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研究環境問題的,也沒有專門研究過環境問題。但是我最近幾年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和發達國家的福利困境等問題的時候,對環境問題有過一些思考。現在大家都對PM2.5關注很多,我就把我的想法講一講。很不專業,只作為一塊磚頭拋出來,不是為了拍人,而是為了引玉。我講四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我們去發達國家,去歐洲、美國、日本。那兒的環境真好,很羨慕,回來講,要學發達國家。但我的研究發現,發達國家并沒有真正解決環境問題。我從企業責任的角度去研究,從福利困境的角度去研究,發現發達國家并沒有致力于去治理環境問題。而是把這個問題轉移了。通過資本的轉移,把環境問題帶走了。不是說環境問題他們自己一點沒有努力,但是主要的成就是建立在把基本的環境問題轉移走了的基礎上的。
上個世界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資本“跑路”,跑到第三世界來了,我們常說起的原因是人工成本問題。其實這不是全部的真相。不可否認,人工成本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還有兩個因素我們可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個是消費者運動,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會增加成本。另一個是就是環境保護,環境治理更需要成本。資本跑到中國來了,把上述這些問題也都帶到中國來了。但是,在把對環境污染影響最大的日常生活消費品的制造業基本消滅之后,發達國家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于是環境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就根本好轉了。接著,發達國家搶占了道德的高地,把環境污染的責任推給了第三世界,中國通常是他們猛烈抨擊的目標。
但是,發達國家在環境上占了便宜,卻在人力資源配置上出現了大問題,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失業率極高。有勞動能力的人沒有勞動機會,他不能參與到生產中去,國家還得用社會保障養著他。從經濟學的理論看,一個人失業,實際上就失去了參與初次分配的資格,靠再分配去彌補,不管怎樣他都會是一個窮人。資本走了,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被滅了,環境好了,但失業問題嚴重了,發達國家現在面臨的困境恐怕最主要的就是這個問題。最搞笑的是歐盟要收航空稅,其實就是要把好環境也作為一種資本來掙錢,最后因為各國的抵制而作罷。
我覺得中國在環保問題上,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總是有點懵懵懂懂。實際上,如果想明白了以上所講的發達國家的做法,中國怎樣治理環境污染,就得好好思考一下了。中國能不能也通過資本輸出,把環境問題轉移出去?應該說,很困難,因為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入到中國,同時也把日常生活消費品的市場讓給了中國,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浙江雖然主要靠民營資本,但也是瞄著國際市場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靠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既解決了經濟增長的問題,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上日常本生活消費品的市場萎縮,中國的出口成了問題。于是,中國現在也提出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產業格局要重新布局,也要往產業鏈的上游去擠占一個位子。于是中國也開始搞資本輸出,看到中國的公司到第三世界去投資,大家感到很高興。但是問題在于,中國有13億人口,當前正處于人力資源數量上的最高峰,9億多勞動力。如果我們也把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滅了,肯定也會造成大量的失業,后果會怎么樣?大量失業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回顧一下歷史,看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打起來的,會不會驚出一身冷汗。
發達國家的做法,用一個中國的成語來概括,叫做以鄰為壑。中國的規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問,中國為什么這么高姿態,其實這種做法的結果最后一定是損人不利己,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所以,如果我們的同行提出要重視社會質量,一定要把這一條加進去。對于中國而言,靠資本輸出帶走環境問題,這條路也許我們不能走。先關了這個門,再來討論環境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第二個觀點,中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老辦法,就是把責任一層層地承包下去,最后落實到各級行政區域的黨政一把手身上,甚至以“一票否決”形成威懾力。前一段時間,在媒體上看到環保部跟各個省市簽訂治理PM2.5的“軍令狀”,我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笑。記得以前在基層作調查,碰到一個典型案例,上海一個街道的領導跟我們講,我們要解決我們街道的環境問題,我們要使我們街道天更藍,水更清,我覺得簡直就是胡扯。一個街道,一個封閉的行政區域,怎么能解決基本上是開放的環境問題?用這樣的行政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我覺得基本上是一個笑話。
因為之前我們已經有過教訓。奧運會以前北京把很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往外遷,這也算是學了發達國家的以鄰為壑的策略。奧運會開幕前的兩天,我出差回北京,在飛機上看到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整個北京城在明亮的燈火照耀下,清晰得就像一幅工筆細描的畫卷。但是,以后再也沒有見過這幅畫,曇花一現。北京奧運會至今,遷到河北去的企業在華北平原扎下了根,等到發展起來以后,就成了污染源。現在討論北京的PM2.5,強調汽車尾氣,有的研究甚至把居民家里炒菜都算進去了。毫無疑問,汽車多了是一個影響因素,但是我覺得PM2.5的污染源還是工業污染,主要來自河北。PM2.5一高興就來了,它可不知道前面是北京的地界,首都重地不能輕易出入,它不具備這個常識。華北平原一馬平川,趟過了北京才有燕山山脈擋住。我到石家莊開會,沒敢在那兒住。一下火車,空氣里就有一股嗆人的煤焦油的味。晚上回到北京西站,站在那個廣場上我深深的出了一口氣,這時才發現,北京的空氣真好。
我以為,環境問題一定不能用政府習慣的行政手段來解決,要不然就是自己騙自己,因為空氣、水流不認行政區域,不信大家走著瞧。
第三個觀點,解決環境問題,無論國際國內,都不能靠轉移污染源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對于中國來說,應該把環境問題看作是一個公共問題,最基本的解決方式可能應該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因為若把這些成本都加到企業身上,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倒數第幾根稻草。
現在有人忽悠我們,說可以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覺得這個大的方向怕是有問題的。如果像發達國家一樣,把問題的大頭轉移出去后,剩下的問題也許是可以用市場的方式解決的。但中國問題的大頭依然在,這也許要靠政府投入,先用公共服務來解決不能營利的基本的環境問題,有利潤空間的就讓給市場。當然,沒有利潤空間的環境問題,也可以讓非營利組織參與。在這方面,我沒有深入地作調查,只能原則地講一講,請大家批評。
第四個觀點,我以為沒有社會行動是不可能解決環境問題的。應該允許有群體事件,甚至還要有意地去利用群體事件來解決問題。如果對群體事件,對社會行動采取打壓或者不理不睬的辦法,我敢說中國的環境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有了群體事件,有了社會行動,再推動以法制的辦法來最終解決問題,這是可行的。我去年專門研究過法律援助問題,要打官司一般群眾是花不起這個成本的。
另外,中國政府現在出政策、上工程,都有經濟評估、環境評估,但就是沒有社會評估。出這個政策、上這個工程,在社會上會引起什么反響,會造成什么社會后果,政府不去作評估。一般的做法是偷著摸著出方案,然后就想冷不防地貿然通過,或者悄沒聲地偷偷上馬,結果怎樣?現在PX項目,還有一些垃圾處理的項目到處碰壁,說明了中國的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會與群眾打交道,要么兇霸霸地不講道理,要么躲起來當縮頭烏龜。如果把老百姓的異議乃至抗議都被視為異端,環境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