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評價學的理論基礎及學科關系
人們認識社會發展歷史的過程早已表明 :人不但能認識事物的現象 ,而且能認 識事物的本質 ;不但能認識過去 ,而且能預見未來 ;不但能認識個人或小集團利 益 ,而且能認識全社會的公眾利益 。同時 ,人也是既能夠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 發 ,也可以從國家 、民族 、集體的整體利益出發 ,來選擇自己的社會價值評判 ,并 且能根據一定的原則 ,對自己或他人的決策、行為做出社會價值評判。
第一節 社會價值評判——客觀的歷史存在
社會價值評判是人類社會中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 ,尤其是當某一歷史階段的終 止 ,某一歷史事件的結束 ,某一位曾給予歷史發展以重大影響的偉人逝去 。這時的 社會價值評判活動會顯得格外活躍 ,人們都期待著從對以往事物的回顧中 ,尋找歷 史前進的“助推器 ”。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自己的社會價值觀來觀察衡量并 評判相關的事物 ,來總結經驗教訓 , 以便創造未來。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 ,一代偉人毛澤東逝世后 , 曾在全球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世界各國報刊紛紛載文予以評說 。據不完全統計 ,一百余個國家的數百名政要就此 發表談話 、聲明 。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在其聲明中說 ,“毛澤東是一位出類 拔萃的人 ,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思想堅定的人。”并預言“歷史學家將會對他 的事業和他對中國人民和世界的影響做出估計 。毫無疑問 ,這將包括他只爭朝夕地 為了他所看到的前景和他對強烈信仰的原則所作的努力。”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也 在其聲明中說 ,“毛主席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 。他是一位以其行動深刻地影 響到他的國家發展的領導人 ,他對歷史的影響將遠遠超出中國的國界。” 日本藏相 大平正芳在談到他的印象時則說 :“毛主席是一位無限深邃而豁達的偉大思想家、 戰略家 。他非常真誠坦率 ,談起話來氣勢磅礴 ,無拘無束 ,富于幽默感 ,而且使人感到和藹可親。”
前西德 《巴伐利亞信使報》 刊登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的文章指出: “ 他是一位革命家 、 國務活動家 、哲學家和詩人 , 他的著作已變成了廣大群眾 的實踐 , 為了恰如其分地評價這樣一位偉人 , 必須強調他的三大功績 。毛澤東 成功地把他的國家 , 一個四分五裂為外國列強所占有的中國 , 不僅從政治上統 一起來 , 而且還使它擺脫了饑餓 。毛澤東的第二大功績是消滅了瘟疫和流行病 ——如果人們回想一下以前幾十年的痛苦情景 , 那么這同樣也是一次巨大成 就 。而他的最大功績無疑是 , 他通過以他本人為象征的政策和學說 ,使八億人 民又獲得了在獨立自主思想基礎上的對內對外的政治自信心 。” 法新社在以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 , 中國已成為核和空間大國》 為題報道說 :“一九六四年十 月十六日中國在羅布泊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引起轟動 , 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核 大國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日 , 中國發射了播送 《東方紅》 樂曲的第一顆衛 星 , 這又清楚地說明了中國技術的進步 , 中國在空間方面也成了第五個空間大 國 。 在 原 子 和 空 間 方 面 的 成 就 , 最 雄 辯 地 證 明 : 一 個 國 家 達 到 工 藝 水 平 之 高 。”《澳大利亞人報》 刊登前總理高夫·惠特拉姆的文章也指出:“我本人的 看法是 , 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將持續到無止境的未來 , 他是當代和任何時代最 著名的偉人之一 。在他的領導下 , 中國受到國際的尊重 , 國內實現了多少世紀 所沒有過的穩定 。”
