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工業黨還是情懷黨--也談文科博士的返鄉筆記

王琪 · 2015-03-01 · 來源:清華求是學會
收藏( 評論() 字體: / /

1559412_693124.jpg

  春節期間,一篇文科博士的返鄉筆記(編者注:見附文)爆紅網絡,引發了一個對現代鄉愁的討論熱潮。王磊光博士這篇文章真實地呈現了如今農村的種種現象與問題,表達了對鄉村熟人社會的眷戀與憂慮,感嘆“農村原有的那種共同體已經消失了,人與人之間不再像原來那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和交往。” 而眾多的回應文章則對作者這種對農村田園詩歌式的眷戀表示不滿,把鄉村的衰敗和熟人社會的解體看作是從“傳統”向“現代”過渡的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如《新京報》的文章《“博士返鄉筆記”寫出農村文明的衰敗”》將農村的衰敗歸結為“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沖突,而在這樣文明沖突中,我們每個人都身不由己,被文明裹挾著走向更為先進和便利的生活中去。北京青年報《博士返鄉筆記背后的真問題》則表示,農村沒有變的更壞,實際上在朝著更好的方向不斷前進,而王博士所感嘆的外出打工者常年不回家、農村人情日漸淡薄都是農村和農民主動適應現代化的正常舉措。

  澎湃新聞網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科博士的文章《不必“近鄉情怯”——另一面的鄉村》,也是這種“傳統”VS“現代”的二元敘事的典型體現。這篇署名“古魚”的文章以自己岳母所在的皖北農村為例,指責農村人“產權和權利邊界模糊”。在文章中,他批評了農村人情社會的種種弊病,“單說你勤勞致富了,眼紅的親戚可以去你家鬧事要錢,你都沒處講理;小姑子上法庭鬧離婚,你不管不顧,不去找關系找門子,婆婆就天天堵門口罵人,認為這事兒你憑啥不管。”不知道這位博士在農村生活了多長時間,也不知道他從他岳母那兒聽到的故事有多大的代表性。筆者自己在農村這么多年生活的感受是,如果哪家遇到婚喪嫁娶的事情,朋友親戚都會主動打電話問需不需要錢,沒有誰去腆著臉去人家家門口鬧事要錢。農村現在雖然被錢糟蹋的不成樣子了,但總體上還不會比坑蒙拐騙的城市更差。古魚所描述的情況,在農村是非常例外的情況,但是卻被作為農村人“產權和權利邊界模糊”的表現“代表”了農村人的形象。

  這種觀點集中代表了“城里人”對“鄉下人”的傲慢與偏見。在前幾天圍繞著“大衣哥”的風波中,農村人的一句玩笑話被媒體無限引申。南都借此發表評論稱“要求大衣哥發小車的人是一種‘畸形人格’”,提出要有效消除這種“不送小轎車就不說他好”的荒誕觀念和無處不在的干涉別人權利現象,塑造一種健康理性的“現代公民人格”。這個事情是媒體小題大做,借一個人的玩笑話來妖魔化整個農村的形象又一個案例。不過相比較于城市,基于熟人社會的農村人相互之間確實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親戚朋友鄉鄰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去幫忙,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鄉村互助機制,而這樣的機制確實容易導致一種別人應該來給我幫忙的心態(因為我之前給別人幫過忙)。在“城里人”眼里,這就是缺乏“現代公民人格”的農村人強加給別人的責任和義務。

  對于“城里人”來說,“現代公民人格”就是要實現人和人之間的“權利邊界”的明晰化,用更明白的話來說就是,你的事情我不管,我的事情你也不用管,我們彼此之間不承擔任何的責任和義務,我愿意幫你是我發善心,不愿意幫你是我的個人權利。習慣了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子化狀態的“城里人”,對農村基于熟人社會的互助和義務,表現出了很強烈的傲慢和歧視,將農村中殘留的最后一點人與人的溫情妖魔化為這種“現代意識”的對立物,把熟人社會的瓦解看作是從“傳統”向“現代”過渡的必然歷程。

