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兆一,珠三角制造業協會稱:該地今年八千企業倒閉或轉移。
同時在整個中國制造業范圍內,制造業肅條時期已經到來。年初這種現象被主流經濟學家指為是“新勞動法”出臺的原因,其理由為企業的用工成本提高,而實際是當時“新勞動法”實施才幾個月,這么可能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制造業的肅條?難道中國企業弱到連幾個月也支撐不了?
更早的數據顯示,國家工商總局2006年發布數據統計稱,中國6年時間消失800萬家個體工商戶。這可能是最早的預示。
征兆二,近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攀升,中國出口大受打擊,特別是在中國算是拳頭的出口商品,本小利薄的主要出口產品,比如輕紡產品與制塑產品,本來一件就只賺取幾美分的襪子或者一次性打火機,隨著匯率的上升,那還有利潤可言?再而,外匯儲備也受到中國的主要儲備美元對之隨著人民幣匯率升高而縮水。同時,因為國際資源價格不斷攀升,政府采取遏制如鋼鐵、煤炭等資源類商品出口,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自然也影響到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長期依靠資源與出口為主要支撐的發展模式。
危機的累積
隨著近年中國經濟的矛盾積累,政府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但總體上動作都為短期行為,仍被“自由經濟學說”所左右,所謂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仍舊用以上這些矛盾根源的手段延續性地拔根中國經濟,深化矛盾積累。
飲鴆止渴手段之一
為了解決CPI指數的上升,采取解決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多次采用提高利率為手段,從去年到今年初計算,共計已經調整十余次利率,想法為回籠資金歸銀行,控制放貸。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流通貨幣過多導致與商品的比例失調,所以貨幣比之商品越來越不值錢,同時熱錢也轉向到金融市場套利,從而通貨膨脹難以控制。表面上這種說法有道理,但實際上控制手段,是一種異常短期的行為,里面有一個顯著的矛盾點。
很顯然,回籠資金到銀行,銀行能生產什么商品?它也不生產產品,反而要付利息,而市面上商品并不會多起來,結果那些錢仍舊在銀行里沒有少起來。就算真的減少了不少流通,可這政策無疑是導致了大量企業的融資困難,上面提到的中國制造業大量倒閉的時期,控制放貸無疑是嫌棄他們倒閉得不夠快。結果,企業倒閉得越多,生產就越少,商品對比貨幣更加不平衡,通貨膨脹就持續惡化下去。這系列的緊縮政策,無疑是殺雞取卵,飲鴆止渴。越緊縮越通脹。
飲鴆止渴手段之二
隨著最近國際石油價格的直線上升,政策上為了遏制CPI指數,而采取控制資源價格的手段,真是該“計劃經濟”的地方大量地“自由經濟”,該“自由經濟”的地方又實施“計劃經濟”。
在整個經濟已經被“自由化”的背景下,現在每噸成品油進口需要倒掛5000元,而中國目前50%以上的原油依靠進口,而國有石油企業不能停止供給市場需要,否則中國將停擺,最后它們將需要大量政府財政補貼。而市場中個體油品的經營戶無疑是不會做這樣虧損的買賣,結果不是倒閉就是暫時關門等危機過去,這樣的局面能維持多久?長期下去個體石油企業無利可圖自然大批倒閉,而同時國有石油企業與政府財政將被拖進泥潭。以我看最多再堅持半年,等奧運過后,估計就要雪崩,最后中央將不得不放開油價,隨后這些被人為遏制的矛盾就如火山噴發,通膨指數將會坐直升飛機一樣上升。
在石油危機的同時,中國糧食價格也遭到了同樣的問題,《廣州日報》刊文標題為“糧價暴漲中國成為價格洼地 各地走私糧食成風”,文中寫道,“一向不太起眼的大米和面粉成了新的走私品種,糧食走私成了一種新現象。就連世界頭號大米出口國的泰國,也成為了中國糧食走私的目的地。”
國際糧價與國內差價已達四倍。中國糧食長期財政補貼,現在投入更加驚人,與國際糧價已經有四倍差距,補貼自然也要擴大到相應的數字。而同時每年進口缺口有5000萬噸之巨。政府財政補貼對此能維持多久?這里的問題就一個,面對現在的石油與糧食高額補貼,中國政府準備支撐多久?應該清楚,石油關系著運輸以及生產成本,而糧食關系到人的生存與勞動力成本,到這些價格開始時候的控制,而到堅持不住突然放開之后,那各行各業沖擊就如同是“核彈落地”。
什么叫經濟過熱?
筆者實在難以理解主流經濟學家的這個專業名詞。面對通膨,他們選擇了“飲鴆止渴”的手段,回籠貨幣遏制流動性,且提出中國經濟過熱“需要降溫”,結果市場上的商品流通將更少,根子無疑就是因為所謂的“經濟過熱”的一個專業名詞,而減少了生產與投入。這樣的矛盾手段能夠控制通膨?令人苦笑。
筆者認為,面對難以遏制的通膨與預示的強烈經濟地震,沒有什么的“經濟過熱”,遏制手段更是在吃慢性毒藥,其中埋伏下更大的危機。在中國目前情況下,應當大力投入,放開緊縮政策,加大基礎建設,以及低能耗的商品生產,如果把經濟增速提高到往常能夠達到的13%以上,那么CPI指數增速就是達到了8%以上,有什么可怕的呢?同比還賺了5%(關鍵要打破以往這種經濟增加而老百姓口袋沒有增加的奇怪現象),同時提高內需,就是要把經濟增速與通膨指數作一追趕,到真正實施的結果,無疑是商品充塞市場,與貨幣相應平衡,通膨自然消失,而老百姓口袋增加,消費力提高,這才是良性循環。
到全世界都在緊縮貨幣的時候(美國除外,雖然它也鬧通膨,卻選擇了放開貨幣政策),中國就是要用大量適當提高價格的商品出口,到全世界都處在貨幣與商品失調時期,從而導致通膨危機。那么,中國大量生產不但是乘機賺取高額利潤的機會,也是占領市場的機會,更是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無論何種計算方式,筆者認為總比大量補貼石油與糧食價格劃算得多,這種財政補貼是無底的投入,是沒有多少收獲的投入,只是金融游戲。而刺激經濟發展的投入,將會留下實物,是真正提升實際生產力的投入。
中國所謂的改革開放的成功,其主要因素無疑只有兩個,廉價的勞動力與廉價的資源(其它無一成功,無論是住房、醫療、教育、老保改革等),難道在全世界貨幣不值錢,商品更值錢的時代,中國商品反而沒有了競爭力?可能嗎?應該更加有優勢。比如本來就出口賺幾美分的商品,在貨幣不值錢的時期,理論上更應該能提高價格,賺更多的錢。長遠看,價格上習慣成自然,對中國長期出口商品有好處,世界也不可能長期經濟危機下去,中國商品的定價還要看到將來。且同比世界其它國家產品還是存在著價格優勢。而在這個時刻,別的國家更加需要中國廉價商品的到來,來解決通膨問題。不但乘機擴大或者占領世界市場,也為世界經濟作出了更大的貢獻,是雙贏,這些才是長遠眼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