尼泊爾的 《新興尼泊爾報》 在其發表的社論中指出 :“毛主席是有史以來極 少能主宰人類命運的人物之一 。世界各地知名人士 、政治家和領導人 ,包括那 些未必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的人 , 紛紛熱情稱頌這位巨人 , 完全突出說明他的博 才多學 ,對當代世界歷史盛衰產生了全球性的影響。”突尼斯 《行動報》 以 “ 改 變了歷史潮流的人物 ”為題發表評論指出 :“毛澤東將作為本世紀最有威望的領 導人之一 , 一個戰略家 、政治家和杰出的思想家 , 一個戰斗和行動的奇特人物 而名垂史冊 。在不到四分之一世紀中造就了中國新人 , 特別是他使中國人擺脫 了危害著他們這個與世隔絕的世界中的無窮災難 、饑餓 、缺藥 、水災 、賣淫 、 霍亂和各種傳染病 , 特別是游手好閑——無論是對中國人還是基督教徒和穆斯 林人來說 , 這一直都是萬惡之源 。 毛澤東思想解決了貧窮的中國遇到的最復
雜 、最困難的問題 。這正是奇跡之所在。”土耳其 《共和國報》 刊登的 “ 跟著毛 澤東 ” 的署名文章中說 :“幾乎人人都講毛的偉大 ,人人都說他是中國的救星 。 對一個人評價時 , 如果他的朋友和敵人 , 親近的人和疏遠的人都說他是偉大 的 ,那么 , 這個事實該是屬實的 。在世界以往的國務活動家 ,究竟有多少像毛 這樣重要和偉大! 大概是很少的。”
縱覽上述遍及世界五大洲乃至包括世界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個 國家與黨派集團領袖對毛澤東的評價中 , 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一是社 會評價是一種客觀的歷史存在 。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 , 在社會生 活中起著促進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作用 。二是社會評價既有階級性的一 面 , 也有包含著人類共同性認知因素的一面 。對于某些客觀存在著的重大史 實 , 即使是生活在不同國度 、處于不同信仰群體中的人 , 也有可能得出某些共 識 。而這些共識一旦確立 ,若要從根本上推翻這些結論也是難以做到的 , 因為 它經得起歷史檢驗 ,決不會隨著空間與時間的變換而暗淡無光。
“ 毛澤東是人類思想的燈塔 。”在老人家逝世十七年后 , 一位記者采訪法國 前總統德茨坦先生仍然聽到這樣的評價 , 看來似乎不可思議 , 原來事出有因 。 一九七四年初 , 法國總統蓬皮杜病重 ,誰來接任? 顯然是個未知數 。但遠在中 國的毛澤東以自己對法國政治的透徹研究及非凡的判斷力 , 明確指出繼任者將 是德茨坦先生 ,盡管德茨坦當時還很年輕 , 名氣也不大 。后來 , 德茨坦先生果 然當選 , 故而在毛澤東去世的時候 , 德茨坦打破法國總統一般不去外國使館的 慣例 , 到中國大使館參加了吊唁儀式 。與德茨坦同時接受采訪的日本前首相福 田赳夫也說 ,“ 中國是個大國 , 毛澤東長期掌管這個國家 ,領導人民走自己的路 很了不起。” 當年 ,一向敵視 “赤色中國 ” 的美國總統尼克松 , 突然做出使周圍 的人都目瞪口呆的訪華決定 , 絕非是心血來潮 。在 “ 尼克松沖擊波 ”下 , 短短 九個月就有二十多個國家同中國建交 。 日本也趕忙擁抱北京 , 與臺灣斷交。
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 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現象 ,從生產力 到生產關系 ,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 ,從各種經濟制度到由此而產生的紛繁復 雜的政治思想文化活動 , 都可以成為我們評判分析的素材 。 因為從我們對某個 歷史活動杰出人物的評價到對整個社會的評價 , 它所體現的都是客觀存在 , 是
人類為了促進社會的向前發展 , 而自然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 。 當然 , 只有把握 了唯物史觀 , 才能真正地做到歷史地考察現實社會 , 真實地描述現實社會 ,科 學地解釋現實社會。
第二節 社會價值評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中國歷史上 ,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描述 ,繼而給以公正社會 價值評判的著作 , 當首推漢代司馬遷的 《史記》。在這部長達五十余萬字的史學巨 著中 ,司馬遷以“不虛美 、不隱惡 ”的史家之德 ,記載了上起黃帝 、下迄西漢太初 數千年間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活動 ,并對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及歷史進程概貌進行 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他的社會價值評判思想集中體現在《報任少卿書》 里的一段話 中 , 即“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所謂“究天人之際 ”,就 是試圖運用“天人相分 ”的唯物觀點來研究歷史 ,探討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的關系 與區別 ,反對“人權神授 ”的唯心史觀 。