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隆60年:蜿蜒曲折的解放之路
60年前,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來自亞洲和非洲的29個獨立國家的政府領導,聚集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萬隆,滿懷熱情地商討如何在冷戰氛圍下尋求和平共存、反帝解殖及發展各自國家的經濟,讓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可以享有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萬隆精神”隨著這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一次亞非會議”而誕生。“萬隆精神”是二戰后第三世界脫離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國家在當時所向往之愿景:
1. 國與國之間和平共存共處;
2. 擺脫任何世界超強霸權、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支配;
3. 打造弱者、窮人、被殖民者、被剝削者及當時世界秩序下受害者之間的團結互助;
4. 實現底層人民的解放。
萬隆會議是第一次完完全全沒有歐洲國家的國際會議,也沒有來自殖民主義國家勢力代表的出席。參與萬隆會議的23個亞洲國家及6個非洲國家,都曾遭來自歐洲、美國及日本的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所踐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十年間,亞非地區被殖民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好些亞洲和中東國家重奪本身的國家主權,而很多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也正積極為民族獨立而進行抗爭。
新興國家尋求自主自決
參加萬隆會議的國家領導,包括了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卡諾(Sukarno)、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Josip Broz Tito)、埃及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后來當上埃及第二任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越南民主共和國總統胡志明、緬甸總理吳努(U Nu)等,他們都是戰后獨立解放的新興國家之領袖。出席者還包括當時正在爭取獨立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如英屬黃金海岸總理(后來當上獨立加納的首任總統)夸梅.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領袖艾哈邁德.本.貝拉(Ahmed Ben Bella)等人。
盡管萬隆會議各個與會國在人口、地理環境、文化、宗教背景及歷史進程上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出席萬隆會議的政治領袖并不一定是思想左傾,但是這些國家都拒絕西方帝國主義及蘇聯集團勢力意圖強加在第三世界上的新殖民主義,并通過萬隆會議宣示亞非國家追求從帝國主義勢力手上完全重奪主權的政治自決愿望。
中國與印度于1954年協商促成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萬隆會議打造新興獨立國家之間團結互助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
1.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 互不侵犯
3. 互不干涉內政
4. 平等互利
5. 和平共處
萬隆十原則
萬隆會議提出的《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反映著當時剛獨立或正在爭取獨立的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及共同斗爭的理想。《宣言》中所列出的十項原則是:
1. 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2. 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3. 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
4. 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
5. 尊重每一個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
6. 不使用集體防御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
7. 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8. 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
9. 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 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
萬隆會議以及誕生自這個會議的十項原則,成了后來建立“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不結盟運動是冷戰期間發展中國家領袖聯合在一起選擇不跟美蘇任何一方正式結成盟友的松散集團,但是“萬隆精神”在1960年代末卻已經不斷被削弱。
不結盟運動
盡管萬隆精神并沒有主張完全跟資本主義世界秩序決裂,但是卻對當年新興獨立國家走出一條有別于帝國主義霸權支配的道路,有著一定的啟發,甚至挑戰著冷戰時期對立的兩大霸權勢力。
