬如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的今天 , 曾被視為謬種的“拜金主義 ”經某些媒體有意無意地渲染 ,特別是社會存 在的巨大影響 ,又“佛光 ”重放 ,大款 、大亨 、大腕被當做崇拜的偶像 ;金錢 、別 墅 、寵物被視作是輝煌人生的象征 。它鮮明地體現出一種奢靡之風正在污染著社會 環(huán)境 ,污染著社會主義的人際關系 。面對這一社會背景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于一

  九九三年春末連續(xù)播出記者述評 《拜金主義要不得》《再談拜金主義要不得》 等文  章 ,它猶如空谷傳音 ,在整個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人們普遍認為其論點切中時  弊 ,旗幟鮮明 ,說出了人民群眾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道出了人人心中有之 ,而口中  未言的話 。文章針對一個時期以來 ,某些媒體不惜筆墨大肆渲染某些明星 、大款如  何生活與消費 ,宣揚下海就能撈大錢之類 ,予以直率地批評 。文章指出 :艱苦奮  斗 、克勤克儉才是中華民族永遠值得驕傲的傳統(tǒng)美德 ,要警惕拜金主義對青少年的  侵蝕 ,要培養(yǎng)青年一代為民族前途與祖國未來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奉獻精神 。佳作既出, 不少新聞媒體紛紛轉發(fā) 。它鞭撻了社會丑惡現象 ,強化了反對奢靡的聲音 ,有利于  社會輿論的改善 。當然 ,我們對拜金主義的批判不可能一蹴而就 ,對它不僅需要拿  起批判的武器 ,更需要武器的批判 。 由此 ,我們可以看到 ,輿論引導對人們認識  觀 、價值觀 、世界觀形成起所的重要作用 。就一般而言 ,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大的一  致性 , 因為社會主流意識能直接影響并調控人們的思想行為。

  江澤民曾經強調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 ,輿論導向正確與否 ,對于我們黨的成  長 、壯大 ,對于人民政權的建立 、鞏固 ,對于人民的團結和繁榮富強 ,具有重要的  作用 。輿論導向正確 ,是黨和人民之福 ;輿論導向錯誤 ,是黨和人民之禍。” 當  然 ,輿論導向也有不同的分類及層次性 ,如政治導向 、思想導向 、經濟導向 、消費  導向 、生活導向 、行為導向 、知識導向等等 。我們在這里主要是講防止政治導向上  出錯誤 , 即在重大政治性問題上直接錯誤的引導 ,譬如像前蘇聯某些媒體那樣在大  是大非問題上喪失原則性 。我們要防止的首先是這類重大政治性的導向錯誤 ,但也  不能忽視其他非政治性的導向 ,有些導向雖然是非政治性的 ,但對人們的思想 、意  識 、世界觀很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還有的可以從非政治性的轉化為政治性的 , 比如  美化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 。又如由于我們片面地否定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道  德 ,過分強調物質利益 ,必然造就現實社會以恥為榮者多了起來 。 比如賴債不還, 本屬潑皮行為 ,但在某些人那里 ,其理不直氣卻甚壯 。難怪人們要呼喚恥辱感 ,要  追究某些媒體的輿論導向錯誤。

  第三 ,要注重發(fā)揮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輿論監(jiān)督是指輿論主體在法律所賦 予的權力范圍內 ,運用各種傳播媒體并采用多種形式 ,表達和傳導有一定傾向的議 論 、意見及看法 , 以實現對社會運行中偏差行為的矯正和制約 。它是民主監(jiān)督的一

  個重要方面 ,是社會民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被人稱之為是“ 除了立法 、司法 、行政之外 的第四種社會制約力量 ”。輿論監(jiān)督的對象是一切權力 ,其重點是權力組織和決策 人物 ,對權力組織的監(jiān)督包括對決策過程的監(jiān)督和對決策效果的監(jiān)督 ;對決策人物 的監(jiān)督包括對決策人物產生的監(jiān)督和對決策人物行為的監(jiān)督。

  我們所說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是指公民享有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fā)表意見 、建議  和呼聲 ,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和自由 ;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  和自由 。它實質上是人民的監(jiān)督 ,是黨和人民群眾通過新聞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的  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員 , 以及對社會事務實行監(jiān)督 。任何國家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 ,都離  不開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社會制度 。我國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 ,植根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安定團結的政治  局面 , 以建設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 ,推動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的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 、生態(tài)“五位一體 ”的建設 。這是新聞輿論  監(jiān)督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離開了這個最大的實際 ,就沒有真正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可言。

  社會輿論監(jiān)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并集中社會各個群體的意愿及其有待實現  的期望 。例如執(zhí)政黨和政府機關如何才能做到清明廉潔 ,腐敗怎樣才能得以懲治。 它也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 ,人們把它當做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的頭等大事來對待 ,其對于社會安定 、經濟發(fā)展乃至改革進一步深入都關系極大。 在新舊體制交替 ,法治尚未健全完善之時 ,社會輿論作為一種最廣泛 、最直接的監(jiān)  督形式 ,應加強對社會重大政治活動 、政府決策及高級公務人員施政活動的監(jiān)督, 這才符合黨中央關于把懲治腐敗的重點 ,放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身上的要求。

  為了確保輿論監(jiān)督報道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我們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辯證思維能  力 ,掌握報道策略。要按照“出以公心、針砭時弊,解決問題、有利工作,增進團結、 維護穩(wěn)定”的要求,認真把握好度 ,防止炒作。對于各種人民內部矛盾,要采取“與人  為善”的態(tài)度 ,分析要中肯、客觀、辯證。要自覺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依法進行  輿論監(jiān)督 , 同時要注意掌握好傳播范圍 , 尚未核實的特殊情況可以通過內部參考刊物  向高層反映。總之,要力求做到“揭露的現象是消極的,所起的作用則是積極的”。

  當然 ,要讓社會輿論監(jiān)督正常地進行 ,也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 :其一 ,要建立 健全完善的新聞工作制度 ,充分發(fā)揚民主 , 向受眾如實地提供有關事實真相 。其

  二 , 由新聞傳媒收集匯總出的情況應該是經過慎重周密調查的 ,能充分反映人們的 各種意見 ,供評判 、抉擇 。其三 ,要確保社會傳播渠道的暢通 ,確保下情上達 ,上 情下達 ,讓群眾充分討論 , 自由地表達意見 。總之 ,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社會輿論的 真實表達 ,要根據社會總體目標引導社會輿論 ,對正確輿論進行強化 ,對錯誤輿論 加以抑制 ,要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方向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社會價值評判的口頭傳播

  口頭傳播是社會價值評判中歷史最久遠而又變易性最大的傳播方式 ,它是一種 經口頭流傳的人際傳播 。在沒有大眾傳媒的古代 , 當政者比較在意民間的各種歌謠 和流言 。因為這些看似無意 、十分詼諧辛辣的歌謠 、傳言往往是民間情緒的真實表 現 。據歷史文獻記載 ,我國從周朝開始就有“采風 ”之說 。天子和諸侯要求那些孤 寡老人 ,在采詩官的帶領下 ,搖著木鐸 ,深入到田間地頭采集老百姓心口傳唱的各 種歌謠 ,去“ 了解輿情 ”,以觀民間風俗和執(zhí)政的得失 。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社會 價值評判及其傳播方式。

  如今 ,雖然已進入信息化時代 ,但口頭傳播仍然有著它一定的活動空間 。它那  種“ 面對面交流 ,有問有答 、有來有往 ,信息交流比較充分 ,信息反饋比較及時, 可以減少誤解 、增加互信與共識 ”的傳播優(yōu)點 ,是其他的傳播方式所難以替代的。 一方面它往往能最真實地反映輿情 ,反映人們即時的思想動態(tài) ;另一方面它又最容  易成為各種流言與謠言生存的載體 。因為在口頭傳播過程中 ,信息內容很難保證原  封不動不走樣 ,而是肯定會發(fā)生變異 ,或添枝加葉 ,或刪繁就簡 ,甚至難免歪曲變  形、無中生有。

  口頭傳播一般在大眾媒體難以正常發(fā)揮作用的時候或者地方顯得更為活躍 。試 以眾口相傳的所謂“八三四一 ”之謎為例 。八三四一部隊是一支被西方政治家和軍 事觀察家稱之為“紅色御林軍 ”的忠誠部隊 , 同時也是一個曾以保衛(wèi)毛澤東和中共 中央領導人為特殊使命的神秘部隊 。一個時期以來 ,有關“八三四一部隊 ”番號的 來歷曾有種種傳說 ,其中以毛澤東受啟示于京郊香山老道士而將警衛(wèi)部隊命名為最 廣 。某些權威媒體也從中推波助瀾 ,所謂“毛澤東八十三歲的壽辰 ,執(zhí)掌黨政軍最

  高權力四十一年 ”之說也摻雜其間 ,甚至有人據此荒謬地推定毛澤東真正懂“ 易 學 ”,是以一部《易經》奪得天下的“神人 ”。

  事實的真相究竟何在呢? 據時任公安部第九局(中辦警衛(wèi)局副局長)兼中央警 衛(wèi)團團長的當事人張耀祠披露 :一九五三年五月初 ,到職后的張耀祠 , 同中央機關 其他同志一道 ,奉命以中央警衛(wèi)師一團為基礎 ,組建中央警衛(wèi)團 。該團的前身是延 安時期的中央警備團的底子 ,干部比較老 ,經過幾天時間的工作 ,一千多名干部戰(zhàn) 士選調齊全 ,按編制組建起來后 ,報告了總參謀部 。后由總參謀部決定 ,按照編制 序列 , 中央警衛(wèi)團的代號為八三四一部隊 。部隊有了代號 ,機關對外聯系工作 ,干 部戰(zhàn)士寫家信 ,與親朋好友通訊往來 ,都用八三四一部隊的這個代號 ,不準用中央 警衛(wèi)團的番號對外 , 以利保密 。這支部隊的建制是歸總參謀部 ,警衛(wèi)任務歸中央公 安部第九局領導 。六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團部召開排以上干部會議 , 由張耀祠宣布 中央警衛(wèi)團成立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在中南海東八所召開全團軍人大會 , 中央辦公 廳主任楊尚昆 、公安部副部長徐子榮 、中央警衛(wèi)師政委張廷楨 、公安部第九局局長 汪東興參加了會議 。這支部隊誓死保衛(wèi)黨中央和毛主席 ,做到了“五個忠于 ”,即 忠于黨 、忠于毛主席 、忠于祖國 、忠于人民 、忠于職守 。建國以來一直沒有發(fā)生過 重大政治事故 。“八三四一 ”部隊的真正來歷由當事人親自敘說才真實可信 , 口頭 傳播所添加的神秘之說乃不攻自破。