他主張并實踐著從歷史人物的客觀活動中 來分析歷史上各種人物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總結有益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其“通古今之變 ”則是要用發展進化的觀點來研究歷史 ,他用“原始察終 、見 盛見衰 ”來“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從歷史發展演變中來尋找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 原因 ,充分肯定了歷史上各種變革力量的進步作用 ,用史實來破除“天不變 ,道亦 不變 ”的形而上學思想。
他的“成一家之言 ”,則是要通過 《史記》 來表達自己的某些社會政治理想及 歷史見解 。他通過對歷史過程(朝代更替)、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的抑揚褒貶 ,來 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 ,他的敘述大多是按歷史實際如實地記 錄 ,很難輕易地去斷定其間的褒貶抑揚 , 即使是明顯之處 ,也極有分寸 ,只限于某 些方面 ,并非全面肯定或者全盤否定 。司馬遷極其看重歷史的真實 ,絕不以人廢言 或以言廢人 ,不以個人的好惡情感來任意升降人物 。他既不“溢美飾惡 ”,也不為 尊者諱 ,如在 《孔子世家第十七》 中記載儒家圣祖孔丘出生時 ,則明言道 ,“孔子 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 ,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顏氏 女野合而生孔子…… ”這里講的“野合 ” 即知書達理的典范——孔圣人父母的結
合 , 因年齡相差懸殊 ,就不合當時的禮儀 。在他看來 ,“人無完人 ,金無足赤 ”,好 人并非十全十美 ,壞人也并非一無是處 。正因為如此 ,司馬遷的這部《史記》 才經 得起歷史檢驗 ,具有彪炳千秋之功能 ,其人也實乃啟發后世之良吏史官 。因而司馬 遷的社會價值評判思想 ,至今仍閃爍著永不磨滅的光輝 ,為世人所景仰。
那么 ,我們今天的社會價值評判活動究竟處在一種什么狀態中呢? 自上個世紀 七十年代末再一次倡導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以來 ,人們的認識沖破了許多固有禁 區 ,顯得十分活躍 。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政治現象的社會價值評判 ,少了一些絕 對化與片面的觀點 ,多了一份冷靜思考 ,但也并非盡如人意 。一個時期以來 ,我們 中的某些人用情感判斷代替理性分析 ,一段段否定自己的歷史 ,否定革命傳統教 育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 ,一場關于上海外灘等公園究竟是否掛過“華人與狗不得 入內 ”告示牌的歷史事實爭執 ,從某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方面的問題 。在某些人看 來 ,歷來講究“人權與平等 ”的西方帝國主義分子是不可能訂立如此規矩的 ,并試 圖以此為“突破口 ”,來逐步否定新中國所進行的革命傳統教育 ,通過給侵略者臉 上貼金 ,來淡化人們對當時華人受屈辱地位的深刻了解 。好在歷史檔案資料尚存。 據載 ,一八六八年 ,外灘公園剛建成時 ,租界當局派駐的巡捕看守便不準中國人入 內 。直到一九一六年五月工部局公布的六條 《公園規則》 中還保存著第二條“狗 與自行車不準入內 ”;第三條“華人不準入內 ,但外籍居留者的仆傭除外 ”。如此 白紙黑字 , 豈容抵賴! 想必力求推翻此說的人是作為外人 “ 仆傭 ” 的高等華人 “后裔 ”吧? 難怪有些大學生說道 ,“否定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是從大學公共課黨 史課中學來的。”一門公共課學下來 “ 中共黨史 ”包括相關的宣傳在內沒有幾段 是正確的 , 唯有一九五七年以前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算是正確的 , 以后說不定 又被否定啦 。我們能有底氣地指責這種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而學生們的這些擔心 又是完全多余的嗎?