  在無處不在的商品經濟和消費文化的滲透中,鄉村不可能是一個超脫于時代的田園詩歌式的所在。相比于城市,農村多少還保留了一點人情味,這是王博士眷戀農村的原因,而這種人情味的日益淡薄,農村越來越趨同于城市,又讓王博士唏噓感傷。隨著商品貨幣關系對農村的深入滲透,原先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正在日益為以貨幣為中介的間接交往所取代。農村的婚喪嫁娶,之前主要靠親戚和鄉鄰的幫忙,現在很大一部分都商品化了,承包給了專業的婚喪服務隊。以前農村蓋房子基本上靠同宗和同齡人之間的互助勞動,酬勞就是幾頓好飯和幾瓶白酒,現在都是花錢雇工或者承包給包工隊。因為錢的問題,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情時有發生。農村的婚姻也日漸變成一種商品化的婚姻,農村女孩對于物質條件的要求比起城市有過之而不及。人情退卻之后,貨幣就登場了,它把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一點一點地斬斷,日益變成用貨幣聯系起來的陌生人。

  農村人情淡漠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前社會高度的流動性。在市場經濟和大工業的沖擊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確立的小農經濟日益破產,打工成了農村青年唯一的出路。城市需要利用農民工的廉價勞動力,卻不愿意承擔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疏離了農村,也沒辦法融入城市,這就是當前新工人的尷尬狀態。王博士看到,在農村“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一位打工者感嘆說“我真希望鄧小平沒有搞改革開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一篇回應王博士的文章(《博士春節返鄉手記》哪里錯了)批評這種對于過去時代的感傷的眷戀,把爭論上升到改革與反改革的高度,認為改革開放賦予了中國人遷徙的自由,并且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蒂亞森的話來高唱“自由”的贊歌:“自由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手段。”

  這是當前中國的一個怪現象。中國的知識分子們二十年寒窗苦讀,就盼著有一天能夠找一份穩定的體制內工作,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安穩地生活下來。可是,這些骨子里期盼穩定的“智識階層”在對待工人和農民群體時候,態度卻截然相反,他們詛咒那種讓人一輩子在一個地方工作、生活的單位型工廠,認為這禁錮了人的“自由”,為國企工人和農民工變成自由流動的“自由”人而大唱贊歌,歌頌這種一個月換好幾個工廠,一年走遍大半個中國的“遷徙自由”??墒牵嬉前阉麄円沧兂?ldquo;自由”人的時候,他們就不樂意了。別急,現在的事業單位改革才剛開始,等到哪天也讓這些知識分子們一年簽一次合同,和領導頂撞一次就得拍屁股走人的時候,他們就能完全體會到這種“自由”的幸福了。

  頻繁的流動逐漸瓦解了鄉村熟人社會的基礎。王博士在文章中說:“在老一輩那里,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年青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年輕人多數天各一方,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短暫相聚,農村原有的人情關系日益淡漠,而在城市的頻繁流動中又無法形成穩固的社會關系,找不到歸屬感和精神家園,只能在一個又一個城市中漂泊流浪。

  鄉村社會的解體,只是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一種縮影。而這種轉型,并不像某些評論者所認為的,是從“傳統”向“現代”、從“農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轉型。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并不必然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在中國原先的單位型城市中,就存在著和現在農村一樣的熟人社會,一個工廠、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職工的生老病死都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大單位中生活的人都彼此熟識。一家有喜大家樂,一家有難大家幫,人和人之間并不是一種原子化的冷漠狀態,而是充滿著濃濃的溫情。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單位型的小社會在城市里逐步解體。鐵飯碗被打碎之后,城市里的國企工人、中產階級(或者說“新窮人”)都變成了市場上“自由”流動的雇傭勞動力,穩固的熟人社會也隨之解體。城市只是先于農村完成了這種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變成了如今這個用防盜門防盜窗防盜鎖全副武裝起來的冰冷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一切堅固的社會關系都被摧毀了,而代之以疏離冷漠、沒有歸屬感的孤立的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城里人”在看待鄉村的時候,就會呈現出兩種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態度。一種是古魚博士和南都的態度,本質是冷漠起來的“城里人”嘲笑著還沒有那么冰冷的“鄉下人”,把城市的現在看做是農村需要努力的未來。另外一種則懷著一種田園詩歌式的鄉愁來眷戀逝去的人情鄉村,反映的是在動蕩不安中喪失歸屬感的城市“新窮人”對于一個穩固的精神家園的渴望。