  再以“非典 ”疫情的傳播報道為例 。二〇〇三年春節(jié)前后 ,廣東最早發(fā)現“非 典 ”患者 。從第一例到疫情迅速擴散 ,從醫(yī)護人員被感染到少量病人死亡 ,從家家 閉門“ 防非 ”到市民大規(guī)模搶購白醋 、板藍根 、食鹽 、大米等醫(yī)藥和日常生活物 資 ,媒體的一些“保守 ”做法導致了種種被動 。當二月十日《羊城晚報》 首次發(fā)布 “廣東發(fā)現非典型肺炎病例 ”新聞時 , 已是傳聞四起 ,“小道消息 ”不斷 。據廣東媒 體調查 ,此前市民有關“非典 ”的信息來源有百分之八十是從手機短信 、互聯網和 人們口頭傳播獲知的 。好在權威媒體迅速站到了“抗非 ”的前沿 ,用大量而又準確 的報道很快遏制了傳聞和謠言 ,穩(wěn)定了人心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 ,傳媒對突發(fā)性重 大傳染疫情的報道 ,可能會暫時引起部分人群的恐慌情緒 ,甚至造成一些不利于政 府形象的“負面影響 ”。但作為負責任的新聞媒體 , 只有切實把事件的真相告訴民 眾 ,才能用大量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這樣做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知情權 ,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辨識和運用能力 , 同時也就不會給各種“小道消息 ”提供傳 播的空間和滋生的土壤。

  對現實社會政治現象的認識與社會價值評判也往往存在這樣一個問題 。 比如  講 ,我們有的新聞媒體所著力營造的“媒體輿論場 ”和人民群眾“ 口頭輿論場 ”之  間 ,有時就不太銜接 、交合面小 ,對人民群眾口頭輿論中的正確部分 ,新聞媒體及  時給予肯定和支持不夠 ;對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 ,新聞媒體解釋和疏導不夠; 對一段時間出現的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錯訛流言 、傳聞 ,新聞媒體澄清力度不夠 。實踐  證明 :兩個“輿論場 ”重疊的部分越大 ,新聞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就越大 , 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強 。因此 ,新聞媒體要“ 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就  必須認真研究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 ,研究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 ,研究人民群眾對  中央的理論 、路線 、綱領 、方針 、政策以及重大決策的態(tài)度 , 以便從中觸摸到社會  跳動的脈搏 ,從而實現“媒體輿論場 ”和“ 口頭輿論場 ”之間的最大重合度。

  當然 , 口頭傳播對于人們的社會價值判斷的影響力 ,在一定的條件下仍然起著  很重要的正面作用 , 即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真  正參與的社會價值評判才能成為真實可信的口碑 。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發(fā)生在  山東水泥廠的千人捐資十萬元獎勵廠長一事就很有說服力 。事情的起因是來自于  這個廠職工對廠長的口頭傳頌 。該廠是國家投資近億元 ,年設計生產能力五十五萬  噸的中型企業(yè) 。 自投產之日起至一九九〇年的近二十年間 ,年年完不成生產任務, 累計虧損達兩千萬元 。 自一九九〇年三月 , 由職代會民主推薦 ,張才奎出任廠長兼  黨委書記后 ,發(fā)揚“ 老傳統(tǒng) ”治廠 ,廠興人和 。廠領導一班人吃苦在前 ,享受在  后 。談到張廠長的工作干勁 ,群眾形象地贊譽為“早七晚八 ,星期天白搭 ;早六晚  九 ,節(jié)假日沒有。”打窯皮是水泥廠最苦最累的活 ,而廠長卻常常與工人一樣冒著  窯內高達攝氏七十多度的酷熱 , 同窯操作 ,揮汗如雨 。談到關心職工 ,廠里把先后  購進的六百套煤氣罐 ,首先用于解決一線工人的需要 。并明文規(guī)定 ,企業(yè)的小轎  車 ,首先要滿足職工看病及紅 、 白喜事等需要 。就連職工越冬的取暖煤 ,也是廠長  和其他干部拉著小車挨家挨戶送上門 。論獎金分配 ,廠領導卻全廠最低 ,僅及一線  工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樣一來 ,就大大激發(fā)了職工為企業(yè)大干快上的積極性 ,調動了企業(yè)興旺的內

  在動力 。 自張廠長任職當年起 ,年年超額完成任務 ,一九九二年實現利稅和利潤, 分別比上年增長兩倍與四倍 ,職工人均收入四千五百元以上 。職工們發(fā)自內心地贊  揚說 ,“我們廠長張才奎 ,率領職工戰(zhàn)‘ 山水 ’;企業(yè)興旺職工富 ,廠長獎金微其  微 ;我們出錢獎廠長 , 略表職工一片情。”職工主動“獻獎 ”給廠長 ,這在今日確  不多見 。據統(tǒng)計 ,獻的獎金少則五十元 ,多則五百元 ,金額達十萬零六千七百九十  八元 ,簽名獻獎者一千零八人 , 占全廠職工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這樣才是真  正做到了有口皆碑! 面對全廠職工自掏腰包獎勵廠長之舉 ,張才奎表示只領心意不  收錢 。這種發(fā)自人們內心的擁戴與社會價值評判 ,才應是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所應該  追求的。

  當今之際 ,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與運用 ,一種比口頭傳播更具影響力的傳  播形式早已產生 ,這就是“手機短信 、微信 ”。發(fā)送手機短信 、微信已成為人們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年輕一代發(fā)短訊 、微信跟對話一樣頻繁 ,故而被稱之為  “拇指一族 ”。近年來 ,我國每月發(fā)送手機短信 、微信都多達數千萬億條 ,“短訊、 微信加口頭傳播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 ,形成一個強大而又廣泛的輿論場 。因此, 我們應當理性地對待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的批評性意見 ,它是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的  破壞因素的一個重要釋放口 ,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 。倘若我們容不得人們的批評監(jiān)督  和對社會中不良現象 、丑惡現象的抨擊 ,那它就會在民間以口頭傳播 ,尤其是運用  短訊 、微信的方式進行傳遞 ,這種口頭傳播乃至超越口頭傳播的短訊 、微信就會累  計形成一股巨大的破壞力 。反之 ,如果我們能經常有意識的披露一些社會上客觀存  在著的不良現象 、丑惡現象 ,在對一系列問題的揭露與解決中 ,讓人們看到即使眼  前有許多委屈或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 ,但還能看到希望 ,知道這個社會仍有一種正  義存在 ,有一種公理存在 。 因此 ,我們要重在疏導 ,決不能干“ 防民之口甚于防  川 ”的蠢事 ,一個健康的社會總是會把希望給予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第四節(jié)  社會價值評判的文字傳播

  文字傳播目前仍是社會價值評判中一種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作為通過文字的印 刷并以紙張為載體的書報刊等同其他傳播方式的媒體相比 ,具備便于攜帶 、便于閱

  讀 、便于查閱 、價格便宜等獨有的特點 。即使將來網絡傳播 、便攜式多媒體等新技 術 、新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報紙等傳統(tǒng)印刷媒體所獨有的特點 ,人類對報紙等傳統(tǒng)印 刷媒體的依賴 、依戀及其千百年來形成的線性閱讀的習慣 ,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 徹底改變 。從習以為常的對印刷品的線性閱讀方式轉變到對互聯網絡 、多媒體等的 超媒體閱讀方式 ,至少也將需要花上一代人的時間 。 目前 ,書報刊等印刷媒體所具 有的優(yōu)勢還表現在:

  一是良好的傳播信譽和社會影響力。報刊作為第一大傳播方式 ,歷史悠久, 這本身就是一種優(yōu)勢 。一家報紙經過幾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運作 ,能夠得以生存和  發(fā)展 ,說明它已具有一定的傳播信譽和社會影響力 。人們信任它 ,愿意從它那里獲  取信息 , 了解意見 ,證實觀點 ,尋求心理平衡 。特別是當發(fā)生重大意外事件 ,社會  出現動蕩 ,各種思潮混雜不清 ,政治形勢變幻莫測的時候 ,人們總是習慣于從自己  長期信賴的權威媒體上去獲取關于事態(tài)發(fā)展真相的準確 、全面的信息 。這種“權威  依賴 ”心理將使包括網民在內的許多人今后還會把報刊作為其接受新聞信息的主要  來源之一。

  二是及時開發(fā)的深度報道優(yōu)勢。人們需要新聞 ,不只是需要了解有關事件發(fā) 生狀態(tài) 、過程和結果的信息 ,還需要了解有關這一時間發(fā)生的背景 、原因及未來 趨勢的信息 。這方面報刊在同廣播 、 電視的競爭中便已注意到 ,并做了很大努 力 ,及時開發(fā)了大量解釋性 、調查性 、分析性和評述性的深度報道 ,受到了廣大 讀者的歡迎。

  三是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許多報刊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 ,為了事業(yè)的 發(fā)展 ,不斷招攬人才 ,逐漸擁有了一批新聞業(yè)務和經營管理的骨干隊伍 ,這是今后 同其他媒體競爭 ,實現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 , 尚有長期積累的信息資源優(yōu)勢 ,逐年積累的財力 、物力資源優(yōu)勢等 ,這 些都是印刷媒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繼續(xù)發(fā)揮媒體傳播主導作用的基礎。

  當然 , 報紙等印刷媒體在形式上不可能一成不變 。它必須借鑒和吸取新技 術 、新媒介的長處 , 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否則就可能很快地被淘汰出局 。印刷 報紙將逐步轉變?yōu)?“ 電子報紙 ”,這是媒體發(fā)展的一個大趨勢 。報紙在力圖保持 其特有的便于攜帶 、便于閱讀 、便于查閱等優(yōu)勢的同時 , 主動運用數字化 、多媒