萬隆會議可算是左翼政治力量在二十世紀的“三大實驗”之一,是第三世界左翼試圖結合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去打造一條新興獨立國家自主自決的另類道路。另外兩大實驗是1917年俄國革命(跟俄國革命所產生的蘇聯和受俄國革命啟發的共產黨領導之革命,如中國革命),以及歐洲社會民主黨派所推動的“福利國”制度。這左翼的三大實驗基于種種錯綜復雜的主客觀因素,而經歷了崎嶇不堪的發展道路。不過,萬隆計劃似乎比另外兩大左翼實驗“夭折”得更快。
萬隆會議可算是“不結盟運動”的胚胎。不結盟運動于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成立,主要由當時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卡諾、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加納總統恩克魯瑪等人所積極推動,他們主張發展中國家應該在冷戰中采取“不結盟”立場,獨立于東西兩大陣營自立自主。共有25個國家參加了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那就是阿富汗、阿爾及利亞、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剛果、古巴、塞浦路斯、埃及、埃塞俄比亞、加納、幾內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拉克、黎巴嫩、馬里、摩洛哥、尼泊爾、沙特阿拉伯、索馬里、蘇丹、敘利亞、突尼斯及南斯拉夫。第一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通過的宣言,重申,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倡議裁軍、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也同時明確表態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馬來西亞于1970年才參加不結盟運動,加入時“萬隆精神”已不復當年。
萬隆精神的“消退”
1955年萬隆會議中的高尚理想,并無法延續并在二十世紀后半葉發揮作用,而且出現“消退”,這當中有著幾個因素。其一是萬隆會議中的新獨立各個國家,其國內的工業發展水平相當低落,這些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發展他們的國家,很多被迫向發達國家舉債或獲取西方跨國資本財團的投資,結果在經濟上無法實現真正的自主。也有的國家為了“超英趕美”,掉入迷信發展主義的漩渦中而將自己搞到焦頭爛額。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為了維護本身的利益而從中作梗,阻止亞非國家走出自己一條真正獨立自主的替代道路。在萬隆會議之前,美國中情局和英國軍情六處策動推翻伊朗民選總理摩薩臺,因為摩薩臺將伊朗的石油工業國有化,而危害了西方資本霸權的利益。
在印度尼西亞,美國中情局支持蘇哈多于1965年發動政變推翻蘇卡諾,并通過血腥屠殺左翼人士,掃清了英美霸權在東南亞地區的最大威脅。雙手沾滿進步人士鮮血埋葬萬隆理想的蘇哈多,后來于1992年當上了不結盟運動主席,完全反映出不結盟運動跟萬隆精神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埃及的納賽爾由上而下推動他的反帝國主義與第三世界團結議程,但是卻不斷打擊左翼力量,更在1967年六日戰爭受挫后進一步右轉,其繼承人薩達特及穆巴拉克變本加厲,埃及自1978年戴維營協議后已成為美國霸權在中東地位僅次于以色列的重要盟友。
其它在萬隆會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國家: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陷入四分五裂
萬隆2.0?
萬隆會議60年后,亞非國家幾乎全都實現政治獨立,明目張膽通過軍事侵略的殖民統治已經消失,冷戰也早已落幕,但是世界卻沒有變得更和平,社會也沒有變得更平等和諧,而是恰恰相反。“殖民”以新的形勢出現,那就是禍害無窮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世界各地人民紛紛因反抗社會不公而持續奮斗,并力圖追尋擺脫全球資本霸權支配的替代選擇。
萬隆會議已經過去60年,亞洲和非洲國家的經濟都已經發展起來。比起60年前,亞非國家更有物質條件與能力去實現1955年萬隆會議的崇高理想。可惜的是,所謂“不結盟運動”國家的領袖們,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洗禮”下,已經失去了當年第三世界國家領袖們的遠大志向。馬來西亞政府還一味把頭栽進美國霸權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之中,樂此不疲地為跨國資本效力。打開新經濟殖民大門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跟當年聚集在萬隆的亞非國家領袖所談論的議程,簡直是天壤之別。
蘇聯東歐集團的崩潰,讓全球資本財團變得更加傲慢與囂張,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毫無忌憚地侵蝕社會福利、壓榨普羅人民的血汗。《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里頭條款,實際上就是跨國企業要財源滾滾的愿望清單。
如果像馬來西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真的要改善底層人民的生活,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存共處,就應該重拾那個已經被很多人遺忘的萬隆精神。當然,60年過去了,世界的形勢已經大不同,而我們也不可能依靠那三兩個思想顯得進步的領袖去維護底層人民的利益,將萬隆精神貫徹到底。如果真的有“萬隆精神2.0”,那應該是強調被壓迫人民自主自決、平等分配社會財富、伸張社會正義以實現持久和平、底層人民民主參與決策的新政治圖景。要呼喚如此的“萬隆精神2.0”并將之持續下去,應該是由第三世界國家底層人民社會運動的串聯開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