  這看起來是一個老套的“工業黨”和“情懷黨”之間的爭論。篤信大工業的鐵蹄必將能踏平人世間一切苦難和眼淚的工業黨人,把鄉村的衰敗和解體看作是現代化和文明化進程中的正面現象,嘲笑文科博士對必然消失的田園詩歌的鄉愁。其實,工業文明并不必然排斥“情懷”。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并不必然是一個原子化的冷漠世界,并不必然是一個喪失了人的價值的金錢世界,并不必然是一個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世界,并不必然是一個在漂泊不安中“自由遷徙”的世界。熟人社會的解體(包括農村和城市)和新工人(以及“新窮人”)的漂泊,只是新自由主義影響下自由流動的資本和貨幣對社會的滲透所造成的結果。我們不是要用“傳統”VS“現代”的二元敘事方式來為社會的解體和冷漠披上合法性的外衣,而是要在面對現實的基礎上去探尋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性。

  附文:王磊光: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究竟看什么?

  題記:這并非一篇精心寫作的散文,而是我在“‘我們的城市’論壇”上的發言稿。“我們的城市”論壇是一個聚焦于城市問題的市民論壇,這次的主題是“回家過年?!——城鄉之間的春節難題”。本來,我的任務是聯絡幾位在上海打工的朋友,請他們來發言,講講回家過年的感想。但問了一圈,他們都覺得沒什么可說,或者從心里覺得說了又能怎么樣 。一圈繞下來,最后便有了我的這篇發言。

  春節期間,它在媒體上的熱烈傳播,實在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甚至把我嚇了一跳。因為寫的都是自己家鄉的事情,傳播得這么廣,我反而覺得有些不安。

  網上的評論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倒是可以預料的。

  我把文章發給王曉明老師看,他給我了這樣的評論:

  磊光,

  看了附件,分析很真切,文化研究的視野開始有點形成了,好!

  最后一部分令人心情沉重。從現代早期到1990年代,從農村出來到城市求學的人,總體上是能夠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讓其他沒有這個機會的人信任“求學是人生正道”的,有這個信任在,城市里的進步力量反哺鄉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現在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像19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出租車司機每月賺1400元,當得知我一個大學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時候,很同情地看著我:“算了,下海吧!”這里的關鍵是,無論城里還是鄉下,一般人判斷人生狀況的標準是什么?錢當然是首選,但是否還有別的?無論在哪里,優秀的人通常不會很窮,如果貧富狀況不是唯一的標準,優秀與否這一條標準與貧富狀況的標準平起平坐,一個并不很富的人,就會因為優秀(和不窮)而受人尊重。中國的社會里,一直到80年代,這樣的將優秀與否與貧富狀況基本并置的評價系統(其背后是一個類似雷蒙?威廉斯所謂的“感覺結構”),大體還能維持。但現在,這個狀況卻普遍被破壞了,不是說過去不講貧富,現在專講貧富,而是過去那種相對寬闊、內部有張力的感覺結構,現在被打破了。

  曉明

  也許,正因為回家過年是一年之中為數不多的時候,我們會被各種力量逼著,不得不去想這些問題——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優秀,有沒有意義,而這樣的想,又常常讓人感到精疲力盡,這篇發言才得到了這樣的熱度吧。

  引子:為什么要回家過年?