  體 、液晶顯示等新技術 , 以嶄新的媒介形式——便攜式電子報紙出現 。在如今的  電子報紙中 ,新聞信息的聯結不再僅僅是線性的 ,而是網狀的 ;新聞報道與寫作  的文本結構不再僅僅是線性文字的 , 而是超文本結構的 。所謂 “ 超文本結構 ”, 就是文本的構成 ,不僅有文字文本 ,而且有聲音文本 、圖畫文本 、動畫文本直至  影視文本 。在超文本結構中 ,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關鍵人名 、地名 、時間 ,甚至  每一個詞語 、每一個句子都可以聯結另一個聲音文本 、圖畫文本 、動畫文本或影  視文本 。人們可以通過這種超文本結構 ,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既有聲有色 、聲情  并茂 、圖文并茂地又全方位地 、歷史地 、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和現實生活。

  不過 ,多媒體寫作和超文本結構仍然是以文本寫作與結構為基礎的 ,在學習 和掌握多媒體寫作和超文本結構的同時 ,不但不能丟棄而且必須加強對文本寫作 與結構的訓練 。但是 ,多媒體寫作和超文本結構則空前提高了媒體工作者乃至大 眾媒體客觀 、真實 、立體地報道新聞事件和反映現實生活的能力與質量 。它既是 信息時代對媒體工作者提出的嶄新素質要求 ,也是媒體工作者在新世紀面臨的嚴 峻挑戰(zhàn) 。 當然 , 現在的信息傳播新技術 、新媒介發(fā)展真可謂 “ 日新月異 ”“一日 千里 ”,如今的電子報紙已經開始構建數字式 、多媒體 、 網絡化等新技術 、新媒 介的優(yōu)勢 ,不僅將充分繼承和發(fā)揚印刷報紙便于攜帶 、便于閱讀 、便于查閱等特 點 ,而且具有時效性強 、容量大增 、易于檢索 、交互溝通 ,縮短采編 、錄入 、制 版 、印刷 、發(fā)行周期 ,節(jié)省紙張 、油墨 ,節(jié)省運輸 、發(fā)行人力 ,減少環(huán)境污染等 諸多優(yōu)點 ,能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要。

  文字的印刷傳播雖然不如形象化傳播來得真切而有實感 ,但較之口頭傳播它顯 示出諸多長處 ,尤其是傳播者自身的素質將得以充分展現。

  第一 ,真情強烈的傳承性。與口頭傳播者著眼于事物的新奇 、有趣 ,往往帶 有較大的隨意性不同 ,真情實感才是文字傳播的基礎 ,只有發(fā)自內心的評述 ,才能 真正做到文以載道 、字以言情 ,經得起時空轉換的檢驗 ,也才有必要經過文字記載 得以流傳 。著名作家浩然在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fā)表四十周 年時寫下 《永遠追隨著這面光輝旗幟》 一文 ,盡管在當時因諸多原因未能公開發(fā) 表 ,但如今讀來仍覺得句句實話 ,是其人生與藝術的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 。恰如 浩然自己坦誠所述 :“小文的確寫得不很精彩 ,但它表白了我的真實信仰 。人們的

  信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也不可以由于偶然的外界的什么人 、什么力量 ,一討厭、 一反對 ,就能夠改變得了 。信仰決不同于趕行市的青菜 、蘿卜 ,新的就一定比老的  新亮、值錢 … …”

  我們不妨摘錄其中三段話以窺其豹 :“只因為有了毛澤東文藝思想 ,一群從半 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走過來的 , 曾經被剝奪了上學讀書權利的工農后代 ,才能夠不 僅拿起筆來寫自己的生活 ,說自己想說的話 ,而且成名成家了——光憑這一點 ,我 們就感恩戴德 , 同時才更加堅定了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信仰與擁護。”

  “ 紀念 《講話》 發(fā)表十周年的時候 ,我整整二十歲 ,在當時的河北省會保定, 我買到一本 《講話》, 一遍又一遍地閱讀 ,親聆毛澤東同志的教誨 。給我指路 ,給  我志氣 ,給我智慧 ,給我為之獻出青春與生命的決心和力量 。以后我努力地照《講  話》 精神為人為文 ,學懂一點 ,就實踐一點 ,不斷地取得一些進步 。到了紀念《講  話》 發(fā)表二十周年的時候 ,我這個農民的后代 ,終于邁進文學大門 , 出版了小說  集 ,還有意識地在那一年動手寫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我個人的經驗與教訓時時警告我 ,每走一步 ,都不要忘記‘文藝為什么人 ’ 這個根本問題 。為人民大眾寫作 ,為推動時代前進寫作 ,會吃苦 ,會流汗 ,會犧牲                                                                                      一些個人的東西 ,但所取得的點滴成績 ,都是高尚的 ,都是人格與生命的勝利 。為                                                                                      自己的名利而投機取巧地寫作 ,為發(fā)泄個人不健康的情緒而對人民和社會不負責地                                                                                      寫作 , 即使碰巧碰上‘好運 ’,即使名噪一時 ,榮耀一時 ,也是卑下 、可恥的失敗                                                                                      者 ,甚至是歷史和時代的罪人。”

  第二 ,理性評述的一貫性。與口頭傳播者著眼于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不同 ,文 字傳播者往往能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識歷史 ,不圖一時之“轟動效應 ”而辱沒自 己 ,立足于對事物的本質把握 ,并把它看成是對自身職業(yè)道德的追求 。一生曾遭受 多年政治迫害的著名文學家丁玲 ,晚年是如何表達她對毛澤東及其文藝理論的一片 摯情呢?

  一九八二年丁玲訪美歸來談觀感時 ,笑著說 :“在美國 ,他們有些人開始對我 抱很大的希望 , 以為我這個受了迫害的知名人物 ,在國外‘ 自由 ’的空氣中 ,一定 會發(fā)一點牢騷 。然而我的講話太出乎他們所料 ,使他們大大地失望了。”她平靜而 堅定地說 :“我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思想是一貫的 ,前后一致 ,沒有動搖過。”

  八十年代初 , 丁玲曾接受過美 、法 、意 、蘇 、匈等國駐北京記者的采訪 。 這位斯大林獎獲得者七十六歲高齡的丁玲同他們作過一次生動的對話 , 不妨照  錄如下:

  記者:您如何看待毛主席《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 ?

  丁玲:這篇講話很有價值 ,作家應該到工農兵群眾中去 ,如果不去接觸他們, 不去理解他們 ,只寫自己一個老圈子、小圈子 ,那有什么值得可寫的呢?

  記者:共產黨執(zhí)政以來你老挨整受苦 ,你為什么還相信共產黨?

  丁玲:不是共產黨錯了 ,是一些人錯了 ,一些思想錯了。

  記者:您對毛主席的看法 ,與過去三十年的看法相比有無變化?

  丁玲:每個人都可能有變化 , 由于環(huán)境、條件不一樣 。我與毛主席在抗日戰(zhàn)爭 時比較接近 , 當時革命條件非常艱苦 ,毛主席引導大家抗日 ,大家都佩服他 。我在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再版前言中寫道 :“我寫書時像一個戰(zhàn)士喊著毛主席沖向戰(zhàn) 場。”后來有人問 ,你現在是否還有這種感情 ,我說毛主席是偉大的 ,沒有毛主席 就沒有新中國 ,毛主席的功勞很大 ,我現在仍是這種看法 … …

  再以著名作家劉紹棠為例 。他在 《創(chuàng)作雜記》 中寫道 ,“我這個農家子弟生活 在鄉(xiāng)親父老兄弟姐妹中間 ,有如鳥投林 ,魚入水 。在語言交流 ,審美情趣和生活習 慣上日漸農民化了 。我發(fā)現 ,不少文學作品跟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的需要 與愛好 ,相差甚遠 ,隔閡很大 ,不是寫給農民看的 ,也沒有想過寫給農民看 。 自我 局限于文人小圈子之內 ,嚴重脫離群眾還沾沾自喜 ,顧盼自憐。”

  劉紹棠之所以會有如此獨到的見解 ,正如其本人所說 ,在十年動亂后期 ,他卻  更相信毛澤東在 《新民主主義論》 中所闡述的文藝觀點 , 即民族的 、科學的 、大  眾的創(chuàng)作方向與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相結合 。劉紹棠錯劃右派問題平  反以后 ,堅決反對以辱罵毛澤東表現思想解放 ,一不是心有余悸 ,二不是政治投  機 ,三不想做忠臣孝子 。雖被斥為“認左為母 ”或“ 老觀念太多 ”而不悔 ,實在  是他經過進一步深刻認識 ,更加信仰毛主席的文藝思想 。在老人家活著的時候, 中國文壇敢于寫文章指出其文藝思想中“策略性 ”部分已經過時者 ,劉紹棠乃其  中一人 ; 而在毛主席逝世后 ,仍熱烈赤誠地維護與實踐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人中卻  依然包括劉紹棠。

  他曾經說過 ,對于中國的事 ,最有發(fā)言權的當然是中國人 。雖不可能異口同 聲 ,卻必須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 。外國人的社會價值評判只能供參考 ,不能洋人一 鳥入林 , 中國百鳥失音 。劉紹棠針對當時我國某些人崇洋媚外的現象嚴正指出 ,不 可看外國人的臉色建設精神文明 。他頗具感慨地說 ,我曾和洋人多次發(fā)生爭論 ,雙 方各執(zhí)一詞 ,存異而已 ,似乎并未結下仇怨 ,卻惹得中國的崇洋者忌恨至極 ,實在 難以理解。

  在人們看來 ,運用文字傳播真正能對事物做出中肯評價的 ,恰恰是這種沒有絲 毫媚骨的剛烈之士 ,而絕不是那種對海外人士持有盲目趨附病態(tài)心理的人 。那些人 一接觸到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就會產生自卑感 ,就會自慚形穢 ,顯得人窮志短 ,丟掉 了中國“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 ”的好傳統(tǒng)。

  第三 ,科學判斷的求實性。與口頭傳播者往往會表現出人云亦云的特點不    同 ,思想素質較高的文字傳播者看重獨立思考 ,鄙視朝三暮四 ,不搞 “ 隨風轉 ” “跟人變 ”,“實事求是 ”是這些人評判是非時所展示出來的思想品格 。一個時期以    來 ,一些主張全盤西化的人 , 以罵祖宗與挖祖墳 ,徹底否定民族文化與革命傳統(tǒng)為    “ 己任 ”。他們把主張繼承和發(fā)揚延安文藝傳統(tǒng)的人視為僵化 、保守 、極左 ,一概加    以排斥與貶損 ,認為文藝上最大的禁區(qū)是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九八    四年 ,竟然到了公開發(fā)表對“老延安 ”賀敬之的訪談錄也變得不合時宜 ,為便于了    解和判斷 ,我們不妨將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述一下 , 以辨是非:

  ( 1)黨中央從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八年在陜北領導中國革命將近十三個年頭, 是中國現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

  (2)大批文藝青年投奔延安 ,都有一種追求光明、奮發(fā)向上的獻身革命的熱情。

  (3)延安精神實質上是一種革新精神、進取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

  (4)《講話》 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許多基本問題 ,諸如文藝為什么人服務 的方向問題以及文藝與生活 、與群眾 、與革命事業(yè)的關系問題等 ,都作了深刻明確 的闡述。

  (5)《講話》 反復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走同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 ,這是繁榮文 藝事業(yè)的重要途徑。

  (6)延安的文藝成就 ,最主要的是反映了人民掌權之后新的生活 、新的人物、

  新的世界 ,許多作品享有盛名。

  (7)延安十三年造就了一批德才兼?zhèn)涞奈乃噾?zhàn)士 ,要把他們的好思想 、好作 風 、好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 , 留給后一代 。就連這樣一篇“ 以史為鑒 ”,“以史育人 ”的好 文章 ,居然被排斥于某重要黨報門外。

  難怪賀敬之事后仍堅定地指出 ,我們在撰寫延安文藝史時 ,應根據黨中央一貫 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 ,要求提供的資料 ,論述的依據 ,必須是準確可靠的 ,要經得 起挑剔和檢驗 。同時要辯證地看問題 ,要把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條件下 ,科 學地審視它評判它 ,按照歷史本來的面目寫歷史 ,不能說好就絕對的好 ,一切皆 好 ;說壞就絕對的壞 ,一切皆壞 ,更不能離開時代背景苛求前人 。而應在新形勢下 有所發(fā)展 、前進 ,這就是經我們獨立思考而對延安那段文藝史所做出的中肯的社會 價值評判。

  時隔七十二年后的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 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再次親 自主持召開有文學 、戲劇 、音樂 、舞蹈 、美術 、書法 、攝影 、曲藝 、雜技 、影視等 各領域文藝工作者參加的座談會 。他們當中 ,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 ,也有近年 嶄露頭角的新秀 ,真是群英薈萃 、少長咸集 。“舉精神之旗 、立精神支柱 、建精神 家園 ,都離不開文藝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 , 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 也應該巍然聳立。”習近平強調說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 ,但一定要腳踩堅實 的大地 。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 、一千條 ,但最根本 、最關鍵 、最牢靠的辦法是扎 根人民 、扎根生活 。他再次肯定了“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 ,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 風貌 ,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黨中央召開這樣一個文藝 座談會 ,對于激勵和引導全國文藝工作者 ,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夢的宏偉事業(yè)中去 ,實在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五節(jié)  社會價值評判的形象化傳播

  形象化傳播是社會價值評判中一種近代才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傳播方式 ,它主要包 括圖片 、電影 、電視等 ,其感染力與吸引力顯然優(yōu)于其他傳統(tǒng)傳播媒體 。從某種意 義上講 ,形象化傳播方式尤其是電視電影已在影響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評判中占有主

  導地位 。尤其是電視它集聲音 、畫面與即時性于一體且在我國普及率高居前列 的媒體 , 它同時也是一種深受公眾歡迎的低廉的文化消費品 。 當然 , 它也有稍 縱即逝 , 過耳不留 ,順序收視 , 較難選擇等不足之外(這些缺陷因數碼點播電 視的出現正在得以彌補), 在報道整體性與揭示矛盾的深度上仍難以同文字印刷 媒體傳播媲美。

  電視問世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但電視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則是中 葉以后的事情 。近年來在我國得以迅速發(fā)展的電視傳播 , 以其形象直觀 、時效性強 占有突出的優(yōu)勢 。我們已經通過電視把千家萬戶同整個社會聯系起來 ,使我國的信 息傳播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它對于人們認識社會各種事物和觀念的形成 ,都將產 生巨大影響 。早在一九八七年 ,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關于傳播媒體的問卷調查表 明 , 電視已成為大眾接觸率最高的媒體之一 。 當然 , 電視的普及是一種國際現 象 ,伴隨先進的數字電視技術與設備的引進 ,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的電視文化對發(fā) 展中國家的文化造成了強大的沖擊 。有些國家的領導人擔心本國的文化價值觀念 將會因電視的引進而被發(fā)達國家的商業(yè)文化所吞沒 ,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隨著貧富 國家之間的差距更加加劇 ,殖民化將首先借助電子和圖像進行 。盡管電視創(chuàng)造出 了一種嶄新的文化形式 , 豐富了公眾的文化生活 , 電視的普及率也已相當高 ,但 由電視傳播而引發(fā)的意識形態(tài) 、文化觀念等方面的沖突卻始終存在 。因此 ,抵制西 方文化 ,保護民族文化 ,這不是一個個別現象 ,而是國際現象 ,不是某家電視臺的 行為 ,而應當是一種政府行為 。當然 ,這種對電視既發(fā)展又控制的趨勢 ,從一個側 面反映出國際政治的時代特點。

  正因為電視的形象化傳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各國政府對這一方式的運用之妙 和控制之嚴 ,都是非同尋常的 。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zhàn)爭開戰(zhàn)前 ,美 、英 、法等國政 府便紛紛制定強制性的“ 戰(zhàn)時新聞管制措施 ”,其具體做法是 ,建立聯合報道組并 配備陪同軍官 。美國國防部吸取韓戰(zhàn) 、越戰(zhàn)的教訓 ,再加上對于電子媒體技術發(fā)達 的忌諱 ,甚至規(guī)定了所有戰(zhàn)地發(fā)出的電文 、圖片必須經過軍方的“安全審核 ”,并 一再提出報道中不能說出士氣情況 ,作戰(zhàn)或后援的弱點 ,禁止報道偽裝 、欺敵 、軍 事攻擊目標及情報等資料 , 以致連照片及電視畫面不得出現傷患者痛苦的模樣等都 作了詳細的具體要求。

  一些攝影和文字記者試圖擺脫陪同軍官而獨自采訪時 ,卻遭到美國與沙特軍 官的懲罰 ,到大規(guī)模地面戰(zhàn)爭開始時 , 已有二十四名西方記者被拘捕 。當然美國 實行戰(zhàn)地新聞封鎖也引起前線美國部隊的抱怨 , 他們抱怨說是在信息真空中作 戰(zhàn) ,看不到電視新聞 ,一些“敏感 ”部隊禁止使用收音機 。一名士兵說 ,他一個 月只能看四次報紙 ,這 “ 快讓我發(fā)瘋 ”。由此可見 ,西方的 “新聞自由 ”也是與 “新聞管制 ”并存的 。故而 ,人們說海灣戰(zhàn)場上第一個死難者不是士兵 , 而是戰(zhàn) 爭的“真相 ”。

  在現實生活中 ,新聞媒體尤其是形象化傳播工具也常常受到“管制 ”,當然不 只限于戰(zhàn)時 。有許多事實的真相被故意千方百計地掩蓋起來 ,反映出來的僅僅是支 離破碎的片斷 ,使人們很難根據已公布的材料 ,做出正確的社會價值評判 。美國政 府與新聞界在海灣戰(zhàn)況的報道上就曾相互抨擊過 , 當美國有線新聞廣播公司報道 說 ,多國部隊的飛機轟炸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一家生產兒童食品工廠時 ,駐沙特 阿拉伯的美軍官員立即做出反應 ,聲稱這家工廠實際上是生產生物武器的工廠 。與 此同時 ,連當時的美國副總統(tǒng)奎爾也發(fā)表講話 ,指責新聞界對反戰(zhàn)游行和示威 ,給 予了“過多的關照 ”。

  正因為形象化傳播能使受眾產生親臨現場 、親睹其景 、親見其人 、親聞其聲  的感受 ,所以其感染力相當大 , 連西方某些發(fā)達國家的政府也不敢輕視其作用。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 電視——這種形象化傳播的主要宣傳工具 ,在社會動  蕩和政權交替中的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未來學家阿爾  文·托夫勒在他的 《力量轉移》 一書中甚至稱電視為 “顛覆性傳媒 ”。托夫勒認  為 :“在全世界各地 ,人們在利用新的傳播媒介或使用老傳媒的新方法來對國家  的權力提出挑戰(zhàn) ,有時是推翻這種權力 。”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電視 。 他接著敘述到 ,在戲劇性的一九八九年冬天 ,開初其他東歐國家里共產黨政權的  被推翻是和平進行的 。只有在羅馬尼亞 ,機槍噠噠噠地進行掃射 。齊奧塞斯庫的  最后行動之一是下令屠殺蒂米什瓦拉市的抗議群眾 。在發(fā)生上述情況后 ,羅馬尼  亞人蜂擁走上布加勒斯特街頭時 ,軍隊同齊奧塞斯庫的使人害怕的保安部隊之間  爆發(fā)了戰(zhàn)斗 。這一戰(zhàn)斗持續(xù)了數日 ,保安部隊甚至在齊奧塞斯庫和他的妻子受到  即決審判并被行刑隊槍決之后仍繼續(xù)戰(zhàn)斗 。此時 ,這場革命正以 《自由羅馬尼亞

  電視臺》 四臺為中心展開 。正當狙擊手和突擊隊企圖從革命領導者手中奪回四臺 時 , 控制著電視廣播的革命領導人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齊奧塞斯庫及其妻子的尸 體 。只是在這樣反復播出相關視頻之后 , 流血才停息下來 。隨后不久,《紐約時 報》 宣稱 ,齊奧塞斯庫的獨裁已為“ 電視統(tǒng)治 ”所取代。

  事后法國 《解放報》 的調查報告卻表明 , 有關羅馬尼亞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集體屠殺 ” 的報道多系捏造 。西方輿論報道的在蒂米什瓦拉市發(fā)現 “ 殺人場 ”, 有四千六百三十人被齊奧塞斯庫的保安部隊 、警察和軍隊集體屠殺 ,是對事件的  “過分夸張 ”。當時 ,法國幾乎所有的電視臺 、廣播電臺 、通訊社 、報紙和雜志都  曾在顯著位置大量報道了這一消息 ,并配以照片 ,其中有“母親 ”被剖腹與嬰兒  死在一起的照片 ;有雙足被鐵絲絞在一起 ,衣服脫光似乎是被“折磨 ”而死的男  人的照片 。這些消息和血淋淋的照片 ,對不在現場的觀眾和讀者 ,頗具煽動性。 據調查表明 ,這樣一個“殺人場 ”并不存在 ,而那些廣為傳播的照片 ,是從蒂米  什瓦拉市市立醫(yī)院一公墓里挖出十九具自然死亡的人的尸體 ,經人工擺布后拍攝  而成的 。“母親與嬰兒 ”那張照片 ,是一個出生兩個月病死的女嬰和一個與她毫  不相干的 , 比她早死一個月的一位因飲酒過度死于肝硬化的婦女拼湊成的 。據該  醫(yī)院的病歷材料和法醫(yī)證明 , 這些尸體有名有姓 , 都是該市發(fā)生動亂之前埋葬  的 ,并曾做過生理解剖。