由此看來 ,某些人尤其是部分從高等學府走出來的所謂社會“精英 ”,之所以 容易形成否定一切的思維方式 ,乃至發展到對共產黨的領導喪失信心 ,從某種意義 上講 ,正是被我們的教育所強化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包括美國國民 、 日本 國民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至今仍有相當多的人是敬仰毛澤東的 ,并不完全否定那個 時代新中國所獲得的成就 。某些人大概忘記了一條基本道理 ,“偉大人物一旦成為
一種理想 、一種信仰 、一種事業的代表 ,對他的評價與毀譽 ,就不僅僅是他個人的 事了。”毛澤東也早就說過 ,“我們許多同志缺乏分析的頭腦 ,對于復雜事物 ,不愿 作反復深入的分析研究 ,而愛做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簡單結論。”(《毛澤東全 集》第 18卷 354頁)如果我們在否定自己過去錯誤東西的同時 ,將中華民族曾有過 的偉業與輝煌和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黨的優良作風全都否定 ,那就無異于將嬰兒與臟 水一齊潑掉 。這種缺乏對歷史科學分析的社會價值評判 ,勢必使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 。 目前 ,在某些國民中普遍存在著的崇美 、恐美心理 ,可以說 是與這種否定過去一切的錯誤思潮緊緊相連的 ,至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誘發因素。
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應是對以往歷史公正的社會價值評判 ,它是具有完整透明 度的歷史 ,而不是任人打扮的“ 十八歲姑娘 ”。試以爭議較大的一九五八年大躍進 為例 , 當時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確有急于求成和浮報虛夸所帶來的嚴重失 誤 。但只要認真加以思索 ,就會發現某些失誤限于那時的思想認識與歷史條件 ,甚 至是難以避免的。
當然 ,“大躍進 ”也取得過不容抹殺的成績 。可以說 ,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 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經濟效益的一批從中央到地方的大中型骨干企業 ,大多是那個 年代建成的 ,大慶油田的建設與發展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么?一大批高等科研院 校也創建于那個年代 ,一大批水利設施也都建立于那個年代!然而多年來 ,我們聽 到的只是對一九五八年失誤一面的批評指責聲 , 以致不少青年人對于那個年代所得 出的印象 ,唯有“瘋狂 ”兩字 。殊不知其間還有不少閃光的東西 ,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 ,黨和人民群眾大多真誠地希望通過自己不辭艱辛的奮斗來創造經濟建設奇跡的 積極性 ,就十分難能可貴 。不然的話 ,將會使得那些五十至六十年代初 ,積極響應 黨的號召 ,大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甚至把青春與熱血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奔 赴邊疆 、荒漠建設祖國的英雄兒女 ,尤其是一大批成建制的復員轉退軍人們感到齒 冷心寒!成就與失誤并存 ,成就遠大于失誤 ,這才是歷史的真實。
再則 ,對于建國后前二十七年的評價 ,有人曾以“ 閉關鎖國 ”的清王朝喻之, 這實在太欠公允! 馬克思主義認為 ,人們的行為選擇總是要受社會的客觀條件和歷 史環境的制約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具體的歷史環境中的 , 當歷史環境沒有提供選 擇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時 ,此種行為的選擇便不可能發生 。制約人們行為選擇的客觀
條件 ,包括社會的歷史條件 ,人們在社會關系體系中的地位 ,人們所處的具體的生 活環境 ,甚至包括當時社會的道德體系和社會的風俗習慣 。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 的人們 ,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行為 ,人們的行為總是受社會的客觀條件所制約的。
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 ,建國之初 ,我國就宣布愿同世界上所有“平等 待我之民族 ”,進行互為有利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往來 。早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 二日 ,時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曾專門就此問題給國內發出指示“你們在準備對蘇貿 易條約時應從統籌全局的觀點出發 ,蘇聯當然是第一位 ,但同時要準備和波 、捷、 德 、英 、 日 、美等國做生意 ,其范圍和數量要有一個大概的計算。”(《毛澤東全 集》 第 28卷 70 頁) 很難想象 ,老人家當年就對此類經濟問題考慮的如此長遠與具 體 。如果說 ,毛澤東時代確有所謂“ 閉關 ”現象的話 ,也實出于無奈 。我們年輕的 共和國首先遇到的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 ”,繼之而來的是以前 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集團“單方面毀約與撤走專家 ”之惡劣行徑 。你愿意對其開放 國內市場并進行經濟貿易技術合作 ,可人家是有條件的呀!不拜倒在其腳下俯首稱 臣 ,那是不行的 。當然 ,人又是歷史環境的改造者與支配者 ,人們的思想 、感情、 意志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能夠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即在一定的范圍內有行為選擇的“ 自由裁量權 ”。因此 , 即使是在那樣的條件下, 毛澤東、周恩來等也依然為謀求改善同東西方國家關系 ,做出過種種不懈的努力。