  詩人說:“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沒有故鄉的人走向遠方。”我很慶幸我有故鄉,可以隨時回去,尤其可以回家鄉過年。因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親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在那里。

  我的家鄉在湖北的大別山區,L縣。我導師王曉明教授在2004年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L縣見聞》,寫的就是這個地方,王老師以我家鄉為對象,揭示了當時農村的破產狀況,人的精神的頹敗,以及鄉村文明的沒落。我家所在的那個村子,是一個東西兩座大山夾住的狹長谷地。一個村子由十來十來個“塆子”組成,一個塆子有幾十戶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現在,我每到一個地方,凡是碰見兩山相夾,或者兩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夾,我的第一意識就是這兩座山或兩排建筑物,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我在外面,尤其在城市里經常迷路。上海7號線上有兩個靠得比較近的站:“長壽路”和“常熟路”。我好幾次下錯站,以致現在每到這兩個站就緊張,怕弄錯了。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家鄉的方言里,“長壽”和“常熟”是完全一樣的讀法。人要靠語言來思維,這個事情讓我意識到:對于有家鄉的人來說,是用方言來思維的。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群,群里90%的同學只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經過十七八年的積累,很多同學在城市里有房有車,有的甚至有了自己的事業。平時在群里他們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問題,車子問題等,言談中總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個同學忽然在群里說他已經三年沒回家過年了,另一個同學緊跟著說他五年沒回家了,接著很多人說起回家的情況。記得一個說:不管怎么樣,今年過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個說:如果能在家鄉找一個兩千塊錢的工作,就回去算了。還有一個說:能找個一千塊的工作,我這邊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個從小學到初中的同學,已經十年沒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對我說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為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媽用臘肉下面給他吃。這都是陳芝麻爛谷子的小事,他還記得,其實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太想家了。

  上大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師主持來滬青年工人的社會調查,一周前在訪談工人。有一個打工者說:我真希望鄧小平沒有搞改革開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過年,其實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一件事情。套用賈平凹的話來說:家鄉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烏雞的烏,那是烏到了骨頭里面。

  一、回家的交通

  (1)記憶中的回家: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時候,從大西北到武漢,坐的是那種編碼沒有字母只有四個數字的綠皮火車,22小時,通常要晚點兩三個小時。西北往武漢的路線,自然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運那個擠啊,依然大大超出了今天的90后的想象。好在那個時候,學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體訂票,買得到座位,站著回家的,幾乎全都是農民工。每次上車的時候,無論是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地往車上擠。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車廂,然后被后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上車后一分鐘,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發揚風格,讓站著的乘客擠一擠。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坐位,擠了五六個。你想想吧,火車過道里人貼著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里也擠著好幾個人。這對于男乘客還可以想辦法,可苦了女乘客。記得有一次我身邊坐著一個在西安讀書的大學生,他要小便,就脫下外套讓我給他擋住身體,想把尿撒在礦泉瓶里,但他很緊張,用了十幾分鐘才勉強撒出來。我還記得有一次身旁坐著一個從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婦女,盡管有位子,但她實在太困了,太想睡覺了,就把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鉆到了座位底下睡覺去了。

  應該要肯定,我們國家這十年間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鐵路線路的增加,尤其是動車和高鐵的開通,極大地緩解了交通壓力?;疖囌?、火車上,起碼不會像過去那么擁擠了。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激烈的競爭,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厭倦。所以本科畢業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后來我就在家鄉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從04年到11年來上海讀研之前,我再也沒有遭受春節回家難的痛苦了。盡管從隔壁縣回家的汽車在過年時依然會被塞得滿滿的,但畢竟只有兩個多小時,實在擠不下,還可以花兩百多塊錢請出租。我在上海讀研的這幾年其實也沒有遭受回家難的痛苦,因為上海到武漢的高鐵和動車很多,普通車也有幾趟,買票很方便。

  (2)普通列車存在的意義:

  今天在座的各位,出行除了飛機,私家車,坐火車不是高鐵就是動車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種速度慢,見站停的普通列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在乘坐普通列車?