  報道還列舉了這一虛構消息的炮制與傳播經過 ,炮制者為美國國務院設在慕尼  黑的專門針對東歐廣播的“歐洲自由電臺 ”、流亡在柏林的一名羅馬尼亞作家 、法  新社 、匈牙利電視臺 、南斯拉夫通訊社 、蒂市救國委員會成員等 ;其傳播路線是: 慕尼黑——巴黎——布達佩斯——蒂米什瓦拉——貝爾格萊德 ,然后再經羅馬尼亞  “解放 ” 電視臺傳向全世界 ,先后經過三天時間 。 由蒂米什瓦拉市一個小小的三十  人的示威游行 ,之所以在十五天內發(fā)展成一場全國性的動亂 ,最終導致原羅馬尼亞  政府被推翻 ,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 ,這中間媒體形象化傳播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視。 而事實的真相是 :動亂期間 ,蒂米什瓦拉市各方死亡為九十七人 ,整個羅馬尼亞只  有六百三十九人死亡 ,數百人失蹤。

  毫無疑義 ,我們在這里對社會輿論 ,尤其是形象化傳播方式的重大作用看得十 分清楚 。同時它也告訴我們 :對任何一種傳播方式所表達的內容 ,都應有一個獨立

  思考 、去偽存真的過程 , 防止在不自覺中充當謠言的隨聲附和者 ,注重維護社會輿 論的真實性 ,為準確的社會價值評判的形成 ,造就良好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

  目前 , 中國電視機的社會擁有數量和電視用戶數量均占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 據業(yè)內權威研究公司格蘭研究統(tǒng)計 :截至二〇一四年七月底 ,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  戶達到一億七千二百六十五點六萬戶 ,有線數字化程度約為百分之七十七點零八  (有線電視用戶基數為2.24億戶 ,數據來源于國家廣電總局), 我國有線數字化整  體轉換已步入中后期 。在我國三十一個省級行政區(qū)中 ,有河北 、新疆 、貴州 、山  西 、寧夏等十八家省級行政區(qū)及直轄市的有線數字化程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 電  視正面臨著通過數字化從傳統(tǒng)媒體向現代媒體轉變的關鍵時期 。 電視機作為最普  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便捷的信息載體 , 只要安裝數字機頂盒 ,就可以使家家戶戶的  電視機變?yōu)槎嗝襟w信息終端 ,人們通過電視機既可以看電視 ,又可以聽廣播 ,還  可以獲取信息服務 。它既能提供公共類節(jié)目的 “ 廣播 ”,又能提供專業(yè)化 、個性  化節(jié)目的 “ 窄播 ”;既能提供單向式廣播 , 又能提供交互式點播 ; 既能提供廣播  影視節(jié)目 ,又能提供多種信息服務 ;既能提供文化娛樂 ,又能提供商務服務 ;傳  統(tǒng)的廣播電視終端正在逐漸轉變?yōu)楝F代的多媒體信息終端 ,廣播影視將真正成為  “揚獨家之優(yōu)勢 , 匯天下之精華 ” 的現代傳媒 。數字式電視是電腦與電視的 “ 雜  交 ”產品 , 這一雜交優(yōu)勢使得數字式電視機既可以作為傳統(tǒng)的電視機用來看電  視 、放錄像 ,又可以作為電腦來做文字處理 、上互聯網絡 、作電子信箱 、居家理  財 、虛擬購物 、玩電子游戲等 。如果愿意的話 ,你可以讓數字式電視機代替幾乎  所有的傳統(tǒng)大眾傳播媒體(電視 、廣播 、報紙 、書籍 、雜志 、電影 、錄音機 、錄  像機等) 的功能 。依靠數字式技術 ,數字式電視廣播的機構負責人 、編輯 、記者  可以同家家戶戶的觀眾在電視機屏幕上進行面對面(實時視頻) 的直接對話 ,觀  眾也可以在電視臺安排的特定頻道上直播或播出自己碰巧在某個突發(fā)新聞事件現  場抓拍的影視新聞報道 ,觀眾還可以在電視頻道上播出自己攝制的電視 、錄像節(jié)  目 ,如當今電視臺播放的“家庭滑稽錄像 ”節(jié)目一樣 。推動廣播電視數字化 ,可  以使家庭率先進入數字化 ,使國家信息化 、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 ,對我國乃至世  界的數字化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 同時它必然給媒體傳播帶來巨大的革命性變革。 我們要正確認識以電視畫面為主的形象化傳播對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始終堅

  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確保主流形象化傳播媒體所構建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價值評 判的積極影響 ,從而確保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一個良好的輿論 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

  第六節(jié)  社會價值評判的網絡化傳播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 , 以數字化技術 、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化技術為核心信息技  術的信息高速公路 ,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從后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迅速轉變的主驅  動輪 , 同時將給大眾傳播無論是在媒介形式 、采訪方式 、報道方式 、傳播方式, 還是在受眾地位 、受眾行為等諸方面都帶來根本性變革 。計算機網絡以它的代表  性產品——( Internet)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連接不同專業(yè)、不同領域的組織機構和人  員 ,成為人們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的便捷工具 , 同時也就帶來了媒體傳播由口頭傳  播——紙質(文字)傳播——電子(電視形象)傳播——網絡傳播的第三次革命。

  特別是近些年來 , 網絡化傳播快速進入了自媒體時代 ,它是以個人傳播為主, 以現代化 、電子化手段 , 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guī)范性及非規(guī)范  性信息的媒介時代 ,人人都有麥克風 ,人人都是記者 ,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 。這種  媒介基礎憑借其交互性 、 自主性的特征 ,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 ,傳媒生態(tài)發(fā)生  了前所未有的轉變 。網絡化傳播在功能上區(qū)別于報紙 、廣播 、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的最  重要的特征 ,它具有的獨特綜合傳播功能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 ,我們說網絡媒體是  一種沒有國界而又用途廣泛 ,集傳統(tǒng)媒體諸多優(yōu)勢于一身的新興媒體。

  報紙 、廣播 、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所進行的信息傳播 ,基本上是一種由媒體向大眾  的“單向傳播 ”,而網絡媒體的傳播已經形成了網絡媒體與網絡用戶之間的“雙向  傳播 ”,乃至網絡媒體與網絡用戶之間 、網絡用戶與網絡用戶之間的“多向傳播 ”, 它融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 ”與“雙向傳播 ”“多向傳播 ”于一體 。報紙 、廣播 、電視  等傳統(tǒng)媒體所進行的大眾傳播基本上是一種“點對眾 ”的“一言堂 ”傳播 ,而網絡  媒體的傳播已經形成“眾對眾 ”“群對群 ”的“群言堂 ”傳播 , 因而實現了前所未  有的互動性。

  報紙 、廣播 、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所進行的大眾傳播基本上是一種“ 自上而下 ”的

  傳播 ,傳播者——記者 、編輯等媒體把關人——決定報道的內容 ,然后發(fā)布給廣大 受眾 。受眾的信息很難而且很少能夠在傳統(tǒng)媒體上得到傳播 ,更不要說原汁原味地 傳播了 。而網絡上的新聞等各種信息發(fā)布完全可以是公眾對公眾的“平行傳播 ”或 “ 自下而上 ”的傳播 ,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報道任何事情 、發(fā)布任何信息 ,其中可 能有些報道或信息是失實的甚至是過時的 、錯誤的 ,但是當這些非專業(yè)信息發(fā)布者 們在發(fā)布他們耳聞目睹的新聞事件時 ,特別是在涉及他們的專長領域時 ,他們所提 供的信息有可能比傳統(tǒng)媒體更貼近真實 。網絡傳播融傳統(tǒng)的“ 自上而下 ”的傳播與 “平行傳播 ”的“ 自下而上 ”的傳播于一體。

  網絡傳播獨特的綜合傳播功能 ,使得人類千百年來形成的人際傳播行為實現了 螺旋式的高層次的回歸 :人們可以在網絡傳播這個現代化的綜合傳播大平臺上 ,越 來越自如地進行跨地域 、跨時空 、跨邊界的面對面交流 、群體交流 ; 網絡傳播開始 扭轉大眾傳播給人際傳播帶來的自上而下 、缺少選擇 、缺少反饋 、沒有互動的傳播 異化 ,逐步實現每一個民眾都可以參與點對眾 、眾對眾 、 自下而上和平行互動的 “ 民眾傳播 ”。同時 ,文字 、聲音 、形象的實時的同步傳播 。它標志著 :每一位公眾 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自主地對社會、對全球進行傳播的“ 自媒體 ”時代開始到來。

  如今 ,互聯網已成為信息革命和信息技術發(fā)展的代名詞 ,也為社會價值評判的 傳播帶來無限廣闊的空間 。現在已沒有人懷疑網絡媒體作為繼報刊 、廣播 、電視之 后的第四媒體的巨大影響力 。我們要充分認識網絡傳播對現有報紙 、廣播 、電視等 新聞與大眾傳播媒體將產生的重大影響和作用 ,分析和預測其發(fā)展趨勢 ,并提出必 要的對策和建議 。為我們的大眾傳播媒體順利地進入到網絡傳播時代 、多媒體時 代 ,為我們的每一位公眾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 ,成為未來合格的 、高效的“ 網絡公 眾 ”,不僅對我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媒體迎接嚴峻挑戰(zhàn)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而且 具有學術上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前瞻性。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相關數據表明 :截至二〇二〇年十 二月 ,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九點八九億 ,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九點八六億 ,互聯網普及率達 百分之七十點四 。其中 , 四十歲以下網民超過百分之五十 ,學生網民最多 , 占比為 百分之二十一 。人們的上網用途進一步多元化發(fā)展 ,用戶在網上關注的信息也不再 是單一的新聞 , 以微博 、空間 、博客為核心的社交類應用成為增長最為迅速的互聯