從建國之初開始注意發展同日本民間的經貿關系與保持同英國 、荷蘭等國家的 半官方關系 ,并于五十年代末動用國庫黃金秘密從西方國家進口急需的機器設備; 到六十年代初同以法國總統戴高樂為代表的西方政要頻繁接觸 ,乃至于一九六四年 元月二十七日中法正式建交 ;最后到七十年代初爭取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 位 ,相繼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又于一九七三年決定用四十三億美 元從西方發達國家進口一批先進技術設備 ,從而逐步打破了多年來西方國家對我國 實行的全面封鎖與禁運的局面 。其間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歷過多少風風雨 雨 ,做了多少工作 ,甚至勒緊褲腰帶援助受壓迫 、遭剝削的許多發展中國家 ,這又 豈能以“ 閉關鎖國 ” 四個字來概括之呢?從某種意義上講 , 當時如果我們不承擔一 定的國際主義義務與民族犧牲 ,要想驅逐蔣介石集團在聯合國所竊取的席位 ,并與 那么多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關系 ,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 因為從來的支持與幫助都
是相互的 。現在看來 , 即使當時有個別決策的失誤 ,也是不宜苛求的 。堅持以自力 更生為主 ,爭取外援為輔的指導方針 ,對于渴望真正得到民族獨立的國家來說 ,是 至關重要的戰略決策思想。
如果我們講建國以來黨的歷史講失誤時期多 ;講失誤時期又只講失誤的一面; 而講“正確 ”時期又回避談失誤 ;講黨的正面領袖人物 ,除毛澤東外 ,都推崇為尊 者諱的做法 。那么 ,我們如何能留給后人一部信史呢? 這種反歷史唯物主義的非科 學態度是不可取的 ,它也正是社會評價學有必要建立的重要緣由之一。
至于為人類所追求的未來 ,社會價值評判理論應該如何構建? 我很認同這樣一 種觀點 , 即讓歷史盡可能完整地透明 ,再也不能人為地設立種種眼障 ,要交給下一 代一部真實可信的歷史 ,一部充滿著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歷史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 可以創造未來 ,但是無法完整地設計未來 , 因為今人的局限是不可避免的 。“千秋 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后人 ,一切未來的人們! 我們深信“長江后浪推前浪 ”這一 顛撲不破的真理。
第三節 唯物史觀——社會評價學的理論基石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根本認識基礎與前提 ,克服了 舊的社會歷史觀的根本缺陷 ,科學地回答了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 。人類社會歷史 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 , 因而也就是勞動群眾的歷史 ,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 的人物 ,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在歷史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 、起決定作用 。置身 于這樣的社會歷史發展之中 ,否定 、虛無或顛倒這一社會歷史發展及其矛盾關系, 難以作出為人民為社會所需要的學問 。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自覺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 ,則遵循了這一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這樣的理論學 說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唯物史觀的發現 ,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內容 ,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政 治 、經濟 、文化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 ,“‘價值 ’這個普遍的概 念 ,是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9卷 40 頁) 所謂價值 ,實際上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 ,它是以主體對
客體的需要為前提的 。然而 ,任何需要又不都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 ,沒有客觀 對象歷史地客觀地存在著 ,就不會產生人對它的需要 ,也就不會有什么價值 ,這是 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原理之一 。怎樣來確定這種價值關系呢? 這就是從主體 的角度出發 , 明確主體自身的需要 ,然后據此來確定對象對自己的意義 , 即對客體 進行評價和認識。
