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震局的職能錯亂不能繼續下去了
作者:王霄
玉樹地震再度激發了國民對于國家地震局的不滿。我以為,是國家地震局以及它背后的政治力量把中國的地震機構和地震預報變成了一個怪物。為了無數死于地震的同胞的靈魂在上天得到安息,為了今后更多的生靈包括你我庶幾有逃脫被地震砸死的危險,我也要求這個機構盡快回歸本職,干好本分。
一、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
現在的國家地震局的主流,包括領導和主要的專業人員,異口同聲地說地震不能預測。我至今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國家地震局的官員和首席預報員參加央視談話節目,就是這個腔調。
可是國家地震局自己卻立即陷入兩種尷尬:
一是他們雖然不能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卻經常斷然地預報地震不會發生。比如今年3月9日京華時報等媒體的報道稱:
中國地震局專家介紹,2010年以來,全球地震頻次的確略高于平均數,但暫時還很難斷言全球由此進入強震頻發期。從目前情況來分析,全球強震可能還會持續,但大多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我國大陸暫時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
注意這里的用詞:不會發生。
你既然說地震不能預測,你怎么能斷然認定地震不會發生?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面,都是預測啊。
就在國家地震局專家極其明確地“預報”了“ 我國大陸暫時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僅一個月零六天后,青海玉樹就發生了7.1級地震,此次地震分明是有破壞性的。對此,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就在微博上發言:地震局沒本事預報大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地震局有本事預報近期沒有大地震。
這種預報地震不會發生的情況,還在持續發生著,如近期華北許多地震局都在發布本地不會發生重大地震的預報。相關情況如下:
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4/2010421131947135.jpg
這三個地震局都斬釘截鐵、擲地有聲:“近期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同時我們注意到他們的語言甚至都不規范:地震預報中沒有“近期”預報。短期地震預報指3個月以內;臨震預報指10天以內。
尷尬二:我國確實已經多次地成功預報了地震。
如1975年的海城地震。其實,從確切的事實看,1976年的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此次的玉樹地震,都被部分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測了,甚至被預報了,但是沒有被國家地震局正式地發出預報。
你說不能預測,怎么本系統的其他人成功預測了?
二、不能預報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其他因素
國家地震局的領導、某些專業人員和其他許多人都告訴我們,雖然上述地震都被某些人成功預測到了,但是相對于大量的不成功地預測信息來看,這都是小概率準確。考慮到地震預報對于社會的敏感性和巨大成本,政府發布地震預報是十分慎重的,不能依據這種真假不分、小概率準確的預測信息就貿然發布預報。
這好像有道理。但仔細思索,并不能完全說服我們。
首先,歷史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不能將地震預測信息予以發布,主要是政治因素的干擾。而這種因素,主要是當局更多地考慮到政局和社會的安定,而不是人民的生命的安危。如唐山地震。
中國政府的地震預報工作自唐山地震開始陷入一個“理性計算”地怪圈:較之有風險地發布地震預報,堅決不發布地震預報好像政治與社會成本更低。這個帳大概是這樣算的:如果發布了十次預報,只有一次或者兩次是成功的,那么,另外的八次或九次不成功預報造成的社會恐慌、經濟與政治損失,大于成功的一兩次所避免的生命財產損失。在穩定壓倒一切的指導思想下,生命恰恰被忽視了。當年唐山地震時,同屬震區的青龍縣之所以能夠做到毀屋七千而不死一人,最關鍵的只是縣委書記冉廣奇一人將重大的政治責任扛了下來,“別人把烏紗帽當烏紗帽,我把烏紗帽當尿秸子。”好像如果沒有這種將個人風險置之度外的政治領導,地震預報是搞不了的。
其次,為了達到這種所謂政治和社會的穩定,作為職能部門的國家地震局,最好的業績表現就是向全社會灌輸地震不能成功預報的觀念,以徹底打消人民對于地震預測的希望,為政治服務。這就出現了一個可笑的現象:不是別人、恰恰是當年為了地震預報而設立的這個機構,成為地震不可預報論最堅定的宣揚者,也成為他們不擇手段地打擊和壓制一切敢于宣傳并實踐地震預測工作的人的心照不宣的終極原因。
當然,國家地震局是一個被動的服從者,板子首先要打在政府及政治領導人身上。換言之,只有在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周恩來前總理那樣的領導人之下,才會有以預報地震為唯一職能的國家地震局的誕生,也才有以預測預報地震為天職的地震機構。同理,只有在四人幫干擾的那種不正常政治形勢下,才有1976年預測了唐山地震而不敢報的國家地震局。
于是,現在的國家地震局就成為一個奇怪的機構。有網友從國務院的網站上特意查找國家地震局的預算經費支出情況(國家地震局自己的網站上并不公布),結果令人震驚:
國家地震局2010年總預算支出24.074億元,比國資委(34億元)等部門要少,但比審計署(9.7億元)、藥監局(7.1億元)要多。看樣子,地震局的錢已經算不少了。那24億元都用到哪些地方去了?