  網應用 。不論是在關注的信息內容 ,還是在使用功能上 ,涉及范圍都更深更廣 。互 聯網傳播力是如此之強 ,任何事情一秒鐘就能迅速傳播出去 ,而且還具有跨區(qū)域 性 ,不管何處發(fā)生的事情 ,只要上了網 ,在全世界各個角落 ,只要能上網的地方都 能看到它 。它可以把非常小的事情在非常廣大的范圍內迅速放大 ,可以很快形成 一種社會公眾的輿論導向 。 因此 ,對網絡傳播的巨大作用我們絕不可低估 。 由于 “互聯網+ ” 的推動 , 它早已嵌入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 網絡就像水 和空氣一樣 ,與我們密不可分——即時通信用戶規(guī)模達九點八一億 , 網絡購物用 戶規(guī)模達七點八二億 ,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八點七三億……網絡甚至已經到了無孔 不入的地步。

  當今之際 , 中國網絡媒體已成為全球互聯網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以新華 網為例 ,早已躋身全球媒體網站五十強之列 ,初步掌握了新聞宣傳的主動權 。與此 同時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把握網絡媒體的主要特點:

  第一 ,受眾的參與性強。論壇及新聞跟帖是各主要網站集聚人氣、充分展示 網絡交互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一些知名論壇中 ,數萬人上帖 、數萬條帖文  參與一個熱門話題的討論已屢見不鮮 。有的討論還在一段時間里 ,在多個論壇呼應  展開 ,形成巨大的輿論力量 。網站也樂于將討論熱烈的話題在首頁顯著位置推介, 以吸引更多網民參與 ,提高網站點擊率和瀏覽量 。一些主要網站還普遍開設熱點報  道排行榜 ,使網民跟帖多的新聞自動上浮 ,引來更多網民關注 。當然 , 網絡媒體是  一把雙刃劍 。 由于網民的發(fā)帖隨意性很大 ,立場 、觀點 、手法都千差萬別 ,意見相  當龐雜 。對于重大敏感的政治 、經濟問題和社會突發(fā)事件等 ,論壇及新聞跟帖的意  見往往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如果網站對討論話題不加甄別 ,對談論內容放任自  流 ,論壇及新聞跟帖就很有可能成為造謠污蔑 、混淆視聽 、魚龍混雜 、 良莠難辨的  “ 自由市場 ”,變成各種雜音 、噪音和有害信息云集的輿論“特區(qū) ”。在中國 , 網絡  媒體同樣要自覺接受黨和政府的領導與管理 。在這一原則問題上 , 網絡媒體沒有任  何特殊性可言 。但網絡的傳播手段 、功能乃至閱讀習慣 、受眾年齡結構等都與傳統(tǒng)  媒體有較大不同 , 因此在具體的方式方法上 ,要有自己的特點 ,在遵守宣傳紀律的  前提下 ,完全可以快一點、活一些 ,在普遍性中彰顯網絡媒體的特殊性。

  網站管理者應從大局出發(fā) ,用政治家的敏銳眼光把握正確導向 , 區(qū)分人民內部

  的不同意見和別有用心的惡意攻擊 。對于不同意見 ,哪怕是恨鐵不成鋼式的尖銳批 評 ,也應給予充分的自由討論空間 ,廣納建言 ;對于惡意攻擊則要組織網民用正確 的聲音去壓倒各種雜音 、噪音 ,不給有害信息傳播放大的機會 。有的網站管理者因 為擔心責任問題 ,對于重大敏感問題采取消極回避不予討論的態(tài)度 ,放棄引導網上 輿論的主動權 ,這種不自覺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行為當然是不可取的。

  第二 ,網絡媒體更容易真實地表達群眾的心聲。由于種種原因 , 網民通過網 絡反映身邊 、基層問題的情況不少 ,其中絕大多數真實反映了問題 ,表達了群眾的 心聲 ,發(fā)表后引起輿論關注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但網絡媒體面對來 自網民的各種聲音 ,要善于分析網民所反映的問題 ,哪些是屬于合理的 、帶有普遍 性的 、代表了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哪些是不合理的 、個別的 、只代表少數 群眾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哪些是現在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 ,哪些是當前解決問 題的條件還不成熟的 。對前者 ,要高度重視 、積極反映 ,把握好“度 ”,適時 、適 量 、有選擇地登載有關內容 ,全面反映問題 ,更要引導網民關注有關部門為解決問 題付出的努力 ,有效化解矛盾 ,避免火上澆油 ;對后者 ,則要耐心疏導 ,說明情 況 ,站在全局的高度幫助、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認識。

  當前 ,雖然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不少 ,各級政府也有相應的機構承擔著接待群  眾來信來訪職能 。但由于種種原因 ,上訪的難度較大 、成本較高 ,個別地方還出現  阻撓 、打擊報復群眾上訪的不正常情況 ,有的由于處置不當 ,激化了矛盾 ,最后發(fā)  展成為大規(guī)模群體性上訪事件 。這不僅侵害了基層群眾通過正當渠道反映問題的權  利 ,不利于各級黨政部門及時發(fā)現問題 、解決問題 , 同時也嚴重背離“立黨為公, 執(zhí)政為民 ”的施政理念 ,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 ,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而通過網絡 ,人民群眾可以不受時空限制 , 以極低的成本 、便捷的方式向有關 部門反映自己的問題 。人民網 、新華網等中央直接主管的重點新聞網站 ,在人民群 眾心目中享有相當的威望 ,群眾也經常把一些申訴材料發(fā)送給這些網站 。中央重點 新聞網站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獨特地位以及與各級黨政部門的密切關系 ,開設相應 的頻道 、欄目 ,把反映問題 、建言獻策的材料分送相關部門 ,并與之建立溝通機 制 。把各部門及時處理后的結果在網上予以突出報道 ,切實幫助有關部門改進工 作 ,充分顯示報道反映相關情況后所帶來的成績 ,鼓舞人心 ,疏導情緒 ,有效化解

  矛盾 ,減少因上訪無門而產生的過激行為 ,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同時 ,把那 些反映重要情況和問題 、但不宜公開發(fā)表的材料編輯為內部情況簡報 ,及時讓有關 領導機關及負責人了解社情民意 ,為決策提供參考 ,使之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 眾的新橋梁 、新渠道 。這也會在網民心目中強化這些網站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 ,增 強輿論引導的實效。

  第三 ,網絡媒體是集納社會價值評判觀點最為直接、來源最為廣泛的重要渠 道之一。 目前各主要網絡媒體都開設了專門登載評論的欄目 ,加上論壇中的網民帖  文 ,各類評述已成為網上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影響不容忽視 。這種對當今政  治 、經濟 、文化等動態(tài)的評論 ,實際上就是一種最直接的社會價值評判 。有的評論  出自專職評論員 、知名作者這些網上評論的正規(guī)軍 。 由于作者的知名度 、思想性、 寫作水平等較高 ,專業(yè)評論在網絡評論中處于十分醒目的位置 ,會對很多網民觀點  的形成產生較大影響 。當然這類評論的數量相對有限 ,更多的評論則出自普通網  民 。他們的評論是形式多樣 、不拘一格 、數量巨大 ,其中不乏觀點鮮明 、視角獨  到 、文風辛辣 、可讀性很強的佳作精品 ,也會成為網民的關注中心 ,形成一定的社  會輿論。

  由于網民的成分 、背景復雜 ,觀點甚是龐雜 ,一些評論未必完全符合網站的立  場和觀點 。在允許有不同看法的同時 , 網絡媒體亟待建立自己的專業(yè)評論員隊伍, 在重大問題上靈活機動地開展評論 ,使主流觀點在與其他各種觀點的交鋒碰撞中主  導網上輿論 。這就需要網絡媒體一方面約請專家 、學者等其他專業(yè)評論員為網絡  撰寫評論文章 ,配合好報道 ;另一方面緊盯網民評論隊伍這支非正規(guī)軍 ,善于發(fā)  現 、積極培養(yǎng)評論員 ,為壯大隊伍 ,繁榮網上評論事業(yè) ,更好地為把握網上輿論  導向服務。

  第四 ,網絡媒體對青年一代的影響將難以估量。 目前 ,在全國網民中十八到  三十五歲之間的占百分之八十五點一 ,高中到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八  十四 , 網民中所包含的青年人 ,實際是跟網絡一起成長的 。網絡媒體對社會文化的  影響 ,特別是對青年人的影響到什么程度 ,是我們難以估量的 。美國有一位未來學  者講 , 網絡的出現會改變人們的一切生活 ,也就是說網絡的發(fā)展 ,要代替很多東  西 。人們的日常生活 、生活習慣 、興趣愛好甚至性格的形成都要受到網絡的影響。

  互聯網既是高科技的產物 ,又是媒體里的一個特區(qū) ,它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 工作方式方法 。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講 ,誰掌握了網絡 ,誰就掌握了青年的未來。

  在充分肯定社會價值評判網絡傳播的同時 ,我們也必須清醒地了解其所存在的 種種不足:

  一是不能片面地把網民的聲音就簡單等同于人民群眾的心聲 ,對它們的差異缺  少分析和鑒別 。網絡媒體在報道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時 ,吸引網  民參與討論 ,廣聚網民的聲音 ,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不容置疑 。但由于網民發(fā)言的匿名  性 ,他們的背景無從考察 , 因而這些網民到底有多少人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正  的民意 ,發(fā)言者是否與事件本身沒有利害關系而能保持客觀 、理性 ,都無法確認。 針對某些具體個案形成的輿論是否就全面反映了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整體狀況 ,真正代  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心聲 ,必須加以思考 。有些網絡媒體簡單地認為網民的發(fā)  言就是民意的體現 ,對其不加分析鑒別 ,一概予以放行 , 以致一些錯誤有害的觀點  論調通過網絡得到傳播 ,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二是網絡媒體在不同程度上有遷就 、迎合網民 ,放松對網民引導的傾向 。不 管是重點新聞網站還是商業(yè)網站 ,其影響力都得建立在一定的瀏覽量 、點擊率的 基礎之上 。沒有一定數量的網民關注 , 引導輿論 、實現“ 注意力經濟 ” 的商業(yè)目 的就無從談起 。在這一爭奪網民眼球的激烈競爭中 ,各網站在報道內容上都有不 同程度遷就 、迎合網民不健康需求的傾向 。而商業(yè)網站處于迫切盈利的壓力之 下 ,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內容管理 , 時有偏離正確輿論導向的情況出現 。具 體表現為: 色情 、暴力 、恐怖 、低級趣味的新聞 、專題 、短信頻繁出現 ,有的網 站還提供帶有色情服務內容的交流平臺 ,有的則熱衷于在論壇及新聞跟帖中連篇 累牘地炒作負面報道 。這其中不乏專挖所謂社會陰暗面進而全盤否定現行政治體 制 ,鼓吹所謂多元化 、私有化的有害貼文 ,起到了分散人心 、干擾主旋律的消極 作用 。我們認為 ,正確的導向 、準確及時的報道和周到實用的網上服務等才是吸 引網民的根本之策 ,靠打 “擦邊球 ”、故作危言聳聽等手法 ,最終只會極大地損 害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三是一些個人和企業(yè)的負面消息 ,本來所犯的錯誤會有各自的爭論 ,本來錯誤 的程度不是那么嚴重 ,但當它通過網絡途徑成百倍放大之后 ,所導致的社會譴責會