  我想每個人肯定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除非沒有其它更好的交通工具,否則,學生不會坐,城市人不會坐,主要是那些底層的老百姓,比如農民,農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選擇坐慢車,16個多小時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車,看看慢車上還是不是過去那個樣子。的確,主要是農民、農民工在坐慢車。對于農民工來說,選擇坐慢車,起碼要比動車節約一半的錢,比高鐵節約三分之二以上的錢。比如從深圳到武漢,高鐵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是慢車硬座不到兩百。尤其是對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從深圳到武漢,可能要節約一千多元,這對于農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不過,慢車也沒有過去那么擠了,因為農民工雖多,但很多都被動車和高鐵分流了,既有主動的分流,也有被動的分流,因為價格便宜的慢車越來越少了。

  大家觀察下,最近12306網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為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為了農民工而加班,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是完全不同的: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之類的,什么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的外音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是一種干擾。慢車上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現這里面的階層差別,生活方式的差別。而且你還能夠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象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底層的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是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著,這里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的時候,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3)開私家車回家過年,這在青年打工者中越來越普遍。我待會在下面進一步講這個事情,因為它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作為交通工具的本身。

  (4)騎摩托車回家。大家可能在新聞里看到了這個情況,每年春節,總有摩托大軍回家過年。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的時候就讓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在路上要兩天一夜。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道是真撞還是被訛詐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

  二、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失落

  (1)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在維系著。在老一輩那里,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于年輕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眾多表哥,小時候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關系好得不得了,但這一二十年年來,他們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讀書和工作,一年最多在過年的時候見一次,平均下來還沒有一次,因為他們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要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現在大家都騎著摩托車拜年,去親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平時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沒有來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2)更讓人悲哀的是:農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深刻的悲劇。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興起以來,很多農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來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來天。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邊的老人搖搖欲墜的樣子,我就覺得心里難受得很。

  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錢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價值?所以我想說:現代生活是一種讓人心腸變硬的生活。

  三、在農村,還有什么可以將農民動員起來?

  自從2006年免收農業稅之后,中國農村的基層組織主要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不再與農民的根本利益發生關系,也不再能夠將農民組織起來,農民處于“個人自治”的狀態。

  (1)春節的力量——親人團聚,過年拜年。過年的力量,親情的力量,是當下動員中國人最有效的力量。這也是過年最讓人感覺溫暖的東西。當然,以前過年時的各種集體活動,都已消失殆盡了。

  (2)祭祀——中國農村還是保持著過年、過十五給祖宗上墳“送亮”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給祖先點蠟燭,燒紙錢,放鞭炮,與祖先交流。很多已經在城市安家的人,也會趕在大家三十這一天開車回老家給祖宗上墳。許多曾被廢棄的祠堂,這些年也逐漸恢復起來了。

  (3)葬禮——很多老人沒有挨過冬天。過年前后,也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時段。喪葬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今天的社會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們的媒體上動不動就喜歡報道某某地方為舉辦葬禮大肆揮霍,讓大家誤以為這是普遍現象。其實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喪葬已經是在最大程度上簡化了。“貴生重死”的觀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來越貴生,對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讓死者享受哀榮;對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是喪禮,在現實中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過年的時候,本家一個叔叔亡故——本家人,以及四面八方的親戚來給他守喪,守喪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過節一般流一年的生活情況、見聞和感想,稱贊中央的政策,譴責干部的腐敗……深夜里交談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守喪完畢,大家集體出力,將他抬到山上,讓他入土為安。

  社會學者經常用“原子化”來形容今天農村的現狀,說白了就是農村原有的那種共同體已經消失了,人與人之間不再像原來那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和交往,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到過年的時候相互串門,集體上街玩等等。而為死者守喪和送葬,在農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團聚和交流的一個契機。這也是我在家鄉看到的唯一能夠讓大家團聚的方式。

