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一部由總參信息化部制作的電視片《走近王諍》,把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個曾被毛主席譽為“紅軍無線電鼻祖”的光輝名字——王諍。這部歷經反復醞釀修改,收錄百余位舊部故交、家鄉鄰里和戰友同事訪談的電視專題片,以大量史實細節再現了王諍同志領導通信兵從“一部半”電臺起家的革命生涯。
有人說,這是一部與觀眾一起思考的作品。的確,在全軍官兵深入貫徹強軍目標、扎實推進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背景下,王諍將軍的故事給予我們太多啟示。
有些人的靈魂不老,那是因為他的精神燭照人們的心靈;有些人生命長青,那是因為他的事業從未止步。
今天,當我們走近王諍,他依然如此親近……
王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要了解一個民族或是一支隊伍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格,一個很重要的視角就是,看人們在追懷什么樣的人和對什么樣的人表達敬意。那么,王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王諍在紅軍隊伍中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鼓勵他“用無線電技術為人民大眾服務”。毛主席這句話成為王諍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此后他一直是我軍和國家無線電領域最高領導,為黨和軍隊通信事業建立了卓越功勛。1978年8月,病重的王諍吸著氧氣寫下了他的最后一個報告,還把黨組成員叫來,鼓勵大家繼續做好黨的電子工業。
王諍是我軍無線電偵察、新聞廣播、氣象雷達、電子對抗、航空航天、電子工業等領域的創建者。延安時期,通信裝備緊缺。王諍帶領軍委三局,收集破飛機、舊汽車、廢鐵軌和散存的銀、銅、鐵、錫等金屬制品,甚至山上的杜梨木等,以此為材料成批生產出設備。毛主席專門為材料廠題詞:“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證明”。
王諍同志在黨內任過中央委員,在軍隊任過軍委委員、副總參謀長,在國家機構當過部長等職,雖然一直在重要崗位、核心部門工作,但他始終保持公仆本色。他任電子工業部部長時,夏天連把扇子都沒有。據原電子工業部部長張挺回憶說,王諍從沒想過可以用公款請客,當年請王震副總理吃飯,王諍作為部長拿20元錢,副部長每人出10元。
忠于黨、勇擔當、講操守……這些閃光的品格疊加在一起,不正是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樣子嗎?
當前,通信兵擔負的職能任務從單純的通信業務管理向信息化建設綜合管理、從單一的通信業務保障向綜合信息服務保障轉變,正處在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關鍵期。面對軍事斗爭準備對信息化建設提出的緊迫需求,“跑好”強軍接力賽,成為全軍官兵對通信兵領率機關的深切期盼!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追憶王諍,思考王諍,就是希望像王諍一樣忠于黨、勇擔當、講操守,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上,肩負起我們這一代革命軍人的職責使命。
王諍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傳統是抽象的,它積淀于歷史,無影無形,無聲無息,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傳統又是具體的,它可能是一只筆、一把刀、一桿槍,也可能是一幅塵封的畫作、幾張泛黃的書頁;可能是一首低沉婉轉的詩篇、幾行山崖石壁的文字,也可能是對勝利經驗的總結、對沉痛教訓的反思……
王諍從他加入紅軍的那一天起,他的命運便與中國革命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在圍追堵截、生死存亡的險境中,在腥風血雨、炮火硝煙的考驗中,他一次次想盡辦法讓紅色電波穿透千山萬水,為紅軍隊伍送去中央的指示和勝利的消息。今天,他和紅軍無線電隊書寫的一幕幕傳奇故事,鐫刻在了通信官兵的集體記憶中,定格在通信兵陳列館的一件件館藏里,凝結成通信兵特有的革命傳統文化。
電視劇《亮劍》有一段經典的話:傳統是什么?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與性格,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與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逝,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王諍同志和無數通信兵的先驅、先烈和先輩們開創的歷史,構成了通信兵最為厚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這種傳統和作風融化在個體身上是性格氣質,映襯在一個群體身上則是一種作風形象。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提起通信兵,人們就會想到“一部半”電臺起家的創業歷史,想到《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白的忠誠品格,想到《英雄兒女》中王成那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戰斗精神……
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的背景下,我們理解王諍就是要自覺認清我們到底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在干什么,為什么這樣干。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頭腦清醒,意志堅定,從走過的歷史中、從優良傳統和作風中,汲取營養、吸納力量,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就會更加自覺、更加自信、更加堅定。
革命傳統的精神血脈怎樣傳承?
傳統藏在歷史深處,不挖掘,就會永遠塵封;思想的田野,真理不去占領,就會雜草叢生。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一代官兵進入部隊之前的生活環境相比于過去有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能讓黨的優良傳統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發芽,從短期看,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就容易動搖立場;長此以往,就會淡忘歷史、隔斷血脈,造成“文化斷層”。
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能找到優良傳統與現實需要的結合點。
值得欣慰的是,電視片《走近王諍》進入了全軍視野,滋潤了無數官兵的心田。從一段段真實的講述中,人們欣喜地發現,腦海深處的記憶還原了,陳列館里的館藏有了生命。在全軍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王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傳統,正在成為新一代通信兵追求的新風尚……比如,面對職能任務轉型發展的新形勢,系統梳理總結通信兵64字優良傳統作風,提煉概括“忠誠奉獻、嚴謹高效、科學求實、創新圖強、協作共進”20字通信兵精神,編印《歷史天空的紅色電波》《通信兵意識》等系列教材,組織大家唱響《通信兵精神之歌》等等。官兵們在寫、唱、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兵種的發展歷史和優良傳統,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弘揚中國革命傳統文化是一篇大文章,作為當代革命軍人,我們既要自覺地做弘揚革命傳統的實踐者,更要做好守望者和傳播者。
(作者系總參信息化部政委)
延續的聲音
王諍將軍身上展現出的老一代通信事業開創者堅強的信念、敬業的精神、扎實的作風。他雖歷經艱難險阻,卻始終為黨的事業保持昂揚奮進的斗志;雖居廟堂之高,卻始終不忘共產黨員艱苦奮斗的本色;用一生書寫了一個共產黨人高貴的品質、坦蕩的胸懷、科學的態度和優良的作風。
——海軍某通信總站干事劉波
在王諍將軍光輝的一生中,他對空軍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永遠銘記。王諍將軍敏銳提出獨立自主建設我國防空指揮半自動化系統,拉開了空軍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大幕。如今,將軍開拓的事業取得巨大進展,空軍指揮信息系統已經在作戰戰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空軍司令部信息化部參謀常明
革命戰爭的隆隆炮火鍛造了王諍將軍的錚錚鐵骨,通信事業的蓬勃發展體現著王諍將軍的卓越功績。王諍將軍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會隨著時代的遠去而流逝,而是歷久彌新,長駐人們心中,時刻激勵著我們圍繞強軍目標找差距,按照打仗標準抓建設,聚焦實戰要求強能力,為黨的事業和軍隊信息化建設奮斗不息。
—— 北京軍區某通信團團長張松洋
王諍將軍的精神如同文化基因,流淌在我們的血脈里。尤其是王諍將軍30多年前提出的建議和想法,有許多至今仍然沒有實現,給我們這些軍隊信息化建設者敲響了警鐘。我們這一代是實現將軍愿望的時候了。它像一道無聲的命令,要求我們必須完成我們的時代任務,完成我們的強軍目標。
——總參某研究所工程師賈亦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