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之所以能夠引發一代代人的共鳴,是因為它們為那一代中國人提供了認識和理解當時的革命中國的 “情感結構”。而到了今天,大眾文化市場所造成的“去政治化”閱讀使得廣大青年讀者對這些作品產生了隔膜甚至拒斥,在這一現象背后所折射出來的對于革命中國與今日中國之關系的巨大裂痕令人擔憂。重讀紅色經典,不僅是為了加深我們對于已經成為傳統的革命中國的理解和認識,更是為了重塑一個更好的未來之中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誕生于40年代解放區以至50、60年代的文藝作品如《白毛女》、《野火春風斗古城》、《紅巖》、《紅旗譜》、《林海雪原》等被重新搬上了熒屏和舞臺,在文化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紅色經典”浪潮。為了迎合新時期觀眾的口味,主創人員或多或少地對這些“紅色經典”作品做了改編,從而引發了一股“紅色經典”改編問題的討論。2004年3月,隨著電視劇《林海雪原》在北京電視臺二套節目中的熱播,一股對于“紅色經典”改編的批評和質疑之聲隨之而來。
觀眾的批評和質疑一方面指向了改變過程中的“桃色傾向”和過度渲染和夸大原作中的“傳奇性”,另一方面也有包括部分學者在內的人指出“紅色經典”的“經典”地位并不成立,對于“紅色經典”的熱衷表明了共產黨控制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獲得了統治性地位,他們哀嘆“民間話語”與官方主流話語已經合流,文藝的“獨立性”受到了來自大眾和政治兩方面的侵害。按照這種邏輯,紅色經典因其“紅色”而不能成之為“經典”。因為“紅色”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原罪,意味著這類作品的“不純潔”或者“不純粹”,而“不純潔”或者“不純粹”的文學自然不成其為好的文學,遑論成為文學中的“經典”了。那么什么才是中國文學中的“正統”或者“經典”呢?有一種說法謂“抒情傳統”才是中國文學之嫡傳正統,“紅色經典”的出現乃是“革命話語”對“抒情傳統”的遮蔽乃至破壞。“紅色經典”對于“革命中國”的想象和敘述大大污染了“抒情傳統”下的中國文學的純潔性與表現力。他們堅持說,文學正因為其“無用”正因為其與現實政治無涉才成就了其“純潔性”,也只有這樣的東西才可以稱得上經典。
然而考諸中國歷史,幾乎找不到哪一部文學經典是純粹與現實政治無涉的“純文學”。拿《詩經》這部被視為中國文學源頭的作品來說,《詩經》自古以來就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教化性作品。歷代《詩經》的闡釋者最為重視的就是詩經的宗法倫理功能,對《詩經》的研究和解釋歸根結底都是以政治教化為旨歸。用近乎“無功利”的“純文學”視角來解讀詩經和中國傳統文學典籍是19世紀末以來西學東漸的結果。在中國傳統中,美一向是與“善”“德”等倫理政治范疇緊密相關的,《論語》中的“盡善盡美”、“君子成人之美”、“里仁為美”的說法都指向一種好的現實政治或生活秩序。只有到了19世紀末以來,康德、叔本華、尼采等西方美學家的學說傳到中國之后才有了“審美無功利”的觀念。從王國維開始算起,這種觀念也不過只有一百年的歷史。在此之前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當中,美與“理想政治”和“道德秩序”都是緊密相連的。從中國傳統的觀點來看,廣義的“文學”乃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文化政治實踐。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文學”提供了一種認知和表達世界的“感覺結構”,在充滿“情感”和“想象”的文學話語背后是一種深深扎根于歷史與現實之中的日常生活觀念。用一位西方理論家的話來說,就是文學這一表述行為本身就是歷史的、政治的和社會的。“紅色經典”之所以能夠引發一代代人的共鳴,就是因為它們為那一代中國人提供了認識和理解當時的中國的“感覺結構”和“情感結構”,它們用文學的筆觸為剛剛誕生的“革命中國”提供了雙重的合法性論證。
一方面,剛剛誕生的“革命中國”乃是近代以來傳統中國走向現代的關鍵性一步,在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改革、革命之后,中國終于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現代民族國家體制。這種走向現代的追求同時也是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一直追求的敘事目的,在經歷了從魯迅筆下的阿Q到茅盾筆下的吳蓀甫再到老舍筆下的王利發等等形象之后,“社會主義新人”成為了現代中國最終定型的“典型形象”。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的舞臺”現在顛倒過來了,“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
然而,這種破舊立新并不是繼續依循著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舊路,而是開創了一種新的現代性范式,革命之后的“現代中國”拒絕進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力圖在人民民主和相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嶄新的制度模式。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紅色經典”所講述的“革命中國”乃是一種“反現代的現代性經驗”,這一歷史經驗構成了日后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基礎。
因此,“紅色經典”非但不會因為“紅色”而失卻其“經典”地位,反而正因為其書寫了“革命中國”獨特的現代性經驗而成為構成一代中國人情感結構的文學基石。在今天,紅色經典中的“革命中國”已經成為構成我們當下生活合法性來源,重讀這些曾經令我們的父輩祖輩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作品,不僅是為了強化我們對于今日之中國的認同和理解,同時更是為了更好地去想象和建設一個未來之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