  四、妻子·房子·車子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農村的男青年來說的。

  1、在今天的社會,農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婦越來越難。一來,中國男多女少的現狀決定的,而且,農村稍微長得好看點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市里去了,愿意嫁在農村的女孩子越來越少。二來,農村青年討媳婦需要具備的物質條件很高,現在普遍的一個情況是:彩禮六到八萬,房子兩套:在老家一棟樓,在縣城一套房。這個壓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討老婆的壓力要小。

  過年的時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來了。只要是哪一家有適齡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謂絡繹不絕。這在鄉村已經成了一門生意,農村說親,幾乎到了“搶”的地步。如果初步說定一個的話,男方至少要給媒人五百塊,最終結婚的時候,還要給上千的報酬,有的甚至要給到兩三千。

  不像傳統的農村婚姻,從相親到定親到結婚,要三四年的時間,男女雙方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F在卻不同,年里看對的,過了年,馬上定親,然后女青年跟著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過去,女方懷孕了,立刻奉子成婚。曾聽過一個搞量化統計的學者對于農民工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是:農村孩子結婚越來越遲。但是,我看到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女孩子難找,男孩子一到二十歲,父母就張羅著給兒子物色對象,物色好對象之后,既怕女孩子變心,又考慮到要到城市討生活的現實情況,就催著孩子趕快結婚??梢韵胂螅涸诂F代社會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中,這樣的婚姻會出現多少問題!事實上,農村離婚的情況,也是與日俱增的。

  2、房子。剛才已經說了,現在農村人娶老婆要房子兩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縣城。其實縣城的那套房,平時都空著,只是過年的時候回來住,但對于年輕人來說,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種代表。過年的時候,有的也會把父母接到縣城過年,但是父母住不慣啊,在縣城過了大年,初一就趕回來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縣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沒有。

  為了添置這兩套房,將來給兒子娶媳婦,很多家庭是舉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給大家看我在去年過年的時候寫的一則筆記,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問題,但還有其它的含義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則筆記

  跟大哥、細哥到二郎廟水庫捕魚。(細哥承包的這座小水庫只有三十畝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純凈,可直接飲用,魚放在里面長得非常慢,一年下來甚至還要瘦。每年臘月底或者年初,細哥就要從外面進魚秧,雖說是魚秧,其實有三斤多一條——這種魚是在平原地帶的池塘里用飼料喂養的,進價是兩塊多,但是魚在純凈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賣到五塊多一斤。)

  一個拉磚的師傅把車停在壩上。我們問他,從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錢。他罵了一句話粗話,然后說:“兩百塊,劃不來!”又說,就是這樣的生意,也越來越少了。山里的樓房基本都做完了,沒有做的也都在縣城里買了房。大哥說:“在縣城買房又么樣,到時住在那里做什么呢?”司機說:“只要是人,總有個生存的法子。”又來了一個人,是細哥的同學,他的摩托車上帶著老婆和還在讀初中的兒子。得知他在這山里做了樓房,還在縣城買了一套房。細哥問:“你要買那么多房做么事!”他嘆了一口氣:“我們這時代不叫人過的時代!沒辦法!”“做了一棟樓,買了一套房,還叫沒辦法!明年還去打工嗎?”“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而這座水庫上頭的兩個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這里做了一棟樓,在縣城買了一套房。

  其間來了一人,開小車,戴墨鏡,手腕上戴著很粗的黃金鏈子。老遠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網的細哥,問有魚沒有。細哥正劃著獨木船,一只手劃,一只手下網,笑著答:“你又不買,問著做么事!”同我們說話時,他的墨鏡始終沒有摘下來,神氣得不得了。墨鏡又對細哥喊:“別撲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幫不了你。”說完就獨自哈哈地笑。他同我們說起晚上要陪開挖機的斗地主。說是挖山種天麻,規模很大,已經買了十五萬斤樹。從言談中得知,他平時在縣城住。細哥的同學也說,他準備將家里幾面山的樹都賣了——分田到戶后交了幾十年的稅,沒有沾過任何光。