價值(Value) 本來是一個古典經濟學的概念 , 十九世紀被德國人引入哲學, 目前已成為現代科學文化領域中一個具有廣泛重要意義的范疇 。俄文《哲學百科詞 典》 在“價值 ”條目下的解釋是“哲學和社會科學文獻中廣泛使用的術語 ,用以指 明某些實際現象的人類的社會的和文化的意義。”把“價值 ”僅僅解釋為“意義 ”, 除了從功能表現價值是一個應用概念外 ,并沒有說出更本質的東西 。如前所述 ,價 值的本質應當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 ,是人類的一種最普遍的基本關系 ——主客體相互作用關系的一個主要方面 。它是主體在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 ,依 據主體需要 ,使客體主體化 ,為主體的需要與發展服務 。“價值 ”是對主體與客體 相互關系的一種主體性表述 ,它代表著客體主體化過程的性質與程度 ,也可以說, “價值 ”是財富的抽象化 ,是抽象化的財富 。作為社會主體的人 ,其自身需要是多 方面 、多層次的 。按照我國春秋時代思想家管仲的“倉廩實則知禮義 ,衣食足則知 榮辱 ”(《管子》 牧民篇) 的見解 ,人的生存有著兩種必不可少的基本需要 :一為 物質需要 ;一為精神需要 。能維持人們生存最起碼的物質需要 ,又是應予以優先考 慮的 。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思想 ,則將人的需要具體劃分為生 理 、安全 、社交 、尊敬 、 自我實現等五大層次 。當然 ,后者所談到的人的需要 ,其 基本出發點還是針對作為社會個體的“ 自然人 ”而言的。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首先承認價值來源于外部客觀世界與客體 ,外部客觀世界 作為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客觀條件 ,具有滿足人的物資文化生活需要的屬性 。人的需 要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 ,而是由歷史與客觀決定的 。正因為如此 ,我們在分 析人的客觀需要時 ,應當注意把握價值的特性:
一是它的客觀性。價值的客觀性首先取決于主體的客觀性 。所謂主體的客觀性 是指主體所具有的不依賴于一切人的主觀意志的存在 、本質 、本能 、能力 、條件和 活動方式等自然與社會的客觀規定性。
二是它的主體性。價值的主體性是指價值本身的特點直接同主體的特點相聯 系 ,價值的特性表現或反映主體性的內容 。然而主體的社會層次又包括了個別價 值、群體價值、社會歷史價值等。
三是它的個體性。以人類為主體的價值 ,具有人類性與社會性 ; 以一定歷史階 段上的社會為主體的價值 ,具有階級性 ; 以個人為主體的價值具有個人性。
四是它的多維性與動態性。價值的多維性體現在主體的需要是多層次的 ,而 人們的觀察視野也是多角度的 。價值的動態性則主要表現在主體的需要有的是隨著 時間 、空間的轉移而發生變化的 ,我們必須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把握其價值的變 化與規律。
當然 ,我們還可以運用不同劃分方法把價值分為不同類型 。價值關系處于主導 地位的主體 ,其主體及主體需要是劃分價值關系基本類型的主要依據:
( 1)物質價值 :指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東西 。如經濟利益 、物質生產 、維持生 活與生理需要的物質條件、生態與社會人身安全保障條件等。
(2)精神價值 :指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東西 。它體現的是人的心理上的滿足, 如思維 、情感 、信仰 、理想 、知識與信息 、文化生活等 ;它追求的是真 、善 、美, 即科學的、符合倫理道德與審美意識的精神產物。
(3)人的價值 :指客體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 ,它包括人的自我價值和 人的社會價值 。人的自我價值是指一方面每個人基于其自然屬性要向社會索取 , 以 維持其生存 ,所以社會對人來說是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是指人的一生在其認識社 會 、服務社會或改造社會與自然的實踐過程中 ,對社會做出了奉獻 ,所以個人對社 會來說是有價值的 。這就意味著 ,正是社會在可能條件下提供給個人以實踐 、發 展 、創造的機會 。同時 ,個人也正是從服務社會或改造社會與自然中 ,獲得社會的 承認 。人的社會價值即人們為社會做貢獻時所創造的價值 ,它體現了人生價值的本 質 。其一 ,創造社會價值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所以作為人的自我價值標準最基 本的一條 ,就是一個人一生的全部活動對社會進步和幸福所起的作用愈大 ,其人生 價值愈高 。其二 ,只有努力創造社會價值 ,個人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社會價值是自 我價值的載體 。其三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僅僅是交換 ,人與一般動物的不同在 于 ,人總有其所屬民族文化的積累 ,總有人生的追求。
(4)綜合價值 :指物質價值 、精神價值與人的價值所構建的綜合價值 。它包括 了上述三者各自不能完全包含的東西 ,如科學的社會價值 、和平與發展 、人類的文 明與社會的進步等。