預算支出中:
地震預報預測 270萬元;
震情跟蹤 1700萬元
地震信息傳輸及管理 5012萬元
住房保障支出 16362萬元
行政運行 17944萬元
看看,在24億元的預算中,用于地震預報預測的不過區區270萬元,大體是全部預算的千分之一!遠遠少于所謂震情跟蹤、地震信息傳輸與管理的費用。地震局在住房方面的花銷都需要1.6億元,是預報支出的60倍!
就是說,國家地震局的全部經費中,只有千分之一略多一點的錢(準確地說是0.11%)用于它的本來應當是最主要的業務——地震預測預報業務。
國家拿這么多錢,養活這些人在干什么?就是為了地震后進行報告?就是為了震后救災?如果是這樣,把它并入氣象局(就像日本和臺灣那樣),或者改成抗震救災指揮部好了,或者更干脆,并入已有的其他抗這個抗那個的指揮部好了。
又次,國家地震局成為一個利益集團,在不預報地震中為自己大肆牟利。
既然不預報地震符合政治利益最大化,國家地震局在認真完成不預報地震任務的同時,作為一個衙門,自然也要謀求自身的利益。除了從財政方面拿到不菲的公帑外,從一些文章披露的情況看,起碼國家地震局在設備生產與購置方面,也已經形成了內部利益化的完整鏈條。這方面,可參看選舉網上《王霄薦文:預報地震的故事》一文。
三、國家地震局和省級以上政府如何預報地震
我以為,當前,國家地震局的職能和工作狀態需要調整,中國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它們是法定的地震預報發布者)在地震預報方面的指導思想和發布方法需要調整。前者的調整取決于后者的調整。
后者的調整,需要扭轉一個觀念:變所謂穩定為以人為本,即人的生命是最高價值,高于穩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會將人民的生命置于其他政治目標之下的。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行政倫理,也是一個現代政府必須遵循的信條。所以,有震不報,是喪盡天良的。而震后隱瞞相關信息,以遮蔽政府的相關責任,如豆腐渣工程后的腐敗,也是喪盡天良的。玉樹地震仍然是學校校舍倒塌最多、學生死亡最重的事實證明,汶川地震隱瞞倒塌學校和死亡學生相關信息的惡劣的做法,必然帶來第二個、第三個乃至無窮多的豆腐渣工程和生命的代價。
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完善地震預報方法。現在來看,盡管我國近年每次大的地震都有成功的預測,但是,客觀地說,這種成功預測在全體預測中,仍然是小概率。在這時,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領導都像冉廣奇那樣,事實上,就連成功預報海城地震的政治責任承擔者之一的毛遠新,事后也感到后怕。我們要設計一種辦法,使地震預報的風險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者來共同分擔。
我想,可以采取類似某些國外的辦法,即由政府將地震預測信息,按照可靠性予以分級進行發布。如可靠性在50%以上,可以為紅色預警,可靠性以下者,則為橙色、黃色、藍色等等。政府并不保證地震在某一時期“會”或“不會”發生,而是告訴社會和國民其發生的幾率和震級的幾率,由社會和國民自己來進行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可以將地震預報的不確定性造成的社會恐慌成本降到最低,也使得社會和國民對于地震災害的防范和避險心理及技術提到加強與提高。
作為國家地震局,則應將地震預測與預報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國務院要以此來對其進行考核。為了提高預測水平,國家地震局應當大力恢復當年行之有效的群測群防方法,同時積極開展新的預測技術的研究。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總是有其規律可言。既然每次大的地震都被預測到了,那么,這里就不會是一片空白。那些堅持地震不能預測及預報的人員,我們尊重其學術思想,但請離開國家地震局去其他地方高就。國家地震局每年數十億的公帑,必須主要用來進行地震預測及預報工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