  一會兒又來了母女三人,帶著一個三歲的小孩。她們是來買魚的。跟墨鏡是親戚。墨鏡卻不認識那個年紀最小的女孩。“跟以前長得不一樣了呀!”墨鏡說,“在哪里打工?”她說在溫州。“屬什么?”“屬雞。(剛滿20)” 墨鏡說:“還沒有說人家吧?我幫你介紹個。”女孩的母親說:“她回來這幾天,已經有好幾個人來介紹。”“某某某正為兒子找媳婦急得哼,我把你說到他家。”(說,替人說親的意思)女孩母親連忙說:“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縣城里。”墨鏡說:“他家在縣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氣不好,但你們又不跟她過,你們到縣里住,做點小生意。他家也有錢,你叫他們現在拿個四五十萬,輕而易舉就拿出來了。”墨鏡走的時候,表示過兩天,要帶那男孩上門相親。

  (2013年臘月25)

  3、車子。

  近些年來,對于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農村青年來說,對一個東西的渴求可能比對房子和妻子更為強烈,那就是車子。車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萬,八萬,二十萬,各種檔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認識車子的牌子不知道車子的價位,只知道這些車叫“小車”。不管什么小車,關鍵是要有!

  在農村,房子是一個媒介,車子更是一個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動,車子卻可以四處招搖,表示衣錦還鄉。很多二代三代農民工,當下最大的期待就是買一個車子。尤其對于那些好些年沒有回家的人來說,他再次回家,必須要有輛車,否則他怎么證明自己?

  春節的縣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這些車子絕大部分都是從外面回來的,與此同步情況是:物價飛漲。

  五、知識的無力感

  這十多年來,外界對于農村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農民工身上。眾所周知,他們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又無人照料。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農村日子過得較為殷實的,也恰恰是這些有幾個成員在外務工的家庭。(僅僅只有一個成員務工,通常還不足以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應該說,他們的辛勞和淚水還是得到了適當的回報。

  倒是有兩類家庭,他們處于最困難的境地,卻往往被忽視。一類是孤寡老人。一類是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成大學生的家庭。

  在第一類家庭中的這些老人,他們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身體一天比一天衰敗,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異常艱難。有人會問:國家不是有低保嗎?是的,他們中的確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鄉,低保的額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絕大部分這樣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為他們處在農村的最底層,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低保的名額通常被身強體壯者拿走了。甚至,有些村干部為了堵住所謂“刁民”的嘴,不讓他們到鎮上或者縣里反應村里的問題,就把這些人變成低保戶,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了低保。“有錢人吃低保”,早已成為農村公認的一樁怪事。過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傳統社會那樣,家家戶戶給這些孤寡老人送點東西。

  我所謂的第二類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這些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一直都在經受著教育收費的最高峰,沒有哪一坎能夠躲過。并且二十多年來,農村稅費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夠交稅。大人內外應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為滿載家庭希望的大學生,畢業之后勉強找到一份餓不死的工作時,又面臨著結婚、買房等種種壓力??梢哉f,幾乎每一個農村的80后大學生,都是以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為代價來讀大學的。但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畢業后沒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讓年邁的父母繼續陷入困頓之中。

  昨天一個博士師兄請吃飯,他說他現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覺很難融入到村子的生活中,所以他每年過年他都回去得很遲,來學校很早。為什么呢?因為當你一出現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問,就問一個問題:“你現在的能拿多高的工資?”所以,他過年回家,基本不出門。這個體驗跟我是一樣的。你要問我過年在家鄉看什么,其實我沒看什么,因為一大半的時間是呆在家里看書,看電視,寫東西。

  作為農村大學生,當你回到家鄉的時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錦還鄉了,而你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么呢?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

  小結:

  說了上面這些,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對于我這樣漂在外的農村大學生,回家過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實真的沒有刻意去觀察,但是很多事情卻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對于鄉村的未來越迷茫。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