  遠遠大于錯誤本身或造成不公正的現象 ,很難以形成一種有利于同情當事人的共 識 。有時編輯在處理消息時沒輕沒重 ,放錯了位置 ,使得對報道的個人造成傷害和 暴力 ,使他們成為“犧牲品 ”。若干年之后 ,公眾意識到當年互聯網的傳播力傷害 了很多人的時候 ,就會發(fā)現我們可能虧待了某些人 ,是對當事人的一種不公平表 述 。這就是互聯網的語言暴力問題 ,需要網站經營者非常謹慎地對待 。網站的管理 層和新聞編輯 ,都要有這樣的意識 ,讓互聯網成為公平的平臺 ,而不是充滿暴力和 傷害的地方。

  上述問題產生的表象背后 ,反映了網絡媒體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如何正確處理吸 引網民和加強引導 、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一系列對立 統(tǒng)一矛盾的問題。

  據新華社二〇一四年九月十日披露的一樁二十一世紀網涉嫌嚴重經濟犯罪案 件 ,就足以說明“媒體作為一種公權力 ,如果使用它的人心懷不端 ,造成的危害將 無法想象 。長此以往 ,我們不僅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相反會成為價值毀滅 者。”九月三日晚 ,上海市公安局通報的一條消息 ,在很多人看來無異于一枚重磅 炸彈 ,驚起波瀾萬千 。該局于日前偵破一起特大新聞敲詐案件 ,涉案的二十一世紀 網主編和相關管理 、采編 、經營人員及上海潤言 、深圳鑫麒麟兩家公關公司負責人 等八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案件涉及上海 、北京 、廣東等省區(qū)市 的數十家企業(yè) ,涉案金額十余億元。

  消息公布的次日 ,關于財經新聞行業(yè)“有償沉默 ”的討論即在網上散播開來。 有人直言 :“有償沉默 ”是業(yè)內公開的秘密 ,追究起來可以入刑 ,被查是早晚的  事 。專案組查明 ,二十一世紀網通過公關公司招攬介紹和業(yè)內新聞記者物色篩選等  方式 ,尋找具有“上市 ”“擬上市 ”“重組 ”“轉型 ”等題材的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yè)  作為“ 目標 ”對象 。對于愿意“合作 ”的企業(yè) ,在收取高額費用后 ,通過夸大正面  事實或掩蓋負面問題進行“正面報道 ”;對不與之合作的企業(yè) ,在二十一世紀網等  平臺發(fā)布負面報道 , 以此要挾企業(yè)投放廣告或簽訂合作協議 ,單位和個人從中獲取  高額廣告費或好處費。

  這種“保護費 ”模式對各方帶來巨大傷害 ,為之埋單的是股民的利益 、媒體的 公信力 、企業(yè)的發(fā)展乃至整個市場的未來 。對資本市場來說 ,眾多投資者參與其

  中 ,美好的愿望是享受公司成長的紅利 ,但如果媒體不據實報道 ,故意隱藏敏感信 息或故意誤導讀者 ,擾亂的將是整個市場秩序 , 以及大量投資者的信心 。有關人士 指出 ,二十一世紀網涉案被查 ,應當引發(fā)各方對于資本市場輿論監(jiān)督問題的深入思 考 。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權不能異化為待價而沽的牟利工具 ,媒體從業(yè)者不能成為 手握“第四種權力 ” 的尋租者和牟利者 。資本市場不是不需要輿論監(jiān)督 ,恰恰相 反 ,市場的任何變化都關系到股民的真金白銀 ,關系到企業(yè)的正常發(fā)展乃至國計民 生 ,公眾的知情權必須得到保護 ,媒體的監(jiān)督權需要正確行使 。對于媒體而言 ,客 觀報道 、公正中立是根本 ;對于企業(yè)而言 ,誠信守法 、規(guī)范經營是底線 。各類市場 參與者都應當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 ,共同推進市場的規(guī)范化、法治化。

  因為職業(yè)特點 ,媒體從業(yè)人員往往會成為各種利益關系交織的節(jié)點 ,面對很多 現實的誘惑 。但無論如何 ,守住底線是一個基本要求 。任何一個正規(guī)的媒體采編規(guī) 范中 ,都能找到嚴禁有償新聞和不得利用采編報道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規(guī)定 。這不僅 是職業(yè)道德要求 ,如若走錯了一步 ,也很容易就跌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無論是公民 還是記者 ,對于“有償新聞 ”“有償沉默 ”,都應堅決說“不 ”。媒體人掌握著一定 的話語權 ,這就決定了應該接受比常人更加嚴格的道德要求 。應該說 ,媒體從業(yè)者 也是思想文化工作者 ,引領著社會思潮 ,提供著精神養(yǎng)料 ,這是價值所在 ,更是尊 嚴所系 。他們能否嚴守節(jié)操 、行為世范 ,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真正深入人 心 。從這個角度看 ,媒體人的確需要把握好自己在整個社會中的位置 ,而作為網絡 媒體的掌控者更不可掉以輕心。

  由此看來 ,如果網絡媒體導向把握得當 ,就能全面反映社會形勢 ,推動社會穩(wěn)  定 、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是黨和人民之福 ;把握不當 ,則會成為模糊社會發(fā)展主流、 搞亂思想 、搞亂人心的罪魁禍首 ,是黨和人民之禍 。尤其在一些突發(fā)事件的報道  中 , 網絡媒體(包括論壇及新聞跟帖) 的時效快 、信息量大等特點就更容易為盲目  炒作 、混淆視聽推波助瀾 。這就迫切需要網絡媒體管理者本著解放思想 、實事求  是 、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 ,用發(fā)展的眼光 、辯證的方法研究問題 、發(fā)現規(guī)律 ,從認識與  實踐的結合上 ,制定出正確把握網上輿論導向的對策。

  眾所周知 ,傳統(tǒng)的新聞編輯方式 ,無論是報刊等印刷媒體還是廣播 、電視等電 子媒體 ,都以線性編輯為主 。所謂線性編輯方式 ,是指記者和編輯對所采集的大量

  新聞素材(分別包括文字 、圖片 、聲音 、影像)進行整理 ,從中選出新聞報道所需 要并能容納的片斷 ,按先后順序組合成新聞成品的工作方式 。傳統(tǒng)的線性新聞編輯 方式同傳統(tǒng)的線性新聞寫作 、報道方式一樣 ,受到印刷術和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的 限制 ,使得編輯過程十分復雜 ,新聞成品中的任何一次內容改動 ,都可能引起全部 內容的線性重組 ;新聞成品的容量受到線性結構的嚴重限制 ;模擬信號的多次復制 和長期保存都會不斷降低信息傳播的質量。

  以數字式多媒體編輯設備和技術為基礎的非線性編輯方式 ,則完全突破了傳統(tǒng)  的編輯方式和觀念 。它可以隨意提取任何文本 ,可以把任何一段文字文本 、圖畫文  本 、聲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編入任何主文檔(文字報道 、廣播報道或影視報道  等), 可以根據需要任意調整子文本的長度 ,可以在報道新聞時間過程中進行編輯  部與新聞事件現場 、中央臺與地方臺之間的實時溝通和編輯 ,可以無限復制和長期  保存新聞信息而同時保證信息傳播的質量 。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 ,我國的傳統(tǒng)新聞  媒體都需要有符合資質的主辦單位 ,私人資本和外資禁止進入有關內容采編的傳媒  上游業(yè)務 。但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信息產業(yè)部聯合頒布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  新聞業(yè)務管理暫行規(guī)定》 中第七 、八 、九條的規(guī)定 ,綜合性非新聞單位網站經過一  定的報批手續(xù) ,可以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 。 目前 , 以國內三大門戶網站搜狐 、新浪、 網易為代表的商業(yè)網站 ,它們的股票不僅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而且都把新聞作為  關乎企業(yè)興衰的核心業(yè)務。

  商業(yè)網站介入新聞報道 ,在引導網上輿論方面已經開始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 用 。強大的利益驅動 ,使得商業(yè)網站在新聞的取舍和表現方式方法的選擇上 ,更容 易出現一味迎合網民的偏頗 ,從大局著眼的引導相對變弱 。國家主管部門雖能依法 對其新聞業(yè)務進行管理 ,但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畢竟是底線 ,商業(yè)網站一般也不會直接 觸犯明令禁止的內容 。對于大量底線要求之上 、處于邊緣地帶和靈活變動的導向問 題 ,法律法規(guī)的剛性約束很難有效發(fā)揮作用 。而且商業(yè)網站人員和財務并非直接受 控于國家新聞主管部門 ,行政直接干預 、調控也不能隨機實施 。這就為如何間接有 效管理調控商業(yè)網站的新聞報道、輿論導向 ,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九九四年以來的中國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新 ,但行業(yè)發(fā)展的約束    和道德底線也是必不可少的 。遵照“積極發(fā)展 、加強管理 、趨利避害 、為我所用 ”

  的基本方針 ,為建立中國互聯網行業(yè)自律機制 ,規(guī)范從業(yè)者行為 ,依法促進和保障 互聯網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我國制定了 《中國互聯網行業(yè)自律公約》, 中國互聯網協會 作為公約的執(zhí)行機構 ,負責公約的組織實施 。公約所稱的互聯網行業(yè)是指從事互聯 網運行服務 、應用服務 、信息服務 、網絡產品服務和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fā) 、生產及 其他與互聯網有關的科研 、教育 、服務等活動的行業(yè)的總稱 。公約規(guī)定 ,互聯網行 業(yè)自律的基本原則是愛國、守法、公平、誠信。

