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厲以寧
15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布。16日,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其新書《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發布會上指出,既要有信心,也應有耐心,“容易的地方都改了,剩下的都很難。”
本報駐京記者 仲愛梅
國資委或主盯國企資本配置改革
“國有資本體制改革分為兩個層次,國有資本配置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厲以寧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許多年內,我們所著手的有關國有資本體制的改革,基本上都集中在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即第二層次的改革上,國有資本配置體制改革這一層面基本被忽略了。因此,當前改革應該是兩個層次同時進行,且重點應放在資本配置。
厲以寧指出,國資委今后如果繼續存在,其主要任務也不應該是過去那種對國有企業進行管理和監督,而應該放在資源配置上。“國資委下面可以設立若干個專業、綜合的國家資本投資基金公司,主管股權增減,對于短缺、新興的產業,可以增加投資;產能過剩、效益不好的,可以撤走,這樣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提高了。”
對于很多人關心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有關“國企改革”的措施略低于預期等問題,厲以寧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改革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因為“三中全會確定了要以市場經濟為改革的方向,且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變化說明,對國有企業制度改革要有信心。”但同時還要有耐心,因為“容易的內容都改了,剩下來都是難的了,怎么改還在研究,需要統一思想,做很多協調。”
農民應該是職業而非身份
“農民照理說都應該是市場主體,就是因為產權沒有界定,農民實際上沒有產權、沒有財產性收入,農民作為一個農業的種植者、農產品銷售者,產權不明確。不把農民這個問題解決,我們很難成為有效的市場經濟。”厲以寧再三強調了“土地確權”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中國國情決定了我們的城鎮化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而應該是“老城區改造+新城區規劃+新社區分流”,建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上的“新社區”應是中國的特色所在。“已經有些農民上樓了,但還要進一步發展。第一,園林化;第二,循環經濟化,綠色經濟;第三,公共服務到位,建立各個公共設施;第四,城鄉社會保障走向一體化;第五,從村鎮管理變成社區自治。”
實現城鄉一體化之后,便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厲以寧認為,盡管農民在未來仍將繼續存在,但“農民”將成為一種職業而非身份,“從事農業生產,包括家庭農場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