某一階段社會歷史的代表者及其決策行為 ,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或適應整個社 會的發展需要 , 即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中 ,較之前輩所能創造出的新的物質文明 、精 神文明 、政治文明 、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成果 ,則可作為衡量其歷史功績的標 準 。或前進或倒退 ,或進步或反動 ,這是一塊試金石 。當然 ,我們應像列寧所闡述 的那樣 ,“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 ,就是要把問 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這也正是創建社會評價學的重要指導思想 。我們就 是要將諸如此類的人類文明優秀思想成果 ,加以系統化 、條理化 、理性化 ,使之變 為人們的共識 。恩格斯早就說過 ,“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 能沒有理論的思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467 頁》) 我們當然需要以馬克 思主義學說為指導 , 以科學的社會價值評判理論作為我們觀察分析一切社會問題的 出發點 ,從而鑄造出支配社會的健康靈魂 ,這也正是我們的目標之所在。
歷史唯物主義是對社會歷史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它是以整個社會以及社會結 構本質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 , 因而無疑也應當是社會評價學的理論基石。 社會評價學正是依據唯物史觀來指導自身 ,并將其方法論作為認識乃至對社會作出 正確的價值評判的主要方法 。它要求我們在觀察與分析人類社會發展時 ,需要把握 三大主要觀點:
第一 ,事物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 化之中 ,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一切都在運動 、變化 、產生和消失。”數千 年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史 ,正是一部不斷變化演進的歷史 。因此 ,我們必須用發展 變化的觀點 ,而不是用僵死 、停滯的觀點來認識社會和評價社會 ,任何自以為是的 對歷史的社會價值評判是蓋棺定論或不可逾越的觀點 ,顯然是形而上學的。
第二 ,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人類社會的發展 ,是一個由不同階段相互 聯結 ,逐漸推進的歷史過程 ,各個階段以及各種歷史事件 、人物都是在特定歷史條 件下產生與發展的 。 因此 ,我們應當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注意最可 靠 、最必需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 。那種孤立地看待歷史 ,割斷
歷史之間相互聯系的社會價值評判觀顯然是不可取的。
第三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觀點。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 ,每一個具體階 段及所包含的具體的歷史事件或人物 ,都是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下的產物 。因此 ,唯 物史觀要求我們對每一特殊的歷史情況 ,進行具體分析 。離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 析 ,就等于不懂得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要旨 , 因為一切都將以條件 、地點和時間為 轉移 。缺乏具體分析的觀點 ,將使我們的認識陷于絕對化 ,從而找不到客觀真理。
總而言之 ,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 ,就是需要我們把整個人類社會 , 當成按照其 自身規律不斷發生變化的客觀過程 。在分析與評價任何社會政治現象時 ,都要具有 發展變化的觀點 ,把事物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來考察 ,脫離了這種“歷史范 圍 ”,歷史本身就成了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們要聯系具體歷史條件進行具體分析, 即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 ,實事求是地總結過去 ,探索未來。
第四節 社會評價學同其他學科的關系
社會評價學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其根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 。與所有新興
學科相同的是 :它也以多門學科作為自己的專業基礎理論 ,譬如社會學 、政治學、 歷史學 、傳播學等 。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某些方面 ,其研究對象有相似之 處 ,只不過視角不同 ,研究方法也可以相互借鑒 ,這是由當代社會科學既高度綜合 又高度分化的發展趨勢所決定的 。而社會評價學之所以能夠或者說應該獨立存在, 正在于它處在多種學科的結合部 ,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
社會學通常是指研究社會和社會問題的學科 。它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 ,涉及社 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例如社會群體 、社會制度 、社會問題 、社會現象等等 。幾乎任 何一項人類社會活動都可同社會學聯系在一起 ,而社會評價學則著重研究對歷史發 展的社會價值評判問題 。它通過對社會歷史廣泛深入的研究 ,來指導人們如何修正 主觀價值評判及趨眾心理所造成的偏差 ,使全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認識 ,能在歷史唯 物主義的基礎上統一起來 ,形成主流意識 。它的研究素材來自社會歷史各個階段的 事件 、人物等 ,其經過研究所做出的結論 ,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因而從某 種意義上講 ,它可以說是社會學的分支 。社會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大量開展社會實