  公約提出了十三條自律條款 。其中包括 , 自覺遵守國家有關互聯網發(fā)展和管理 的法律 、法規(guī)和政策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道德 準則 ,積極推動互聯網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建設 ;鼓勵 、支持開展合法 、公平 、有序的 行業(yè)競爭 ,反對采用不正當手段進行行業(yè)內競爭 ; 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保 守用戶信息秘密 ,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作出的承諾無關的活 動 ,不利用技術或其他優(yōu)勢侵犯消費者或用戶的合法權益 ;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 應對接入的境內外網站信息進行檢查監(jiān)督 ,拒絕接入發(fā)布有害信息的網站 ,消除有 害信息對我國網絡用戶的不良影響 ;互聯網上網場所要采取有效措施 ,營造健康文 明的上網環(huán)境 ,引導上網人員特別是青少年健康上網 ;互聯網信息網絡產品制作者 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反對制作含有有害信息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產品 ;全行 業(yè)從業(yè)者共同防范計算機惡意代碼或破壞性程序在互聯網上的傳播 ,反對制作和傳 播對計算機網絡及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具有惡意攻擊能力的計算機程序 ,反對非法 侵入或破壞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

  與此同時 ,對互聯網信息服務者提出了四條自律義務 :不制作 、發(fā)布或傳播危 害國家安全 、危害社會穩(wěn)定 、違反法律法規(guī)以及迷信 、淫穢等有害信息 ,依法對用 戶在本網站上發(fā)布的信息進行監(jiān)督 ,及時清除有害信息 ;不鏈接含有有害信息的網 站 ,確保網絡信息內容的合法 、健康 ;制作 、發(fā)布或傳播網絡信息 ,要遵守有關保 護知識產權的法律 、法規(guī) ;引導廣大用戶文明使用網絡 ,增強網絡道德意識 , 自覺 抵制有害信息的傳播。

  自律條款還號召全行業(yè) ,加強溝通協作 ,研究 、探討我國互聯網行業(yè)發(fā)展戰(zhàn) 略 ,對我國互聯網行業(yè)的建設 、發(fā)展和管理提出政策和立法建議 ;支持采取各種有 效方式 ,開展互聯網行業(yè)科研 、生產及服務等領域的協作 ,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行業(yè)發(fā)

  展環(huán)境 ;鼓勵企業(yè) 、科研 、教育機構等單位和個人大力開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 算機軟件 、硬件和各類網絡產品等 ,為我國互聯網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有力支 持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交流 ,參與同行業(yè)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 , 自覺遵守我國簽署的 國際規(guī)則 ; 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對本行業(yè)的監(jiān)督和批評 ,共同抵制和糾正行業(yè)不正之 風 。為此 , 中國互聯網協會設立了“ 中國互聯網行業(yè)自律貢獻獎 ”以促進行業(yè)的規(guī) 范發(fā)展。

  然而 , 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推進 , 網絡媒體的國際化傳播日益發(fā)  展 ,影響力巨大的自媒體早已沖破了國界的藩籬 ,媒體之間的冷戰(zhàn)以低成本高效  應獲得人們的普遍青睞 , 因而對它的把控就顯得更為重要和更為困難 。首先 , 中  國自媒體影響之大 , 當今世界無人可及 。 中國有全球最好的互聯網企業(yè)成長的沃  土 , 中國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單一市場 , 中文世界的人口超過西方世界人口的總  和 。“五眼聯盟 ” 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美國三點二億 、加拿大零點三七億 、澳大  利亞零點二五億 、新西蘭零點零五億 、英國零點六六億 ; 歐盟 , 總人口五點一  億 ;外加以色列零點零九億 、 日本一點二六億 ;全部加起來 ,不過十一億人口, 而美國能一份媒體搞定他們嗎? 并不能! 這些人口里面有德語 、英語 、 日語 、法  語 、西班牙語……所以 ,在中國做自媒體 ,理論上比在西方世界做官媒的環(huán)境都  要優(yōu)越得多 ; 而一直以來 ,擅長于媒體與輿論控制的安格魯撒克遜加猶太人來  說 , 自然不可能放過這樣的機會 ,通過影響力巨大的自媒體向中國念咒 ,這是一  本萬利的事情。

  其次 ,美國最“偉大的時光 ”,莫過于不戰(zhàn)而勝 ,瓦解了蘇聯 。恐怕連美國自  己都沒有想到 ,僅僅花了數百億美元 ,用極少的代價 ,僅僅依靠媒體 、學術交流  會 、NGO等 ,就把蘇聯給忽悠瘸了 ,居然自己投降了 ,失去信心的蘇聯直接躺平, 完全接受了美國的“休克療法 ”。對比阿富汗戰(zhàn)爭花費超過兩萬億美元 ,卻最終讓  美國灰頭土臉 ,沒有任何收效 ,那么各種策反讓美國不斷嘗到了甜頭 。在美國的策  動下 ,歐亞大陸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一系列“顏色革命 ”:格魯吉亞的“玫瑰花革  命 ”;烏克蘭的“橙色革命 ”;吉爾吉斯斯坦的“黃色革命 ”;席卷中東的“ 阿拉伯  之春 ”等 。NGO組織通過各類媒體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所推動的“雙標 ”式的歪理邪  說 ,無疑是美國進行顏色革命和策反最有效的手段。

  他們煽動民族矛盾 ,挑撥國際關系 ,所有的顏色革命 、政治動亂幾乎都有他們 的身影 。美國的 NGO組織通過培訓 、演講 、交流 、展會 ,每一刻都在傳播這美國 的價值觀 , 以人權 、 自由 、環(huán)保 、同性戀平權 、動物保護 、醫(yī)療援助為名義 ,給全 世界的人們洗腦 。這些強大的 NGO 組織包括美國環(huán)保協會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 會 、美國福特基金會 、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 、美國野生救援協會 、美國康巴援助基 金會 、藍月亮基金會 、美國商會 、卡特中心 、舊金山公共溝通中心 、美國全國國際 事務民主學會等 。他們無孔不入 ,任何一次國際動蕩的背后 ,都少不了這些熟悉的 身影 。正如一個奧斯卡獎 ,一群東方的導演爭相去扒自己國家的黑料 ;一個埃米爾 文學獎 ,就能讓有的作家甘心出賣自己的家園。

  在美國 ,二〇二〇年末 ,有在任前總統(tǒng)特朗普于總統(tǒng)大選敗北時的臉書被下 架 ;在中國 ,二〇二一年六月 ,有“ 回形針 PaperClip”這一所謂的科普類短視頻自 媒體 ,作為名副其實的“ 內奸 ”挨了犀利一槍 。成立于二〇一七年底致力于打造 “ 當代生活說明書 ”的回形針 PaperClip,是一個具有兩千萬左右用戶的中國科普自 媒體 。在二〇二〇年三月因《自來水從哪來》 中的地圖使用(面向海外的地圖缺了 臺灣位置) 問題引發(fā)爭議之后 ;二〇二一年初 ,又因其核心制作人聶某(供職于美 國陸軍實驗室)、季某在外網瘋狂發(fā)布反華言論再遭質疑 ,這難道還不是實實在在 的境外勢力操縱嗎? 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 為此 ,六月十八日 , 國家安全部副部長 董經緯主持召開座談會 ,學習貫徹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起施行的《反間諜安全 防范工作規(guī)定》, 就做好反奸防諜工作作出新的部署 。我們有理由相信 :在世界正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 ,必然會帶來新的技術把控手段 ,并建立起社會價 值評判網絡化傳播的新規(guī)范 。(參見作者壞土豆 《終于動手了! 今天打響了清除 內奸的犀利一槍!》 2021年 6 月)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彭勝玉:美國“穩(wěn)中戰(zhàn)略”取得巨大成效
  2. 財/色/名?打著馬列旗號,經營低級欲望,假左翼錯誤思潮大揭露
  3. 某些知識分子的丟人現眼
  4. 胡錫進舊文被扒出:“我為今天的中國能在這里公開批毛罵毛而高興”
  5. 尹國明:不用著急,這僅僅是更大場面的開始
  6. 陳先義:官員們怕什么呢?——從“王婆說媒”到“哭包公”
  7. 中國經濟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西方養(yǎng)殖的公知和專家!
  8.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中的眾生相
  9. 司馬南:伊朗的報復對以色列構成了一種極大的羞辱
  10. 劉林元:毛澤東晚年的憂患意識
  1. 連反抗都不敢說的人,有什么資格說和平?!
  2. 一篇奇文揭露中國特色的研究生“師門”內幕
  3. 國家的興衰,早已埋下伏筆
  4. 陳先義:一則令人極為震驚的征兵廣告
  5. 你不要底線,憑什么要求我們“守住底線”?
  6. 不服不行!毛主席的預言太精準了
  7. 歪曲事實,混淆因果,這又是一篇不懷好意的毒文
  8. 彭勝玉:美國“穩(wěn)中戰(zhàn)略”取得巨大成效
  9. 日本正在干的這件事,非常隱秘,危害極大!
  10. 財/色/名?打著馬列旗號,經營低級欲望,假左翼錯誤思潮大揭露
  1. 說說莫言
  2. 落馬醫(yī)療院士為何總如此淫蕩?
  3. 反毛者群體畫像,真相終于水落石出,痛擊魑魅魍魎
  4. “華主席,你可千萬不能把鄧小平解放出來”
  5. 從蘇聯解體看偉人的“十個如果”,讓人醍醐灌頂,振聾發(fā)聵
  6. 房地產,秘不發(fā)喪
  7. 畫皮正在一張張揭下來
  8. 烏有之鄉(xiāng)招聘招募公告(2024年3月)
  9. 真相浮出水面,明確告訴你兇手是誰!
  10. 孫錫良|不會再提這條狗的名字
  1. 莫易|毛主席的"缺點"
  2. 痛心,“美國國師”在美國混到在線要飯,哈哈!
  3. 連反抗都不敢說的人,有什么資格說和平?!
  4. 劉林元:毛澤東晚年的憂患意識
  5. 陳先義:一則令人極為震驚的征兵廣告
  6. 陳先義:一則令人極為震驚的征兵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