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并發布了會議公報。《華爾街日報》中文版邀請特約撰稿人對本屆三中全會進行了點評。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對公有制經濟的強調明顯增強 土地制度改革或有突破
過去的三中全會一向以經濟議題為主,通過的主要文件也都與經濟直接相關。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議題更加廣泛,經濟議題的重要性相對來說下降。
關鍵的改革措施方面突破不多。最大的突破應該在于土地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語句表明政府會更多地讓農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并可能讓農村宅基地入市。生態方面的內容是新的:“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表明經濟增長會更加注重環境和生態的成本。
但有些改革的提法有所退步,對公有制經濟的強調明顯增強。十六屆三中全會時還只談公有經濟的活力,這次在活力之外還加上了“控制力”和“影響力”。十六屆三中全會還說“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這次“壟斷”兩字全然不提。壟斷行業的改革難以指望。戶籍改革也沒有蹤影。金融市場改革僅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一筆帶過。
獨立投資顧問吳向宏:三中全會的基調是“道路自信”
三中全會的基調是“道路自信”。雖然有很多“改革”字樣,但從具體內容看,其認為目前中國的體制只需完善,無需深層改革。
公報中提出到2020年能夠“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里的“成熟”和“定型”二詞是文眼。具體什么樣的體制呢?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配合一個超強管制能力的大政府。三中全會挑明了這個方向,宣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是目前高層所認為的“改革”。
換句話說,一切改革措施,其最終目標都是要加強政權的統治。在此前提下,通過更加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繼續刺激經濟快速發展來獲取更多統治所需的資源;同時通過繼續實行各種民生和福利性措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強大高效的統治體系,公有制主體的經濟制度,自由化的經濟政策,配合以福利政策──以上四點,大概就是對目前“道路自信”之道路的概括。在高層看來,做到這四點,大概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東興證券副總裁銀國宏:三中全會全面傳遞了改革的廣度和深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最吸引眼球的是向社會公眾全面傳遞了改革的廣度和深度。
首先,對于改革遇到的一些關鍵問題如國家治理、司法體系建設、生態文明等均提出改革的方向,這些都是觸及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其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更加口晰明確,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市場和政府關系的改革是進一步通過改革激發新的生產力。第三,經濟領域的一些關鍵性改革也提上議事日程,事權與財權的匹配統一、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統一等都是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核心矛盾的改革。
總體而言,此次改革框架覆蓋了幾乎所有關乎可持續發展的改革領域,釋放的改革信號是務實和可期待的。
中國政治觀察者鄧聿文: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提高中共的執政能力
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有點讓人意外,這說明中央改革的決心很大,但從公報內容看,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改革內容沒有超出預期;二是經濟偏自由化,政治偏保守;三是會給民眾一定的民主權利;四是全面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即提高中共的執政能力。
蘇州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董潔林:公報是一份試圖平衡各種政治需求的文件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是份很有意思的文件,混雜著新舊語言,兼顧各方口味,我想無論你處在政治光譜的那個波段,都可以從中找到亮點,也會從中讀出遺憾。對于我來說,最悅耳的聲音莫過于文中多次提到的“公平正義”幾個字。公報也提出了一些為公平正義保駕護航的措施,例如“司法獨立”、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很顯然,這次全會的核心議題是全面深化改革。然而,作為中國下一階段改革的行動綱領,這份試圖平衡各種政治需求的文件,是會將中國引向一個清晰的未來,還只是新一輪政治角逐的起點?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土地制度或有重大變化 財稅體制將會做出重大調整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透露了以下幾點信息:一是,強調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二是,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是,國企的定位未變,國企改革料只在機制層面而非體制層面改革;四是土地制度或有重大變化,土地流轉會加快推進,同地同權;五是,財稅體制將會做出重大調整,上收財權事權是改革方向,預算民主或有突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