地調查等 ,而社會評價學除此之外 ,更主要的是采用歷史比較法 、因素分析法 、動 靜態考察法、系統綜合法等等。
政治學是研究階級和國家產生 、發展和消亡過程的學科 ,它以研究社會政治關 系及其發展規律為主 。社會評價學需要解析各種社會政治關系及相互聯系 ,但它更 主要的是研究某項政治決策行為的實施所產生的社會效益 , 即一系列相關的社會政 治現象的發生 ,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們的社會價值評判 。政治學的研究內容也相當 廣泛 ,它為社會評價學研究社會政治現象提供了廣闊的背景 。眾所周知 ,任何一項 政治決策行為的選擇都不是偶然的 ,它所引發的社會政治現象也并不常常總是動機 與效果相一致的 ,人們的評述更是眾說紛紜 ,如何從中確認一種更接近實際的社會 價值評判非常重要 。它通過對于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性的研究 ,提示人們較為準確地 把握住社會主流與事物真相之所在 ,并給以公正的社會價值評判 , 以便在努力促使 社會進步當中 ,做一個頭腦清醒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
歷史學是研究政治 、經濟 、文化發展過程及其特點和規律性的 ,它以人類社會 的運動過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反映對象的 。它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 ,包括對 自古至今的人類社會 、國家 、地區和民族的歷史作綜合的 、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等 等 。社會評價學也可以說是研究以往歷史的 ,但它僅僅是研究如何對某一歷史過 程 、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做出公正客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側重從這個方面來剖析歷 史 ,從而幫助人們正確地總結經驗教訓 ,更好地去創造新的歷史 。歷史學與社會評 價學有相互包容的一面 ,更有不可替代的一面 。歷史學是從諸方面的聯系中 ,從縱 的歷史過程中去反映人類社會是如何產生 、發展的 。而社會評價學則是從紛繁的歷 史素材中 ,經過一番去偽存真的制作功夫來了解分析其事 、其人 ,著眼于社會整體 效益的評價 ,兩者的側重點不完全一樣。
傳播學是研究社會傳播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 。所謂傳播是一種社會性傳播 信息的行為 ,是個人之間和集團之間以及集體與個人之間交換 、傳遞新聞 、事實、 意見等信息的過程 。有時人們為了服務于某種特定的政治利益 ,往往通過各種傳播 媒體將一定階級 、集團(群體)或個人的見解 、觀點曉之于眾 ,這種見解或觀點很 容易形成特定的社會輿論 。社會評價學則是透過這些傳媒熱點 ,把握住問題的實 質 ,并力求得出符合社會整體真實的科學結論 。它同社會的輿論宣傳有時是一致
的 ,有時則不盡一致 ,甚至是相悖的 。遇到后一種情況 ,它則要起著改變社會輿論 的作用 ,也就是說它將用歷史的客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來改變一切虛假的宣傳 ,還 歷史以本來面目 。當然 ,作為一種科學的認識觀 ,它也需要借助于各種傳播媒體, 向社會成員進行廣泛傳播 ,并最終為最廣大的人們所接受 , 以形成社會主流意識與 共同的價值觀 。于是 ,它又與傳播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 ,在歷史長河中存在著階級的社會里 ,每一個階級都 有它自己的價值觀念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客觀需要 , 由于立場不同 、時代不同, 對同一事物的社會價值評判 ,往往會大相徑庭 。但只要不是懷有偏見 ,不同階級、 不同群體的代表 ,在一定的條件下 ,對同一事物也可以具有相似的觀點 ,做出相似 社會價值評判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一九九一年九月中文版的《華盛頓新聞》 周刊曾 刊登過蔣緯國談中國統一的文章 。他在回顧了幾千年來堅持國家統一的歷史之后 說 ,今天主張分裂的人是“為列強(侵略中國)鋪路 ”,并認為海峽兩岸乃至全世 界的中國人早就具備了三個共同的意念或愿望 :第一 ,我們都是中國人 ,所以只要 一個中國 ,也只有統一或一個中國 ,才能內安外強 ;第二 ,我們都希望中國人能過 好日子 ;第三 ,我們都希望中國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這種超越意識形態的不同 ,在 民族關系問題上共識是不言而喻的。
在對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毛澤東的歷史評價中 ,相當一部分資產階級的學者并 非一味貶損 ,有的甚至評價相當高 。如美國的羅斯·特里爾在他所著的《毛澤東的 后半生》 一書中就曾明確指出過 :“在中國歷史上以及在世界歷史上 ,毛澤東都將 占有重要位置 。他領導的革命推翻了舊中國 ,并對中國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 ,其 變化之猛烈 ,使任何一個大國歷史上的社會突變都相形見絀 。他使這個最古老 、最 龐大的政體重獲獨立 ,并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不同社會群體人們之間的這種 共識 ,也正是社會評價學所要積極分析研究 ,并予以促成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